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商主义;修正

1 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1)在社会财富观上重视货币。重商主义坚持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认为金银即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态,把货币即金银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2)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还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护商人的地位,发展商品经济。随着认识的深化,他们进一步明确:纯粹的国内商业虽属必要,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货币量),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保证。同时,贸易顺差,才能保证金银源源不断的流人国内。托马斯·孟在他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他极力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并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重商主义者要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同时颁布保护商业、工业的法令,实行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

可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重商主义是一个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仪是斯密所描述的那样“重商”,而是一个将商业、贸易、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及政策体系。历史证明,重商主义学说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2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商主义分析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借鉴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一条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对外经济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一切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对我国贸易发展的评价指标都带上了一股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2.1 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开始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并列的经济政策。1994年进行外汇改革后,人民币太幅贬值,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转入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西欧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导致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辅助和直接推动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实现。

(1)廉价货币、出口补贴。

中国在实行这种经济战略时借助了两种手段。第一个是廉价货币;第二个是出口补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通过汇率并轨,人民币深度贬值,由以前的1美元比5.7元人民币贬值到8.7元人民币,实则远远低于自身的购买力价值。再加上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出口货物的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有了这两手,从而使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竞争力大增,成就了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

(2)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设立外商开发区,降低贷款利率等。这一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经济活力,扩大了出口。另外对出口还特别实行了退税优惠等政策。

(3)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在沿海沿江经济带上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通过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扩大出口,目前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和制鞋等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已居全球第一。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5%,2007年,我国对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454.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5%,加工贸易项下对美贸易顺差1272.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77.9%。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

(4)“外资”主导中国的出口。

众所周知,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将中国变成其生产、组装基地,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商出口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04%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58.3%。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外商投资的企业就有148家。出口额达1675.5亿美元。占前200家企业的出口额的75.5%。而现有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在对于我国出口中的外资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细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绝大多数产品是要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的,这对于我们在评价我国的对外贸易效益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2.2 忽视了对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方面。“出口导向型”战略下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问题也同时彰显出来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四多”“四少”。(“四多”,“四少”是指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品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财富”就是资源的不断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长期的低价值产品出口,造成国内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消耗的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面临的资源枯竭危险不断增大,尤其是能源危机。伴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不断飙升,中国不得不花更多的外汇去购买日益稀少的石油。

随着遍地开花的工厂拔地而起,尤其是国外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大量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再从中国进口。长期的招商引资使得利益实现了国内外共享,然而污染却留在了国内。温怀德,刘渝等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0年~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结论。虽然外汇有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

然而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口产品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这样一个阶段,保护环境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产品,再出口就是一个问题了。长期的“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思想使得一些企业对一些污染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出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威胁与破坏。

2.3 社会公平缺失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达到121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长期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快,截止到2008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种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了,从事外贸业务相关的老板富有了,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的工资水平长达数年的徘徊,收入低,没有任何的保障且还被人歧视。社会公平缺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的不足。

3 改进措施建议

3.1 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结合着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格局,尤其是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我们有必要修正当前的一些评价指标,以期更加完善的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该体现对外经济效应变动的连续性。

3.2 经济效益评价与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指标上注重将经济效益同资源、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修正过去片面追求贸易总量,贸易顺差以及贸易发展速度等指标,增设一些反映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指标。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留后路。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3篇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4篇

1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设备装备能力的影响

设备的装配能力会对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交通企业要获得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在设备装备能力和企业规模方面留有余地。在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如果设备的装备能力超过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就会造成生产设备的大量闲置,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1]。

例如我国的长江港口,已经形成了一城一港的管理机制,部署长航将港口下放给了地方进行管理。各地方在对港口进行管理时,往往非常重视开发建设港口,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一些地方没有做好有效的前期可行性研究,不重视投资建设时的合理分布和统筹规划,盲目地追求港口规模,导致港口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为缺乏科学性。港口建设规模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港口货源的经济预测指标,其直接关系着港口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在建设中小型港口时,一些地方为了早日促成工程上马,并且扩大工程量,往往夸大了本港的辐射能力。这样会造成重复建设的问题,港口的货源不足、设备的装配能力和规模过大、生产效益过低、港口的资金大量积压。这样一来,由于不能将设备的装配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交通企业可以使用具有限度的倾斜政策来强化设备的装配能力,也就是在提高设备装备能力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充分发挥设备的装配能力来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在取得了可靠的经济预测资料之后,企业可以在进行项目的设计、改建和扩建时留出提高设备装配能力的余地。交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记不切实际的扩大设备的装配能力,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还会造成设备的无形磨损[2]。

一些交通企业认为设备闲置不会造成设备零部件的疲劳、振动和摩擦,也就不会影响设备的技术寿命。然而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设备闲置会造成严重的无形磨损,严重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价值工程理论,这是由于设备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设备的制造费用降低,这样尽管没有影响设备本身的功能和技术特性,也会造成设备价值的贬值。交通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如果原有的设备还未达到技术寿命就已经跟不上设备技术的平均水平,就会提早被淘汰,造成原有设备的浪费。如果交通企业不能及时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就会严重影响交通企业的设备生产率,从而造成该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其他同类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长久以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果企业不能将设备装备能力的

最大生产能力发挥出来,会对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2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设备投资费用的影响

一些交通企业在购置设备时往往要先有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然后报往财务部门或者技术组织实施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合格之后就由供应部门进行采购,采购完成之后由基建部门进行具体的设备安装工作,最后交由设备部门进行管理。

设备主要由生产部门进行使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部门联系维修部门对其进行修理。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职能进行垂直分工,容易造成设备的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脱节。职能部门往往不会对设备的经济技术效益进行整体的考虑。例如采购部门并不会考虑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和其他费用,只考虑设备的价格。如果交通企业的设备经费不足,采购部门往往片面地追求低价格。

事实上,即使设备的生产率、性能和结构都相同,投资费用与设备的经济性能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因此,要对设备的整个技术寿命即进行考虑,而非只考虑设备的投资费用,才能对设备的使用经济性进行整体评价。也就是充分的考虑设备安装、制造、设计、规划等阶段的所有费用,包括使用费用,例如修理改造的费用以及运转阶段的费用,设备的投资费用,包括安装阶段和制造阶段的费用等等。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投资费用之间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别,然而使用费用之间的差别却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在设备采购时充分的考虑到设备的使用费用、投资费用和技术寿命,只有这样才能采购经济技术效益最高的生产设备,促进交通企业的发展[3]。

要使用动态分析来对设备的经济技术效益进行评价,也就是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将时间因素纳入到经济评价中,对设备的使用费用和投资费用,进行客观的反映,从而将设备投资对企业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计算出来。

3 交通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设备的维修性和寿命的影响

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磨损和老化,设备的自然寿命或者技术寿命指的是由于老化磨损的自然损坏导致设备报废这个阶段所经历的全部时间。一般情况交通企业为了延长设备的自然寿命,往往使用各种维修手段来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这样也可以使交通企业提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发挥设备的经济价值。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一些交通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了使设备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往往在设备的维修和养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随着设备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其技术性能也越来越落后,在运转的过程中,要耗费越来越多的材料和能源。与此同时,越接近设备的寿命极限,设备的维修周期就会越短,甚至在生产中会出现突然中断的现象,给交通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修理的费用和工程量也越来越大。这样反而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也凸显了当前一些交通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片面性。在设备的使用方面,要合理的发挥和使用设备的效能和潜力,就必须考虑设备的另一种寿命――经济寿命[4]。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设备的经济寿命才是设备的最佳寿命。如果设备到达经济寿命之后仍然进行使用,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还会进入恶性循环。很多交通企业都使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经济评价,这是由于静态分析的方法更加直观,计算简单,然而,其并不能对设备的技术寿命周期内的全部情况进行完整地反映。交通企业必须改变片面的设备管理观念,从成本角度来对设备进行管理。在设备的中后期使用阶段,交通企业要定期对每一台设备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从而决定对该设备进行维修改造,还是直接对该设备进行报废,或者在该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更新。企业作出决定的依据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使用设备的效能和潜力。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以价值形式的综合指标为第一层次,即以税后净利润和净增加值二个价值指标为主,同时考虑组成的基础指标为辅,组成网络状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1.综合指标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

(1)税后净利润指标

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是第一层次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它统率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第二层次及其逐级往下层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非常重要,是优化税后净利润的基础,它们的经济效益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在税后净利润这个价值指标里面。国际上常用的杜邦公式把利润指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再进一步分解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次级层次的框图,基本上说明了综合反映的道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净增加值指标

这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即反映国民收入口径的VM的价值量指标。它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反映出企业为社会再生产和发展创造的价值增量,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衡量现代企业对社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增加值指标也是绝对值指标,往上挂国民经济指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往下挂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指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各种税负和各种工资、福利、利息、折旧等国民收入口径后形成国民收入的基础,即净增加值,代表了该企业为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效益,是第一层次的经济效益指标。

(3)用相对值反映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税后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人均净增加值=本期净增加值÷本期平均职工人数

2.基础指标

(1)收益性指标

收益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经济收益高低和盈利能力大小。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影响获利能力的重点产品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情况,分析产品质量治理状况和原料治理现状,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而,借助收益性指标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侧面。

收益性指标大体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比较。

(2)成长性指标

成长性指标分析的目的是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的增长情况和发展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要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经济增长要讲求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成长性指标大体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指标反映。

(3)稳定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能否有一个协调的顺畅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稳定地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稳定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产运行的重点产品。分析销售的增岳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治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

(4)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

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治理效益的评价,按照治理的六大职能分别进行评价。

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长期未进行整改的,应再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反映。

3.计算综合实际分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加权平均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实际分数。

二、健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议

1.树立理念,明确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应向审计监督与评价方向转变;从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2.加快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目前,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人较少,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也不多。建议集团统一组织,选定课题进行研讨,加大研究力度,取得符合集团的经济效益审计研究成果。

3.突出工作重点,选准切入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极其广泛,在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审计部门现有的能力状况和在审计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逐步规范、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其次,要合理选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佳的切入点,选择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难易程度。不能选择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项目,应选择在人员素质、工作基础、审计资源等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试点。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如果所审内容与现有工作跨度太大,被审计单位可能难以接受,审计难度将会加大,审计结论也不容易被接受,将不能达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是企业的需要。要选择那些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的项目和领域去开展效益审计,这样才会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通力合作,审计结果才能受到重视,审计成果才能发挥作用。

4.坚持常规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种类的审计相结合,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注重被审计单位对资源配置的评价和衡量,尤其是资金运用效益情况。在计划安排审计内容时,要增加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将经济效益审计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提高这些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要克服旧习惯和方式的制约,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

5.尽快建立规范体系和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做必要的探索,要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和常规审计中取得的经验,制定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准则中要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基准、审计目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同时,也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