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1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新进展

白血病的化学治疗一直是医学和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精确的白血病分类和各亚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探明,愈来愈多的特异性强的白血病的化疗药物被开发出来。

1.1非特异性化疗药物用于白血病:从最早用含1%砷的Fowler’s试剂,抗叶酸代谢药甲氨蝶呤(MTX),到抗代谢药6-巯基嘌呤、DNA模块插入剂柔红霉素、微管蛋白抑制剂长春新碱和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1.2特异性化疗药物:(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特异性,L-ASP于上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已逐步成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到80年代,Enzon公司以聚乙二醇化学修饰L-ASP, 开发出新药培门冬酰胺酶(Pegaspargase),于1994年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临床[1]。经过10多年临床实践,它在药效学、药物经济学方面都有着重大优点,现在美国许多儿童医院和肿瘤研究中心已逐步用它替代L-ASP或两者兼用治疗ALL[2、3]。(2)全反式维甲酸(ATRA)、砒霜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TRA通过下调抗凋亡基bcl-2的表达,解除其对细胞分化的障碍,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实际上是对导致白血病的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的靶向治疗。上海瑞金医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采用ATRA单独治疗APL,完全缓解率高达80%以上,但APL易在数月内复发,并对ATRA产生耐药性[4]。1992年孙鸿德等总结70年代探索传统剧毒中药砒霜(As2O3)治疗APL的临床疗效,发现As2O3与ATRA在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方面作用途径不同,且两种化疗药物在治疗APL时无交叉耐药性。对ATRA及其它常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患者在使用As2O3 治疗后仍然有较高的缓解率。国外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在抗白血病作用上有协同效应。其联用疗法于2000年9月通过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并于2002年3月进入欧洲市场[5]。(3)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ML在50、60年代分别用白消安和羟基脲治疗,虽然显著改善症状,但不能减少患者体内Ph染色体,也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80年代以后开始用α-干扰素来治疗,虽然它可以减少甚至消灭体内的Ph染色体,但因药价昂贵,注射后的流感症状使患者不能长期接受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可诱发CML癌基因中的BCR-AR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的特异阻断剂,它专一性抑制其活性,引起CML细胞生长受阻而凋亡,致使Ph染色体和bcr/ab1融合基因(诱发CML的基因)呈阴性。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格列卫安全性高,用药剂量可从140 mg的有效剂量到1 000 mg,并且至今尚未发现该药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没找到其最大耐受量[6]。格列卫已成为治疗CML的首选化疗药物,同时还适用于经其他化疗药物、干扰素等治疗失败的CML患者[7]。(4)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新进展:最近根据格列卫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原理,Millenium制药公司又筛选出了两种化合物CT53518 和midostaurin(PKC412)用于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这些特异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LT3受体抑制剂,能够纠正AML患者由FLT3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成熟和细胞分化障碍[8~9],目前正处在临床阶段。2000年上市了用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治疗的单抗药物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它是由细胞毒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cin与人重组单克隆抗体偶联而成。该药适用于60岁以上CD3抗原阳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首次复发且不适用于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10]。(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化疗药物进展: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对于CLL的化疗药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1]:

1.2.1苯丁酸氮芥:该药是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烷化剂,除临床试验外,仍为CLL的标准治疗药物。其治疗的诱导缓解率可达40%,但完全缓解率仅为3%,且缓解持续时间较短(平均14个月)。

1.2.2氟达拉滨: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是单剂治疗CLL最有效的药物。由于单用疗效好,该药被认为是CLL的一线治疗药物。对CLL初次治疗, 缓解率为80%,完全缓解率可达60%;对于曾用该药成功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该药的缓解率可达83%;对于对氟达拉滨有反应的复发CLL患者,再次应用含该药的治疗方案仍有高达67%~83%的有效率。

1.2.3克拉屈滨:克拉屈滨是一种在治疗CLL方面与氟达拉滨有相似临床效应的嘌呤类似物,作为一线治疗可达47%的完全缓解率。

1.2.4苯达莫司汀:苯达莫司汀是一种与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无交叉耐药性的烷化剂。对各种恶性淋巴瘤均有效,该药对CLL的疗效已进行过研究,但实验患者有限且缺乏随机实验资料,经初步研究总有效率为75%,完全缓解率可达30%,在德国正在研究将其作为CLL一线治疗药物。

1.2.5利妥息单抗:利妥息单抗(rituximab)是近年来开发的靶向抗原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病的重要药物之一,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不良反应轻微且可耐受。目前多与氟达拉滨合用,有效率与完全缓解率均较高。

1.2.6其他药物:阿来珠单抗(alemutuzumab,Campath-1H);2002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另一种由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药物Zevalin以及缩酞(depsipeptide)类如FK228和FR901228 等都显示出对恶性B-CLL细胞有较强的作用,还有待于临床实验进行评价。

2新型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磷酸氟达拉滨

磷酸氟达拉滨(fludarabine phoshate)是由氟达拉滨的阿拉伯糖环上5位羟基单磷酸化而合成的,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化学名为9-β-D-阿拉伯呋喃糖-2-氟腺嘌呤-5‘-单磷酸脂。最初研究的嘌呤核苷类似物为腺嘌呤阿拉伯糖苷(arabinosyladenine,简称ara-A),它极易被体内腺苷脱氨酶发生去氨基作用而迅速失活,且水溶性差,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嘌呤环的结构上加上氟直接增强了对脱氨基作用的抵抗,而在糖的那一部分上加上磷酸基团增加了水溶性。 磷酸氟达拉滨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很快去磷酸化成为活性药物阿拉伯糖-2-氟嘌呤(raabinosyl-2-fluoroadenine, 简称2-F-ara-A)即氟达拉滨,然后被细胞摄取,在细胞内与脱氧胞苷嘧啶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转变成为有活性的三磷酸脂(2-F-ara-ATP),这种代谢物可以通过抵制核糖核酸还原酶、DNA聚合酶、DNA引物酶和DNA连接酶的活性从而减少DNA的合成。此外,还可以部分抑制DNA聚合酶Ⅱ的活性从而减少蛋白质的合成。2-F-ara-ATP对核糖核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造成了DNA复制与修复所需要的细胞水平正常代谢的缺失。因此,该药可减少DNA聚合酶的天然底物并竞争性整合入DNA,这个过程叫自我增强,氟达拉滨核苷整合入DNA与细胞活性的丧失高度相关,其原因是影响了一些重要机制: DNA引物合成、DNA链延长、校验、DN段连接等,当氟达拉滨核苷整合入DNA达到关键水平时,会启动程序化细胞死亡,即导致细胞凋亡。

化疗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9月1日~2008年2月28日患者入住江苏省肿瘤医院行外周静脉化疗后发生外渗的210例。其中男14例,年龄平均(58.71±11.89)岁;女196例,年龄平均(47.06±12.10)岁。卵巢癌96例,宫颈癌25例,乳腺癌17例,绒癌11例,恶性葡萄胎9例,肺癌9例,子宫肉瘤7例,大肠癌6例,输卵管癌6例,恶性淋巴瘤6例,食道癌4例,阴道恶黑3例,胃癌3例,子宫内膜癌2例,以及鼻咽癌、膀胱癌、贲门癌、子宫内胚窦瘤、生殖细胞肿瘤、子宫中胚叶混合瘤各1例。入组标准:在本院行外周静脉化疗期间发生的外渗,局部无破溃坏死,患者对疼痛等能有语言表达能力。排除标准: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者,药物外渗已造成局部破溃或已使用过其它治疗方法均不属于本研究范围。

1.2研究方法:按化疗时间先后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10例分为3组,分别为传统组、西瓜霜组、溃疡贴组。

1.2.1传统组:取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ml(根据外渗范围适当增加),消毒皮肤后,在距离外渗范围外缘2.5~3.0cm处用7号麻醉针头行环行封闭,然后调整角度分别向外渗中心封闭,再后覆盖无菌纱布;局部冰敷12~24h,做到冰袋及时更换;第2天行氦氖激光照射,1次/d,10min/次,5~10d为1疗程[4]。

1.2.2西瓜霜组:西瓜霜喷剂2.5g加无极膏10g加金霉素软膏2g混合调匀,均匀涂敷外渗局部,面积必须超过外渗范围外缘3.0~5.0cm,待药物自然吸干后清洗局部,观察外渗局部情况,必要时局部同法重复涂敷。如局部红肿严重,局部涂敷后用大鱼际按摩局部15min,以促进药物吸收,并抬高患肢。

1.2.3溃疡贴组:穿刺部位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干棉签去除皮肤表面消毒剂,待局部皮肤完全干燥后再用比外渗范围>2cm的溃疡贴敷盖,保持2~3d,观察局部情况,如有汗液和渗液溃疡贴吸收后变为乳白色或者不平整甚至自然脱落提示需要更换。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局部红肿范围、皮肤颜色、疼痛及肢体活动情况【5】。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红肿范围明显缩小>1cm,皮肤颜色由红转为肤色,疼痛明显减轻,对肢体活动无影响;有效:红肿范围缩小<1cm,皮肤颜色由红转为淡红色,疼痛减轻,对肢体活动有轻度影响;无效:红肿未消退,皮肤颜色无变化,局部有疼痛,明显影响肢体活动,加重:红肿范围扩大,皮肤颜色由红转为紫黑色,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肢体活动【5】。

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盲法双人同步录入计算机(EXCEL格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使用SPSS15.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注射部位分别为:左侧手背或掌侧前臂、右侧手背或掌侧前臂等四个部位。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注射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评估分与疗效的影响:在先前的研究[6]中发现,通过对患者血管充盈情况、所使用的化疗药物、注射针具、化疗次数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分(>17为高危分,即容易发生外渗)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起一定作用,而一旦发生外渗后该评分对治疗则无明显指导意义。

2.3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见表1。

表13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加重

传统组7076300

西瓜霜组7065500

溃疡贴组7061900

注:同一患者可以发生多次外渗,此例数为化疗外渗次数。P<0.01

2.4种治疗方法的治愈天数和治疗费用的比较(见表2)西瓜霜组和溃疡贴组平均治愈天数短于传统组,经两两比较(LSD法)发现,其中溃疡贴组治愈天数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虽有差异,但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费用方面,西瓜霜组和溃疡贴组费用更加经济,与传统组费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瓜霜组和溃疡贴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3种治疗方法的治愈天数和治疗费用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平均治愈天数(d)

平均治疗费用(元)

传统组

70

4.04

272.78

西瓜霜组

70

3.03

16.83②

溃疡贴组

70

2.60①

47.91②

注:与传统方法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①P<0.05,②P<0.01

3讨论

传统局部封闭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限。应用传统封闭治疗外渗,在预防局部组织损害及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有一定疗效,但因其需要一定量(>10ml)的药液进行局部环行封闭,增加局部组织肿胀和环行针刺带来的刺痛,延长了消肿和疼痛时间[7],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懑,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化疗药物品种越来越多,一旦外渗不能完全采用传统法进行处理。如艾恒等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就需忌冷一周,因此该类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则不能使用冰敷处理。所以在积极预防化疗药外渗的同时,寻求治疗外渗的最佳方法化疗科护士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西瓜霜组对局部组织的作用。西瓜霜主要成份为:西瓜霜、硼砂、黄岑、黄连、黄柏、山豆根、冰片、薄荷脑等14味,主要有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无极膏为复方制剂,含有成分丙酸倍氯米松等,丙酸倍氯米松是一种强效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能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性反应的反应。金霉素眼膏本身具有消炎抗菌作用,并且是油性,能保护混合药物的水分不致过早蒸发,减少换药次数和节省药液,又能保持皮肤潮湿,延长药物的浸润与吸收。

溃疡贴组对局部组织的作用。康惠尔溃疡贴为自粘性水胶体敷料,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反应消退;且外观透明,方格设计无须去除即可观察局部红肿消退情况,局部皮肤有无异常等,此敷料为特殊高分子材料,很少皮肤过敏反应;敷料表面为半透明膜,既透气又防水,不影响局部清洗和沐浴。

研究显示,3种方法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均能达到治愈。从治疗早期(48h内)的效果观察,西瓜霜组(92.86%)和溃疡贴组(87.14%)显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10%),3周后3组均无后遗症状,局部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正常,肢体活动自如,无疼痛。西瓜霜组和溃疡贴组的治愈天数和费用也均优于传统组,西瓜霜组和溃疡贴组平均治愈天数在3d内,与文献报道[8-9]相近,其中溃疡贴组治愈时间最短,平均2.6d(P<0.05);西瓜霜组费用最低,平均治疗费用16.83元,与传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不适用于药物外渗所致局部组织糜烂溃疡坏死或开放性伤口的患者,以避免加重感染。

化疗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物流产 中西药治疗 出血时间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57-01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对妇女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采用药物来替代人工流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合成的抗早孕药有前列腺素及孕激素拮抗剂,并取得好效果,但效果较肯定的药物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是由法国公司1982年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孕激素的新型抗生育药,1992年在我国上市。米非司酮是一种类固醇抗孕激素制剂,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米索前列醇具有兴奋子宫和软化宫颈的作用。在我国目前临床常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达90%以上,药物流产具有痛苦小、安全、简便、高效、副反应少或轻、效果肯定等优点,其缺点是仍有6-7%左右的不完全流产或失败率,出血时间较长,且有因妊娠产物残留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我院自2007年开展药物流产加生化汤辅助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已婚妇女计划外怀孕患者96例,年龄22-38岁,孕龄37-60天不等,尿HCG阳性,B超证实宫内妊娠,血、尿常规检查正常,无药物禁忌症,并排除心、肝、肾等内科疾病。随机将她们分成两个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首日晚8点米非司酮150mg温开水顿服,36小时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温开水服用,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待胚胎组织排出后加服生化汤:当归20g ,川芎15g 益母草15g牛膝15g丹参15g 生山楂10g ,炮姜6g, 炙甘草6g 。若舌质红者不用炮姜,加酱败草15g。水煎服,每天二次,共5天。

2.2 对照组:服药方法同上,但不加服生化汤。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1 治疗组50例,经中西药治疗,完全流产率达到98%,产岳出血天数在5―10天,平均为7天,需清宫人数只有1例。

3.2 对照组46例中,完全流产率有90%,产后出血天数为5―16天,平均为11天,有6例需要清宫治疗。

由表中可见,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药流疗效比较:

4 讨论

生化汤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以化瘀生新立法,主治产后血虚淤滞。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功能生新;川芎行血中之气;炮姜色黑之营,性具温行;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本文中改桃仁为丹参行血中之瘀,而不性过;益母草、山楂祛瘀止血定痛。舌质红者加败酱草具有清热破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作用[1]。

本文50例患者经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流产率达98%,流产后阴道出血5-10天不等,出血量少于月经量,无腹痛及发热等不适,仅1例因出血时间较长而行清宫术后止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并大大减少了因流产后感染的发生率。

化疗药物范文第4篇

1 常用化疗药物的肝损害

白细胞化疗药物 DILI 可以表现为: ( 1) 急性肝损害: 其为肝毒性系抗肿瘤药或其代谢产物的急性、直接作用所致。毒性发生时,多无临床症状但可发现检验指标异常。代表性药物有左旋门冬酰胺酶、阿糖胞苷、依托泊苷、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和长春新碱等。胆汁淤积型急性肝损害比较罕见,其引发药物有白消安和硫唑嘌呤等。( 2) 慢性肝损害: 肝脂肪变性为甲氨蝶呤等几种抗肿瘤药的特征性肝损害表现。( 3) 血管病变: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VOD) 是某些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的特征性病变,尤其频发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此种病变可能缘于抗肿瘤药和放疗对窦状隙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重症病例可出现黄疸、右上腹痛和肝肿大,有的可能出现体重迅速增加而死于肝衰竭[2 -3]。由于诊断标准不一致以及患者常为多药联合应用,不同化疗药物 DILI 发生率不一。抗代谢类药中,甲氨蝶呤是最先报道的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大剂量甲氨蝶呤可致组织学上脂肪变性的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小剂量长期使用可引发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阿糖胞苷常可导致肝转氨酶上升,但多属一过性而少有需要停药者。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中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单独用药很少出现肝损害,但与依托泊苷、环磷酰胺等联合用药时则可引发胆汁淤积和 VOD。烷化剂中环磷酰胺常规剂量偶可致 ALT、AST 轻度升高,大剂量可引发肝坏死或 VOD。美发伦大剂量用作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时可引发一过性 ALT、AST 增高。白消安大剂量用作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时可出现胆汁淤积和VOD。大剂量依托泊苷可致伴黄疸的肝功能损害。左旋门冬酰胺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可达 50% ~90%,组织特征为脂肪变性。

2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主要有: 其一,药物毒性引起的肝损害: 其特点是可预测,直接毒性,剂量依赖,可复制。包括: ( 1) 干扰肝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导致肝内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和坏死,或直接破坏肝细胞的基本结构,导致细胞外漏; ( 2) 选择性干扰胆汁分泌或干扰肝细胞摄取血中胆汁成分,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梗阻性黄疸相似表现的间接肝损害。其二,特异体质性: 其特点是不可预测性,非剂量依赖,不可复制。包括: ( 1) 过敏性( 免疫特异质) ,是免疫介导的肝损伤,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体内后,激活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导致胆汁淤积和肝细胞坏死。( 2) 代谢性( 代谢特异质) :与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相关,遗传多态性导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降低,使药物原型和中间代谢产物增加,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1 -6]。

3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迄今尚缺乏金标准,要仔细询问用药史,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4 -6]。药物性肝损害可疑药物从给药到发病多数在 l周到 3 个月,如果停药后临床表现在几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 1 周内下降超过 50%以上. 则对诊断非常有意义。临床常见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其次为黄疸、肝区不适或疼痛等,发病初期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所有病例均有肝功能异常( 主要包括 ALT、TBil、直接胆红素、GGT、ALP)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6% ) ,药物敏感试验( + ) 或药物激发试验( + ) 。肝组织检查: 肝小叶内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肝细胞及毛细胆管胆汁淤积,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汇管区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需排除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肝损害鉴别诊断主要有:( 1) 白血病细胞肝内浸润: 有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肝内浸润高达 86. 54%,但浸润的程度与肝功能受损并不平行,说明 AL 患者绝大多数存在肝内浸润,但不一定出现肝功能损害; 也有个别患者因肝内浸润导致严重的肝功能受损,而以肝功能损害为首发症状。( 2) 输血后肝炎: AL 患者在治疗中多有输血史,输血后丙肝多在首次输血后 16 ~60 d 出现。( 3) 感染: 感染是白血病化疗骨髓抑制期的主要合并疾病,感染时内毒素除直接引起肝细胞坏死外,还能激活枯否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如 TNF) ,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内溶酶体的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在肝窦内发生 DIC,导致肝的微循环障碍,因而引起肝功能受损。

化疗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在临床当中,消化道出血是较为常见也是比较严重的症状。其中,消化道本身的炎症、肿瘤、损伤(机械性)以及血管病变等均可引发消化道出血,同时也会受到邻近器官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累

及的影响[1]。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饮食疗法来治疗我院收治的6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2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22例。甲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在18到70岁之间,平均为(46.7±8.2)岁,其中15例出血量在800-1500ml之间,7例在1500-2000ml之间;乙组男13例,女9例,年龄在20到78岁之间,平均为(48.2±9.1)岁,其中16例出血量在800-1500ml之间,6例在1500-2000ml之间;丙组男14例,女8例,年龄在21到80岁之间,平均为(47.5±9.3)岁,其中14例出血量在800-1500ml之间,8例在1500-2000ml之间。对比三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与出血量)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式 甲组:给予单纯饮食治疗,即给予低温流质饮食,以牛奶、蔬菜水果汁以及藕粉等为主,一天4-6餐,每餐

1.3 疗效标准[3] 患者没有呕血和黑粪,自觉症状消除,行大便隐血实验呈现阴性,说明显效;没有呕血和黑粪,自觉症状消除,行大便隐血实验呈阳性,说明有效;患者有呕血以及黑粪,能感到四肢冰冷、乏力以及心悸等,行大便隐血实验呈现阳性,说明无效。其中显效和有效一并归入总有效率当中[2]。

1.4 统计学方式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以t来检验计量资料,以X2来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效果对比 经相应治疗,甲组有8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59.1%;乙组有10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2.7%;丙组1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三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治疗消化道出血上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急性发作期,需禁食,通过降低胃肠蠕动及胃肠液的分泌,减少机械与化学性刺激而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此时因禁食,需行肠外静脉营养对营养进行补充。第二阶段为少量出血或者能基本控制出血期,可给予低温流质饮食,以牛奶、蔬菜水果汁以及藕粉等为主,一天4-6餐,每餐

总而言之,针对消化道出血症状,药物治疗与饮食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饮食与药物的联合疗法更能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出血情况,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拱辰,王萍.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18(02):143-146.

[2]高旭珍,陈艳军,黄海娇,王秀芝,张晓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25(12):177-179.

[3] 黄小兵.84例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