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台湾海峡宽度

台湾海峡宽度

台湾海峡宽度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第1篇

海峡影视季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影视繁荣”为主题,举办了开幕式及红毯仪式、海峡影视展映展播、海峡影视合作发展论坛、海峡影视项目洽商会和新片会等两岸影视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两岸还第一次对两岸影视合作交流进行隆重表彰。

本届影视季还举办了《妈祖》、《恋夏》两部电视剧新剧及都市时尚题材《男人如衣服》、惊悚恐怖题材《冷瞳》、《凶间雪山》等三场电影会,重点推介了12家两岸影视企业的25部影视剧项目,并宣传推介了120部两岸影视项目。

两岸近百明星红毯上展魅力

6月15日下午,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门前的红地毯上,来自海峡两岸近百名知名导演、制片人及实力派和偶像派明星,个个飒爽英姿、魅力无限,用他们独有的肢体语言,拉开了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的开幕式和红毯仪式。

著名导演黄建中,著名演员孙飞虎、卢奇、雷恪生、黄百鸣、陈力、刘斌、岳红,以及《昨日的记忆》、《公主的诱惑》、《擒爱记》、《男人如衣服》、《凶间雪山》、《冷瞳》、《恋夏》、《妈祖》、《恋爱三万英尺》、《过台湾》、《为你而来》等剧组的谷德昭、吴卓羲、吴千语、邓丽欣、谢君豪、方力申、吴映洁、刘涛、严宽、李彩桦、潘慧如等近百名影视明星,阵容辐射大陆、台湾和香港,涵盖影视、歌舞、文艺等,有国家一级演员杜春梅、郭连文、雷恪生、刘劲、萨日娜,台湾歌手卓依婷等,阵容强大、星光闪耀。

影视明星们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经红毯款款步入开幕式现场。同时,在开展两岸影视交流而未能莅临现场的著名导演李前宽、李行、朱延平、张国立等众多明星,也纷纷通过连线、活动寄语卡等形式发来贺词。

实力派演员岳红说,能参加本届盛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其实前几届海峡论坛就曾邀请过我,但当时我都在拍片实在无法抽出时间,这一次刚好我女儿从美国回来,我特意不接片在家陪女儿,刚好接到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的邀请,我马上就答应了,并且我还带着我的女儿一起来厦门参加这个盛会。

著名导演张纪中说,当我接到邀请,感到很兴奋,尽管我的新片目前正在开拍,但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安排时间来福建参加这个两岸电影人的盛会。他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而它最大的意义就是跟台湾影视人增进了解,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是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最大的意义也是这个活动最大的特色。

对两岸影视界合作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

开幕式上,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海涛,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赵怡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海峡影视季活动顺利召开的祝贺和对两岸影视界合作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5位嘉宾代表共同敲击启航鼓,宣布海峡影视季活动正式启动。

张海涛在致辞时说,两岸影视界交流合作走过了20多个春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果,见证了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加强两岸影视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影视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共同的责任与担当。举办这次海峡影视季,旨在共同探讨两岸影视发展大计,努力传承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共同开创繁荣和发展的美好未来。

陈桦在致辞中说,海峡影视季是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充分展现了两岸影视人共谋合作、共谋发展、共谋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两岸影视界交流合作正在朝着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不断迈进。他表示,欢迎台湾影视界人士多到海峡西岸体验生活、采风写作、拍戏取景,创作更多两岸人民喜欢的作品,共同携手,不断推动和深化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合作。

赵怡称,两岸经历过数十年仅一水之隔却望洋兴叹的无奈历史。2008年以来,通过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成果斐然。

首次对两岸影视交流合作进行表彰,是海峡影视季的一大亮点。组委会在开幕式上宣布:《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获“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影”,《我在1949,等你》获“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台湾电视剧”,《非诚勿扰2》获“最受台湾观众欢迎的大陆电影”,《新水浒传》获“最受台湾观众欢迎的大陆电视剧”,《爱》获“最受两岸观众欢迎的合拍影视剧”。这是目前两岸针对影视交流合作设立的唯一表彰。

两岸影视界冀深度合作共拓华语市场

“海峡两岸影视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两岸业界应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合作,共同拓展华语影视作品的市场,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在海峡影视合作发展论坛上,两岸影视界同行表达了一样的愿望。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作委员会会长杨伟光表示,两岸影视界除加强合拍、协拍、发行等项目合作外,应开拓诸如新媒体、数字影视、动漫等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挖掘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他并建议两岸影视界开展合作,或共同投资联合制作,或单方投资共同组成制作团队拍摄制作,或联合发行等,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制作出最优秀的作品。

台湾中华演艺总工会理事长陈桓浩称,大陆影视界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平,而台湾的包装行销水平远高于大陆,两岸合作互补的空间巨大。

论坛期间,福建与台湾的影视机构签署了动漫连续剧《齐天大圣》、电视连续剧《剪爱》、3D武侠电视连续剧《陆小凤与花满楼》项目合作意向书。

这是两岸电影人共同的盛会

本届活动在两岸影视交流合作领域有以下突破:

第一次打出“海峡影视季”品牌。在前三届活动基础上,本届活动整合往届“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及“两岸影视制作峰会”两大板块活动,推出“海峡影视季”概念品牌,力争发挥目前两岸影视综合流合作唯一平台的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集展示、评奖、论坛、洽商等元素为一体的两岸影视交流合作发展新平台和知名品牌。

第一次设立对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的表彰活动。活动首次开设“最受大陆观众喜爱的台湾电影、电视剧,最受台湾观众喜爱的大陆电影、电视剧,最受两岸观众喜爱的合拍影视剧”等5个表彰项目。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货币流通;货币兑换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13-05

一、引言

海峡两岸经济密切往来的同时,伴随着两岸资金的流动,以及人民币与新台币在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相互流通。在海峡两岸人民交往初期,新台币就在福建沿海一些地方局部使用与流通,台胞经常以新台币作为在大陆小额贸易和消费的支付手段,福建沿海地区部分口岸存在新台币流通现象。近年来,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人民币因购买力强劲,被认为具有长期升值的潜力,使得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流通规模日益增大。目前两岸已经在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开展货币双向兑换,但因两岸尚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两岸存在新台币和人民币的抛补与结算机制单一的问题。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下,分析两岸货币流通趋势,研究如何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和流通范围,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海峡两岸货币流通的现实基础,探讨了两岸货币流通的规模与渠道,分析了人民币在台湾地区和新台币在大陆地区的流通趋势。最后,提出了扩大新台币兑换机构范围和区域范围,开展两岸货币柜台公开兑换,放宽人民币携往台湾的数额标准限制上限,扩展两岸货币在经贸领域的计价结算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等政策建议。

二、海峡两岸货币流通的现实基础

(一)两岸贸易联系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互补互益、互利互惠、日益紧密的两岸贸易合作格局。总体上看,两岸的贸易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岸贸易的恢复阶段(1979-1987年);第二阶段是迅速发展和开放阶段(1988-1991年);第三阶段是深化发展和互动阶段(1992-2001年);第四阶段是入世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先后正式加入WTO,为两岸经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1]两岸贸易迅速发展进程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两岸贸易额不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贸易总额连年上升,仅在1982、1983和1986年出现过负增长。二是两岸贸易依存度上升。其中,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高于大陆对台湾市场的依存度。三是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九大出口市场。而大陆则是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地区、第五大进口地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到总出口的1/4。四是两岸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两岸的间接贸易主要通过香港等第三地转口的形式进行,间接贸易使两岸厂商都额外付出较大的时间与运输成本。五是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两岸贸易的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过度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

(二)两岸投资突破限制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台商开始赴大陆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试探阶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1年。这一阶段台商的投资总额增加,单个项目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区域集中在福建、广东,经营方式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为主;第三阶段为1991-2000年。这一阶段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投资区域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转向珠江、长江三角洲并重;第四阶段为2001年以后,台湾地区对台商大陆投资的限制有所放宽,引发了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又一高潮。[2]这一阶段台商掀起了以咨询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区域进一步扩散。2008年台当局行政主管部门放宽台商投资大陆上限由40%提升至60%,并准许台湾金融业投资大陆。

台商投资大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台商投资额不断增加。近年来台商对大陆合同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项目和金额却很少,这种局面主要是台湾当局的限制性政策所致;二是台商投资地域日趋广泛。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区域分布随着其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化,台商投资由最初的以福建、广东等省为主,逐步扩散到长三角地区,并开始在中西部布点投资;三是越来越多的台商通过海外离岸金融中心对大陆投资。为了防止台湾当局的限制与打击,或者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台湾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不断通过在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成立投资控股公司的方式对大陆投资。

(三)两岸人员双向往来更加频繁

1987年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正式交往。1987-2008年大陆民众赴台人数累计约192万人次,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累计达5140万人次,超过台湾地区2300万人口总数的两倍。两岸人员往来呈现不对称性,大陆访台占台湾访大陆人次的比率仅有4%左右 。2001年1月,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客、货运航线开通,厦门开通了与金门之间的“小三通”。2008年12月,两岸海上直航起锚,两岸直接双向通邮,平日包机开航,基本实现了两岸的直接“三通”。2009年4月第三次“陈江会”上三项协议的签署和一个共识的达成,标志着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全面“三通”,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人员双向往来。

(四)两岸金融合作逐步深入

虽然面临诸多约束条件,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交流仍然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受制于两岸相关政策限制,台湾的金融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迂回地寻求与大陆合作的渠道。两岸金融机构合作渠道日益多元化,两岸通汇业务取得新进展,两岸货币兑换与流通逐步开放。台湾金融业进入大陆市场的策略,主要包括借由联盟外资机构进入、通过并购香港地区机构进入、大股东私人投资、与大陆机构签署商业合作备忘录以及申请大陆办事处和营业性机构等形式。大陆银行机构也在积极争取赴台发展机会,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与香港工银亚洲四家银行赴台设立办事处,但由于台湾当局设置障碍,一直未能进入台湾开展业务。2005年9月台湾财经部门提出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办事处的法律条件已经具备,暂时可依外资银行来台设办事处的相关办法或条件向台湾“金管会”提出申请,但是一直未获得台湾当局的批准,大陆金融机构在台设立办事处仍无实质性进展。2009年4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同意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加强金融领域广泛合作,标志着两岸的经济关系从实体经济发展到金融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海峡两岸货币流通规模与趋势分析

(一)两岸资金流动规模估算

1.台湾地区流向大陆的资金规模。一是贸易资金。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逐步发展起来,每年大陆对台出口为258.8亿美元。二是台商到大陆投资的资金。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初期资本支出,包括购地、建厂与购置设备等费用,除厂商自有资本外,不足部分由母公司或股东个人以抵押贷款的方式向台湾地区银行融资。部分企业以第三地海外盈余转投资或在大陆当地借款方式筹集投资资金。2008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19亿美元。三是台湾居民来大陆观光旅游与探亲所带来的资金。台湾自开放居民来大陆探亲以来,每年到大陆旅游人数均有显著成长,台胞在大陆的消费金额也逐年增加。2008年台胞来大陆人数达到437万人,消费金额为39.31亿美元。按此三项资金估算,近四年来,每年台湾地区流入大陆的资金超过220亿美元。

注:台胞来大陆按每人每天消费150美元计算,滞留时间为6天。

数据来源:对台出口、实际利用台资数据根据商务部统计整理得出,台湾来大陆人数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整理得出。

2.大陆流向台湾地区的资金规模。近年来,大陆流向台湾地区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陆流向台湾地区的资金包括大陆从台湾地区进口商品支出、台商在大陆投资所得利润汇回资金及大陆居民赴台支出,台商在大陆投资所得利润汇回资金较难估算,按大陆从台湾地区进口商品支出和大陆居民赴台支出二项资金估算,近四年来,每年大陆流向台湾地区的资金超过740亿美元。

注:大陆居民赴台按每人次消费1500美元计算。

数据来源:对台进口、大陆居民赴台人数的数据来源于国台办。

(二)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流通趋势

人民币实现在台兑换经历了四个阶段:禁入阶段、准入阶段、试点兑换阶段、全面兑换阶段。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仍然实行严格管制。人民币在台湾地区被媒体称为“台湾的第二货币”、“和台币、美元并列为岛内三大流通币种”。长期以来,人民币现钞在台湾岛内银楼、旅游点、小商品市场和海上小额贸易中兑换使用较为普遍。随着两岸经贸往来逐渐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岛内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加大,持有人民币的居民和商家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2008年台湾地区开放人民币在台双向兑换后,两岸民众的货币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但因两岸尚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台湾地区各兑换银行人民币现钞都靠香港汇丰和美国银行调钞,人民币钞源不能完全保证台湾岛内人民币供应量。

由于目前人民币在大陆和台湾之间不能通汇,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的流通仅处在兑换阶段,人民币现钞跨越两岸进行流通主要是通过出入境人员合法携带和非正规金融渠道。[3]人民币流到台湾地区主要是由金融交易、实体经济交易和其他经济交易共同推动的。由金融交易推动的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流通主要是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从异地金融市场调入人民币,再由金融机构向台湾地区民众提供兑换服务。由实体经济交易推动的人民币流出主要包括:部分贸易进口支付、大陆居民到台旅游和探亲消费、赴大陆经商或探亲的台胞兑换使用后余款携回台湾等。民间兑换店、“地摊银行”、地下汇兑也成为人民币流向台湾地区的重要渠道。由于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没有生息来源和投资用途,流到台湾地区的人民币除部分作为周转头寸外,大部分都回流至大陆。回流的主要途径包括台湾地区居民携带人民币入境到大陆旅游、探亲消费支出,用人民币支付贸易款项及相关手续费用,台湾地区居民或企业用人民币到大陆购买资产、直接投资等。

(三)新台币在大陆地区流通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银行福州分行、厦门分行与马江支行率先开办了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由于大陆的银行单边收兑新台币,没有正常的回流渠道,不仅要承担汇率风险和人民币占款利息损失,而且还要支付新台币运送的费用和保险费,所以收兑新台币成本较高。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五个城市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开始试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现钞的有条件兑出业务。[4]目前福建各大宾馆、酒店外币代兑业务量较大,但新台币不作为可自由兑换外币在代兑机构办理。

近年来,银行新台币兑换业务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兑换结构不平衡,以兑入为主;二是兑换群体仍以台胞为主;三是台资企业集中地区兑换需求量较大。厦门和福州两地兑入、兑出业务量占福建省总量的70%以上。

新台币流向福建省的主要渠道包括:一是对台小额贸易;二是因台胞来大陆洽谈生意、签约劳务合同、朝觐、探亲、旅游人员流入新台币;三是台轮船员采购流入;四是对台劳务输出;五是大陆居民赴台探亲携带回新台币;六是台资企业台籍人员滞留新台币;七是投资资本直接携入;八是地下钱庄渠道。新台币回流台湾地区的主要渠道包括:一是用于海上作业时,向台轮购买渔需用品;二是作业渔轮出海时的备用金;三是流向福建沿海地区,进入“地下”交易渠道回流台湾。

(四)两岸货币流通趋势的基本判断

一是海峡两岸货币流通是两岸交往日趋紧密的必然结果。当前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除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因素之外,重要原因是台湾地区市场、资源有限,存在对人民币的交易性需求。随着海峡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有频繁,两岸地区居民彼此交往逐年增加,消费、旅游、购物的规模也逐年增大,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稳定的前提下,台湾地区居民愿意接受一定的人民币,用以兑换成其它货币或以后在大陆消费,这样既不会有购买力的损失,也具有交易上的便利性。

二是海峡两岸货币流通范围存在局限性。根据两岸金融法规,人民币和新台币均不是可自由汇兑货币。目前新台币在大陆流通具有地域和范围的有限性,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些日常零星交易。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汇兑,在台湾地区的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流通的领域主要是日常的旅游购物消费。

三是人民币在台湾地区流通与新台币在大陆流通具有不对称性。相对新台币在大陆地区流通情况,人民币被台湾岛内居民接受的程度更大。近年来,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人民币因购买力强劲,具有长期升值的潜力。2008年6月台湾地区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并且放宽“三通”政策,台湾地区居民日益接受和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

四是地下钱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要求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两岸经济交往的深入,人员和资金的交流日益频繁,限制人民币和新台币在彼此地区流通,客观上增加了货币兑换成本。近年来地下钱庄的活动日益猖獗,地下钱庄通过有组织的活动,集中了相当一部分两岸各自对对方货币的需求,然后实施人民币与新台币的非法交易。[5]

四、扩展海峡两岸货币流通的政策思路

(一)扩大新台币兑换机构范围和区域范围

允许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中国银行系统全面开展新台币兑换区域,由现有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市扩大到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新台币的兑换银行从中国银行扩大到其他银行。兑换网点由当前的市级外汇指定银行逐步延伸到县级各外汇指定银行。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意向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的银行申请予以市场准入。充分发挥代兑机构的优势,在与具备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银行签约的代兑机构进行新台币兑换业务试点,形成柜台网点向兑换机构的平台延伸。在对台小额贸易区、两岸直航的客、货运码头或附近地区增加新台币的收兑网点,以有效扩大新台币兑换业务的辐射范围。

(二)开展两岸货币柜台公开兑换

可以参照港元尤其是澳门元的方法来定位新台币,允许兑换机构每日对外公布人民币对新台币汇率,进行公开兑换,方便两岸居民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简化新台币兑换环节的一些相关审核和审批手续,由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掌握的相关审核资料并依据对兑换人了解程度进行自主判断兑换处理。提高新台币定价的合理性,参照国际外汇市场行情,调整新台币钞买价和钞卖价,缩窄现钞买卖价之间的价差,使银行的收兑价格更为合理。将目前中国银行总行新台币定价方法改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地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人民币和新台币头寸情况,结合国际行情,以国家公布的美元交易基准汇价为依据,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套算人民币对新台币的买卖价,并报当地外汇局和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的商业银行总行备案。

(三)放宽人民币携往台湾地区的数额标准限制上限

随着大陆对台交往的日益增多,出入境旅游游客、商务公干人员多次往来大陆和台湾地区人士或流动渔民人数和消费金额不断上升,建议台胞及赴台人员进出入境可携入人民币的限额提高到能满足边境贸易和旅游开支的水平。同时,可推动台湾地区扩大人民币入台限额标准和人民币现钞每天兑换限额,放宽台湾地区居民人民币汇款限额。

(四)扩展两岸货币在经贸领域的计价结算范围

两岸贸易和投资项下扩大以人民币和新台币计价结算,海峡西岸经济区银行相应增设新台币结算业务,台湾地区银行可扩大人民币结算业务,为两岸企业和居民提供可选择的计价货币,避免汇率风险。将新台币比照对港币、澳元的外汇管理政策,允许台商将新台币直接汇入境内指定银行的帐户作为投资的资本金,以降低台商投资的汇兑成本。积极探讨制定台湾贸易机构和企业融资管理办法,在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及人民币临时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鼓励两岸银行创新金融产品,适时推出融资新渠道,如开办以人民币或新台币计价的信用证、保函、托收等结算方式项下的贸易融资业务,加快台湾贸易机构资金周转速度,节约经营成本,实现两岸经贸发展“双赢”。

(五)加强两岸货币流通的载体建设

放宽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机构的门槛限制,实行个案审批。引进台湾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大陆设立代表处或营业性分支机构。推动两岸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积极开放两岸金融市场,争取台湾金融机构入股和合资设立大陆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推动大陆银行业机构与台资银行进行合资、并购或借壳上市。吸引台资企业入股大陆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大陆金融机构到台湾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支持大陆金融机构收购、参股台湾金融机构。推动两岸企业相互异地上市融资,加强两岸机构投资者(QFII、QDII)合作,推动两岸证券市场对接,促进两岸证券机构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设立台资企业产权交易所,为台资企业股权、债权交易转让提供服务。

(六)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初期可由两岸货币管理当局各自授权一家银行,由授权银行之间签订协议,互为机构,为大陆和台湾地区其他银行提供人民币和新台币的两岸清算服务。大陆方面可以选择在清算业务方面经验丰富的商业银行作为清算机构。条件成熟的时候,由两岸货币管理当局签署货币清算备忘录,为台湾地区办理人民币业务的银行提供人民币直接清算渠道,允许台湾地区银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入人民币支付系统,允许直接清算的台湾地区银行在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开立清算账户,并通过两岸的外汇交易市场席位或者机构进行两岸货币资金头寸汇率风险敞口管理。试点办理两岸人民币和新台币的现钞调运业务,建立人民币和新台币现钞的供应和回流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宁.海峡两岸经贸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J].中国经贸,2008,(4).

[2]李月.台湾大陆投资的新特点及对台湾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8,(8).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重点课题获奖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 对台广播 挑战 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新媒体以其及时、全面和海量报道的传播优势,成为祖国大陆和台湾民众接收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渠道。而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能否在新媒体时代接受挑战,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

(一)传播力和公信力

传播力是媒体的信息传播扩散能力,是指信息可抵达的范围。而公信力则是衡量传媒在受众中是否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指标。二者是评估一个传播媒体是否具有受众亲和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和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对台广播的传播效果,就要从根本上提升对台广播的公信力,增强其传播力,在两岸信息传播中居于舆论导向的引领地位。

(二)话语权和影响力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掌握话语权才能把控社会舆论的走向。它与媒体公信力紧密相关,受众选择哪个媒体取决于该媒体能否传播真实可靠且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影响力则是指所传播的信息对接收该信息的民众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传播媒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预期的传播效果,只有达到了想要的传播效果,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反之,传播都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对台广播只有掌握话语权并具有影响力,才能在对台传播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才能达到传播目的。

二、新媒体语境下对台广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台广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削弱。虽然对台广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在传播理念、内容和方式上持续革新,但仍旧压力很大。

一方面,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导致新媒体与对台广播的竞争愈演愈烈。过去,台湾民众只能通过对台广播获取大陆信息。随着互联网和诸多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台湾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竞争变得异常激烈。①2010年8月,台湾“央广”正式推出岛内广播界首见的“多媒体平台系统”,建成一项完整的网络自动影、音、图、文播放系统,整理汇集了“央广”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资料。②由于传播多样化,岛内受众对原有媒介的依赖降低了,媒介依赖的降低影响到媒介影响力,对台广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台湾年轻一代更多习惯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社会交流,而传统对台广播很难满足台湾新生代群体的需求。台湾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公布的“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显示,台湾地区个人及家庭用户上网人数趋于稳定,12岁以上曾经上网民众比率在2013年上半年达到79.18%,人数达到1645万人。③因此,对台广播必须在传播理念、内容、方式以及风格方面向新生代群体的需求靠近,知晓他们的特点,提升对台广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新媒体语境下对台广播的发展出路

在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要想有效提升自身软实力,必须借助新媒体进行构建与发展,进一步创新信息传播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优化传播内容质量

信息传播一定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这是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根本保证。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并未过时。但是“许多自媒体新闻的生产几乎抛弃了这项基本标准,不以事实为根据,为了吸引眼球、混淆视听而制造虚假新闻,这些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对对台广播造成了很大冲击”④。不过,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恰恰能够反衬出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的专业化优势。比如2012年,提出“中国梦”后,《台湾导报》作家陌上桑发表《中国梦台湾梦都是梦》等文章,对台广播“海峡之声”电台分别在《台湾导报》及海峡之声网站上刊发《“梦”如何与“中国梦”相提并论》等文章予以驳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又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下称东南广播)2014年推出《两岸一家人》节目,节目紧扣新近提出的“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的重要讲话精神,着重在两岸间传递亲情、同胞情、民族情。节目牢牢抓住“海峡夫妻”这一特殊群体,讲述生动的人物故事,感知两岸配偶的生活冷暖,反映他们的心声诉求,传递祖国大陆的关怀。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或催人泪下,或引人嗟叹,或发人深省,或振奋人心,让众多听众为之动容。

要提升对台广播的软实力,提高对台广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根本在于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

(二)加强与地方媒体合作,推动项目入台

对台广播应积极拓宽渠道,加强与台湾本土电台合作,推动对台广播相关项目入台,争取更多精品节目在台湾落地播出,这是实现对台广播渗透、主导台湾民众话语权的有效途径。⑤2007年由东南广播牵头创办的《两岸广播春节联播》成为入岛播出的第一个大陆广播节目,该节目的主题和内容,立足百姓生活,着眼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海峡两岸的同胞情感、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参与播出与制作的两岸电台由创办初期的不足30家发展到现在的65家,两岸广播电台共制作播出春节联播节目单元511个,约3700分钟。两岸广播春节联播,已成为新春佳节两岸之间传递喜庆、团圆、和谐和美好信息的窗口,成为沟通两岸民众心灵交流的一座桥梁。2008年5月,由东南广播公司制作的一档主要向台湾听众介绍祖国大陆风土人情的旅游节目《旅游我最大》,在台湾好事联播网、快乐联播网、闽南语主流电盟等岛内26家广播电台播出,听众覆盖全台湾和澎湖、金门、马祖地区。《旅游我最大》栏目的推出及成功运作,为两岸广播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迈出的第一步,成为大陆广播节目植入台湾广播媒体播出的先河。经过多年的播出积累,《旅游我最大》节目在台湾聚拢了很高的人气,有着广泛的听众群,真正做到了入岛、入脑、入心,对台湾听众起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008年,台湾非凡联播网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合作,每天转播其新闻时政类节目40分钟。2009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又与台湾6家电台合作架构了“海峡之声台湾地区调频联播网”,进一步使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类新闻在台湾本土有效传播。2010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又通过与岛内旺报的合作,首次使广播节目内容通过纸质媒体在岛内落地。⑥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海峡之声在台湾岛内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今后对台广播应积极拓宽合作渠道,推动项目入台,加强跨境合作、跨媒体合作,使更多服务于台湾民众的优秀节目尽快落地。

(三)拓宽品牌推广渠道,提升影响力

对台广播在台湾只有中波覆盖,而中波在当地的覆盖效果远远不如调频。另外,对台广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很少能在台湾当地进行品牌活动的推广,听众的收听比较被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加强与台湾地方媒体合作、推动项目入台外,邀请台湾广播媒体到大陆进行采访,在台湾电台中争取大陆对台广播主持人发声,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对台广播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东南广播从2009年开始,借力每年一届的海峡论坛活动,邀请台湾中南部的二十几家电台的记者到厦门参加论坛大会及采访活动,和东南广播主持人记者一起共襄大会盛举,这些带着东南广播主持人声音的音频在论坛期间频频在台湾电台发声,给台湾听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作为海峡论坛的前期宣传活动的“福建清新行”启动,到今年已举办四次,每次到福建来采访的台湾媒体有20多家,记者超过30人。东南广播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加深了和台湾媒体人的感情联络,更是通过他们的声音、文字、图片把东南广播介绍给台湾听众。为了扩大影响,东南广播还与平潭到台中的客滚轮合作,把优质的节目《585养生堂》《晚安台湾》及《乐随心动》等节目在客滚轮上播出,节目中置入东南广播的形象推广、收听渠道推广和微博微信的推广等。以上这些措施为东南广播在台湾争取了更多听众,提升了影响力。因此,针对在覆盖及推广上的不足,对台广播应拓宽品牌宣传推广的渠道,多措并举,争取更大的收听资源,从而扩大对台广播的覆盖范围,提升对台广播的影响力。

(四)融合新媒体,拓展传播、互动渠道

传统的对台广播互动方式只有听众来信和热线电话两种。进入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互动方式不断增加,广播与新媒体融合,通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节目与台湾受众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使对台广播多维度入岛落地。“从热线电话到短信互动平台,从博客到广播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及主持人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互动方式已经渐渐拉近了对台广播与台湾民众的心”⑦。以拥有65年对台广播历史的对台广播――东南广播为例,早在1998年7月,东南广播就通过《福建之窗》和《中国之窗》两大系统服务区尝试播出网上节目,把《东南报道》《跨越彩虹》《东南评论》《华夏旋律》等优质节目上传到网络使听众能随时点击收听,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1999年5月东南广播又建立了公司网页――东南在线,每天新闻、言论和专题等信息。除了基本的网上广播功能外,东南在线还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百姓论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专题,设立服务窗口,为台湾听众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目前,东南广播逐渐从台网联动、网站为电台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台网融合,在新媒体建设与发展中加大微博、微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广播在线与线下互动相互补充,新媒体与传统电台密切配合,做到对台传播资源的最佳配置。为寻求东南广播的音视频内容在台湾知名网站上播出,目前东南广播正与台湾知名网站“数位台湾”加强进一步合作,联合开办“来自大陆的声音”板块,并与台湾的一家网络公司一起研发适合台湾听众使用的App。

最近几年,大陆对台广播在寻求与新媒体合作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品牌的建设,力求使所有相关产品形成合力,扩大对台广播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对台广播正在借鉴台湾地区电台的丰富经验,研发电台的移动App广播家族。如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就将旗下的广播、网站等资源集中在移动App中,同时花大力气不断在台湾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群中推广这款广播App,使浦江之声的品牌形象辨识度不断提高。由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此款App在台湾年轻听众中颇受欢迎。新的历史时期,对台广播只有加速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使自身在台湾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大陆对台文化的持续渗透与影响。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只有在遵循“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加强对台广播与台湾本地媒体的合作交流,传播贴近台湾民众价值观的信息,尤其是传播贴近台湾新生代青年所思所想的内容,并融合新媒体的先进理念,摆脱体制上的缺陷与束缚,加快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提升对台广播的软实力,实现对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

注 释

①张喜燕 《对台宣传的文化心理基础、现实挑战及对策分析》,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②⑥范翠萍 《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传播策略探析》,载《今传媒》2011年第501期。

③《台湾网络信息中心(TWNIC)》之《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

2013年10月28日。

④刘涛 《不同时期对台广播的作用和特点》,载《东南传播》2013年第4期。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第4篇

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陈云林会长与海基会江丙坤董事长在台北签署了包括《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在内的四个协议,实现了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三通”,根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确定的“平等参与、有序竞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运力”的原则,并有利于两岸间客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每条客运航线初期将严格控制运力投放,今后视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安排运力。

海运直航猛增

直航一年来,台海两岸共批准了160余艘船舶从事两岸海上直航运输,同时还批准了1400多个单航次运输。两岸公布的81个直航港口(港区),截至2009年底已有71个港口(港区)开通了直航运输。海上直航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惠及了两岸人民。一年来的直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货运总量稳步攀升。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海运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一年来两岸间航运不仅没有衰减,反而逆势增长,运送两岸贸易货物和中转货物共计5780万吨,同比增长2%。

客运量增长迅速。一年来,两岸间海上运输共运送旅客140万人次,同比增长40%。两岸间首条定期客货班轮航线,从厦门直达台湾本岛,由中远集团下属厦门远洋公司的“中远之星”轮于2009年11月19日正式开通。两岸海上直航,为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提供了极大方便。

集装箱运输量继续增长。目前,共有38艘集装箱船在从事两岸间集装箱货物运输,开辟直航集装箱班轮航线21条,2009年全年共运送集装箱140万TEU,同比增长11%。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当局达成的该协议是地标(landmark),也是里程碑(milestone),因为由此重新开创已经停顿将近50年的两岸直接航运业务,其直接意义首先充分反映于两岸贸易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运输费率更加优惠、两岸运输业者经济效益大有改善、两岸贸易前程更加辉煌、两岸人民一家亲感情持续加深。

意义尤其重大的是,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全方位更新两岸集装箱贸易运输;在这之前,台湾海峡两岸进出口贸易集装箱货物必须通过所谓第三方,即中国香港或者日本石垣岛,然后集装箱货轮才能驶向对方口岸,这种“劳命伤财”的运输方式在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运输不复存在,台湾海峡直接贸易航运此举至少降低集装箱班轮航次成本约10%-30%,航次船期缩短1224小时,台湾海峡两岸承运人、托运人、货主和消费者得益不浅,至于台湾两岸亲情等其它重大意义更不言而喻。蓬勃发展和越来越兴旺的台湾海峡两岸直航市场让国际承运人垂涎三尺,但是台湾海峡两岸当局达成的共识是,目前台湾海峡两岸之间贸易运输经营人只限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承运人,原则上不属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其它国际远洋承运人不能插足台湾海峡两岸直航市场。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直航市场不断放开,形形航运服务新产品不断出台,其中包括:

2009年初,总部设立在中国台湾的远洋承运人“长荣”(Evergreen)开辟HBT集装箱航线,使用单船运力1200标准箱集装箱船舶一艘,其挂靠港口为高雄、新港、大连和青岛。

总部设立在中国台湾的远洋承运人“阳明”(Yang Ming)于2009年开辟TCX集装箱周班航线,投入两艘单船运力为3000标准箱集装箱船舶,航线挂靠港口为基隆、高雄、上海、大连、太仓、青岛、连云港。

总部设立在重庆的“岷山”航运公司(Minsheng)于2009年开辟重庆-台湾直达航线。

装箱货运量不平衡

凡是经营台湾海峡两岸直航的承运人均充分享受到航次船期缩短、成本降低、效益优化、生意兴隆和航运市场环境吸引人等好处。中远集运公司总经理孙家康透露,中远集运2009年台湾海峡直航集装箱班轮运量提高约5%,随着台湾海峡直航集装箱运量继续扩大,集装箱班轮航次将增加。另外据英国伦敦运输咨询中心提供信息,台湾海峡两岸直航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海峡”冲击,2008年运量为107.6万标准箱,2009年为101.8万标准箱,跌幅为5.6%,但是与2007年台湾海峡两岸贸易集装箱运量相比则高得多。此外,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出口贸易货物运量2009年达到66.3万标准箱,与2008年同比增长0.2%,与2007年同比增长11.5%,这是发生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海啸冲击下的略有增长,其业绩远远超过增长率,意义十分远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据资料统计显示,大陆产品,如药材、日用品、食品等等出口到台湾的2009年运量与台湾向中国大陆出口的同类货物运量同比,从大陆到台湾岛的上述类型货物运量仅仅是台湾岛到大陆的的十分之一。

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集装箱运量呈现明显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中还有一些障碍,如货币方面的限制。于是2009年4月底,中国大陆和台湾达成协议,台湾两岸分别可以在对方市场设立金融机构,其业务包括:台币和人民币两者货币清算系统、台币和人民币交换服务,由此原本是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贸易最大障碍基本上不复存在了,专家们预计,随着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贸易进一步磨合成熟,其前景将更加看好。原因之二则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贸易市场方面,中国大陆对于台湾产品的传统开放程度很高,反过来台湾对大陆产品开发态度远远不如大陆,由此造成台湾产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大陆,而大陆产品中的许多种类迄今无法输送到台湾岛。有关台湾海峡两岸直航集装箱运价的上海航交所集装箱运价指数每周动态都有不稳定显示,再一次告诉人们两岸直航集装箱运量极不平衡的事实。

看好ECFA出台

业界人士指出,即使在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贸易运输开通之前,甚至在执政时期,大陆市场对台湾产品的开放程度非常宽松,尤其是热诚欢迎和周到安排直接来自台湾岛的商船,至于所谓必须要挂靠中国香港或者日本世垣岛的所谓第三方港口的规定仅仅是出于当时台湾当局,大陆从来没有提出要求台湾海峡两岸航运商船必须绕道第三方。而迄今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贸易逆差如此之大,显然不利于承运人。海上直航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惠及了两岸人民。两岸海上直接通航之后,航线截弯取直,船舶往来两岸时不必再绕行第三地,可以节省航行时间、燃料成本及第三地港口签证费用。根据船型不同及航线不同,经初步统计,大约可节省营运成本15-30%,一年来累计节省费用1.2亿美元,减少燃油消耗7万多吨,减少碳排放量近21万吨。既有利于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又为港航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及长远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世界航运市场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海峡两岸因直航逆势而增长,不仅扩大了两岸经济需求,而且带动就业。两岸航运业界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优化航运线路,相互借鉴经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两岸航运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并带动两岸海上物流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共同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和竞争。

现在台湾海峡两岸直航商船尽管已经不需要绕航第三方,航运成本确实节约不少,但是两岸直航贸易逆差巨大,造成返航集装箱船舶空箱运载率高得出奇,而空箱调运也是需要耗费运费的,而其运费缺口因为贸易逆差大而难以弥补,由此造成承运人经营效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集装箱运价也就居高不下,最终造成托运人和广大客户经济利益受损。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2月12日,上海/韩国釜山港航线集装箱平均运价为223美元,竟然低于台湾海峡两岸直达航线集装箱平均运价245美元。如果台湾海峡两岸直航集装箱运量趋于平衡,则其集装箱运价竞争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此外,两岸资本的非商业运输船舶,如航海教学实习船、海洋科学考察船、工程船、救助打捞船等被允许进入对方港口,两岸在海上人命救助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两岸海上直航虽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由于两岸海上直航实现的时间还不长,航运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两岸在落实《台湾海峡两岸海运协议》(ECFA)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直航所涉及的一些技术和业务问题还有待双方进一步协商解决。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摘要

该框架协议包括序言和5章16条及5个附件。5章分别是:总则、贸易与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其他;16条依次为:目标、合作措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早期收获、例外、争端解决、机构安排、文书格式、附件及后续协议、修正、生效、终止;5个附件依次为: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双方保障措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适用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的服务提供者定义。

该协议将达成三个目的: 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

在合作的具体措施方面,将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提供投资保护,促进双向投资;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交流与合作。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活动断裂骨架 地壳变形与应力轨迹 强震动力学特征 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震特性

1 前言

板块构造学说指出:海陆板块相互运动,不仅引起陆缘地区构造发生强烈活动而且将影响板内地块产生相应的构造变动。这是由于海、陆板块的俯冲―碰撞的消减过程,将导致地幔物质上隆底劈于板内地壳,使壳内构造层发生各种变形与破裂效应。换句话说,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实质就是一种能量输入,地壳的构造变动则是构造环境能量输出的一种表征。福建、台湾位于中国板块东南陆缘区,地处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地动力环境。它不但造成台湾岛弧强烈的地壳变形造山运动和强震活动之冠,而且波及台湾海峡―福建陆域地块之间断裂和地震活动,从而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弧陆地球动力学图象。为了揭示板间至板内地球动力学及其地壳变形、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本文依据闽台弧陆近30多年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地壳形变观测与现代GPS测量成果,以及地震活动时一空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震源动力参数等资料,探索弧陆挤压―碰撞地球动力学及其地震活动特性,试图为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2 闽台区域活动断裂骨架

众所周知,地壳活动断裂是在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弧陆地壳发生变形破裂的产物。但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存在多期性和多向性特征,并且与地史上海、陆板块变形运动及地幔驱动机制有成因关系,因而在每一构造运动时期均留下各自有别的地壳变形一破裂图象。也就是说,现今的活动构造既与原有地壳破裂构造的继承性有关,又受现代构造应力场所控制,而具有新生性。本区地壳断裂骨架,主要成型于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根据新构造运动以来断裂形迹和活动性状,反映出闽台地区主要的活动断裂有如下特征。

2.1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北北东一北东向断裂是本区最醒目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形迹,具有长期控制该区岩浆火山活动,岩石动力变质作用的超壳型断裂特点。新生代以来,它又作为控制海、陆环境变迁、地壳升降新构造运动,以及热幕事件乃至地震频繁活动的主导构造条件。在空间展布上自东向西可分为6条活动断裂带(见图1)。

2.1.1 花莲一台东断裂带:主要展布于台湾岛东部纵谷断层及海域中旁侧断层,长约150多公里,宽5-10公里,属于菲律宾海板块与台湾岛弧碰撞产生的左旋走滑逆冲断裂带,至今该带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并形成台湾东部强震活动带,史、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6-7级地震屡见不鲜,1920年、1972年分别在花莲、台东海域发生8级大震。

2.1.2 屈尺-潮州断裂:这是台湾海峡裂陷带与中央山脉分界大断裂。断裂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贯穿台湾岛,全长420km,断面倾向sE,上部为高角度上冲断裂,下部变为低角度逆冲断裂。断裂东侧有较多逆冲断裂发育,显示玉山、雪山沿该断裂向北左旋推移特征,断裂向南可能与马尼位海沟相连接。历史上该断裂明显控制台湾西部强震活动,如苗粟、新竹、嘉义等地7.0级地震,以及屡见不鲜的5-6级地震,因而形成了台湾西部地震带。

2.1.3 义竹断裂:为澎湖-北港隆起的南界断裂,呈NEE方向延伸,陆地部分位于嘉义和新营之间,长约45km,海域部分长约200km。断面南西倾向、倾角约80°,为隐伏正断层。该断裂为台湾西南盆地与澎湖-北港隆起分界线。断层在晚渐新世-上新世时,台西南盆地沿着这一断裂连续下沉,形成深水盆地,并且成为重力、磁场异常明显分界线,反映出该断裂北侧具有大陆架边缘特征。

该断裂历史上在东北段和西南段曾发生过5-6级地震,如:1929年10月24日6.5级、1955年3月30日5.5级、1972年4月6日5.5级等地震。近期断裂于1994年9月16日在其中段发生一次7.3级强烈地震,说明该断裂至今还有很强的活动性。

2.1.4 福建滨海断裂:位于台湾海峡西侧,大致沿福建、广东沿海半岛一岛链带外侧50m等深线呈NNE-NE向分布,全长约400km,宽度12km。断裂由一系列压扭性断层、剪切带及中酸性、基性脉群带所组成。断裂总体走向为NE向南逐渐变为NEE向,倾向SE,倾角65°~75°,断裂呈斜列式形态展布滨海地带。它是控制台湾海峡裂陷西侧边界断裂。历史上在滨海断裂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活动,如1604年泉州海外7.5级大震,南澳岛海外1600年7.0级和1918年7.3级,以及金门海域1906年6.2级地震等。现代沿断裂活动的弱震屡见不鲜。

2.1.5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位于台湾海峡西界,为控制福建沿海岩浆、火山活动、动力变质带及现代地热―地震异常带分布的深大断裂带,长大于450公里,宽40-50公里。它成型于晚白垩纪,并控制新生代时期台湾海峡伸展构造发育,至今成为今大陆边缘最主要强震活动带。该断裂呈向海洋方向弧突形态为特征,第四纪时期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性,据断层活动产物年代测定表明断裂明显活动年代是中更新世。历史上在该带断陷盆地或海湾盆地发生过4.75~6.5级地震,如福州1574年5.75级地震、莆田1937年5.0级地震、泉州1691年安海4.75级地震、安溪1934年5.6级地震、漳州1185年6.5级和1445年6.25级地震等。现今小震仍时有发生,温泉众多。

2.1.6 邵武-河源断裂带: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两侧,是闽西隆褶带与江西沉降带边界。它以晚白垩至老第三纪时期的裂陷盆地发育为特征,长大于450公里,宽30-40公里,至今仍有明显活动性,是闽赣地块之间的地震带。如1535年长汀4.75级地震,1651年宁化5.5级地震,以及江西周田6.0级地震,寻乌5.0级地震等。

上述六条断裂带大都具有长期发展和多期活动的演化史。同时与陆缘区地壳变形―破裂事件,以及深层岩浆侵入或火山喷发事件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显然,这是奠定陆缘区地壳破裂网络的基本骨架之一。

2.2 北西向断裂带

这是大陆边缘区常见的断裂系,它大致以等间距形式沿现代水系附近展布,如闽江、晋江、九龙江、韩江等,并延入台湾海峡,成为水下第四纪盆地边界。其断面大多为密集的张扭性断裂或透镜状角砾岩带。至今仍明显控制该区中强地震与热泉分布空间。

3 地壳形变及地块运动趋势

地壳形变及其地块运动是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地壳

构造发生垂直升降,水平位移的直观现象。在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其形变的形态和速率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板块运动的矢量及速率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壳―幔物质的运动趋势所控制,从而产生地壳垂直与水平形变。闽台区域位于中国东南陆缘区,濒临菲律宾海板块,其地壳形变很大程度上与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俯冲―碰撞进程有关。形成从东向西,由岛弧至福建陆域宽广的现代变形区(带)和彼此间相对水平运动。

3.1 台湾岛弧地区

从台湾地区新构造研究和大地测量资料分析、计算,反映出台湾岛是地壳垂直差异升降和水平形变强烈地区。岛上地势高峻,自东而西的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近于平行呈北北东向展布,海拔3000m以上山峰有200多个,主峰玉山海技3997m,居西太平洋岛弧高山之冠。台湾地区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和相变大,仅头科山组(Q1-Q2)厚度可达400-3000m;大南湾组(Q2-32)在台北县林口台地厚度170m以上,米仑组(Q32)在花莲、瑞惠等地厚度350m以上,晚更新世中.晚期恒春石灰岩礁层(Q2-32)厚数十一100m;广泛分布西部沿海平原全新世(Q4)冲积层厚十几米一几十米,全新世海相珊瑚礁厚度也达数米~数十米。这些现象表明台湾于中新世末~上新世初期(约5Ma)发生吕宋火山弧与台湾强烈碰撞,造成台湾产生强烈上升和沉积过程。第四纪时期仅根据全新世珊瑚礁分布高程可以估算出台湾地壳上升速率在3.2~7.6mm/a(见表1)。但台湾大部分地区在过去8500年内以5mm/a的速率稳定上升。

自1914年以来台湾地壳水准测量资料显示,台湾岛大部分地壳继续上升,局部地方下降。由多期大地水准测量结果所绘制的台湾岛垂直相对升降形变图如图2所示;该图反映台湾垂直形变相对升降速率高达10~30mm/a。在水平形变上,从台湾东部1981年以来,对台湾东部四个中程测边网3-4次观测结果平差处理获得台湾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相对左旋运动速率约为2cm/a,如果从1909~1942年与1971年间相对于海岸山脉和中央山脉6个测点的三角测量得出的平均相对运动速率为3-6cm/a左旋运动。其运动方向相应一致,只是相对速率大小稍有差异。近期应用GPS技术观测台湾地壳水平运动,已由GPS复测得到台湾一吕宋地区1996~1998年期间地壳水平运动场(台湾学者余水培和郭隆晨,1999)(见图3)。根据图3反映出台湾中一南部、中央山脉以东速度矢量指向北西及近东西向且速度高达60-70mm/a;在台湾北部的台北附近,各测站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及东,速度值为10~16mm/a。这表明台湾地区水平形变量在10~70mm/a之间,运动方向总体上是向北西一近东西推移,导致台湾地壳强烈水平压缩和垂直上升运动。

3.2福建大陆地区

福建陆域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总体上呈缓慢的差异升降和掀斜为特色,形成北北东-北东向隆起带,主要有戴云山脉、武夷山脉、鹫峰山脉等,海拔高程在2000m以上。在相对下降的断陷盆地堆积的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地层一般仅30-40m,最大厚度仅80多米。广泛发育的是第四系早一中更新世红土台地。根据福建沿海全新世海滩岩、淤泥层分布高程的差异性估算的地壳垂直升降速率为1.1~4.6mm/a。

自1953-1954年福建布设了2000多公里大地水准测量网至1985进行了4-5期重复测量及平差处理,获得福建省地壳垂直形变图象(见图2)。由图2可知,福建地壳现代垂直形变存在分区(带)的特征。总体上可分为闽西北、闽西南、闽东沿海形变区。其中,闽西南为垂直形变相对下降,下降中心位于漳平-华安地区;闽西北为缓慢上升区;闽东沿海为断块差异上升带,上升幅度较大的分布在福清龙高半岛,莆田-泉州、诏安-东山岛。形变等值图形呈北东与北西向交迭相对升降。形变速率一般为1~2mm/a;上升较大地带速率为3-5mm/a。近期通过GPS观测站(1995~2003年5期)重复测量获得资料的统一计算分析,发现福建沿海地壳水平运动的平均位移速率约3mm/a,位移矢量南东东―东西向(见图3)。沿海的长乐一诏安断裂带两侧GPS站点位移速率见表2。

表2反映出沿海断层带向东位移分量约为3.4-12mm/a(2001~1999年);在靠近大陆的金门、马祖等站的位移速率则为9~13mm/a(1998~1996年)。由此可见,福建地壳块体的水平移动趋势是自西向东增强,导致东南沿海一带形成剪切应变区。

4 构造应力轨迹与地震

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现代构造活动(变形与断裂)的主要力源。根据地壳断层位移特征,地壳形变、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信息,可以重现闽台弧陆地区应力轨迹空间分布的图案。首先从台湾60个点上的4000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台湾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发生碰撞事件以来,其海陆板块的收敛运动的方向主要受S125°E所控制。通过对海岸山脉断层活动和地层褶皱的构造分析,所确定的更新世最大主压应力σ1,的方向至今保持恒定,σ1轴走向25%接近于S120°E,其余走向在90°~140°之间。目前纵谷内的断层活动是冲断层,具有较小左行分量(占总运动量20%)。根据台湾西部山麓挤压断层和褶皱的野外分析,重建的大区域的古应力轨迹,表明台湾两个主要挤压事件发生在上新世初期和早更新世(距今5-2Ma),在第一次挤压事件的σ1分布在山麓南部、中部和北部σ1平均方位角分别为130°-140°,150-160°和185°-195°,这些σ1方位角与第二次挤压事件差值从南到北有30°-55°逐渐递增的趋势。实际上反映台湾两个主要碰撞作用之间最大主压力轨迹按反射针旋转30-50°,如与会聚中性线平均反射针偏转约20°,并形成相似的扇状应力轨迹分布特征(见图4)。依据震源机制解确定的最大主压应轴σ1走向是S130°E,倾角小于5°,最小主压应力轴σ1接近于竖直。由此可见台湾的挤压碰撞事件引起的断层活动、褶皱与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走滑和逆断层机制吻合很好。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台湾海岸山脉与台湾中央山脉两次主要挤压一碰撞构造事件所产生的古今应力轨迹有所变化,但均呈相似的扇状分布特征。

福建地区,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以断裂及断块差异活动为主要形式,在陆地上活动断裂大多依附在老断裂基础上复活而新生断裂往往出露在老断裂前缘。据航卫片解译,活动断裂仍以北东为主,并由多条压扭性断层组合成一系列地堑、地垒形式出现;北西向断裂大多切割北东向断裂呈等间距平行排列并延伸海域。在晚更新世时期,这些北东-北

西向断裂明显受北西西一南东东向主压应力场挤压一剪切作用,从断层面新的擦痕观察,显示北东向断裂具右旋走滑特征;北西向断裂具正-左旋倾滑活动特点。根据野外大量的断层面擦痕统计解析反映福建沿海地区,主压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呈SE120°~140°,仰角小于10°,北东向为主张轴,仰角3°~10°,中间应力轴近于垂直。应用激光测距法,对莆田-南日岛1986~1991年进行的三角点水平位移观测,反映北东向断裂所受主应力是近东西向挤压,近南北向伸长,断裂面呈右旋剪切状态,而北西向断裂面则为左旋剪切状态。同样在福清东张、惠安梅岭、漳州珠坑等地跨断层短水准1987~1991年观测,发现北东向长乐一诏安断裂面的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以逆断层活动方式为主,而九龙江下游北西向断裂的珠坑场地是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以正断层活动为主。依据福建破坏性地震等震线长短轴统计,本区发震断层以北东向(20°~50°)断层为主约占70%,北西向(310°~325°)约占30%。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震源错动多以走滑剪切为主,断层面解的两个优势方向为北东与北西,最大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在304°~319°之间,仰角2°~8°,主张应力轴(T轴)方位角为213°~229°,仰角2°~10°;中间应力轴(N轴)近于直立,倾角77°~88°。上述这些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相关的现象均与NWW-SEE向水平挤压有关,并且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台湾岛弧挤压碰撞主应力方向很好衔接(见图4)。从闽台地震震中空间分布清晰表现出台湾岛弧是最频繁而强烈地震活动带,并经过台湾海峡过渡向福建大陆逐渐减弱。这实际上反映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岛弧的碰撞应力已引起台湾岛弧对大陆活动地块产生次级挤压碰撞作用,故在沿海一带有多次发生≥7.0级地震,只是其孕震的周期较长而己。

5 震源动力学与震源深度特征

5.1 海峡南部7.3级地震

1994年9月16日发生台湾浅滩南缘7.3级地震是位于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边缘。其构造背景由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及北西向断裂组合所形成。根据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表明震源地区地壳厚度28公里,具大陆型三层速度结构,它向南海盆地地壳厚度逐渐减薄为6公里。重磁资料显示该区具有重力梯度带和航磁异常带特征,反映其北东东向断裂带是台湾海峡南部与南海北部断块差异升降活动带。该地带自1 929年至1972年曾发生过一次6.5级和4次5.3~5.5级地震,曾形成地震空区,于1994年发生7.3级强震。根据区域台网P波初动资料所作的震源机制解求出1994年9月16日7.3级强震的两个节面产状分别为N63°E,倾向北西,倾角450;另一节面为N43°w,倾向南西,倾角75°。其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为268°,仰角40°,主张应力轴(T轴)17°,仰角18°,中间轴(N轴)126°,仰角40°。其余震分布长轴N50°E,长52公里。本次7.3级地震断层破裂长度为50~65公里之间,震源深度约20公里,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该次地震是属于右旋正断层活动所引起。通过对震源动力参数的计算得出表3结果。

参照世界各地对板块中部与板缘地震震源动力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本次台湾海峡浅滩南缘7.3级地震应为板块中部活动地块边界发生的强震。

5.2 台湾南投集集7.6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7.6级地震是发生在台湾西部地震带,受苗粟一高雄断裂带内车笼埔断层(NNE走向)控制。它的破裂过程由3-4个子事件组成,震源深度8-11公里,主要为逆冲兼少量走滑断层错动。初始破裂(微观震中)位于集集镇附近深度约1公里,最大地震矩释放(宏观震中)在集集以北30-45公里(台中市附近)。据国内外不同台网资料反演该次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和标量地震矩如表4、5所示。

根据陈祥熊(2003.3)利用余震分布、断层迹线和滑动的野外资料,以及近远场地震图和大量观测资料所总结出的统计公式重新计算了集集地震的各震源参数,得出该次地震震源动力参数特征如表6所示。

综合研究表明,集集地震是由于台湾车笼埔(为主)和大茅山―双冬断层同时活动所引起。其破裂断层走向北东260,倾向南东,倾角27°,滑动角82°是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断层;破裂面积2800平方公里(70公里长,40公里宽),标量地震距约为2.4×1020牛顿・米;辐射地震源能量约为1.12×1016焦耳,相当于Mw=7.5级,应力降3.3MPa(33巴);最大错动位于震中以北35公里处(丰原一带)约6.5米,平均错动约2.5米。如与同一震级的地震相比,它具有地震矩大,错动量大,破裂面积大,但应力降较小的特点,应属于典型的板块边缘大地震。众所周知,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汇聚碰撞的边界位于台湾东部纵谷断层,但是何以在台湾西部山麓地带的车笼埔断层却出现了板缘型的大地震?不能不引起反思。当今从板块构造演化与板内屡见不鲜大地震发生关系研究,已逐步认识到海陆板块的俯冲-碰撞,虽然主要在汇聚边界形成消减带及强烈地震活动带,但是在板内活动地块之间随着挤压碰撞的加剧,可能引起板内活动断块彼此俯冲的浅层‘‘板舌”构造,导致活动地块彼此碰撞。由此推测台湾西部可能存在浅层“板舌”构造,由西向东俯冲于中央山脉之下,但未隐没于上地幔。

5.3 弧陆震源深度特征

根据对弧陆地区大量的震源深度(Ms>4.5级1500多个)的统计所绘制图象,反映出闽台地区实际上存在一条从福建内陆向台湾岛弧的震源深度呈铲状分布带,其深度从西向东由5-20-60公里,而且在震源等深度线拐折地段与深断裂下切地壳-上地幔深度有关,在台湾东部海域明显具有向东倾斜震源分布带,可深达120-160公里;东北部琉球弧是向弧后倾斜俯冲带,震源可深达250公里。在台湾纵谷断层则为转折带深度50-60公里;在台湾中央山脉西侧深度40-50公里,呈“舌状”形态。在福建滨海断裂及长乐一诏安断裂,深度20-40公里,亦呈“舌状”,内陆则只有零星的较浅地震。这些特征,暗示了在台湾东部碰撞板间带之西的板块内部,在更新世以来,随着海陆板块碰撞自东向西分量挤压构造应力强烈推动,已造成了板内活动地块之间发育了向东倾斜浅层“板舌”构造,不同者在于下插深度有限。

近年,随着对福建沿海城市进行活断层详细探查项目实施,采用了人工爆炸地震的深反射、折射,宽带反射/折射方法探测,详细对长乐一诏安断裂带进行深部构造横剖面观测,结果发现该断裂带向深部延伸呈一种“板舌”,状下插地壳-上地幔顶部,并与震源深度分布相近。

6 碰撞动力学模型及地震效应

通过对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区域断裂构造、地壳形变、构

造应力轨场、震源动力学等特征的解读,表明闽台区域的地动力环境和地震活动性的基本力源主要与菲律宾海板块延西北方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密切相关。它不仅向琉球岛弧俯冲形成消减带,而且与台湾岛弧发生碰撞,导致台湾岛弧强烈构造变形和形成地震活动带。同时,其向西的力学分量还促使台湾岛弧向西推挤形成一种动力触角作用于台湾海峡及福建地块,产生弧陆碰撞的动力学效应,造成华南沿海宽大的地壳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带。根据本区域第四纪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等研究,可以构建一个该区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如图5所示。

6.1 台湾岛弧海陆板块碰撞带:位于台湾东部纵谷断层及东侧,为强烈构造变形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方位角124°,仰角2-8°;主张应力轴方位角33°,仰角2-10°;中间应力轴近于直立,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多为次7-8级强震,震源深度0~160km,具海陆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特性,最大震级8级,为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组成之一,居中国地震活动之冠。

6.2 台湾岛弧强烈构造挤压推覆变形带:位于台湾中央山脉褶皱隆起区,存在一系列向东倾斜活动的逆冲断裂及推覆构造,强震活动较频繁,震源深度0-40km,最大震级为7.7级。

6.3 台湾海峡弧陆碰撞带:位于台湾岛弧西侧坳陷带。它是新生代时期地堑裂谷带,受到台湾岛弧向西强烈挤压而发生活动,明显控制海峡坳陷带的中强地震活动,最大震级可达7.5级,震源深度0~50km。强震主要集中在海峡东、西两侧断裂,发育有波及上地幔顶部铲状滑脱面及“ 板舌”构造,强震频度较前两带低。这是弧陆活动地块之间次级挤压碰撞的变形产物。

6.4 福建大陆断块掀斜隆起带:位于福建大陆沿海大面积断块掀斜上升区。新生代以来,处于掀斜上升状态,第四纪断裂构造弱,发育第四纪小型断陷盆地,地震活动较弱,频度与强度均较低,仅有一些5~6级左右的地震,最大达6.5级,震源深度0~25km;主要是中、下地壳内地震活动。该区中强地震活动往往受台湾岛弧动力触角作用波及影响。

6.5 闽赣交界缓慢差异上升区:位于福建、江西交界地带,新生代以来断块呈断陷差异上升状态,第四纪断裂活动弱,地震频度、强度较沿海低,一般仅发生4.75~5.5级,最大达6级,震源深度0~15km,该区地震往往也受到台湾岛弧动力触角波及影响。

6.6 台湾海峡南部台西南盆地区:位于澎湖群岛南侧,台湾岛弧西南盆地和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一带。该区受南海盆地向菲律宾岛弧俯冲与台湾岛弧向西南挤压双重作用,形成该区域水平主压应力轴(P轴)为北东东一南西西方向,主张应力轴(T轴)为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并使台西南盆地北缘义竹断层产生张扭性正断层活动,以及中强地震活动,最大震级可达7.3级,震源深度0~2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