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慈母情深课件

慈母情深课件

慈母情深课件

慈母情深课件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还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那么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而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提示:(课件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

①检查识字、词语理解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声音大得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失魂落魄:丢掉了魂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②理解课文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母亲用( 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 )着钱跑了出去。

③小结

60年代,15岁的梁晓声渴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买书,当他走进工厂听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而他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当他看见母亲瘦弱的身躯在一刻不停的忙碌着,而母亲却用龟裂的手毫不犹豫的把这来之不易的毛票塞在他手里的时候,他深深地被母亲感动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提示: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读了这些句子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研读以下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的。

①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通情达理的母亲)

⑤小结这些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让我们体会到母亲的辛劳、贫穷和豁达,尽管如此的贫穷,可是为了能满足儿子的读书欲望,毫不吝啬的为儿子凑足买书的钱!此情此景,不仅刺痛了儿子的心,也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哪!这样的母亲能不让人感激 、崇敬、 热爱吗?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对母与子的真挚情感。

⑥齐读全文(板书:感激、崇敬、热爱)

四、感情升华

1.文中“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立刻”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写出母亲的辛劳,引发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呼唤)

2.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此刻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写下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

提示: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无论些什么,请在句子前边加上母亲这两个字。

3.交流所写内容进行总结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搜集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3.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课件范文第2篇

让母爱洒满心田

——请《慈母情深》有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哪怕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举动,那背后都是包含了母亲对我们无法比拟的爱。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渴望拥有一本小说——《青年近卫军》。贫穷艰辛的母亲不顾同事的百般劝阻,毫不犹豫给了作者买书的钱。董事的作者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作者一顿,又给作者凑足了买书的钱,作者觉得不能再用钱买些其它东西,作者最终有了那本书。

慈母情深课件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学校把慈善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养,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德育工作中,在全校师生中培育慈善理念,弘扬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全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2年3月29日“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我校成功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女士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共同学习,并在学生大会上做好《慈善读本》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慈善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校园慈善环境。《慈善读本》不是简单生硬地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依托一定的场景、氛围和活动设计,让慈善爱心的种子悄悄地在学生们的心田里萌发,逐渐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读本中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他们将读本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品读。

(二) 寓《慈善读本》教学于班会课及学生思想品德课中

《慈善读本》在我校师生中掀起一股学习热潮,慈善理念渗透到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让做善事成为一种习惯。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授课中,更是紧密结合了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纠正平时行为中的错误,使自己健康成长。五年级王爱贤老师的“我有一颗爱心”主题班会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及身边贫困同学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感受到需要帮助的同龄人还很多,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捐出零花钱、压岁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这些同学。四年级董福满老师的“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把学生家长也请到学校,通过感恩、爱心故事、亲子互动传递爱心等活动,使慈善理念注入家长心田,逐步形成家庭慈善文化氛围。《儿行千里》、《父亲》两首歌更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学生们谈了感恩父母的做法,如:为劳动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为父母分担家务、好好学习不与父母吵架、学会尊重、学会感恩等等。班会后学生们每人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通过内心的交流,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实现了相互之间内心的沟通。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冯庆宗老师的思品课里面也懂得了从小就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有的学生也从以前的“小霸王”、“唯我独尊”变得礼貌谦让,学会感恩了。

(三) 寓《慈善读本》教学于主题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中

我校本着寓教于乐的精神,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乐意接受、乐意助人、乐意实现精神养成。如:六月的黑板报主题就是“感恩”;三、四年级还专门以这个主题进行了作文比赛,同学们积极参加比赛,把自己理解的“感恩”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文学创作的熏陶中经受爱的洗礼,在心中埋下爱的种子;一、二年级小同学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一颗颗爱心,其中的优秀作品还在橱窗中展出。

我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由校务会制定活动计划,各班主任讨论活动方案。在活动期间各班主任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长组织活动,确定活动帮扶对象及所做好事,每月校内统一开展两次,班主任做好记录,对服务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在教委总校长的领导下,此次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投身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活动中,也养成了帮助人、献爱心的好习惯,给村民留下值得信任的美好印象,体现了学生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赢得公众良好的赞誉。

学校通过宣传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提升了全校师生的慈善意识。三年级的季卫键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在他回家休息的一段时间里,同学自发组建了一支帮扶小分队,每天放学后轮流去他家协助其家长照顾他并且给他讲解当天的知识。季卫健同学回到学校上课后,因为手臂不方便,同学们每天帮助他拿书包,连上厕所也有人及时搀扶。

(四) 寓慈善教育于社会活动中

我校开展的慈善教育活动,从真情出发,从身边做起,形式多样、充满温馨。四年级同学付国秀患先天性疾病,手术使得家里早已是债台高筑、举债无门。学校得知此事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并且在五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些善举使她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增加了她战胜病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2012年“六一”儿童节那天,付妈妈特意赶来学校向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谢意并且献上一面锦旗。

一幅幅温暖的、感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在校园内外上演,让学生在学习慈善、参与慈善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这也使我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宝丽金40人的管理团队在总经理魏敏丞女士的带领下,两次来我校进行慰问,给学校和同学们送来了电脑和学习用品,并且和我校小学生一起表演了手语舞蹈《感恩的心》,在学校以及社会中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文化氛围。

三、活动意义

慈母情深课件范文第4篇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永远是忙碌的。她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马达,她是一个辛勤的劳作者。她视事业为生命,对工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她那甜美的教学语言,似潺潺清泉,流进一片片幼小的心田。说来奇怪,一堂课经过她的精心组织,便不再沉闷枯燥,而变得那样生动有趣,仿佛她手中有根“魔棒”,把孩子们一步步引入那金碧辉煌的知识宫殿。讲台上的母亲,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彩,瘦弱的身躯中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几十年来,她勤谨不怠,默默耕耘,洒下汗水,播种希望。凡她所任教的班级,都被评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先进集体,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记不清有多少次,我看着操劳了一天的母亲仍然在灯下批改作业,准备教具……每当那时,我望着夜空,在心底里说:妈妈,您可是那颗永不知疲倦的星星?

母亲永远是坚强的。她要忙于事业,又要支撑家庭,但她有着超乎常人的韧性和毅力,再累不喊累,再苦不叫苦。她身体不好,常常与药相伴,有时站一天回到家,双脚浮肿,筋疲力尽。但从教40年来,她从未因病、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尽管母亲正患着重感冒,路上摔得不轻,但她仍然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学校,平静地走上讲台,支撑着开始讲课,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心疼地抱怨她:“您这是何苦呢,请一天假也不算过分吧?”可母亲平静地说:“咱一个人不去,就有几十个学生在等,休息也不安心呵,挺一挺就过来了。”而这样的“挺”不知有多少次了。当时,看着母亲那慈祥而温和的面容,我突然明白了――爱,是她力量的源泉,是她精神的支柱。有爱,才会有敬业精神;有爱,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是的,母亲把她那博大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她所钟情的事业;奉献给了她的儿女;奉献给了她的每一个学生。母亲的一位学生,有一次在家里受到了责骂,带着莫大的委屈跑到我家,扑到母亲的怀里,想必她已把她的老师看做了母亲。母亲用柔柔的手抚慰着那孩子,用细细的话语开导她,然后把她送回家中――这是在尽母亲的职责。

我还清晰地记得,母亲曾多次接济过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中不止一次地拿出钱来为她的学生们购买书籍、文具,找出我们姊妹的衣服、鞋袜送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我的心目中,我们的家门永远为学生们敞开着。我想起母亲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为她的学生缝衣缀扣,想起她无数次慈祥地注视着她的学生端着饭碗吃得那样香甜,目光中漾出的是浓浓的母爱……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数不尽,写不完。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清贫的,又是富有的。她得到的回报也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还有那些她热爱的学生们给予她的爱和尊重,她尽情地享受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一位作了军官的学生在给母亲的贺卡中写着,“真想再做一次您的学生”,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班主任妈妈”,这双重的称谓,凝聚着多少朴素而真挚的严师慈母的爱啊!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老师。不,她不只属于她的女儿,她还属于千千万万个爱她、需要她的学生。是她,集母爱、教职于一身;是她,使神圣与崇高在一起交融。

慈母情深课件范文第5篇

场景一:早上,在上学路上,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佝偻着背,吃力地提着孙子、孙女的书包,蹒跚地行走着。而在他们前面的孩子,则把手插在衣兜里,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景色。偶尔,还会不耐烦地来一句:“奶奶(爷爷)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于是,老者艰难地加快了脚步……

场景二:在品德课堂上,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大声地背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讨论到“尊敬老人”的话题时,孩子们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就很难想象他会关心他人、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以上两个场景折射出我们品德教育的缺陷——课堂教育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随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慈善读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真实感人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慈善思想教育,最突出的是它设计了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受到慈善思想的熏陶。《慈善读本》为学生的品行提升提供了一个载体,也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品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避免对学生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实现知与行统一。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慈善理念的渗透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激感

品德教材在编排上力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可是,教材文本与儿童实际生活不可能完全一致、完全同步。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才能激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使教育获得更大实效。

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材安排了几幅大人在田间劳作的插图,目的是引导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课前,我通过调查发现班级学生家长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于是,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讲课开始,我没让学生看插图,而是直接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能谈谈他们的工作情况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一个同学说:“我爸爸是货车司机。他常常要开车去很远的地方。有时候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回来一次,很辛苦的。”话音未落,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我爸爸是建筑工人。不管春夏秋冬,他每天都在工地上干活。有一次,他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人都晕过去了。可是,病一好,他又马上去干活了……”泪花在女孩的眼眶里闪动。孩子们都沉默了。在沉默中,孩子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沉默中,孩子们加深了对父母的爱。此刻,大家的表情里都充满了感动。

二、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指出:“活动,是积极对待现实的形式。”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充分考虑学生感受,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在教学《让我们同行》时,我先播放我校师生为民工子弟学校捐书的录像,让学生带着丰富的体验走进课堂,组织学生交流感受。一个学生说:“我来自外地,我能在这所学校学习,比他们幸福多了,我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不易,我捐了五本书,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另一个学生说:“虽然这只是我们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但也是我们一份爱心,如果人人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奉献一点爱心,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他的话没说完,大家纷纷鼓掌。此时,无需更多的语言,我继续播放录像,并伴随着优美的《爱的奉献》的旋律。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和着旋律轻轻地哼着,爱,充盈着孩子们的心灵。

三、融入生活,感悟提升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需要时间、空间,需要课外活动的延伸。生活是大课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供了广阔天地。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品德教育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经验并受到教育,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学习《父母的疼爱》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我给妈妈捶背,妈妈很高兴。”“昨天放学回家我把地拖干净了,妈妈表扬了我。”“我画了一张画送给妈妈。”我发现孩子们仿佛突然间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真正反映了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借此契机,我引导孩子们要学会把课堂所学知识和平时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相关期刊更多

粉煤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