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第1篇

雷厉风行。

他――

喜欢行动。

他自信:“到我70岁捐出个人全部资产的时候,能给社会的慈善事业起到借鉴意义。”

他就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掌门人蔡光胜。

与蔡光胜交谈,你会乐于充当一个倾听者。用心倾听,没有人能够不被他的智慧震撼。

天地重孝孝当先

蔡光胜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深深打动了笔者的心。

面对蔡光胜这位极具魅力的慈善家,笔者更愿意把他还原为一位现代社会中难得的孝子。他是一家注册资金3800万元、现有员工700人的企业的掌门人,他是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的创始人,同时,他更是一个89岁父亲和84岁母亲的儿子。无论他平时有多忙,每月两次,他都会踏上回老家的路。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蔡光胜说:“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

“无论是在全国各地还是世界的哪里,我每隔半个月都会回老家一次给我的父母洗一次脚。无论再忙也不影响我回去。”蔡光胜对“每隔半个月”的时间是严格遵循的,他说:“有时实在太忙,会错开几天,比如提前三四天或者推后三四天,但时间不会相差太大,一个月两次是保证的。”

蔡光胜给老父老母洗脚的时间需要一个半小时,包括全身按摸、足底按摸。于是,每半个月蔡光胜会在老家停留的最短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而最长的时间也只是一晚上。为此,蔡光胜的父母总会抱怨儿子在家停留的时间太短。

蔡光胜对笔者说,明年他会一周回去一次,“毕竟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了。”

从2009年的一个月一次,到2010年的半个月一次,到计划明年的一周一次,蔡光胜定期“飞”回家给父母洗脚的行动始于2009年,那时他刚学《孝经》。“我要用我的行动去感悟它。”他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在教育子女方面,蔡光胜喜欢言传身教。而对于他的孝道与慈善所为,他的三个儿女在随着他给爷爷洗脚,给奶奶搓背的行动中深受影响。如今,蔡光胜的欣慰溢于言表:“我深信经典都是有智慧的。”

慈善,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互助互济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就出现了。《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慈济天下,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是蔡光胜做慈善的心得。

2010年1月,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成立,提出“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这个理念的正是蔡光胜。

2008年,看过中国商界的风云变幻后,蔡光胜反复思考了一个问题――“人赚钱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凭借白手起家开办企业意欲制造财富神话的蔡光胜终于醒悟――光拥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是很可怕的。他想透彻了:“不做最大的企业,而是做最有爱心的企业。”

慈善,从“家门口”做起

2009年,“开悟”了的蔡光胜为家乡捐助建设了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始了他的慈善之旅。“做慈善要从身边做起,从家乡做起。”直至注册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蔡光胜依然主张着这种观点。

“我捐建的第一所小学就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第二所是在我老家山西(蔡光胜的祖辈是四百年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今年计划在湖北和广西各建一所。我做慈善的理念是,一切都从家门口开始。如果每一个人都从家门口做起,那么就不存在不知道该往哪做慈善的问题了。现在全国各地每个村都至少会有一个富人,如果他们都行动起来,那么外地人想做慈善都没地方做了。”蔡光胜幽默地说。

“家门口”还包括自家的企业。蔡光胜很自豪地对笔者说:“我的员工都很善良,都很积极,没有人主动要求加薪的。”当然,这与公司内部完善的人性化管理分不开,蔡光胜介绍:员工家里有遭遇重大疾病的,除社保承担的部分以外,公司都会全额承担;年青干部的小孩,从上小学到上大学的费用公司全承担;中年员工其孙子上学的费用公司也全承担;有员工需要买房,公司会号召全体员工每人捐一点,公司根据其工作年限、业绩,再补贴一点。蔡光胜说:“公司现在一共有员工700人,按每人捐五百来算,这就不少钱了。加上管理层每人捐三千五千的,高管有捐上万的。几十万的房子就买到了!”

爱心从家门口开始。当蔡光胜承诺每年把公司税后利润的5%捐给德源希望基金时,员工更是把自己为公司创造财富价值的这一行为也理解成了是参与做慈善的一种方式。

对于长期地做好慈善事业,蔡光胜有着一个长达30年的慈善实施计划――每年在贫困地区建立一所高标准(投资120万到200万之间)的希望小学。笔者好奇,当河南、山西、湖北都捐过后,他下一所捐助的希望小学会在哪里?蔡光胜说:“看缘份,符合捐助条件的贫困地区,双方达成意愿需要建的,就会捐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建希望小学,只是起点。”蔡光胜给笔者详细地介绍了此话的个中内涵――

“我们建的希望小学都是按标准化建设的,从操场、电教、实验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到老师的培训、进修,我们都会跟踪关注;包括学校的采暖、照明、降温、养护等费用,除去国家补贴的部分,全由我们承担;学生的学杂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初中、高中的贫困学生的学费我们全负担;为鼓励上进,对考上二本大学的学生,其学费我们全承担;对考上一本大学的学生,除承担其四年学费外,还每年奖励其2000元奖学金;我们每一年的夏天会举办初中夏令营、高中夏令营、大学夏令营,搞七天的活动(三天的国学教育,四天的社会爱心活动),参与夏令营的学生其七天的吃住行等的费用我们全承担;对于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还会为其提供创业资金,创业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但是其创业成功后需要捐款,捐款金额不低于我们资助的金额,我们不指定其捐款的组织,只要是捐到正规的基金就可以了。我们通过跟踪爱心的方式,不让爱心丢失,真正地让爱循环起来。”

蔡光胜说,基金会给学生捐助的款项是用来教他们知识将来回报社会的。他说:“我每次在捐助仪式上都会给我捐助学校的学生掬躬,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一种捐助,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们是爱心的传承者,他们要把爱心传播下去。”他始终认为,做慈善比做生意更应该谦虚和谦卑。

虽然在慈善的广阔大地上,他目前的努力只是星星之火,但是,他坚信,只要让爱心循环传播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语:

蔡光胜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慈善的种子,只是看自己怎么去浇灌它。”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第2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哽咽,读到最后甚至是泪流满面。同时也有一种很想教学此课的冲动。于是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心目中的母亲形象;二、抓住课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点词句,体会母亲之“苦”;三、研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感受母亲的自豪、高兴,结合前文的“苦”,深入领会这份“爱”的无私、伟大;四、拓展练笔、针对“母亲”的形象带“我”的震撼,插写“我”的心理活动,进行课后延伸,升华情感。使学生更整体、全面的体会到这份母爱的深沉和博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并反复朗读,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体会,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完美的课堂也讲究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用“你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很充分,同时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学生。因此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得到较完美的展现。此文转自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第3篇

无论如何,在过年的爆竹已经零星响起的时候,还有很多坚守在办公室里的女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一意坚守的女人,她在这一天接受了本刊的专访,这也是她在这个以性别界定的中国最大的NGO服务的第10年。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办公楼是北京长安街边的一座著名建筑,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特色。秦国英的办公室不大,桌上两部电话和手机轮流不断地响起,她无可奈何地笑着说:“我经常是每半分钟就会接到一个电话。”记者落座的位置正靠半开的窗户,秦国英细心地叮嘱关严窗户以避寒风,拉下窗帘防止阳光晃眼。她拔掉两部座机的电话线,专心致志地接受采访。

提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业内人士都会对它的王牌项目“母亲水窖”伸出大拇指,大部分国人也对这个支援西部地区贫困母亲的公益项目有所耳闻。秦国英2000年调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工作。就在这一年,在陈慕华的倡导指挥下,“情系西部 共享母爱”大型慈善活动在全国范围开展,之后的2001年,“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正式启动。10年来,分管此项目的秦国英见证了这个心爱品牌的诞生与成长。

“母亲水窖首先是一个维权项目,贫困山区的丈夫们开玩笑说:‘喝水得找老婆。’”

环球慈善:请您介绍一下关于“母亲水窖”项目的背景。

秦国英:缺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有3亿多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政府承诺到2015年解决其中一半以上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但在边远的贫困山区,那些居住分散的贫困人群,就需要NGO凝聚社会资源来解决饮水问题。另外,由于生态问题,比如沙漠化和水源污染,也会导致新的缺水人口的出现。

环球慈善:这个项目实施到今天,您认为在模式上有什么新的突破?

秦国英:我们一直寻求创新,拓展新的模式。其中与政府的合作是一个新的突破。我们与水利部联合下文,公益组织利用水利部系统的资金技术优势,而水利部也通过公益项目弥补自身宣传动员等方面的欠缺,可以迅速扩大宣传面与受益面。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地仿照国际模式,强调NGO独立运作,公益项目的实施应该是一个社会化合作的过程。

“母亲水窖”项目有一整套包括选点、动员、施工、运行管理、评估等运行程序。一家一口水窖或一个设施,都有标志和编号,我们给每位捐款者寄去一张由他捐助的水窖照片,每年组织捐资企业回访,让捐款者切切实实看到款项的落实,而不是石沉大海。

环球慈善:您能否总结一下“母亲水窖”项目的最大成果?

秦国英:我认为它首先是一个维权项目,通过对妇女赋权,不仅解决了1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边远贫困地区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那些参与项目的妇女,在家里有了话语权、受尊重权、参与权。丈夫们开玩笑说:“喝水得找老婆。”妇女还因此拥有了发展权,因为有水而延伸出的豆腐坊、蔬菜大棚等经济产物,改善了贫困百姓的生活条件。

其次,项目促进了受益地区社区发展质量的提高。原来那些死气沉沉的小山村,因为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光鲜的人,接触到新的理念、信息和知识,而变得有了生机活力。现在看来,“母亲水窖”项目以水为龙头的1+N计划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紧密贴近、效果显著。

此外,这个项目探索建立NGO解决贫困农村百姓基本生存需求―水的参与模式。 “母亲水窖”的捐赠门槛低,1000元解决一家人饮水困难,几年来我们每天至少都能收到一两万元的公众零散捐款,长流水,不断线。

秦国英的经历相对简单,从部队转业后,就来到全国妇联工作。1998年,领导动员干部下基层,这个基层却是远在天边的青藏高原。“领导一动员我就报名了。”就这样,作为一个女性,抛下家庭,秦国英有了不同寻常的近两年的工作经历。“那段时间的工作,让我感触很深,对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感同身受。”

有了基层工作的经验,2000年,秦国英进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一直到现在,成为一个每天忙碌不停的秘书长。但是她说,“看到那些经过我们帮助而改善生存状态的女性,让我由衷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

“以性别界定的NGO,构成了中国慈善组织类别的合理性。”

环球慈善:很多妇女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深刻折射,您能否谈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中国慈善事业中的特殊作用?

秦国英:从名称来说,我们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中”字头的以性别来界定的基金会,使中国慈善组织类别更趋合理性。我们这个组织在全社会重视妇女问题、关注妇女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慈善中纳入性别意识,国际上非常重视这点,而我们国内做得还有差距。所以,妇基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在项目的策划上,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围绕妇女发展的核心问题,推出以性别平等为目标的品牌,为中国慈善事业更加国际化做出了努力,加深了社会公民关注性别平等的程度,推进了捐赠者在公益行动选择中性别意识的纳入,探索了性别类慈善项目的实施模式,如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小额循环等。通过我们的工作,每年有六七百万的妇女从中受益。

环球慈善:在NGO服务多年,您对国内公益事业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秦国英:NGO的品牌意识还需加强。要推出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捐款。和企业一样,NGO就要拿出过硬的公益产品,才有与捐赠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可能,比如“母亲水窖”,我们与捐赠方一签就是5年、甚至10年。

NGO的宣传一定要借力,特别是我们与一些大企业合作,可以节省宣传成本:银行,在每个营业网点有项目展示;保险公司,每一张保单上都有我们的项目内容。

NGO募集资金不是靠要,而是告诉对方“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做”。

当然,没有公信力,NGO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没有生命力。

环球慈善:能否谈谈工作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挑战?

秦国英: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筹款,而是内部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着NGO 的生存之本―公信力。同时,还有人才问题。打造一支专业化的NGO团队非常重要,这一行不是有爱心、有热情就能来干的, NGO需要有传播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抗风险能力的人才,人才战略是NGO发展的核心战略。

我们一直致力于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中国妇基会可以说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我们每月至少一次培训,请专家来讲课,课程内容很丰富,培养国际化眼界的计划也在进行中,希望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下一步我们还有引进专业人才的计划。

环球慈善: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走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今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秦国英:深化品牌,提升品牌的发展质量。比如“母亲水窖”,我们现在要做的,就不只是安全饮水问题,还要发展经济,让母亲的素质提高;另外,我们要加强研究妇女的公益诉求以及捐赠者的公益诉求,这样能帮助我们推出更完整的母亲品牌系列。

具体的项目有彩虹关爱行动,这是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培训;还有对女科技人才成长的调研与资助,有数字显示当下女科技人才的数量有所下降;另外结合低碳经济,我们还推出“环保母亲”项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母亲又是家庭的核心,母亲的一举一动关乎大的环保命题。

优雅的发型,得体的装扮,令年轻女性也会羡慕的身材,秦国英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端庄大方、精明干练,当然,没有这八个字的水平,也根本不可能做到“中”字头第一家妇女组织 “CEO”的位置。然而,当谈话深入,她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像一个学校里慈祥的老师、邻居亲近的阿姨――可不是嘛,她手下年轻的工作人员都直呼秦国英的爱人为“阿叔”――“我们从外地出差回来,都是‘阿叔’来接她,他们可亲密了。”

对于自己的私生活,秦国英不想谈太多,但说到自己的家庭,她露出的微笑非常可爱,这是拥有家庭幸福的女人才会在不经意露出的满足的微笑。她说:“我比较追求生活品质,不喜欢什么 ‘女强人’的标签。”

“工作与家庭是可以兼顾的,关键看你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

环球慈善:关于工作与家庭,您的时间是怎样分配的?工作之余,您的爱好是什么?

秦国英: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上比较追求完美。我的业余时间很少,但我不喜欢“女强人”说法,工作与家庭是可以兼顾的,女人在家里也应该是个好母亲、好妻子,关键看你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

比如我把必需的应酬尽量安排在中午,以工作餐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保证晚上回家与家人一起的时间。另外,女人都爱“说”,我很注意和家人的沟通,工作中的困难、成绩、进展,都与家人分享,这样,老公和孩子,也能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就更能理解我了。沟通是讲艺术的,有人说不能给女人做角色定位,但实际上角色分工不可避免。在外带领一个团队拼搏,回家就要进入另一个角色―一个妻子、母亲的角色。

业余时间,我也喜欢逛街,买衣服,把自己调整到最放松状态,不会说因为工作忙,就没时间打扮自己。有时周末会和家人打打球、游泳,或到郊区放松一下。也许工作安排好了可以去远点的地方度假,现在还不行。

环球慈善:作为一个重视家庭的女性,工作时间占大部分,是您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秦国英:应该说一部分是主动选择,责任使然。一部分是身不由己,我的时间经常是以分来计算的,工作非常紧张。以前在机关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在妇基会这些年我感到工作非常充实,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对社会有意义,更感受到了人生价值,所以我又很享受我的工作。看到那些被救助的人的笑脸,真的很幸福。我想等我退休回想自己的一生,经过我和我们团队共同努力,为帮助别人尽了微薄之力,会很欣慰。

环球慈善:以您自身的从业经历,您觉得女人参与慈善,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吗?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第4篇

邢台经济开发区河会小学李卫红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语言表达方面,老舍先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展多种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受作者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批注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教法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动物视频,感受母爱。

师: 同学们,您们是不是被震撼了?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朋友----母鸡。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又会怎样来写母鸡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我出示了动物界母爱的图片创设情境,学生首先被爱感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张图片与《母鸡》的主题相吻合,为本课的学习铺垫了情感的基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原本讨厌的母鸡,到最后不敢再讨厌,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读一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4到10写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第一题,完成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两个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一、讨厌母鸡的原因

1、读1--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讨厌母鸡?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解。

2、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讨厌之情。

3、总结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设计意图:抓住“嘎嘎”、“没完没了”、“如怨如诉”、“狠狠”等体会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重点指导读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的。)

三、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

第五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感受母鸡的勇敢无畏。带着体会读一读。

第六自然段小鸡雏的样子和母鸡的样子两个对比,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指导读出情感的变化。

第七自然段关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八自然段两个“顶”,体会母鸡十分负责、辛苦。

2、看板书说一说为什么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说话,体会朗读等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主问题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2 )

3、读第九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四、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相同点: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不同点:《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前面部分笔墨较多。《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着重写后面的部分。

语言表达方面:相同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勾勒了最常见的画面。

不同点:《猫》明贬实褒地写出对猫的喜爱。

《母鸡》通过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

情感表达方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母鸡》写了情感变化,通过对比,加深了母爱的赞美。

( 设计意图:从两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方面加以比较,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1、老舍先生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你有一位怎样的母亲?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吗?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母亲恨不得来代替我们;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少一点劳累和牵挂,多一份幸福和平安。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七、说板书:

14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勇敢

辛苦

慈母情深中第一次范文第5篇

九月,天变冷了,无情的风从窗里渗进来,吹散了我桌上的纸张,在慌乱中被我拾起,不经意间发现了儿时那扭曲的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我的嘴角勾起一个完美的弧度,在这优雅的中,包含着母爱的温暖。

过了一个暑假,我又升了一个年级,学习变得忙了,就在晚上也要补课。刚放学,我就骑着车子去补课。在路上妈妈还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样?在母亲的担心中我度过了一节课。刚回到家中,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妈妈。上来就问我:“饿了吧?咋才回来,路上没有啥事吧?”边问还边看着我,仿佛分离了很久。“呀。手杂这么凉,脸也通红,叫你多穿点。。。。。”在母亲的唠叨中,一丝丝的暖意滑过我的心房。“下次记得多穿点,我去给你倒杯热水。”说完母亲就急忙去到,我刚想说不用,她人已经到了厨房。在来回的过程中,还差点摔倒。我捧着那温热的白瓷杯,寒意再一点点减少,眼中的“感动”和杯里的水一样晶莹。我轻轻地抿了一口,发现今天似乎加了许多蜜糖。在母亲的话语中,我变得沉默,心中忽然想提起,冰心的诗: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小时候,妈妈总会教我学诗,我第一次学的是《游子吟》,当我用稚嫩的声音,吟诵时,妈妈的脸上总会洋溢着满足的笑,美丽而又慈祥!以前我总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每位母亲,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把爱传给自己的儿女,无论严厉也好,慈祥也罢,还不是为了我们吗?

九月,已是金秋,一片片枯黄树叶,落下,将体内的最后一点能量给了大地。来年,他们将会被春风唤醒,会明白一切的痛苦与努力都是为了来年的新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了自己的母亲。那我们呢?

一中初二:李明玉

相关期刊更多

粉煤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