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慈母情深教案

慈母情深教案

慈母情深教案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建设;调研与建议

一、乡风不够文明,社会不够和谐

古路镇因曾是周边大竹县、邻水县、长寿县等地区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步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在发展的新阶段,古路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落差:一方面,渝北区迎来了重庆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开发的部级战略平台,加快了发展步伐,成长为重庆经济第一区,而古路镇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属于重庆两江新区范围的古路镇紧邻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开发建设尚未起步。在巨大发展的落差面前,古路镇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压力之一,而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则成为其中的突出点。为此,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起因有:

(一)慈孝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古路镇处于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处于低水平起步,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不丰富。调查显示,古路镇干部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的为21.8%,比较丰富的为38.2%,而不丰富和不好说的近40%。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慈孝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举措。

(二)慈孝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有效切点

古路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调查发现,42.2%的认为是缺少活动地方和图书、杂志等资料;32.3%的认为是打麻将、打扑克“”等玩耍,普遍存在现象;30.6%的认为是缺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15%的认为是迷信鬼神,崇拜上帝;9.2%的认为感觉心情苦闷,可以说话的人少。可见,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普遍比较薄弱,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偏少。慈孝文化建设的开展,适时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三)慈孝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载体

家庭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细胞。调查得知,古路镇有8%的邻居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时常闹矛盾。在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前几年,因子女外出打工,时常出现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子女与父母之间为赡养问题时常发生矛盾,甚至于诉诸法律,老父母状告子女,索取赡养费。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前的2009年、2008年、2007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为85件、125件、143件,高于周边镇。古路镇采用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得到高达84.4%的干部群众认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慈孝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二、唤醒慈孝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发掘传统美德,赋予时代新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普遍好评。调查发现,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二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凸显特色亮点;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利益挂钩考核;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五是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六是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七是大力宣传推介,强化传播力量。

调查发现,近年来,古路镇不断深化慈孝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方式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慈孝文化建设,哪种方式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好?4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大力开展慈孝文化宣传,37.5%的认为是大力举办慈孝文化活动,24.3%的人为是大力提倡阅读慈孝书籍,20.8%的认为是大力处罚不慈不孝的人员,17.3%的认为是大力表彰慈孝模范,14.4%的认为是大力修建慈孝建筑,7.5%的认为是大力推介慈孝建设经验。调查发现,在慈孝文化建设的这些具体方式中,普遍希望采取正面积极、生动形象、务实朴素的方式。

二是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得到基本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古路镇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子女也只有1/3多一点,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普遍增强。子女们更加尽心尽力做好孝敬父母的职责,照看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及时护送生病老人就医,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后顾之忧,实现了社会关心、子女孝敬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走访中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们生活有保障,生病有药吃,平常有钱花,节日有慰问,内心无隐忧,对子女无抱怨,对社会无牢骚,普遍感到幸福自在。

三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得到明显增进。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渝北区有12.6%—20%的调查对象感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相处,而古路镇只占8%,比全区低4.6—12个百分点,说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2010年、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3件,远低于周边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促进乡风文明,构筑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D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1-18.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2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给师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蓝天,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现以今年上半年我校董菲老师为参加市专业发展培训的小学语文教师上的《古诗二首》为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作浅显的评析,与同仁共勉。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案例片段:

(生提问题,师对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又?绿?何时还?)

师:同学们可以研读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找你组内的小伙伴亲密地合作吧!

(当教师把研读问题“还”给他们时,班上像开了锅一样,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勾勾画画,读读写写,你言我语;有的按小组查找资料学习;有的边读边画换词比较,有的因和同学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各小组满是兴奋的脸孔,研究气氛活跃,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见。)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这个“绿”,想想能换成其它什么字?

生:吹、回、至、入、来、临、染、拂、碧、到、满……

师:为什么用“绿”字?谁能结合资料、诗人时代背景来汇报。

生:如果用“过”字虽然能写出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是不能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了“绿”字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绿”写出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勃勃生机与活力,并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生:我想春色绿得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更让人陶醉,因此诗人选用了“绿”字。

生:我查阅了资料《偶得一字,满目生辉》,知道当时王安石眺望江南,春风劲吹,青草碧绿,麦浪起伏,满目绿色,景色如画。他想到了王维的《送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一个“绿”很巧妙地把他的眼前景、心中情串连起来。

生:我还知道,一个“绿”字,把“满”等字的色彩补充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景色如画思归切,明月何时照我还?偶得一个“绿”字,“还”字因此有了归宿。

师:是啊,一个“绿”字表达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一个“绿”字更使王安石改字成为千古佳话。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自由、独立探索的心态呢?是像这样开放的人文环境。不难看出此时课堂中的“一个声音”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已失去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本节课的“研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三个自主”,首先对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每位学生仅仅满足于现成答案,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因为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其次,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课内外、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强调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充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其三,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不断实现自我建构,把一个个问号拉成了一个个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与他人共同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以彰显和发展,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案例片段: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学生以串诗意、表演、赏析、诵读等形式,并结合音像材料、资料学习《游子吟》。学生在熟读《游子吟》感悟内容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老师放手让他们当“导演”“演员”。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喷涌着情智,无拘无束地遨游于想象的空间,兴趣盎然地享受表演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风清云淡的夜晚,一位慈母在清油灯下为远行的孩子连夜缝制衣服的情境中,那一针一线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牵挂,深沉的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此境怎么能不深深感动在座每一位学生?“郊儿到了京城,记得写封信报平安!”“母亲,请回屋去吧!屋外寒风呼啸,小心着凉,寒暑易节,您老人家更要记得添衣珍重……”“郊儿,记得人生变幻无常,官场沉浮在所难免,莫忘了你的壮志凌云!”“送儿千里终须一别,请受孩儿一拜,孩儿告辞了……”学生如欢腾的鸟儿雀跃起来,边演边议,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岂止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课堂充溢着无穷的魅力,课堂上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种氛围、这份感悟中所享受到的欢愉,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超越、飞跃,是弥足珍贵的。感悟后上台“我能行”“露一手”绘声绘色的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广阔的“演一演”的领域,此时学习就不再是单调、枯燥、被动的……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课堂表演环节之后的“现场采访”“评委评点”“建议补充”,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都使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趣中悟理的可喜局面。“演一演”让学生以心灵诠释文本,创造文本,给课堂生动的面孔,让教学高潮此起彼伏,让课堂真正地鲜活、有趣、新颖起来,教师作为学生的协作者、信息调控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教学尽显人性美。

三、以“说”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案例片段:

(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缔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空间”,打造一种“零距离”的双向交流局面。)

师: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还可以换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既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能深情地吟诵自己仿写的“古体诗”一两句诗句吗?

生:我仿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悠悠慈母情,谁言报得了”。

生:请听我吟诵自己创作的诗:任天涯海角,任沧海桑田,游子难忘慈母情,寸草永沐三春晖。

(此时,教室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董老师也为自己今天又从学生那里长了见识而鼓红了手。)

生:有这么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古为今用吧,可以改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最贵是真情”。

生:(略显激动)我想即兴赋诗一首:“行遍那千山万水,难忘临行密密缝,寸草心永沐春光,一生一世难相忘。”

师:同学们精彩的诗句把老师带到诗的殿堂。谁继续汇报?请你说。

生:(激情写在脸上)引用《梅花三弄》小半句歌词,可以这么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难忘慈母情!”

生:(深情地说)思念入梦来,游子泪满襟。借问为何故,只为慈母情。

生:(眼含热泪地吟诵)悠悠慈母情,拳拳赤子心。心有千千结,梦中常萦绕。

师:同学们吟诵的诗句各有千秋,各有精妙之笔,可圈可点之处,或文质兼美,真情感人;或遣词造句,一语惊人,徜徉在这文学语言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真让人心驰神往。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的“说”诠释着一种“动态生成”的美;让语文课堂成为“梦”的故园,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不拘形式大胆地说,不再同唱“同一首歌”,结合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使表达的空间得以舒展,在参与学习的群体中获取了异彩纷呈的新信息。他们毫无顾忌地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由评析,拥有欢乐、兴趣、自信、动力、成功。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充分提高。

四、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案例片段:

(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韵律之美,寻觅心灵的相通点,牵扯情感的连接线,捕捉审美的共振带,使“练”这一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在弘扬其个性的过程中,实现熏陶感染和个性体验的生命整合。)

师:这节课很多同学以“古体诗”形式赞颂母爱,还可以联系自己平时情感体验,写一两句赞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并自信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生:母爱如同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孩子的心房。

生:母爱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泊岸的船儿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满堂喝彩)

生:母爱――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人生必由之路。

生:用大海来形容纯洁、无私的母爱再确切不过,她能宽容我们的过错。

师:母爱的魅力真是非同凡响,让课堂激起一泓活水,让在座的“小名人”激情飞扬,谁不想动情地描述?

生:母亲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更似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生:(自信地站起来)母爱是春天里的一线曙光,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安慰;母爱更像一只罗盘,使我们不至于偏离方向。(教师亲切地抚摸了这位小男生的头。)

师:交流到这儿,我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每一句话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谁愿意继续展示?

生:母爱终究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功课。

生:母爱是我心灵的依傍,安抚着幼小的心灵;母爱是我生命的源泉,滋润着稚嫩的心灵。

生:(激情飞扬)孩子是海上一只小船,母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者倾覆。

(学生情绪激动,灵性迸射,课堂出现了“举手如林”、自告奋勇的局面,连平时一向沉默寡言、作壁上观的“局外人”也跃跃欲试。)

生:(声情并茂地说)每当我像一把内心脆弱的竖琴时,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每当我像在狂风中摇摆不定的一枝芦苇,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充满自信,不被风雨所摧折。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3篇

2011年11月28日夜,江西九江警方实施“清网行动”,意外揭开了杭州净慈寺监院惟迪法师的另一身份――江西九江一宗命案的嫌犯――徐心联。记者调查显示:从1994年到2011年的17年间,徐心联更换过多个姓名,游走于僧俗两界,由杀人嫌犯变身为名寺监院,内心在自首悔过和隐匿逃避之间挣扎。

17载后,徐心联称:当年的苦果由自己种下,如今当有此业报,但自己向佛之心不会变。

“我们一直以为他死了”

“我们一直当他已经死了。”直到今天,徐心联的母亲仍不相信,儿子会在逃亡多年后,成为一名寺庙的监院,更不愿相信,沉默老实的徐,会真的参与过杀人。

徐心联家在江西九江县城郊、京九铁路线西侧农村,名为杨花村,祖辈皆在此务农。1973年出生的徐排行老二。

虽然成绩考上高中问题不大,但因家境不好――徐父替人种地,一天收入仅4毛6分钱――他和姐姐一样,初中未毕业即从九江县三中辍学,回家务农。

16岁那年,父亲给不满足“一辈子种田”的徐心联找到了一份工:在九江市区一家汽车修理铺当学徒工。学了两三年,尚未出师,徐便开始在社会上游荡,融入父母眼中终日“鬼混”的那个群体。父母对他性格的总结,只是两句话:“犟得死”、“太老实”。

父母回忆,徐自小就有善心:上学路上,遇见老人挑水,会主动上去帮忙;遇见乞丐,会慷慨施舍;割谷回来,让父母休息,自己去做饭。农闲时去水边,钓回成筐的青蛙,但是徐不敢杀,也不敢吃,只能让母亲背去集市卖掉。

即便是已到社会上“鬼混”,每年夏天的农忙时节,徐心联仍然会主动从九江市区回家帮忙,以尽孝心。1994年夏天也不例外。

那年7月底的一天,徐心联的母亲正在禾场上扬谷,一个年轻人,来家找徐心联。徐母忧心儿子跟社会青年学坏,谎称徐不在家。但来人不信,仍然很快找到了正在田里插秧的徐心联。

当天傍晚,徐心联跟着这位年轻人一道,穿着一身夏天的单衣,空手离家,没有留下一句话。此一别后,徐和父母的再次相见,至少要等到17年之后了。

恐怖的“灭门血案”

离家翌日,连青蛙也不敢杀的徐心联,参与制造了一起灭门血案。

九江市中级法院司法材料中,关于这起血案的记录,有如黑色青春期电影:1994年7月25日,24岁的九江县水泥厂职工王军民,在医院诊断出患有腰椎体结核,怀疑是读书时被同学徐敏踢打所致,遂埋下报复之心。两天后,恰逢徐心联邀集3名同伴,来到王军民在厂里的单身宿舍,与在宿舍的3人会合,商讨去海南淘金的“大业”。大家一致决定:行前,先惹出点事情,以使兄弟7人齐心不思归。王军民提出,将曾踢打过自己的徐敏“搞掉”。

司法材料显示,血案发生在当晚10点,九江南站铁路宿舍。按照预定的分工,徐心联敲开了被害人徐敏的门,并向徐的头部砍出了第一刀。此后,被害人被杀于阳台上,身中56刀。此外,徐心联等3人还将徐敏的妻子胡瑛砍死在客厅的沙发旁,并将其2岁的幼子砍成重伤。

血案发生后两天,7人中有4人被抓捕归案,但徐心联等3名主谋者却了无踪迹。

8月5日,徐心联和王军民在九江市区新桥头附近的汽车站出现,准备乘车前往南昌。警方接到线报,展开抓捕。其间,王军民猝然抄起路边汽水摊上的玻璃瓶,极力反抗。混乱中,王军民被制服,徐心联成功逃脱。

不久,王军民等3人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另有两人分别被判死缓和15年有期徒刑。但原“7・27”案件的第二被告――徐心联,却长久地消失在了警方的视野。

初入佛门显身手

九江市区北靠长江,对岸即为湖北黄梅。往北奔驰50公里,抵达东山山麓下,方有僻静之所:中国禅宗史上著名的五祖寺。据警方调查,徐心联逃亡之旅,首站即为此处。

但徐并未在此长住。寺内僧人分析:1994年,寺内僧人极少,若徐来此出家,众人必有印象,唯一的可能是,徐曾经来此短暂停留两三天,即行离开。

黄梅五祖寺再往东130公里,安徽潜山县天柱山脚下,有一处更为幽静的寺庙:三祖寺,藏于群山之中,为禅宗第三祖僧璨昔日的道场,禅宗六大祖庭之一。

三祖寺附近居民回忆:1994年夏天起,寺里新来了一位年轻居士:单瘦,面容清秀,普通话流利。初来寺里,他负责扫地、卖门票,较为沉默。半年考察期后,他拜三祖寺住持宏行法师为师,正式剃度出家,法号惟迪。

曾与惟迪共住的居士回忆,正式剃度后,惟迪性格日渐开朗,人们陆续从他口中得知:他俗家姓杨,江西九江人,家中开汽车修理厂,因为“失恋”而看破红尘出家。

据寺内居士和惟迪的一位师兄回忆,惟迪很快在佛学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佛经唱念极佳、短时间内掌握了全套法器的用法。住持宏行法师大为欣赏,迅速提拔惟迪为三祖寺知客(负责接待宾客的僧职)。

但不久,惟迪顽性渐露。三祖寺新购进一台车,供寺内公务所用。前修车工人惟迪以其专业技能,当仁不让地成为这台车的司机。利用职务之便,惟迪常常晚上开车下山,去县城游玩,迟迟不归,翌日早课也不出席。而寺内公务用车时,他却常以身体不适等原因,不愿出车。

主持对惟迪的欣赏,逐步转为深深的失望。为杜绝其玩心,主持将车卖掉,同时对惟迪加以教诲。可惜,一切未能奏效。1995年的某天,惟迪拖着一只行李箱,负气离开了三祖寺。

等到2010年前后一次腊八节,三祖寺的僧众再次见到惟迪时,他已是名刹的高僧,前来参加已故宏行法师的纪念法会。这次,他是乘坐自己的小轿车来的。

变身名刹高僧

离开三祖寺的惟迪,开始云游。他去过安徽九华山,到过厦门的佛学院求学,参学过的寺庙还包括:福州西禅寺、普陀山普济寺、嵩山少林寺等。

2000年10月,他来到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浙江杭州,开始了一段长达11年的安定生活。在西湖南岸的净慈寺,惟迪再次从扫地、敲钟的挂单和尚做起,逐步升到僧值、知客。

他的天赋再一次被开掘:2003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攻读成人再教育培训的土建施工员,获得国家二级建造师资质。不久,他升为净慈寺的副寺寮,负责基建规划、维护修缮等――“主要是修建后山的舍利殿”。

2008年,杭州市开发古运河,恢复重建城北的香积寺,惟迪被任命为重建工作执行人。净慈寺一名僧人介绍:2010年2月,香积寺重建完毕,惟迪被任命为住持。之后,2011年,他再回到净慈寺,兼任监院一职,由此开始乘坐奥迪A6,来回奔波于两寺之间。

“也许是恶业难消、杀人的事时时还在折磨着他吧。”一位净慈寺僧人回忆,10年间,众僧逐渐见识了惟迪的嗔怒心和戾气,“发怒起来,就像阿修罗附身”。净慈寺的昌智法师,曾在寺内广受好评,因生病,竟遭惟迪劝退,不得不离开净慈寺。僧人们至今仍感不平。

杭州市宗教系统的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2011年9月中旬,一度有人将惟迪举报到杭州市长公开电话,后由民族宗教局督促杭州佛教协会进行调查核实。

“举报材料提到惟迪违反清规戒律,夜不归宿,喝酒、吃肉、还吸烟,以及在舍利殿工程中严重超支等问题。”知情者说,但最终,佛协反馈的意见是,所有举报内容,除了配备奥迪A6外,均被指认为不属实。

“我自己种下的苦果,我知道我终须偿还”

在杭州的11年间,惟迪逐步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杭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净慈寺香积寺两院的监院,多次出国访问,代表净慈寺接待各路宾客名流。

据他自述,自2005年起,他便萌生自首的念头,但是迟迟“说服不了自己”。最终,他选择在广东韶关,套用他人信息,置办了新的二代身份证。他的俗家姓名变成了“罗明生”。置办完后,他将户口迁到杭州。利用新身份,他办理了护照,并多次出国。

逃亡17年间,他曾努力体现佛家的慈悲心:参与杭州当地各类慈善活动,捐助云南大旱,带头参加无偿献血,甚至低调地参与过家乡九江某座佛像的捐建。他向众生开示佛法时,和声细语,全无暴戾之气。他常年抄写《金刚经》,已习得一手娟秀小楷。

他没有利用出国的机会潜逃。在被捕前夕,他还在净慈寺接待来访的外宾。事实上,当警方去广东查询其身份信息时,他已获知消息,判断出警方已在调查自己。

2011年11月28日晚,10点多,九江县公安局刑警在杭州警方的配合下,悄悄包围了徐心联在香积寺的卧室。管区民警将已就寝的徐叫出卧房,埋伏在外的刑警一拥而上,将身穿佛袍、表情自然的徐心联团团围住。

徐心联只淡然问了一句:“你们是干什么的?”随即毫无抗拒地戴上手铐,不再言语。连夜审讯时,徐心联曾长时间静默。“多说无益,”他对提审人员说,“此刻,我只想往生极乐世界。”

当年与徐心联一同作案的青年中,有3人被执行死刑,迄今已逾16年。迟到16年后,徐心联和他们一样,也被押入九江县看守所。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艺术人物形象

《孔府档案》[1]记述了自明嘉靖十三年至1947年7月衍圣公府的各项活动,内容涉及衍圣公承袭,祭祀,宗族事务,孔府所属官员的选拔,租税的征收,徭役任使,灾情记录等,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孔府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记中的6312、6313、5476号档案,主要记述了清嘉庆帝与孔庆F,清光绪帝与孔令贻,慈禧太后与孔令贻母、妻的对话,从文学角度来看,不管是采用的记述文体还是双方的对话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孔档6312、6313、5476号档案主要是以时间顺序为轴,采用对话的形式,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分别还原了嘉庆年间和光绪年间衍圣公孔庆F、孔令贻面圣以及孔令贻母、妻进京为慈禧太后贺寿被召见的情景。这种对话体具有比较强的直观性,叙述者完全隐藏于对话之外,比较客观地将人物对话的场景再现,最大限度的忠于史实却又不失生动形象,通过对话我们可以解读出人物的思想倾向、处事方式等。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语言的语用方面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将合作原则分为四个方面: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对话中,双方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双方在对话中都遵守的默契。孔档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大多是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的,会话双方一般都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以5476号档案为例,嘉庆帝询问孔庆F有关孔府祭祀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上问:一年几回祭?对:一年春秋两回祭,五月、十一月,臣有两回私祭。上问:五月、十一月祭还检日子不?对:也是丁日祭。上问:庙内有黄伞吗?对:蒙圣祖赐过一把,高宗赐过一把。”

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嘉庆帝问一年有几回祭祀,孔庆F回答有两回祭祀,并解释分别是在几月的两次,当问到庙内是否有黄伞时,也说明了两把黄伞分别是由谁赏赐,这就使得嘉庆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符合当时的谈话内容,遵守了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但会话双方也存在对话无法完成自己交际目的的情况,这种情况是由对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造成的,这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做法,可能是会话一方想隐藏自己的想法或想传递言外之意。以孔档6313号为例,光绪帝询问孔令贻见李鸿章时李鸿章是否向他透露日本事:

“上问曰:李鸿章给你说甚么话来?对曰:没说甚么话,日本事一字未题(提)。上问曰:他为什么不题(提)?对曰:是。”

这段对话就违背了合作原则,光绪帝问孔令贻李鸿章对他说了什么,根据会话合作原则孔令贻只需将李鸿章对他说话的内容说出来即可,但孔令贻在回答没说什么以后,特地提了日本事一字未提,从表面来看是孔令贻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但依据当时会话发生的情形来看,光绪帝询问孔令贻的真实意图就是询问李鸿章是否向他提了日本事的事,但没有直接问出来,由此可见,真正违背会话合作原则的是光绪帝,在接下来光绪帝又问孔令贻李鸿章为什么不提日本事,其实这个问题孔令贻是无法回答的,李鸿章为何不提日本事主动权在于李鸿章,非孔令贻能左右的。这样的例子在5476号档案中慈禧太后提到日本事时也有所体现:

“现在已经接仗,一时兵撤不回来,一时作事冒失,我怪难为的。对曰:佛爷鸿福不大要紧。太后曰:现在打仗收不回兵来。对曰:佛爷鸿福不大要紧。”

慈禧太后询问孔令贻母日本国的事,其实是想探寻孔令贻母对于日本国一事的态度,或者说是想探寻以孔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对于日本国一事的态度,但孔令贻母并未将自己的态度表露出来,究其原因,猜测一方面是碍于妇人不应过于关注政事,另一方面是日本国一事在当时较为敏感,从慈禧太后的态度来看,她是后悔派兵与日本交战的,过多评论此事,无异于触犯慈禧太后。

场面描写是文学和史学作品的重要描法,比如儒家经典《左传》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十分精彩,运用顺序、补叙、插叙、追叙、预叙、分叙等多种手法,与空间转换结合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叙事手法上各有千秋。《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顺序是最基本的叙述手法,也是史书编纂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将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史实较为清晰地记述下来,孔档也是如此。除了顺序以外,《左传》中的其他叙述手法也比较有特色,比如晋楚之战采用分叙的手法进行叙述,将视角一会儿放在晋军一方、一会儿放在楚军一方,在同一时间点上,两条叙事线同时展开,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恼体来看,《左传》的场面描写和《孔档》的场面描写有很大的不同,《左传》在今天将其视为史书,但其又作为一部散文著作有着比较强的文学性,在这一方面,孔档作为一部记述宗族生活的私家档案,在情节起伏、场面描写、人物刻画、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及,但也有其特色。孔档主以顺序为主,与空间转换结合在一起,将人物与事件始末交代清楚,描写更为含蓄内隐,通过场面描写使得情节更完整,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使我们对于事件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以5476号档案为例,主要记述了孔令贻母、妻进宫为慈禧太后祝寿并在颐和园小住月余,所记时间比较长,但读来并没有如流水账,而是有所舍弃、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明了。档案中对孔令贻母、妻奉旨进宫演礼时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

“十月初一日辰初,至福华门下大轿,赏肩舆入南海子,进与后妃七位主子磕头。蒙皇太后召见,先行三跪九叩头礼。”

寥寥数句,将孔令贻母、妻进宫的场景描述出来,语言简洁明了,但对于场景的刻画并未含糊,没有因为语言的过于简洁而使场景的刻画变得模糊,通过场面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

在孔档中,场面描写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在5476号档案中,对皇极殿设宴的场景描述:

“初七日皇极殿演筵宴礼,皇后进酒,嫔妃两边摆桌,在殿内,福晋命妇两边挨桌,跪坐在王妃后,亦在殿内。”

通过场景描写,将皇后、嫔妃、王妃、福晋命妇所在的空间方位描述出来,同时也显示着他们身份的尊卑。孔档中的场面描写不及《左传》中的激烈,情节起伏也不大,但自有其格局。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可见场面描写围绕的中心是人物,场面描写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同时人物的活动将推动情节的发展。孔档也注重场景描绘对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在5476号档案中就描绘了孔令贻母陪同慈禧太后听戏的场面:

“初二日卯刻,跪送皇太后还宫,随驾在皇极殿东月台上跪接。皇太后驾入乐寿堂,随驾入戏院听戏。……太后问曰:你们吃饭了吗?别作假,你们家里有戏无戏?对曰:有戏。以前有专养的班子,恭贺万寿事,如宫中一样,在杀叩叵伦。如今养不起了,雇班子。”

这个场景既刻画出慈禧太后亲和的一面又与慈禧太后不舍孔令贻母相照应,此处也暗示出了曾经繁荣的孔府已经走向破败,为孔令贻母向慈禧太后诉苦孔府祭田被黄水淹了无租可收作了铺垫。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语言为记述工具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所说的“辞达而已矣”就是将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一种工具,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带有绝对性的,但语言体现在文学上的首要功能就是记述,也是文字语言创造的初衷,“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2](P387)

文学语言具有状物摹形、绘声绘色的功能,能够具体逼真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状态,能将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3](P72)孔档作为一份具有史料价值的家族档案读起来并不乏味,在5476号档案中,慈禧太后想留孔令贻母在宫中多住些时日:

“太后问曰:你们几时走?你们明年正二月里走?你是多会走?对曰:祝万寿事毕打算回去。太后曰:你为何怎[这]么忙?对曰:明年二月初间丁祭回去祭祀。太后曰:其实你们在这里多住几时不好么?对曰:不会说话恐惹老佛爷生气。太后大笑曰:你还会说这些话。”

慈禧太后一连三个问句表达对孔令贻母何时走的关切,在知道孔令贻母的归期后又问她为何这么忙,这里除却疑问也略带责备意,责备孔令贻母为何这么急着回去而不在皇宫中多待些时日。孔令贻母也听出慈禧太后话中的意思,用一句“不会说话恐惹老佛爷生气”惹得慈禧十分开心,责备意自然也没有了。这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既刻画出孔令贻母的睿智也刻画出慈禧亲和的一面。

文学语言表达准确、贴切,能依据真实的场景,使用比较准确、贴切的语言,将场景尽可能生动形象的再现,做出比较客观的记述。以孔档5476号档案为例,孔令贻母、妻在京期间每天进宫向慈禧太后请安,有些礼仪是每天必做的,如果将事件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涉及的时间比较长,内容也比较繁多,但细看5476号档案,并没有事无巨细的记录,而是有所选择,“初三日早上,去请安,一跪三扣头。每天如此”,用“每天如此”四个字将每天必行的跪拜礼简明扼要的记录下来。在下文中更是详略得当,有所重点的记述:

“十三日仍在皇极殿筵宴。宴完,随班谢恩。赏手帕、洋漆盒、江细篾子等物。谢恩。三扣头。”

“十四日早,太后曰:你们地的事,也是平常的事,摺子还递在皇上那边,吾还交代皇上。”

“十五日赏御笔大寿字、蟒袍、梳子等物二分。谢恩。三扣头。”

这三段文字尽管所用笔墨不多,也没有渲染的辞藻,但却准确的描述了孔令贻母、妻面见慈禧太后的大致情形。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与准确性,不在于所着笔墨的多少,有时简洁的数十字也能将主要内容及场面记述下来,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孔档中的叙事语言和对话语言都有其独特性,体现出了语言的艺术性,以简洁明确的语言将事件较为准确的记述下来,真实地再现了嘉庆帝与孔庆F、光绪帝与孔令贻,慈禧太后与孔令贻母、妻对话的场景,发挥了文学语言的功用。

孔档作为记述孔氏家族活动的私家档案,除了记述孔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以衍圣公为中心的孔氏族人,塑造出形形的人物。孔档6312、6313、5476号档案中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嘉庆帝、光绪帝、两代衍圣公孔庆F与孔令贻,慈禧太后、孔令贻母六个人物,通篇以记实对话为主要的叙述方式,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形象化,通过人物形象的语言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三篇档案,都是衍圣公及族人面见皇族,对话更是小心翼翼、深思熟虑。

从6312号档案嘉庆帝与孔庆F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嘉庆帝召见孔庆F主要关心的是有关祭祀孔子的事务,也涉及当地民情以及对孔庆F的告诫。在6313号档案中也体现出光绪帝对于孔府祭祀的关心,这历任皇关心的事务,孔府和衍圣公就像是一个文化的标志。皇帝为政统,儒家文化为道统,统治国家只依靠政统是无法安定民心的,还需要道统来教化百姓,从这点可以看出历任皇帝对孔府和衍圣公都十分优待和维护。对话中嘉庆帝对孔庆F两次表示想到曲阜去,但因频发动乱和水灾无法前去,但告诫孔庆F“你诗礼承家,好生成先圣事业,总要忠孝存心”,虽然如此,嘉庆帝一生未到孔府,可见嘉庆帝虽想极力再现“康乾盛世”,却无法抑制清王朝走向衰败。

从对话中还可以看出另一位人物衍圣公孔令贻是一位谨慎仔细,不逾矩的人,“上问:你那里有么?对曰:现在山东的百姓念书的念书,务农的务农都还安静。上曰:你好生与我严拿!对:臣世受国恩,应报效,此等事不是臣衙门所管。容臣回去寄信山东巡抚臣程国仁严拿。”从此处可以看出,嘉庆帝问曲阜是否有,孔庆F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大都安静,从当时肆虐的程度来看,曲阜未必没有肆虐,但孔庆F比较巧妙地将问题回避了。其次,嘉庆帝让孔庆F严拿,孔庆F以此事不归自己衙门管,将事情转给了山东巡抚,原因之一应是此事却不归自己衙门所管,不做逾矩之事,再者因为严拿一事确实棘手,恐难完成。

孔档中的记述对于人物形象的反映,虽然每篇是以记述某两个人物为主,但解读完6312号再看6313号档案,会发现同为皇帝的嘉庆帝和光绪帝性格特点有不同的体现,同为衍圣公的孔庆F与孔令贻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光绪帝召见孔令贻首先关心的也是孔庙的情况,但孔庙情况并不乐观,孔庙前段失修,但又一直得不到修缮,光绪帝接着问为什么不修缮,孔令贻回答了四个字:“无款可筹。”光绪帝听后并未为孔令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题转移到了它更为关心的李章是否向孔令贻透露日本国一事,从此处对话可以看出光绪帝虽处帝位但无实权去有所作为的无奈和软弱,这在接下来孔令贻提出查找祀田无果的事,光绪帝也只是问他“你不能专摺奏事?”,也未说出为孔令贻解决事情的办法,因为有眼前更为危机的事情,就是清王朝已经走向末路。

在这样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衍圣公孔令贻与前代衍圣公相比,有着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在乱世之中如何保护孔府不随着清王朝走向末路。从光绪帝与衍圣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衍圣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孔府的现状,孔庙前段失修却无款可筹来修缮,查找祀田却阻碍重重,这在5476号档案中孔令贻母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府现状比较窘迫,除了大半丢失的祀田无法找回,曾经府内专养的戏班也养不起了。从孔令贻回答光绪帝的问题上来看,他的性格不如其曾祖父孔庆F沉稳,处事圆滑,特别是在问到日本国一事时,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导致自己无话可回。或许正因孔令贻的这种性格使得孔府在风雨飘摇之际,如墙头草一般,清王朝灭亡以后倒向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张勋复辟以后又向张勋示好,但无法抑止的,孔府最终也走向没落。

《孔府档案》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家族史,最值得注目的就是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孔子后裔及封建世家大族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但除了其历史价值,在记述以衍圣公为主的孔子后裔的生活和围绕孔府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时,显示出其作为史书的文学价值,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值得从文学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档案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高尔基.论散文[A].高尔基论文学(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9:387.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第5篇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鄢?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稿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敞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

【赏析】

《狱中上母书》是明末清初抗清小英雄夏完淳临刑之前在南京监狱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书信。本文略叙了他几年来的抗清经历,申诉了为国死难的大义,深责自己的“不孝之罪”,叮咛嘱托家中之事,既表现了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也渗透着关怀亲人的深情厚意。文章字字皆忠肝义胆。句句为血泪凝成,读之动人心魄。

【练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 聚集

B 新妇遗腹得雄 男孩

C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干秋死后立庙享受祭祀

D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指玄理

2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岂得之难失之易欤。

B 门柞衰薄,终鲜兄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D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 下列各项属于夏完淳嘱托家事并能表现他视死如归精神的一组是( )

A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B 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C 大造茫茫,总归无后 一杯清酒,一盏寒灯

D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

4 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完淳是明末清初抗清的英雄,他跟父亲参加抗清起义同时殉国。死时年仅17岁。这封信是他被捕即将受刑之前写给他的嫡母和生母的。

B 夏完淳坚决反对在他死后为他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因为他担心所立后人万一为人不轨,将为人所诟笑,不如不立为好,

C 夏完淳将家事主要委托给外甥武功。虽然他视死如归,但对新妇还是有不尽之情,对双慈在堂、妹妹未嫁还是有无限的忧虑。

D 全文洋溢着令人感佩的英雄主义气概。结尾以五言诗式的咏唱来抒发豪情,感悟哲理,冷对屠刀,神游天地。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②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

③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参考答案】

1 B(A 改变;容易 B 缺少;很少C 我;/相貌D 因为;沿着,顺着)

2 D(指“天堂”)

3 A(B 一是说刚起义便失败。一是说视死如归;C 一是对死后的理解,一是对死后逢年节的微薄要求:D 一是对两位母亲的希望,一是对起义的意图)

4 A(父亲早他两年而死)

5 ①虽然这样,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我的身体,是父亲留下来的;我的身体,是为君上所用的。

相关期刊更多

粉煤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