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街区

休闲街区

休闲街区

休闲街区范文第1篇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质量评定的术语和定义、评定项目和要求、评分要求和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划内的旅游休闲购物街区的质量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要求和标准

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17217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山东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

《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旅游休闲购物街区

商业特色鲜明、旅游氛围浓厚,可同时满足游客购物体验及观光休闲需求的街区。包括具有旅游休闲购物功能的商业街、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等三大类。

3.2

商业街

具有观光、休闲等旅游功能,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商业街。

3.3

购物中心

具有休闲、娱乐、体验等旅游功能,区域影响力大的购物中心。

3.4

专业市场

具有观光、体验等旅游功能,从事旅游商品批发零售的专业市场。

4评定项目和要求

4.1基础设施

4.1.1街区内的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包括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消防检查意见书、排污申报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依法持证经营。

4.1.2商业街长度在100米以上,临街商业网点密度为70%以上;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

4.1.3交通设施完备,500米范围内设有公交站点,有公交车直接通达,交通便捷,进出方便。

4.1.4停车场地配置合理,游客停车方便。

4.1.5设置与营业场所面积和游客流量相适应的厕所。

4.1.6设有无障碍通道、低位收款台等。

4.1.7银行营业网点或ATM等设施配置合理。设有银行网点和ATM柜员机,可提供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50%以上的商家设有POS终端机,可使用银联卡消费。

4.1.8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

4.1.9设有可提供小吃、快餐、休闲、娱乐等体验式活动的场所。

4.1.10旅游旺季,80%以上的商家营业到22点,有24小时营业的商铺。

4.1.11街区内设有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的公用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良好。

4.2环境特色

4.2.1设置公共休息区域,配置绿化景观和雕塑小品,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环境舒适,空气清新,室内营业场所设有空调。

4.2.2建筑风格应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环境特色相协调。

4.2.3户外广告、灯饰应符合《山东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具有特色,宜使用节能灯具。

4.2.4橱窗及各种商业展示布置创意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2.5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旅游能够良性互动。

4.2.6应合理保护、利用、开发街区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4.2.7销售当地特色产品的店铺不少于30%。

4.2.8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作坊或旅游商品表演销售区。

4.3服务设施

4.3.1使用“好客山东”旅游标识。

4.3.2设置中外文对照的导览图或全景图。

4.3.3在明显位置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小件行李寄存等便利。

4.3.4设有专门的客服人员提供导购服务和指引。

4.3.5设有旅游宣传设施如电脑触摸屏系统、影视屏,或提供当地旅游宣传资料。

4.3.6指示标识牌符合GB/T10001.1、GB/T10001.2的要求。

4.4诚信经营

4.4.1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无围追兜售行为。

4.4.2规范价格标签管理,所有商品和有偿服务应明码标价。

4.4.3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售后服务。

4.5服务

4.5.1从业人员着装规范、整洁,仪容仪表端庄、大方。

4.5.2语言文明,礼貌、热情,对游客一视同仁,尊重客人的与风俗习惯。

4.5.3为游客提供订购和邮寄托运服务。

4.5.4能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特殊服务。

4.5.5有一定数量工作人员使用外语为客人提供服务。

4.6管理

4.6.1建立管理机构,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4.6.2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

4.6.3建立并完善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在醒目位置设有投诉电话号码,并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4.6.4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4.6.5有当地或街区的形象标志和旅游宣传口号,树立品牌。设立专门网站,开展网络宣传营销及咨询。

4.6.6有正式批准的发展规划。

4.6.7街区纳入旅游线路。

4.7卫生

4.7.1街区卫生符合GB9664的要求,街区内餐饮场所卫生符合GB16153的要求。

4.7.2卫生责任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健全。

4.7.3环境整洁,无杂物,无积水,无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

4.7.4垃圾箱(桶)完好、分类设置,标识明显,数量满足需要,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垃圾及时清理。

4.7.5公共卫生间符合GB/T17217要求,布局合理,标识醒目。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卫生间设施完好、整洁、无异味、无污物、无堵塞。男女厕位比例合理,有残疾人厕位。

4.8安全

4.8.1遵守《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消防及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建立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及应急救援机制。

4.8.2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

4.8.3配有专业保安人员,维护购物街区秩序。

4.8.4出入口方便游客集散,紧急出口标志明显、畅通无阻。

4.9加分项

4.9.1设立相关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展示文化特色。

4.9.2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4.9.3街区内商铺中被评为山东省旅游购物商店的数量超过商铺总数的10%,或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被评为山东省旅游购物商店。

4.9.4已形成主题商业街。

4.9.5有国际、国内知名商业品牌入驻。

4.9.6街区内店铺获得政府认定的荣誉称号。

5评分要求及标准

休闲街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了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 社会 经济 、 历史 文化 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的实地 调查 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 人口 的迅速膨胀、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大众休闲文化”,而城市休闲空间则为这一文化的交流与扩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的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 环境 ,包括商业休闲街、城市广场、公园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消除身心疲劳,同时也希望在学习工作之余进行必要的交流活动。这些都客观地促进了对城市休闲空间的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相关因素并加以研究实践对满足上海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休闲需求有积极意义。

一、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因素

城市休闲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形式,即物质方面,如人、 建筑 、绿化等;另一种是内在形式,即精神或文化方面,也就是空间环境的主题与文脉。一个优美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1]。与此相应,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社会群体经济利益再调整的过程,这在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发 成本 、 投资 收益、政府支出等都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休闲空间是一种 公共 物品,其更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且投资收益比较低、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难调动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容积率奖励、 财政 补贴等经济手段,来鼓励开发商按照居民的意愿来推进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

从深层次上讲,城市休闲空间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构成了社会的阶层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这种阶层结构在转变,继而触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区结构的变迁等。伴随着这些社会结构要素的转变,居民的文化 心理 、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表现在市民的空间行为方式上,最终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反映。

(二)文化历史因素

如果忽视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文化构成,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如果说经济基础造就了城市的“骨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肌理”。 城市的建筑风格、雕塑小品等无不蕴含着文化。文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而城市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就都是居民创造的,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居民的人格和价值观来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城市景观、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都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城市休闲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因此,深厚的历史内涵是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灵魂。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尊重这些历史事实,对其加以保护和延续,而不是割舍历史盲目追求时尚。另外,现代城市居民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也同时是在谱写着新的“城市历史”,应该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研究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中历史因素的作用。

二、虹梅路休闲街

城市休闲商业街是城市中以休闲与商业服务(饮食,娱乐,交往等)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休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解城市休闲街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针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为休闲街的顾客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就餐环境、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结合调查,可以 总结 出红梅路休闲街的特点如下:

(一)舒适的就餐环境

虹梅路休闲街没有南京路的繁华,没有新天地的文化背景,但它亲切的空间和宜人的尺度营造出了浓厚的休闲气氛。全街分为中餐、异国风味、酒吧茶座、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区,加盟的著名品牌商家多达32家,以各自传统或现代的设计装潢突出特有品位。这里的店铺外观造型简单,墙面涂料粉刷,街面都有露天的休闲桌椅,木质装饰显得古朴而不陈旧,店铺布局紧凑而不杂乱。整条休闲街以餐饮和酒吧为主,中餐有上海本帮菜、潮州菜、安徽菜等,西餐有德国、意大利、法国餐厅等。在调查的103份有效问卷中,60.2%的调查对象认为这里的就餐环境轻松舒适,且有63.1%的调查对象把这里当成与朋友聚会的最佳场所。

(二)别致的景观设计

在上海“人无我有,错位经营”的建街原则下,虹梅路休闲街已基本达到“以幽雅安静氛围为背景,以现代欧美风格为特色,融合国际多元文化”的规划要求,是虹桥地区一大时尚景观。休闲街采用欧陆风格设计,品位高雅,树木葱茏,是条“闹中取静”的休闲通道。街区内有现代雕塑,小品,喷泉,各种名贵花卉,花坛,盆景。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人们的视线,使视觉环境丰富多彩,毫无单调之感;空间排列有层次感,人处其中,毫无压迫之感。

(三)多元的消费人群

虹梅休闲街四周聚集了高层次的高级住宅群,如古北新区、名都城、虹桥高尔夫别墅等。休闲街也以众多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62.1%,另外,3000-8000元的占17.5% ,3000元以下的占20.4%,可见,在这里休闲消费并非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其他休闲街(如新天地)相比,虹梅路休闲街的消费价格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外籍消费人群中欧美人居多,韩日也不少。在随机调查对象中,

三、休闲商业街与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

休闲商业街可以说是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的“先头兵”,它们的更新改造对改变上海城市形象、挖掘城市 文化 底蕴、拓展休闲空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条休闲街的成功并非偶然,其 环境 景观、文化风情等方面必定能迎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 心理 和行为,从中可以得到一些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启示。

(一)人性化改造

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cn)城市设计思想主张关注居民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城市休闲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场所,其更新改造更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笨重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会使城市居民某种心理上的压抑与被动。另外,城市居民又不得不承受着由于居住空间拥挤和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焦虑与烦躁。所以,更新改造后的城市休闲空间应能协调城市人地关系的不和谐状况,能让居民贴近自然并感到一种心灵上的舒适与慰藉。不可否认上海虹梅路休闲街在喧闹的城市中开辟了一个宁静休闲的“世外桃源”,置身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二)可持续改造

休闲空间更新改造应尊重 历史 文化原貌、自然生态,以保证下一代的休闲质量。一方面,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保护自然和人造环境及自然资源”、“充满弹性以适应不断的改变。”休闲街、公园等城市休闲空间能更多地带来环境与 社会 效益,且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有文化内涵的老店能为商业街区营造氛围,聚人气,使其经久不衰,在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带来丰厚的 经济 利益[3]。另一方面,更新改造中应对城市休闲空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保护和延续,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空间 建筑 风格决不能简单盲目追求时尚,而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出发,创造既能传承历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休闲空间。

(三)公益性改造

城市休闲空间不是某些社会阶层的“奢侈品”,而是所有居民的 公共 资源。因此,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应增强可进入性。城市休闲商业街应注意错位发展,同一休闲街的店铺也应有不同的价格档次,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如上海虹梅路休闲街的消费人群既有月收入达8000元的高收入阶层,也有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政府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市民公共生活空间,如休闲式园林、街心花园以及广场等等。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公平性,整体上讲,上海的城市休闲空间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由于财力有限,某些街道小区缺乏供居民日常休闲锻炼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政府 财政 应适当向这些地方倾斜。

(四)多样化改造

城市休闲空间功能多样化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宜于人们交往和信息流通。如虹梅路休闲街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月收入达8000元的白领阶层,要扩大商业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应合理配置休闲资源,使之成为一般工薪阶层也能接受的休闲场所。进行休闲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休闲的需要,使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进一步扩大客源 市场 。另外,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此工作学习的外籍 人口 逐年增加,因此,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应顺应这一潮流,在外籍人口集聚地构建具有异域风情的休闲街。虹梅路休闲街在这一点上可作为此类休闲街构建的“楷模”。

四、结束语

当今,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热点,并日益向着多意义、多核心、多元化的方向深化发展。上海城市休闲的空间化的实践方兴未艾,但表现出的问题众多。根据人的需求,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创建人类美好社会生活的综合场所是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趋势。以人为本,重视文化传统,给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段增加新的用途,并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达到城市人地关系和谐,是当今世界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房爱华,探讨城市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安徽建筑》[j]2006年第1期

休闲街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杭州;“休闲之都”;基础条件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休闲时代,从消费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求温饱时期人们为的是“吃、穿、用”;小康阶段人们为的是“住、行、游”;中等发达阶段,人们追求“文、体、美”,此时是休闲消费普遍化时期;发达阶段,人们追求“多、新、奇”的个性化消费。具体到我国的国情,目前的显著特征是融各个发展阶段为一体,休闲需求普遍存在,休闲方式多样化。此种背景下,一些发展比较成熟或遭遇发展瓶颈的国内旅游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完成旅游的转型升级就显得势在必行,休闲是中国旅游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1]。

一、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基础条件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山水完美结合,休闲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4月,杭州与世界休闲组织共同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这一年被媒体称之为“中国休闲元年”;2008年1月,杭州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2009年6月,杭州与世界休闲组织正式签订协议,今后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永久落户杭州。可以说,杭州在休闲城市的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分析其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基础条件,可从城市综合实力、居民休闲需要、城市休闲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一)城市综合实力过硬

“有为政府”为其提供宏观指导与有效服务。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1年组建旅游商贸系统,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002年政府许诺“还湖于民”,次年,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所有绿地和景观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2007年,政府着手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2009年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成立“杭州市旅游特色潜力行业发展中心”,增设推进休闲产业发展的专门编制机构和工作人员,从机构和人力上保障杭州休闲旅游的发展。[2]

城市休闲功能突出。杭州自古便有“人间天堂”之称,自然风光优美,气候适宜居住,文风炽盛,人文传统优雅,在其历史延续和变迁中形成的风土人情、传统工艺、民间技艺、服饰饮食、市井民居、酒馆茶楼、语言风俗等,都精致而又和谐的聚集在西湖山水之间,蕴含着东方休闲生活的智慧。2001年10月,杭州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2008年1月,又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其城市整体休闲功能可见一斑。

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其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区位上,杭州位于太平洋西岸“亚太经济圈”、“亚洲繁荣经济带”的中心,在外资来源、外贸出口、休闲旅游等方面与亚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态势和现有实力关系密切,互为补充;国内区位上,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中心,而长江三角洲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旅游、休闲最发达的地区,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与日俱增;杭州距上海仅180公里,位于“两小时到达圈”内,双方互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地。[3]

(二)居民休闲需要突出

休闲文化底蕴深厚。休闲文化是休闲城市的灵魂,杭州作为“良渚文化发源地”、“京杭运河南终端”、“吴越文化中心地”、“南宋古都临安府”,自古文风炽盛,人文传统优雅,西湖山水与市井生活精致而和谐的融为一体,处处体现着东方休闲生活的智慧,为其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提供了文化之根、灵魂依托。

大众休闲意识浓厚。也许是秉承了先人的休闲遗风,杭州城中不论个人与企业都散发着浓厚的休闲气息,个人因休闲而快乐,企业因休闲而兴旺,城市因休闲而发达。“杭州菜”作为中国菜新的代表,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理解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发展,经营者所信奉的“餐饮是休闲,而且是大众参与的休闲”的理念。杭州是“茶馆”生意最为兴隆的城市,价格低廉、服务上乘、轻松随意的自助式茶馆是杭州人休闲生活的象征。[4]

休闲需求日益旺盛。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消费水平。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杭州GDP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杭州市城调队对市区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2008年杭州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杭州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5]

(三)城市休闲环境优越

人性化的公共休闲空间。首先是人文内涵突出的城市公园,杭州的城市公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绿为主、适地适树、体现特色、节约资源等原则,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景观塑造生态化、园林小品功能化、种植设计人性化。其次是休闲功能突出的城市广场,杭州的城市广场兼具集散、商业、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是市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城市公共空间。最后是特色凝练的休闲步行街,休闲步行街兼具游览、观景、购物、休憩等多种功能,可满足海内外游客及本地居民的多元化休闲需求,中山路南宋御街、清河坊历史街区、丝绸城特色街区、梅家坞茶文化特色街区、湖滨商业旅游特色街区、信义坊美食休闲商业街、南山路文化艺术休闲特色街等各具特色,彰显着杭州独特的休闲魅力。[6]

休闲环境优越。气候条件上,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最适宜居住、休闲;自然环境上,市区群山环绕、江河纵横、绿树成荫、风景秀美,西湖风景区位于城市中心,以其国内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驰名海内外,西湖南线景观带的开发,更是赋予了西湖更大的魅力。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工程,先后获得“中国重点国际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创建文明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因此无论是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还是城市环境质量,杭州都堪称是国内最好的观光休闲城市。[7]

休闲资源丰富,休闲设施众多。杭州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的格局,山水相依、山环水抱,处处可赏景、处处可休闲。杭州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都市购物、媒体传播等六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数目繁多、特色鲜明、颇具规模。

参考文献:

[1]魏小安.城市休闲——休闲时代的旅游转型[J].云南画报,2010(2).

[2]蒋艳,宋子千.休闲之都,品质生活——杭州市休闲相关产业的形成与发展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休闲街区范文第4篇

近年来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当代我国城市机动化时代已初见雏形。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应以步行街区和公共广场建设为主体,形成城市中心区安全便捷的步行网络。

【关键词】 步行网络市井街区宜居城市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城市机动化时代已初见雏形。庞大的并且快速增长的汽车洪波不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稀缺等,而且人车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行人空间越来越少,被汽车占用,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就变得越来越差、城市的活力也越来越降低,成为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枷锁。宜居城市是对工业化异化了的城市方向的回归和人性化城市重建的倡导。我国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建设应该是完善的,步行网络主要以街道和广场为主要节点,城市人行道和各种绿道是联系通道。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应以步行街区和公共广场建设为主体,形成城市中心区安全便捷的步行网络。

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内涵

2.1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对工业化异化了的城市方向的回归和人性化城市重建的倡导。

宜居城市是:1、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2、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3、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4、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5、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6、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步行网络,市井街区”的内涵

靠建立步行街,也带来了公共空间的一定程度上的回归,同样也给市民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生活。建立更多的步行街,这些步行街呈现出了向步行区的迈进。步行网络即由若干步行街组成的步行空间体系。

把城市步行街的有机统一起来组成城市步行网络,把步行街、步行优先街作为步行网络的空间骨架,联系着城市中各个分散的步行空间,例如,步行小巷、步行广场等,这就构成了连续完整的步行街区。它的脉络和主线(人的步行动线)清晰,将各个空间单体连接贯通起来,在空间主体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然后再发挥各自的特色,最后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网络和体系,个体形态就实现了向系统形态的转化。

市井:在中国古代社会,“市”经常与“井”连在一起的。《史记•平准书》注:“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日市井” ,即从古代商品交易过程这个角度出发加以推测出来的。市井除了具有商业流通意义之外,还是具有公共性的场所这个概念的,古代中国的水井是人们重要的共同财产,家庭主妇们经常逗留于汲水处、互相交流,水井自然地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场所,这变是市井的起源,同时市井公共性的本质也清晰了。市井所以被称为“中国商业经济的特定产物,是城市(镇)人们得以生存的土壤,也是一种城市(镇)平民的营生空间,这种空间以市场为依托”。市井是市民生活与市场的融合。

市井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文化,只是在书场戏园、酒楼茶肆中贴近于市民的真实生活,充满活力。

本文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的本质是指具有商业文化氛围的,具有公共性的,以步行街区和公共广场建设为主体,形成城市中心区安全便捷的步行网络。

2.3 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的特征

1、经济持续繁荣。2、社会和谐稳定。3、文化丰富厚重。4、生活舒适便捷。5、景观优美怡人。6、具有公共安全。

构建宜居城市的“步行网络,市井街区”的策略的几点思考

3.1打造以文化为主题的商业文化休闲街——在株洲河西新城区,以打造神农文化为主题的神农城商业文化休闲街为例

我国城市特色显著的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商业街,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核心工程,这是城市重要的名片或者是景区新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凸显。这一类项目,我们统称其为“文化主题休闲商业街区”,是一种“休闲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商业地产项目,也可以叫做一种“开放式休闲景区”项目,比如阳朔的西街、成都的锦里、。

株洲神农城以现有炎帝广场和天台公园为核心,以神农文化为主题,在原炎帝广场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提质改造,同时对现有城市森林带进行提高质量升级档次,在该项目用地范围内建设出神农渠、神农太阳城、神农广场、神农湖、神农像、神农文化艺术中心、神农塔、神农大道等大批标志性景观和建筑,如此建设出集旅游、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新型的城市开放空间。神农城,将成为全中国的一个优秀文化项目、神农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并且成为中南地区的一个优秀旅游项目,游客旅游首选目的地,成为长株潭地区的一个优秀休闲购物项目,市民购物、休闲、健身、娱乐的首选区域。

株洲神农城的神农太阳城包括广场和其背景圈建筑。其广场突出了神农像的统领作用,集瞻仰、旅游、节庆、市民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广场背景圈建筑则体现了炎帝 “日中为市”思想,建设集休闲、餐饮和购物、高档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

3.2打造具有历史人文痕迹的民俗文化休闲步行街区——在株洲河东老城区的芦淞市场群周边区域,精心打造具有株洲历史人文痕迹的民俗文化休闲步行街区的畅想。

株洲市芦淞区是其发祥地。地面整体起伏平缓,总面积约66.7平方公里。现辖区范围有贺家土、建设、建宁、董家段4个街道办事处和建宁、五里墩、曲尺三个乡,还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建宁经济开发区。整个区域总面积约66.7平方公里。土壤主要为红壤。河溪主要有湘江,支流为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积约4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已形成以航空机械、食品、交通、服装等支柱产业。

株洲市芦淞区商贸市场

芦淞区商贸市场相当繁荣,区内商贾云集、商厦到处可见,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摩托车集散地之一。以芦淞大市场为龙头的“株洲服装大世界”已经成为江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其商品辐射到中南、西南地区15个省(区)200多个县(市),成为强大的物流中心,产生的强大“芦淞效应”在全国享负盛名。

在河东,可以在株洲老城区芦淞市场群周边区域,精心打造具有株洲历史人文痕迹的民俗文化休闲步行街区。在株洲形成环境优雅、富有传统气息、舒适宜人的步行与购物休闲环境。

结语

城市步行空间系统是市民的活动行为的系统化组织,市民要在某一城市公共区域内进行多种活动如游戏、散步、演出、观光、聚会、购物、娱乐等,这些活动规模的大小、种类配比,以及在这个地段内的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分布,这些就决定了整个城市步行空间系统的组织。当代中国城市的步行网络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步行街不是城市步行空间的终点,而“步行网络,市井街区”吹响了城市宜居的号角。

参考文献

[1] 蒋涤非. 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株洲城市嬗变及未来畅想[R].在株洲市委中心组2012年度第3次集中学习会上的发言,2012.

[2]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陆化普,张永波,刘庆楠.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J],北京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2009.

休闲街区范文第5篇

为巩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成果,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护责任,促进环境整治改造居民庭院逐步实现物业管理,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交接范围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全市裸土整治战役中,市直机关包保整治改造的居民庭院;未明确管理主体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

二、组织主体

市、区共同投资改造建设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由各区环境综合整治部门负责组织建管交接工作;

市直机关包保整治改造建设的居民庭院,由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部门会同市直机关工委负责组织建管交接工作;

各区政府自筹资金改造建设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由区政府指定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建管交接工作。

三、接收主体

居民住宅楼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由物业企业接收并负责管理;

居民住宅楼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楼体有管理单位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由楼体责任单位接收并负责管理;

居民住宅楼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楼体没有管理单位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由辖区街道办事处接收并负责管理。

四、交接程序

(一)提出申请。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由建设(施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完整的施工内业资料、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工程质量保修书等相关材料。

(二)现场核查。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时,由组织单位协调交接双方对移交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环境、设施及资料进行核查。对核查中存在问题的,由组织单位向移交单位下达整改通知单,整改合格后,办理正式交接手续。

(三)办理手续。现场核查合格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在组织单位监督下,移交单位与接收单位正式办理交接手续,双方在交接书上签字盖章,并将有关设施、资料移交接收方管理。

(四)管理责任。已办理移交手续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自交接之日起,由接收单位负责管理;未办理交接手续或者限期整改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仍由原建设(施工)单位负责管理,至正式办理交接手续为止。

(五)管理标准。接收单位负责对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持环境整洁、绿化达标、道路平整、设施完好、资料齐全。

(六)建站要求。未实行物业化管理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移交后,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建立物业服务站,按照物业服务收费要求、管理标准开展管理工作,年内建站率达到100%。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各相关部门完成建管交接统计核准、组织动员、主体认定、试点筹备等工作,全面启动环境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工作。

(二)试点阶段。各有关区政府完成100个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试点工作。

(三)推进阶段。全面开展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工作。

(四)验收阶段。由市整治办会同各有关部门对建管交接工作进行验收、总结。

六、责任分工

(一)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部门负责环境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监督考核及以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市、区财政部门负责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管理“以奖”资金的筹措、划拨和监管工作。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已实行物业管理和建立物业服务站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二)区政府对辖区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和日常管理工作负总责,负责落实本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日常管理和区级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组织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信誉评价;协调解决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不明确的区域管理责任进行界定,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责任;接受媒体监督和效能监察部门行政问责。

(三)街道办事处是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负责对辖区物业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信誉评价和管理维护效果的认定;负责对辖区自管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业主委员会的组建、物业服务站的建立,指导督促社区具体落实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协调解决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社区是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对物业企业的监督者。社区负责配合街道办事处做好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监管、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初步认定等工作;协助街道办事处组织成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工作,对暂未成立业主大会的居住区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负责物业服务站的组建、日常管理及物业管理转化工作。

(五)物业服务企业(站)是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管理的实施主体,在承担物业管理工作的同时,负责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基础设施的保养维护、楼道保洁、区域绿化和清冰雪工作,维护区域内环境卫生;遇有破坏庭院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应先予以制止纠正,并及时报告相关单位。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各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建管交接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切实担负起领导、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环境综合整治建管交接居民庭院管理工作的各项责任,确保按时限、按程序、按质量、按要求完成建管交接任务。

(二)建立过渡期维护资金扶持政策。环境综合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实行过渡期管理,凡正式办理建管交接手续的管理单位,自交接之日起,享受2年过渡期“以奖”财政补贴政策(改造建设的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过渡期从改造后第2年开始计算)。接收后,年内完成物业服务站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维护“以奖”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按照5:5配比,通过“以奖”方式专项补贴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日常维护,主要用于居民庭院(社区休闲广场)道路破损简易修复、绿化抚育补植、配套公共设施维护和修缮。每年每个社区广场投入资金5000元、精品庭院投入资金3000元、景观庭院投入资金2000元、达标庭院投入资金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