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基于部门本身的业务建设,学校以自主研发模式建设为主,在投资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学校业务部门信息化,并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智慧校园的长远发展;信息化资源共享较差,数据孤岛严重;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推动困难。

2 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四川工商学院深入贯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将建成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智慧校园。

2.1 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学校结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吸取过往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经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多轮修改、反复研究,制定了《四川工商学院智慧校园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并明确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2.2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信息化由学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分级管理、建立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聘请信息化领域里资深专家,校内计算机学院教师组成信息化工作组,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思路,负责咨询、规划等技术工作。学院信息网络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业务技术服务部门。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信息网络中心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2.3 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对制度性、技术性及网络信息安全层面进行分工协作、信息化建设各成员单位协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保障的规章制度制定,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明确信息化所涉各级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破除信息共享的各种壁垒,保障各类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实现按需共享。修订了《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中心工作职责》《四川工商学院中心机房管理办法》。根据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类制度,为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划提供制度保障。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网络中心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的信息化队伍,在学校软件工程或网络本、专科专业中以校内实践训练等形式组建学生团队,由部门安排人员培训。经考察后,选取优秀学生以校聘方式留校工作。解决好信息网络中心专业队伍建设;在校内其他主要职能部门(校办、教务、人事、科研、计财、学工、招就)、各二级学院建设二级信息化队伍,探索建立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作为学校信息化应用、培训指导及建设的基本保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信息化培训制度,以确保各系统的有效使用。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译者按:在完善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后,新加坡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运用ICT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授权并支持当地学校实施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项目。 网络健康课程计划(The Cyber Wellness Program)负责把ICT与普通课程相融合,帮助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相关研究人员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国家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允许家长访问,也允许“学生大使计划”(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成员访问以促进同伴教育。 ICT导师计划(ICT Mentorship Program)旨在通过各个基层学校教师把ICT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新加坡政府通过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对全国教育进行管理。教育部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整个国家的课程制定,包括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进度、教科书的选择和考试测评等。此外,还有10个教育机构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它们分别是: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for Technical Education);研究东南亚地区社会政治、安全和经济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组织非正式学习的新加坡科学馆(Singapore Science Center);负责如小学毕业考试等国家考试的新加坡考试与评价局(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和教育部直属的5所理工大学(About Us website)。

教师培训主要由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承担,该学院提供职前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Cheah 2010b)。由教育部确定培训教师的总人数,并支付培训的学费。国立教育学院有3种课程: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一年制研究生课程和两年制研究生课程。教育部在招生时就已选聘好教师,入选的教师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工资补助,毕业后直接接受分配。同时每位在职教师需要接受100小时的培训,经费由教育部支付。国立教育学院提供两种类型的在职培训:一种是提供科学、教学或教育文凭的硕士学位课程培训,培训学费由教育部支付;另一种是针对在职教师设置的专门课程培训,由教育部挑选教师入学,参加第二类培训的教师不会获得学位。如果国立教育学院无法向某些教师提供培训,教育部会将培训任务转给其他机构。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根据新加坡2000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6~15岁之间的儿童必须在小学完成6年的义务教育(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Website)。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就读由社区组织、宗教团体、公民或企业集团创立的私立学校。所有学生都要在六年级末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将被分配到不同教育类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包括:特殊班、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技术班。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申请不同类别的大学。

教育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却把教学大纲的监督和实施权委任给学校。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情况监督,也具体由学校领导负责,教育部不直接参与。

二、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新加坡的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主要是针对6~15岁的学生。每隔5到6年,教育部会对信息化规划进行更新升级,新规划一般建立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并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求。

第一期规划于1997年开始实施,重点从技术(即硬件、软件和网络连接)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确保教师掌握使用ICT的基本能力。第二期规划于2002年开始实施,以能力建设为目的,把ICT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如机器人和3D身临其境的环境。教育部创立优秀教育机构和研究试点,推进ICT与教育实践的成功整合。相比一期规划,二期规划开支有所减少,因为一期规划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购买所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期规划起止时间为2009年至2014年。在已经成功实施的前两期信息化规划基础上,教育信息化规划不只局限在试点学校,而是拓展到整个教育系统。第三期规划制定的教育结构和政策,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并形成新的理论。

第三期规划的目标把重点放在了“随时随地学习”上,让学生“通过有效运用ICT培养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辨别能力和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这其中包括3个关键因素,一是学校的领导,能够提供导向,制定远景规划,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学生;三是包括互联网连接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每位学生都可以进入学校和教育部网站的主页。

教育部正在实施多种整合课程,其重点是ICT教育同教与学方面的整合,并满足信息系统支持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原规划的指导思想仍然贯穿于三期规划。教育部起草了实施策略,包括以下5个关键方面。

1.课程、教法和评估

制定一套特定的ICT学习实践,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制定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为学校搭建对话的网络平台,并为教育部“评选优秀课程教学示范”服务。

2.网络健康课程计划

在公民、道德教育和其他课程里引入ICT;对学生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为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便他们能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

3.专业发展

教育部为教师提供“以实践为基础,塑造目标教学行为的差异化专业发展”。此外,教育部还把重点放在学校非教学人员的职责强化上,以进一步支持ICT与教育的整合。

4.研究与发展

重点放在教学原则和课堂实践上,发展ICT浸入式学习实践,构建多媒体互动数字环境,实施学校教学改革。

5.ICT基础设施

力争到2011年在所有学校安装光纤电缆,网络连接速度达到100 Mbps;为学生安装可以连通校外的移动设备;制定学校学习管理系统互操作标准。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教育信息化第三期规划》

出版年份:2009年

网址: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665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政府向私立机构咨询来制定教育政策和项目,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特定需求。政府与私立机构依照共同的目标制定合作协议。例如,在教育部与微软签订的协议中,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参与教育部相关计划,如“网络健康课程计划”和“专业学习发展计划”。

三、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2002年底一期规划结束时,新加坡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新加坡目前仍然在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给学校安装光线电缆以提高上网连接速度,完善移动设备实现“没有墙壁的课堂学习”,并方便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三期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四、在教学中强化技术应用、改进学生学习

(一)学生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谢汉文博士(Dr. Horn Mun Cheah)表示,“新加坡现有的考试制度很好,所以我们不只注重考试分数,我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在21世纪的竞争力,学生运用ICT加深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就21世纪的学生教育信息化竞争力的评测来说,新加坡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它在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2009年版)中已经做了定义,确定6~16岁学生最基本的ICT使用能力。此标准适用于技能领域,如电脑基本操作、互联网搜索、文字处理、多媒体、电子表格、通讯工具和数据收集工具。此标准强调信息伦理道德和安全法规,教育部目前重点优先项目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适用此标准。此标准参考了ICT国际标准和学校课程实践。标准是通用的,适用于学科领域和课程。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作为实施策略中5个关键方面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教育部已采取了各种方法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明确规定网络健康课程的目的是培养:(1)熟练和高效的计算机使用者;(2)有辨别能力的计算机使用者,能够识别网络内容和来源,避免被人恐吓或成“网瘾”;(3)有道德的计算机使用者,遵守法律准则和道德操守。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指定在校教师与学校领导为网络健康协调员,把网络健康主题整合到普通课程里,特别是公民课程与道德教育课程(社会科学)。此外,网络健康课程包括学生大使计划,即挑选在校学生作为榜样,接受专门培训并在学校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健康活动,将会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Cheah 2010a)。相关研究人员执行网络健康研究计划,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如学生对网络游戏沉迷。教育部还将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教育信息化在线门户网站,方便他们咨询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教育计划中关于交互式数字媒体的研究发展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其目的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交互式数字媒体中心,建立新加坡教育品牌(Government of Singapore Website)。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从国家研究基金获得340万美元资助,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以下3个方面:①开发新型交互式数字媒体内容和设备;②了解学生必备的交互式数字媒体读写能力;③研究交互式数字媒体对学生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未来学校计划资助小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把尖端技术应用于课堂,尝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与指定的科研队伍一起实施该计划,并得到来自行业合作伙伴的支助。被选作第一期试点的6所学校证明了ICT能成功整合于普通课程,因此也获得了许多资助,其中包括可以聘用4名以上教师所需的经费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到2015年,该计划预计拓展到15所学校——约占新加坡所有学校的5%。

此外,每所学校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与学生和家长共享信息。家长可以在网站上了解课堂活动、作业和其他活动。家长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与学校沟通,填写相关表格,并阅读有关的活动公告。教育部为所有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路径,但学校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系统,只要它符合信息化技术标准。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

教育部正在制定ICT专业发展框架,目的是使所有学校员工学会并运用ICT,指导学校成功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方案,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评估或问责教师的手段,否则可能导致教师间不必要的焦虑(Cheah 2010b)。教育部并没有制定方案以测试教师运用ICT的能力。但教师至少应达到学生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0)。

(二)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及优先发展项目

教育部没有制定关于教师运用ICT来实现专业发展的项目。但教师需要访问教育电子坊2.0(Edumall 2.0),该平台是由教育部开发的数字资料库(Edumall 2.0 Website)。

ICT综合导师计划是教育部推广ICT的成果之一,它使得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能够熟练运用ICT来进行教学。ICT导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帮助他们的同伴创建和培育学习型社区。ICT导师预计每年在学校至少培训两位教师,同时协助将ICT整合到普通课程中。ICT导师还可以使用教育电子坊2.0,讨论按学科分类的主题。ICT导师将在4年内分阶段接受培训,到2012年每个学校都有4名ICT导师或ICT导师,约占在校教师人数的5%~8%。

六、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虽然新加坡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但教育部把权力下放给学校进行自主办学,要求学校依照教育部认同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如教师的培训时间、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工作经验及任期制度。自评分数是评估学校领导表现的重要因素。调查组大约每5年会核实一次自我评价的结果。

(一)数据系统的投入

教育部还使用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即包括学生成绩、学生能力和学生全国性考试分数等数据在内的学校信息率。教师可以利用该门户网站完成行政工作。访问权限仅限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

(二)国家ICT项目政策评估工作

教育部在2009年开始追踪研究学校实施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情况,以了解取得的进展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NIE Website)。该研究旨在获取有关教师与学生对ICT应用于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反馈信息。研究方法包括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ICT领导才能、ICT的运用、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研究方法还包括课堂观察、与师生的小组讨论。目前第一阶段正在进行中,主要集中在方法的论证,然后收集基础的信息,这样可以对学校发展进行长期跟踪。教育部将在国家范围内抽取试验样本。同时,私立机构进行课堂观察和个案研究,并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

(三)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数据收集

教育部的目标是到2013年,所有学生能达到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Baseline ICT Standards)。教育部计划抽取20%的学校作为试点,采用任务型、自适应评估等测评方式,于2010年在小学、2011年在中学开始试行测评。此外,学校也将检测本校学生ICT方面的进步,这也是学校领导主要负责的一项任务,但是他们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任何正式的责任报告。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今天上午,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落下帷幕。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让我们领略了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下午会议上,江苏、辽宁、湖南以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代表作了发言,教育部科技司还介绍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情况。希望各地、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交流,挖掘更多好经验。刚才,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正式开通,这是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司、体卫艺司、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信息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部分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参加会议。在此,我对大家长期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形成。

2009年,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部署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以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三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先进数字化资源得到推广应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当前落实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和推进。一是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了三年任务目标和行动方案。二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了大赛引领信息化发展制度,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带动职业院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四是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确定了首批179所职业院校试点单位。各地也加强了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辽宁、上海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文件,湖南、江苏、宁波等省市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融合职业教育建设标准和信息技术行业标准,积极开发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一是开发信息化课程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试行)》,指导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二是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制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范数字化资源开发。三是开发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指导实训基地科学配置设备。四是开发管理信息标准。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作为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之一。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部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优质数字化资源,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一是组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发和评选的160种中职国家规划新教材、233种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均同步开发了多媒体光盘和网上学习平台。2010年以来,开展高职28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已建和在建课程344门。二是广泛征集各地优秀课件。面向全国征集评选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托新华网开通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19类专业1825个优秀课件实现网上共享。三是积极引入国际优质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与欧特克公司开展合作,向1400多所职业院校赠送了正版软件。四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建共享专业精品课程等86个数字资源开发项目成果。各地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丰富成果。湖南建成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教学视频78万个、文章1269万篇。辽宁在30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覆盖全省85%以上职业院校和85%以上在校生。江苏开发了10个技能大赛项目的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福建中职信息化教学共享资源库收录了2000多个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北京网上职业教育课程达到3600多门。广东建设了290个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

(四)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已形成教育部网站职成教栏目、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国家级网站和20多个省级网站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骨干网络,建成了一批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一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建立了国家中职示范校、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实施的网上管理。二是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生学籍和资助信息在线填报、审核、统计、查询、维护和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技能大赛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上报名系统和网络直播平台,提高了大赛管理水平,促进了比赛现场和外界观众的实时对接。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500万人,学生规模在各类专业中位居前列,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成立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业机构。201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汇聚各方面力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二是形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专家库。配合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组建共建共享联盟,吸引了2400余名专业人员参加项目研发工作。三是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引导机制。通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引导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四是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约3万名教师参加了相关专业的国家级、省级培训和专项培训,造就了一批信息化教学骨干。

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倾向。二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薄弱,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优质资源不充足。与课程教学融合配套的优质实用教学资源不足,原创性、创新性资源较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四是机制建设不先进。有些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间互联互通性较差,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需要深入研究、抓紧解决。

二、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其普遍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有力地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深层变革。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新形势下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国也将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事关全局,要求迫切,必须抓好。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目标: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科学规划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和运行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思路是“应用驱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是“三个服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刘延东国务委员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

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率先部署的原则,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重点要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雪中送炭的政策重点,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的工作格局,坚持应用驱动的推进思路。这四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导向。我们要立足于这四个“坚持”,科学谋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变革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部署实施,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发挥出实际效用。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协调推进,重点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重点满足需求紧迫、覆盖面较大的模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和重点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创新机制,在进行总体布局部署基础上,体现区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有区别、分步骤推进实施,避免一刀切,避免搞形象工程。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二)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

要把提高基础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一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推动职业院校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校校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四是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需要指出的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和改革项目统筹规划、配套实施,而不是另起炉灶、孤立进行。

(三)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

要把推进资源开发和共享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推进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管理和验收,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进一步扩展共建共享项目,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二是重点开发一批数字化优质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认证体系,根据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面向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征集、评选和推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四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探索“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格局。

(四)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二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三是推动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使传统工艺得到高效率、快节奏的传播、传承和创新。

(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要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一是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要对政务信息化进行超前部署、创新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在互联互通、统一标准、使用方便、运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系统使用效率。二是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平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好的案例,其他重大项目要积极借鉴经验,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平台,创新管理方式,确保项目工作高质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实现学生、教师、经费、基建、装备等信息入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校务公开,优化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六)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发展。一是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大规模开展培训,加快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要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三是健全信息化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评聘办法和相关待遇政策。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

(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学校上网场所的管理,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注重对网络、手机等媒体应用的引导,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妨害学生身心健康。

(八)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要经过今后10年的努力,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要深入研究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理念、政策举措、项目建设和运行模式,积极借鉴吸收,提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和成效。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Abstract: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control of teaching support in academies under informatization,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erating mechanism, equipage,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scientific research etc., the security of operation under informatization has effect of supporting, promotion and traction to improv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we must do all the work wel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objective task, and do all kinds of bedding and foundation work well for the next work,. Management is the vanguard of technology, only this work being done well, can we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final work.

关键词: 信息化;院校教学保障;管理控制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the teaching sup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59-02

0 引言

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教学保障是指为完成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训练任务提供物质、技术和信息保障的各种行动,是院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推动和牵引作用。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学保障控制管理,确保教学保障工作安全运行,对于服务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院校教育训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涉及层面多,必须着眼教学保障运行安全,加强教学保障运行机制管控

一是要理顺教学保障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规范保障内容,逐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战术、新战法的要求,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保障模式。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原有的教学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训练的要求。三是建立教学保障标准化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院校要依据训练任务规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保障供应标准,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院校教学保障标准体系。四是健全保障计划管理与奖惩制度。要依据院校教学训练任务,制订教学保障工作规划,健全教学保障计划制度,加强对教学保障立项、审批、招标、审计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做好教学物资库存管理和教学设施设备维护,实施教学保障奖惩制度,调动教学保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基本任务重,必须着眼教学保障实施安全,加强教学装备器材管控

教学保障基本任务是指满足教育训练基本物质需求的保障物质器材,主要包括教材(电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装备保障等,完成教学保障基本任务是确保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一是要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料保障控制。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的载体呈现多样化趋势。院校教学保障部门要参与制定院校教材建设规划,审核教材出版发行和年度保障计划,负责教材(电子教材)、教学用图的采购、印刷、制作、保管、发放、回收及日常管理。二是加强教学设备保障安全控制。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保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保障和远程教学保障等新型模式。三是教学装备保障控制。教学装备是指院校用于教学的各种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教学装备是由上级部门按着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进行保障,院校教学装备的调拨、换装、管理、维修等,应由院校依据装备管理的规定进行使用与管理,保证装备与操作人员的安全。四是训练器材保障管理控制。信息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模拟技术开发各种类型的模拟器材,与新技术、新装备配套,与教学内容和训练实际工作相适应,提高教学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要发展实兵检验训练手段。

3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保障工作条件要求高,必须着眼教学保障建设安全,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过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