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第1篇

1、《奉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共列中台贵,能齐物外心。回车青阁晚,解带碧茸深。寒水分畦入,晴花度竹寻。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2、《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3、《秋日过僧惟则故院》:衰草经行处,微灯旧道场。门人失谭柄,野鸟上禅床。

4、《孟门行》:黄雀衔黄花,翩翩傍檐隙。本拟报君恩,如何反弹射。金罍美酒满座春,平原爱才多众宾。满堂尽是忠义士,何意得有谗谀人。谀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北园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转移。成阴结实君自取,若问傍人那得知。

(来源:文章屋网 )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第2篇

作者:于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5月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作者介绍: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教授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作者:周汝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千秋一寸心》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著。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著作。正像我们已经从作者的红学著述中感受到他对古典文化、《红楼梦》的痴迷一样,我们从这本小书中同样能感受到作者对古典文化、古典诗词的那份热爱与深情。

作者介绍: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集大成者。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7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8月

故事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你既可以像玩味诗词一样去品读它,更可以像猎奇爱情小说一样去挖掘它。《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人性的情景回放,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王国里体验古人的爱情冒险。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他们愤世嫉俗的不羁性情,她们旖旎独特的古典韵致,共同演绎出流传千古的浪漫往事,为我们留下太多可歌可泣、可感可叹的爱情回忆。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君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作者介绍:

安意如,女,1984年6月20日生,双子座,安徽宣城人。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职业院校财经系。其后做过极短时间的文秘和会计,发现不喜欢,很快辞职,03年下半年偶然间上网,开始用网名如冰恋枫混迹于新浪金庸客栈。05年9月以后和北京弘文馆建立较长的合作关系,开始做现在的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已经完成《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统赏),《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评)等。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

作者:蒋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2012年3月

在《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词义引申;词义概括;语境特指;共时;历时

前言:

关于形容词研究目前现状。一、研究上古汉语专书时,学者往往将目光投向语法和虚词,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对实词研究相对较弱,具体在形容词的研究更加不足。二、形容词词类地位虽早已确立,但是仍存在有争议的地方,比如:“是否存在独立的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更接近哪类词?形容词词项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①同时,语言学界判定形容词的标准尚未统一。

一、《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分类

(一)按照音节进行分类

1.单音节形容词。34个词共出现119次:、都、笃、匪、丰、好、赫、惠、吉、佼、静、僚、娈、茂、美、颀、倩、鬈、仁、容、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宜、抑(懿)、臧。

2.双音节形容词。15个词共出现21次: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清扬、塞渊、圣善、淑慎、掺掺(纤纤)、委佗、闲闲、休休、窈窕、泄泄、俣俣。

(二)按照描写功能进行分类

1.描写男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7个词。包括面貌美,鬈、渥、抑(懿)。神态美,棣棣、威。身姿美,昌。举止美,俣俣。

2.描写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11个词。包括面貌美,佼、僚、娈、清扬、姝。神态美,倩。身姿美,敖敖、掺掺(纤纤)、窈窕。举止美,闲闲、泄泄。

3.描写男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14个词。包括性格美,蚩蚩。学识才华美,、匪。品行修养美,吉、仁。气质气度美,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4.描写女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8个词皆为品行美,笃、惠、静、塞渊、圣善、淑、淑慎、宜。

5.既可形容外美在美也可以形容内在美的形容词。共2个词,都、婉。

6.即可形容男子也可以形容女子的形容词。共4个词,楚楚、颀、硕、温。

7.即可形容男子与女子,也可以形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形容词。共4个词,好、茂、美、臧。

(三)按照构词法进行分类

1.单纯词

(1)单音节单纯词:34个,包括丰、好、赫、惠、吉、美、容、宜、、都、笃、匪、佼、静、僚、娈、茂、颀、倩、鬈、仁、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抑、臧。

(2)双音节单纯词:11个,包括叠音词: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掺掺(纤纤)、闲闲、休休、泄泄、俣俣,连绵词:委佗、窈窕。

2.合成词。4个合成词皆为联合式包括:清扬、塞渊、圣善、淑慎。

二、《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共时角度特点

(一)从出现次数的角度上看

1.《诗经》中出现次数多的形容词是最常用的形容词,它们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泛,容易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它们的基本义通过直接引申、间接引申或别的方式衍生出多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美、婉、好等。

“婉”是多义词,在《诗经・国风》中作为形容词共出现8次,3个义项,包括:①形貌美丽,例如“婉兮娈兮,季女斯基。”《曹风・侯人》②品德和顺,例如“燕婉之求,遽不鲜。”《邶风・新台》③眼睛清明美丽,例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2. 出现频率只有1次的基本是不常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的不常用义。

比如:①“卢重,其人美且。”《郑风・叔于田》其中,“”是多才的意思,毛传:“,才也。”闻一多《风诗类钞》:“,有才智也。”②“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邶风・柏舟》“棣棣”是形容男子神态的形容词,文雅安闲、雍容闲雅的样子,可“棣棣”这个词在后来并未流传下来继续使用,只存在于“威仪棣棣”之中。③“瑟兮兮,赫兮兮。”《卫风・淇奥》“”是威武豪爽的意思,意思极为少见。

(二)从音节的角度上看

1.单音节词汇多,多音节词汇少。单音节形容词34个,双音节形容词15个,双音节比例只有30%。

2.有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同义并存。比如“淑”与“淑慎”、“清”与“清扬”、“塞”与“塞渊”。

“淑”,出现12次,比如在《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淑意为为品德和顺、温和善良。

“淑慎”,出现1次,《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为贤良谨慎之意,这里出现形容词使动现象,郑玄笺:“淑,善也。”孔颖达疏:“又终当颜色温和,且能恭顺,善自谨慎其身。”《仪礼・士冠礼》:“敬尔威仪,淑慎尔德。”《东观汉记・梁冀传》:“大将军夫人,躬先率礼,淑慎其身。”皆为此意。淑与淑慎同义。

(三)从描写功能的角度上看

1.描摹男子美时,集中气气质气度上。

形容气度的形容词有9个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比如“委佗”,《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委佗是雍容大方的样子,宋梅尧臣在《同道损持国访孔处士》诗中,“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同样也是雍容自得貌。

2.描摹女子美时,外在美集中在面貌与身姿上,内在美集中在性格和顺上。

形容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比如“窈窕”,《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中认为窈窕是“幽闻也”,同时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认为窈窕是“深闺也”,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在中国春秋以前,妇女都在外参加劳动,不会身居深闺之中,我们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化,所以“深闺”和“幽闻”之解都不正确。窈窕,意为文静而漂亮,同时在古汉语中词汇意义丰富,又可以做名词、形容词。此处作外形美好解,同于后来“苗条的”即身材纤长美好。

形容女子内在美的皆为性格和顺,比如:笃、惠、静、淑等等。惠,《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陈奂认为:“惠,顺。”同时《释言》中“温惠,犹如顺也。”然而《说文》中认为“惠”为“仁爱”之意,这要比“温顺”词义更加深刻,为“仁爱”更为准确。

(四)从构词法的角度上看

1.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单纯词多,占91%;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多,占75%;双音节单纯词中,叠音词多,占81%,同时,连绵词中出现双声或叠韵,如窈窕。

2.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合成词都为联合式。由两个平等、并列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实语素构成,可按并列语素的语义构成方式分为同义(近义)并列:塞渊、圣善、淑慎和相关义并列:清扬。

同义(近义)例如:圣善《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意思是明理,善的意思是有美德,后专门用来称颂母德,两个语素同义并列。

相关意并列例如:清扬,《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清:指眼神清秀。扬:指眉宇宽广,清与扬相关并列。

(五)从造词法的角度上看

1.上古汉语词汇大部分词汇的造词法是音义任意结合。研究造词法代表人物葛本仪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将汉语造词法分为:音义结合任意法、模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并指出,最早产生的词汇大部分是音义任意结合出来的。

2.现代汉语词汇是基于古汉语词汇,并且通过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等造词法而产生的。古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法,这与现代汉语词汇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现代汉语词汇应该是从上古已经出现的、并且代代沿用传承至今基本词汇基础上形成的。

(六)词义具有民族性

1.基本上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观念。“男才”一方面要求男子有学识,可见,抑(懿),,匪,同样需要气质气度;同时在描摹女子美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女子外貌清扬美丽。可见当时已经初步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趋向。

2.要求女子品行和顺,不要求女子才华,初步奠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在描写女子内在美时,皆为对女子品行和顺的要求。虽然,春秋女子不必居于深闺之中,但仍要性格和顺温婉,而且对女子才华学识上没有要求,对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以“大”为美,与当时小农经济密切相关。出现“硕”、“颀”等形容词,在中国整个古代,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要求耕种、劳作,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男女皆以大为美。

(七)词义具有概括性

1. 词义对所指称的客观对象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就以“美”为例,《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其中“美”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更不能单单看成面容美、身姿美等等。“好”、“臧”亦然,《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2.虽然词义具有概括性,有时语境又使词义相对具体化。就以“硕”为例,“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词义具有概括性,指人物大之美,然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硕在这里是有大德的。《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时庄姜的美貌。《唐风・淑聊》“彼其之子,硕大而笃。”硕为大之意。

三、《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历时角度特点

(一)词汇的消亡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国风》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词汇。很多词汇,产生在历史中,到现代,或者是到近古、中古就已经不存在了。

“塞渊”,《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孔颖达疏:“言仲氏有大德行也,其心实而深远也。”朱熹认为“塞”是“诚实”的意思,《尚书・舜典》中“睿哲文明,温恭允塞”可证。同时“塞渊”这个词在后来一段时间一直被使用,解释为笃厚诚实,见识深远。《汉书・叙传下》:“安世温良,塞渊其德。”唐王维“哀缠圣善,痛七子之无依;文叙塞渊,冀九原之可识。”宋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奚夫子之并登兮,独内秉而塞渊。”然而,“塞渊”这个词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二)词汇的产生

1.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为基础,后代产生大量形容人物美的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上古时期,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有一部分代代相传,并为后来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造词的基础。如:“笃”与“笃厚”、“丰”与“丰采”、“好”与“姣好”、“惠”与“贤惠”等。

2.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造词能力强,一方面同义形容词组合仍为形容词,另一方面与名词组合形成偏正结构造出名词。前者举例:贤惠、温婉、美丽、淑惠等等;后者举例:美人、淑女、吉士等。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引申带来一词多义的现象。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汉语词汇的数量也就相对有限,而客观事物、现象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就要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的引申和语境具体化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①链条式引申,“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而又被引申为美;在《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具体语境中,硕又进一步引申为有德。②辐射式引申以“婉”为例,婉,身形凹凸有致的女子或虚心待人的女子。引申一方面为性格上和顺;另一方面为体态上美丽,体态上美丽又进一步引申为貌美。③还有综合式引申,将链条式与辐射式相结合。以上三种词义引申都能造成一词多义现象。

2.词义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好”在《诗经・国风》中《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魏风・葛履》“要之之,好人服之。”《魏风・葛履》“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这些位置出现,皆为美之意。而后来“好”词义扩大,从形容女子扩大到形容所有人物事态。

(2)感彩变化。“娈”在《诗经・国风》中《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兮。”这些位置都为貌美这个意思。感彩为褒义,然而在后代,因为对女子的不尊重等等原因,“娈”逐渐带有贬义色彩,如“娈宠”等。

注释:

①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参考文献】

[1]向熹.《诗经》里的复音词[M].商务印书馆,1989.

[2]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第4篇

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有的通过实有的线条和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从而产生空灵的美学效果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叫留白。而“列锦”修辞的运用,就是这种审美观在文学作品的一种具体体现。“列锦”的句子节奏鲜明、言简意赅、有高度的包容量和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能达到“一点灵虚涵大千”的艺术效果。由于其含蓄隽永,词断意连,便能通过整体意境的构造,显现古典诗词中留白艺术的虚空和丰富,进而可以让读者主动地依靠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补充和完善,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余地。也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词中“列锦”修辞方法的佳句屡见不鲜。

一、 简约之美:于寻常处着风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诗人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在抛弃一切语法关系之后,只用了十个字写了六种早行中的常见事物,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挂,雄鸡起鸣,茅屋客舍外,客人思归心切,便早早起身赶路,时至深秋,寒霜满地,人过之后,在板桥微霜上留下足迹。细读这句诗,鸡声可闻,霜迹可见,依稀之中,仿佛和那早行客人一样将初春清晨的寒气也吸入肺中。此句形象展现了一幅劳苦而清冷、静谧而冷峻的踏霜早行图,是形容游子羁愁旅思的名句。

后人亦有化用此句的,例如宋代韦庄的《早发》诗云:“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应当说,它与温庭筠诗句所选之景、所营造的情调大致相似,但诗中用了“唱”、“嘶”这两个动词,声音是有了,却因过于直白而远不如温庭筠诗句来得深刻悠远。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虽脱胎于温诗,但光看一个“春”字,较温诗中的“霜”,从温度上就少了深蕴旅人心中的真切感受,而终未能超出其高度。温诗通过一组仿佛信手拈来、实则匠心别运的意象,在极其平常的名词组合后,便姿态万千,境界全出,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尽显“于寻常处着尽风流”的列锦留白的简约之美。

二、 丰盈之美:韵外之致细思量

构成列锦的心理基础是联想。诗人常借助于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将相互关联的词语呈现起来,形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使读者能感知画面之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见木思林、窥斑见豹。黄庭坚《寄黄度》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当年宴饮之乐,下句抒写别后思念之深。诗中的每一个词或是词组,都能引发读者对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的想象,展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韵致。上句,诗人选用了“桃李”“春风”“一杯酒”三组词,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桃李花下相聚时举杯畅饮的良辰美景,把阳春烟景、觥筹交错的朋友宴酣之乐溢于诗间。而在表现两人离别后思念之情的下句,诗人又选取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描摹。“江湖”一词,能使人联想到辗转漂泊,“夜雨”,也能勾起怀人之情,在“江湖”而听“夜雨”,就倍增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作者首创“十年灯”一词,将它和“江湖夜雨”相缀,画面就如在眼前了:十年之间,两个朋友,各自浪迹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遥想对方之时,常常深夜难寐。这两句,反差强烈,“一杯酒”所代表的朋友间曾有的欢悦已经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分离“十年”的无奈伤痛。“桃李春风”的欢愉、轻盈和快意,“江湖夜雨”的愁苦、沉重和绝望,在迥异的色彩和格调中,描摹出诗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浓重的思念之情。

此处名词的连缀,从“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而“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与呼应,似离实合,似断实连。让读者于“象”处立足,于“意”间神飞,于无中见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在品读中,读者不自觉地就完成的对诗意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而这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都为列锦留白“以虚空传递丰盈”做了最好注解。

三、 含蓄之美:意会难言真妙境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无一个“思”字,更无游子心理的直接展现。作为一种复杂微妙的内在感情――游子之思,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即使字斟句酌,也难脱前人窠臼。马致远深谙此道,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将胸中万千丘壑,充分灌注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乍看似乎没有关联的九个名词叠用,别成气象:苍老的枯树孤立在山野之中,残败的藤蔓缠绕其间,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桥下流过淙淙的溪水,娴静的茅舍,古老的驿道,在阵阵秋风中,漂泊异乡、困顿疲乏的游子正骑着马踽踽独行。

重温最美古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精髓;丰富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4-01

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古诗词兴趣不浓,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缺乏文学欣赏应有的美感。传统教学过于注重诗歌强化记忆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了一首诗歌,也熟记了一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但总是觉得缺少一种灵动的美,缺少发自内心的理解感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关键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美的要素。

一、尊重学生的初读涩读,挖掘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范读诗文——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教师总是觉得学生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开始就以范读展示,轻易地删除了学生自己“涩读”的环节。事实上,学生自读诗句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涩读、顺读、诵读。实际上,涩读是整个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涩读触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涩读中学生的情感渐渐走进文本当中,自然有了要弄懂大意的要求。于是就可以顺利进入第二阶段——顺读和第三个阶段——诵读。在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中,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远比教师硬塞给他们的好得多。此时再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播放合适的配乐,让学会尝试配乐诵读,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会不断增强,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境世界中。

二、鉴赏语言,挖掘古代诗歌的文字美

古诗词的语言都十分的凝练,细到眼每一个字眼。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古人对诗歌的创作要求极高,既是有感而发,又是精雕细琢。关键文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精华所在,更是通往诗人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共鸣的敲门砖。

《江雪》“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中的“灭”写出了万籁俱寂,人迹罕至的画面,“独”,更是用得十分巧妙,不仅写出了文人内心的孤独,还有孤傲,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可用替换,对比的手法。例如,把灭字换成“无”,把“独”字换成“孤”或“痴”,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替换的字太过于直白,没有诗歌含蓄的韵味不说,既无法显示诗人内心孤独中的傲然,更无法体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苍凉之感。还有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两个动词“溅”与“惊”更是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家亡内心感伤,悲痛之情。

三、丰富想象,挖掘古代诗歌的画面美

世称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中国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中获得灵感,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四、寻因赏景,挖掘古代诗歌的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通道。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因此诗中的景物处处展示了他内心的野心,创造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想象大胆独特。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泰山雄奇的风光,展现了杜甫早期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这里可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看似孤立的景物却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诗歌眼中的景物是萧瑟的,暗淡的,昏暗的色彩下隐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逐字逐句都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看似给人感觉是温暖的画面,似乎与整首曲的主旋律不符,而细品味,却会发现这温暖画面,更加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情景交融,不可分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下沉,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