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中华德育故事

新中华德育故事

新中华德育故事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1篇

一、夹缝的形成及其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激烈冲撞,现存的价值规范体系、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受到猛烈冲击,许多人由于不同的原因而丧失了他们对于正确或错误事物的认识,或者说,他们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再相信传统价值;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价值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灵魂的德育正遭遇困惑和价值失落,道德教育要在实践中进行,教师和学生就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存在的情境回归非现实存在的情境当中。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传统道德故事的教育价值意义就凸显出来。

传统道德故事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在这个大形势下也面临困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发展中,传统道德故事的教育意义对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起了很大的整合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传统道德故事的演绎提出了要求。要求它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扬弃和超越,赋予道德故事以新的内涵或者是对道德故事进行另类演绎,从而符合现代大众口味。那么传统道德故事在这样一个夹缝中如何演绎,既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沿着夹缝走出去,寻找平衡点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大都寓于传统道德故事之中,主要是建立在儒家的个人伦理道德哲学之上的社会认识和社会规范。学习者能从道德故事中熟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道德故事能使学习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学习道德品质的形成。毋庸置疑,一个社会是极其重视道德精神领袖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来就不乏“道德楷模”。但随着时境变迁,榜样的无常与真实可信性使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其中一些完美的榜样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往往最后却很难经受岁月的磨练和考验,其效应也越来越短,这就形成了一个道德社会的最大怪圈。实践证明,这些完美的道德是脱离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故事”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实践上很难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

在科学技术至上的今天,我们的传统道德故事的确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和大众文化,一些人认为传统道德故事形成于某一具体年代,有具体的人物和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没有看到其中包涵了超越时代的普遍因素;另一些人则是全盘继承和复古,而夸大了传统道德的普遍性,看不到不同时代的特殊性。因而,我们在走出夹缝的时候,寻找的平衡点就是要找出对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文化遗产,而这个对现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的平衡点要求我们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精神,把文化精神深化为获取幸福的生存智慧,使学习者兼有民族精神与世界视野。

三、批判地继承,发掘优秀成分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看,它的涵义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内在关联,不可分割。传统内在于现在之中,它相对于现在来说是无法任意选择、不可逃避的一种历史的与现实的存在。因而五千年文明史中那些蕴含优秀传统道德资源的故事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传统道德故事繁芜庞杂,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同时更要注意创新,更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学习者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

对传统道德故事的筛选不只是几个道德专家学者的任务,它应该集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各方面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哲学家、人类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集思广益,发掘传统道德资源的优秀成分,共同建构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道德故事体系。尤其是教育哲学家应该关注道德理论基础的形成,一方面,从传统道德资源角度,对与道德教育相关的概念做意义厘清工作,重新思考道德教育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另一方面,从当今全球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这些传统道德故事,分离出它们所蕴含的基本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传统道德因素,区别开与之交织的封建性糟粕,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使它们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四、方法革新

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道德教育方法。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应是在旧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升华,在升华的过程中,不断与世界优秀道德文化交流,随时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换。

1 故事新演绎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传统道德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过程。此时,传统道德故事以新的内涵进行自我扬弃和超越,用另类演绎的方式来符合现代大众口味的时候,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或正确原则和公正或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之所以需要这些原则,是为了在道德交往中建立信任,道德之谓道德,就在于它是一种真诚的自觉的向善;还有个人自由原则。

动画片《孔子》正是致力于在传统文化和青少年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孔子,让原来在孩子心中遥远的孔子形象生动起来,让原来对孩子来说晦涩的儒家思想“仁”的精神逐渐渗透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用这种新演绎方法来传授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道德,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观念形态,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要促使学习者在生活工作中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因为这些道德规范既可以用以调整封建时代的人伦关系,也可用以调整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2 补全故事,有效引导

故事一般都由一定的情节组成,是经过人们加工了的、能够引起兴趣的情节。其中正义的力量一般被塑造成可爱和能够引起人们同情的形象,它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学习者,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以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道德学习有别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中的适应和调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因此,德性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它需要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

柯尔伯格曾经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根据学习者对道德的认识和感受。就要设计出各种令人满意的情节和结局。在补全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对道德的认识,也要使故事情节曲折而有吸引力,使故事的结尾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引导者通过指导学习者相互比较、共同提高的办法来促进其对道德认识的发展。

3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异己,接受差异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德育故事;德育教育;故事会

学生每天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是很长的,师生相处的时间甚至多过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地。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的环境较差,更有的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他们和祖父母相依生活,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同时,师生在新时期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大,人们养成了“向钱看”的习惯。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对学生实施德育,使他们具备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最终通过学校教育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利用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中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因此,利用故事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成为我们学校开展的科研课题内容。

一、德育故事的解释

故事是有情节叙事文体,是我们汉语文化的一个特征。德育故事是可以对人进行德育的故事内容。利用德育故事进行学生德育修养的培养,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德育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和记录的思想文化内涵结晶。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利用德育故事内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德育故事的内化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故事的内容具有正义、正气、朝气、灵气等特点。尤其是通过传统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蓄养正义之气、灵动之气、朝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学中的德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开发德育故事这个校本课程资源,以更加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形式,开展德育故事进校园、德育故事助做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德育故事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创造、处事。这样开展的德育故事进校园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德育故事育人作用的措施

以德治国、以德为育人之本一直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开发故事育人的校本课程资源,组织德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德育故事育人的功能,是我校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实践证明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1.德育故事帮助育人

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德育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升国旗》《我叫“神舟五号”》两课的内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利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正气。教学结束后,让小学生搜集图片和资料信息,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实施更深层次的德育。让学生搜集关于国旗的设计及寓意的资料,了解国旗象征的意义,并延伸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德育渗透。尊敬国旗、在升旗仪式上应该是表情肃穆而庄严,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和开始。

再比如《长城和运河》这一课,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了解关于长城的一切历史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然后组织一个以长城为主题的中队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了解的关于古代长城修建的伟大壮举以及因此而延伸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提升对远古中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再比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搜集关于南沙群岛的资料和图片,结合当前关于南海问题的一些新闻,让学生了解南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美丽的南沙不仅有丰富的海底资源还有水产品,是我国的宝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祖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尊严。

2.引经据典弘扬美德

我国古典文学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德育故事,这些经典的内容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素材。开发故事校本课程资源则是我们目前最该做也是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学校调配专人负责编辑德育故事的校本课程,精选那些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德育价值的故事内容成集,作为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阅读。一些内容有深度的、学生不方便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给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最终内化并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德育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德育作用。

小学生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对小学生进行的德育也要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海伦・凯勒》一课的学习,也是利用文章进行德育的好样本。海伦・凯勒是美国盲人女作家,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题材,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寻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可以联系我国的张海迪,同样是残疾人,却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

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长河的洗刷,留下来的是精华,当然这里面也有因时代原因存在的糟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将故事中不合乎当今时展要求的内容予以剔除。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他们在理解中取其精华。每周固定课时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真正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重视故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和推进。

故事的育人作用早已被公认。选择什么样的故事,选择什么时间进行德育是需要科学安排和设置的。这些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这个目的。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经历和见识都很有限,学校和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经历。真正将学生的德育提高到一定高度,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同时,教师也要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苏.贴近学生,走进德育新教改[J].科技信息,2011(04).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3篇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一天,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4篇

看到这本书时,不免对作者卡尔·爱华尔德感到陌生,读了序言才知道,原来他也是十九世纪后期丹麦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甚至可以与安徒生相提并论。终于,国内正式翻译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填补了空白,丰富了我国儿童的阅读宝库。

其实早在1925年,我国就出版过爱华尔德的一部作品《两条腿》,由鲁迅的学生李小峰翻译、鲁迅校对、周作人作序推荐。在序言中,周作人对爱华尔德的科学童话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科学童话中的一种佳作,不但是讲得好,便是材料也很有戏剧的趣味与教育的价值”。在爱华尔德的笔下,整个大自然都在窃窃私语,公主和王子却不知所踪。他能神奇地把科学和童话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完美融合在一起。而这本《我的小儿子》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父爱,这种对孩子的爱恰是他创作儿童文学的全部灵感和动力来源。

《我的小儿子》以一位父亲的口吻,讲述了他的小儿子从会走路时起,直到上学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极富生活气息的有趣故事。“我的小儿子”和所有的男孩一样,活泼好动,充满好奇,而又独一无二——有个“我”这样用特殊方式记录他的故事的父亲。那些故事时而有趣、令人捧腹——安娜姨妈和她的啤酒汤;时而深刻、发人深思——小伙伴吉恩和他的死亡;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对待金钱的态度,父亲逐渐帮他形成初步的经济观念,不再贪婪自私,培养了他强大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故事都源自于爱华尔德对自己家和别人家孩子的深刻了解和细致观察。他在林区生活多年,丰富的经验使他对野兽、飞禽、鱼类、花朵、树木等自然风物的描写精彩绝伦、别具一格。

这本薄薄的小书翻起来很快,但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值得回味,同时行文流畅、清新自然、明快简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父母可以学会教育孩子,儿童懂得珍惜父母的爱,也更加关注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说:“卡尔·爱华尔德创造了一种将大自然的美妙和理性,融入到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教育的秘密,让孩子在其中完整而饱满地长大。读这些作品,孩子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母亲知道了如何陪伴孩子,父亲体悟了自己的修为,老师学会了生动的方法。”

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找来卡尔·爱华尔德的另外几本科学童话来看,包括《池塘》、《两条腿》、《蜂后及其他自然故事》。读了他的书,一定会让你更加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