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1篇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师: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们应珍惜这个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生2:地球太神秘了。

生3:地球很辽阔。

生4:这个地球太伟大了。

师: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而地图却只有这一页纸这么大,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5:地图上蓝色代表的海洋比陆地大多少呢?

……

学生迟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有些着急:谁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6:地球这么大,是怎样画到纸上去的呢?

教师松了口气,终于有人答到点子上了。

“你提的问题真好!大家知道是怎样画上去的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教师板书“比例尺”后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探究些什么?”

学生站起来好几个,又说了一通,无非是这样一些:比例尺是什么意思,怎样学习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用,等等。

反思:教师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制造“地球之大”与“地图之小”的矛盾冲突,“逼”出问题,引出“比例尺”概念。然而,这种为情境而创设的情境,虽挖空心思,却流于形式,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数学课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1)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悬念性问题情境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邻边相乘,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是邻边相乘。这时老师没有否定这些学生的想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该怎样计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渴求问题解决的心理切入新知学习。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时,许多教师都通过讲故事《猴子分桃》来创设情境。

(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例如,《统计》一课提供30秒有关机动车通过路口的录像,让学生用熟悉的方法一辆一辆记录在表格上,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引发认识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用自己方法统计后,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感受“正”字法的优越性。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48-01

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含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揭示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地进入数学问题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数学活动之中,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质疑提问的冲动,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可见,一个引人入胜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问题性,二是要具备情境性。此外,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连续性也应具备。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方法,例如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一些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式各异,但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上课伊始即通过故事或典故导入,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想像力的方法。如在讲述《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旧知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操作导入法等。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也有很多种。

例如抽象出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均值不等式》一节中,可设置如下一个实际生活抽象出的问题实例。

问题1:民百仓储在春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两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你作为顾客更喜欢那种方案呢?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大都能归结为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

这是一个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生活原形。

此外还可以创设试验情境,创设实践情境等。

科学发展证明,问题是知识的生长点。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造,好比“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有一天,一颗苹果从牛顿经常散步的苹果树上落下来,引起了他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他怎么不朝天上去呢?肯定是有什么力在牵引着它。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因为几个为什么,诱发牛顿不断探究,登上科学高峰。虽然这是个物理故事,但是数学教学中也可从问题的设置角度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巧设悬念问题情境,设置矛盾问题情境等。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3篇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有趣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情境。

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恰当的引入课题:古印度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他要求奖赏发明者,可以满足发明者的任何要求,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麦粒来填棋盘:第一个格子放1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以后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上一个格子的两倍,国王满口答应,经过大臣的计算原来发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国王全国几十年麦子产量的全部,由此发明者要的麦粒个数为:S=1+2+22+…+263,这个和S怎样求出呢?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必然尽力听讲。

二、通过“生活化”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脱离实际的,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中入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

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入交换后的值,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在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空瓶,再来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以实现交换,所以这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用数学符号语言:T=A,A=B,B=T。这样学生能更快、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与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直观性”问题创设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一定要有好的题材才行,有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设学生于问题当中,置问题于情境当中,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选修2-1第一章:“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比如:请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否定,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联系:

1:高二(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生。

否定: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2: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否定:高二(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生。

特点与联系:命题1是全称命题,它的否定式特称命题,命题2是特称命题,它的否定式全称命题。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4篇

说起教学模式,可能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困惑:难道像教学这样一种灵活多样的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有也固定模式吗?是的,教学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的确没有刻板的、固定的模式,但教学中存在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足以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地位。科学构建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就是好模式。好模式从哪里来?从教育教学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反复探索,多次总结,不断提高中来,我结合主体性教学法以及我校倡导学习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利于我班学生参与的数学学科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一、精选数学趣题,创设问题情境

几次送教下乡,听课老师评课时说,乡下学生不爱发言,而我课上,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好几次发言,他们评价我很有鼓动力,我说不是我有鼓动力,是我设计的问题具有鼓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觉得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开始积极思维,使思维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精选数学趣题,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在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唐诗宋词脍炙人口,演义传奇广为流传,还有一种民间算题,相信大学一定想知道是怎样算的。题目是这样的:“一笼兔一笼鸡,两笼并做一笼里,数头七十二,数腿一百七,猜一猜,多少兔子多少鸡?”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荷花问题”:湖静浪平之日天,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花儿水中偃,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残花离根二尺遥,试问水深尺若干?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纷纷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中。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数学的过程,合理地创设合科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主动建立重组,改造的发展,让学生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越过思维障碍,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喜欢老师用实例讲解数学知识,用电脑、大屏幕教学,把鲜活的生活背景与通俗的教学语言配合,能唤起学生对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原有的策略,为学生积极思维做好准备。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商家以各种形式以其优惠方式推销商品,商家真的会折本让利吗?面对商家的减价,你该怎样做?如果你是商店的经理,你该如何经营?电脑出示问题:某服装商场新进两种服装,搭配销售,一顾客购买时,要求两件都按相同的价格120元销售,经商场的经理按成本计算一件赢利10%,另一件亏损10%,你若是本商场的经理,这笔买卖你做还是不做?所设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刺激,他们很愿意了解市场的买卖与经营,故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渗透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所谈的做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数学本身就是永远学不完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科学,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会在主体化教学的天地中,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我会时刻用自己的座右铭鞭策自己,那就是:

一支粉笔绘华夏,

两袖清风寄深情,

三尽讲台寻雅趣,

创设问题情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整合;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东西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一堂课来说,好的开端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与学生内在知识结构和求知需求相符的有效的问题情境便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2.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很难理解的。比如讲到DNA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DNA模型,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理解DNA的平行的双螺旋状的结构,四种脱氧核苷酸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进行碱基配对……这样通过情境把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良好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过程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之集中精力上课。同时,根据情境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也能强化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4.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正是一种朝着多方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式和答案的思维。教师创设一些刺激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掌握思维变通的方法,加强思维的变通能力。

二、创新问题情境的途径

1.问题情境整合的优越性

问题情境整合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首先,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东西,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将要进行的课学生定会抱着浓厚的兴趣,这为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奠定了一个基础。其次,这个问题是学生满足自身知识渴望的起点。有了疑惑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渴望解决问题,中学生爱好探索,好奇心强烈,凡事都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对于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更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引下得以解决。一旦问题解决了,他们便有热情寻找下一个问题。再则每个学生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会有不同的疑惑,因此他们的疑问将会把课堂点缀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机。第三,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老师须在设计问题情境之前就收集大量信息,可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建议、需要进行筛选,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学校有的设备可以提前借用,若没有,则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其他用品代替;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疑惑,可上网查询资料或询问他人;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上课时可做出改正。总之老师要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走进教室,与学生的问题融合为一体。第四,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知识点、思考问题、查询资料、动手实践、分析研究总结或需求帮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采用何种途径去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协调相处,使知识生活化,从而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当代中学生。最后,途径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每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创设途径,这样就能使其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而多样创设途径的综合运用,就使得创设途径有了多样性,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2.问题情境整合与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生物不仅以实验为基础而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问题情境的整合性可以这样设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课室(或多媒体课室)屏幕显示:问题探讨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也作做融合遗传。

讨论: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生互动

以上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能把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学习状态。

屏幕显示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3.问题情境整合与教育发展

21世纪的落脚点在创新,这决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也在创新。新世纪呼唤新教育,新教育呼唤新课程。最好的教育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来:“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而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而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理念就是创新,完完全全地打破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完全自由,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的人,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天性,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人道援助。

总而言之,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理念与教育发展协调一致,因此与此类似的理念应该越来越多,不管是教育还是经济都要有创新思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在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9~95.

相关期刊更多

临床放射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创意与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前课程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