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标强调情境化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能够通过情境创设,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创设情境就是将数学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转化成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构建知识.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问题情境创设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大胆思考,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和“矛盾式问题情境”.

首先,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心理学家将“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称作“解答距”.“解答距”可以分成长解答距、短解答距、微解答距与新解答距.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合理把握“解答距”,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置不同级别的问题,引导不断攀登“阶梯”,逐步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授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时,教师将知识化零为整、化难为易,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为有多个简单问题组成的递进问题系列,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心理发展水平,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

其次,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高中学生受到认知能力、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的影响,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善于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极限”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和0.999…哪个数比较大?大部分同学会回答1大,也有一些肯动脑筋的学生回答两个数一样大,其理由为因为〖SX(1[]3〖SX)=0.0333…,而0.999…=3×〖SX(1[]3〖SX)=1.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以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2.生活化情境创设

数学中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因此,教师应当合理把握所教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灵活地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纳入到丰富的现实背景下,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科学价值,提高学生具体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授“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将b克糖放入a克水中,再将c克糖加入该糖水中,哪次的含糖量更高?(a>b>0,c>0)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加入c克糖后糖水的含糖量更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命题“若a>b>0,c>0,那么〖SX(b[]a〖SX)d>0,那么哪个杯中的糖水更甜?请列出推导公式.“若a>b>0,c>d>0,那么〖SX(b+c[]a+c〖SX)>〖SX(b+d[]a+d〖SX).”混合不同甜度的两杯糖水,混合后糖水的甜度在原来两种糖水的甜度之间,请列出数学命题.理解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直观情境创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够创设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数学知识,使静态数学图形进行动态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用符号、图形和数字等表达数学概念,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数列极限”时,进行适当的极限实例演示.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刘徽的割圆术呈现出来,直观演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的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第2篇

1.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未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先要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一些生活常识的了解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真真切切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我们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从教学要求出发,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应切记不能光顾着创设情境而忘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情境就会变成纯“娱乐”性质的,学生参与热情高,兴趣也高,一节课下来高高兴兴但是就是没有学到东西。这样的课堂显然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3.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创设的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使学生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情境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情境再现等活动来完成。开放性的情境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140时针对学生的思维情况扩展新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常用的形式

(一)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是情境化教学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情境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学习,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情境教学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且,生活化的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为数学走入学生心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呢?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式的教学情境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式的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思考,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例如,在讲整数次幂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2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会有许多的想象如1米、10米、100米等等。当教师告诉学生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时,他们会惊叹不已,甚至不相信。这时,学生开始想获取知识,想要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并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本课的学习。此时,学生急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一张不起眼的薄纸片怎么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这样的导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这节课上,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实践性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这种意识的提高会无形中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保证学生的学习不脱离实际生活,并且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体验数学的乐趣。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就感。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根据教师的要求画出点运动的轨迹。然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l这些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四)竞争性的教学情境

“好胜心”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的好胜心理尤其强,他们都喜欢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有效地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情境,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语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创设创设问题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establishment,isreferstomathematicsteachingpresentstothecoursecontentusesthespecificmethod,achievesstimulatesthestudenttoassociate,theimaginationonowninitiative,positivelythethoughtthatobtainssomekindandthenewstudycontentrelatedimageorthethoughtachievement;Orcausesthestudenttohavesomekindofemotionexperience.Theconstructionprinciplebelievedthatthestudyistheknowledgeacquisitionprocess,theknowledgeisnotteachesthroughtheteacherobtains,butisthelearnerundercertainsituation,withtheaidofotherperson’shelp,usestheessentialstudymaterial,obtainsthroughthemeaningfulconstructionway.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生3笑了,脸上荡漾着自信)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第4篇

一、巧妙设问,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所以,教师不但要注意发挥化学教学情境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看似无意的问题的提出,就会吸引众多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思考与探索活动,沿着知识的阶梯拾级而上。例如,在教“氯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用“你会闻气体的气味吗”这样的开场白创设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会是一愣,会觉得教师的问题有些故弄玄虚。学生心里会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呼吸,这不就是在闻空气的气味吗。”面对学生的不以为然,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去闻Cl2的气味?”由于空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但对于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Cl2的性质”来说,学生是未知的,因此,教师的一系列发问,就可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对下面要学的教学内容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Cl2性质的实验和科学探究中去。因此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状态之中,对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现在的初中学生信息量比较大,知识面比较广泛,对于自己身边和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都非常关注。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的特定化学教学情境下,由抽象的知识面转化成学生可逐步接受的具体知识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地掌握化学知识,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进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化学科学知识与技术、化学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的感受和体验,切身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对促进我们人类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因此,教师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时,要紧密联系所教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息息相关。

例如,在教学“西部盐湖‘探宝’――食盐和纯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我们连云港人的日常生活中,食盐和纯碱有哪些用途。这两样东西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参与讨论:食盐是炒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而纯碱可以用来和面。有的学生还进行补充:我们连云港地区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两样东西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而在西部,我们熟悉的食盐和纯碱就地取材于盐湖中。我们国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西部盐湖去“探宝”吧!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从化学的角度讨论和研究为什么要开发盐湖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化学实验,为学生讲述与化学有关的历史事件,以实物模型或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如在“酸雨的危害”一节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电视或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上网搜索,讨论酸雨给人们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控诉“酸雨的危害”,然后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里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看到酸雨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在烧杯A和烧杯B的底部分别铺上少量泥土,在每只烧杯中小心地栽下相同数量的幼苗。在烧杯A中喷洒少量河水,在烧杯B中喷洒少量通过实验得到的SO2水溶液(自制的酸雨)。三到五天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喷洒河水的幼苗和喷洒了酸雨的幼苗的不同的生长状况。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酸雨对于植物生长的危害情况。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所创设的具有鲜明对比的教学情境,生动而又直观,学生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为学生描述一番,学生只会学完就忘,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探究性;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学习场,是通过学习场的感染和激发来引发学与思的共鸣,达到完成教与学的目标。情能动人,境能引人,教学中若能掌握情境创设的度,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关键是要理解三点:

一、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们感到不了解或一时无法解决的一种境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问题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技巧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实际出发。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这些较复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看上去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需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式问题情境,建立一定的难度梯度,让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从教材出发,挖掘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引起学与用的共鸣。

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的青少年和成人,其原因是游戏将图、声、故事、动画、趣味进行有机结合。生物课如也能图、声、故事、动画、趣味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必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创设情境

要有真实性,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了教学而引出与现实相悖的“假造情境”。

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不能脱离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仔细琢磨知识的“深”与“浅”。要把情境创设放在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梯度,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情境目标,进(下转43页)(上接41页)行活动时避免成为少数人的舞台,努力把认知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统一性结合起来,组成合理的情境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要有目标意识。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服务的,是联系教材内容的纽带,不是教材内容的装饰品和点缀。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要有“吸引力”。情境创设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兴趣,问题情境的吸引,还是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的吸引,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变换引力的角度,使学生始终处于“磁场”的引力范围。

要重心突出,短小精悍,直达要害。情境创设不可盲目地添加动画、声像,以免冲淡主题。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好看的、好听的、好的动画都用上了,但直到情境结束,也没有弄明白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反而有时把学生引到不着边际的想象中,脱离教材主体的内容,成为假、大、空的绣花枕头。

要持续开展才能见效果。如果仅仅在一学期仅有的一两节公开课上开展,是看不出效果的。这也符合了哲学上“量变的积累才一有可能质变”的道理。所以,情境创设要成功,贵在持之以恒。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给学生一点引导,让他们主动思考;给学生一点启发,让他们积极探索;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交流,尝试解决;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磨炼;给学生一点信心,让他们学得快乐;给学生搭建一个问题情境的教学平台,让他们自己演绎未来。

【参考文献】

[1] 郭永峰. 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更多

临床放射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创意与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前课程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