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精选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1]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3]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2]张建华.生存——20个卓越的企业领袖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25年生存发展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专业理论知识与现有社会资源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社会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

1.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现行高职工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招聘教师时看中的是学历和职称,对他们而言,实践教学全凭自己的书本学习和想象。不能更好地根据企业中真实的岗位的要求来设计实践活动,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1.3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足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多且要求多种多样,学校要建设模拟实训室本身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很多高职工商专业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常采用的“空对空”的讲座“,挂实训之名,行讲课之实”,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空。

2、构建“任务驱动”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制定实践实训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主要的内容如下:一是专业认知模块:大一新生入学,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认知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业要求、能力要求、就业岗位、就业形势以及本专业和个人的发展趋势。二是企业认知模块:大一的上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规模、效益,运行机制,感受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中的岗位的职责和岗位要求,了解各岗位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实习模块:大一的下学期针对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跟岗见习,了解企业中的岗位职责,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岗位的工作规范,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体验工作的乐趣。四是综合实习模块:大二开始进行各种综合实习,如进行创业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ERP大赛,进行商务谈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掌握管理技能。五是毕业实习模块,在大三的最后学期,进行创业设计,通过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创办一个企业,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营销技巧去运作自己的企业,如何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总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上述的五大模块为主线,构建每个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形成了“专业认知、企业认知、专业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逐步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2.2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提高高职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形式: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校内实训形式校内实训是一种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的要求,设置情景而进行的模拟化的实践活动。如ERP实验室、商务谈判等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掌握各个角色工作规范、工作职责,掌握企业岗位必需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校外实训形式校外实训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活动。如到企业进行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岗位体验,感知企业文化,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每种实训形式都需要写出详细的实施脚本,反复排练、演习,采用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跟岗定岗等多种形式,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人才与社会的接轨。

2.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

为了保证高职工商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双师型”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除了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具有理论课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求教师每学期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顶岗实践锻炼。通过定岗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到企业任职,全面深入企业管理、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四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从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调研,进行企业策划,开展产品分析等,提高教师服务社会产业能力。

2.4完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完成,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共栖型”的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威海家家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威海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习基地,学生进行轮流实践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彻底夯实教学基础。①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②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③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④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①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②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④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要内容如下:①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②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三、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特色化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

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

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喜荣.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2]朱亚兵.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14(4).

[3]王兰.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何波,罗晓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工商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专业建设的目的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的下设专业。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会计学专业先后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市场营销专业为我校特色专业,自2005年创建以来,在专业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财务管理专业创建于2008年,并于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可以整合与共享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在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改革、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以会计学专业为核心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为相关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引领、示范、带动整个专业类的综合改革与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专业类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构想

依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原则,商学院拟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类,为南京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一)创新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在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分流与专业方向自选,打造“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灵活性、模块化的分流加自选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模块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模块;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在第三学年进行方向自选;四年学制中,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任选课平台中进行专业选修课程选修,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

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团队中3-4人晋升正教授;培养和引进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2-3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6名。

(三)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和立体化

教学资源库本着“资源优势整合,推精品,抓双语,网络课程平台化,实践课程有突破”的建设原则,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课程资源优势整合,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构建工商管理类课程大平台,建设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

(四)教学改革出成效

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类特色的教学成果基于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将其各自具有特色、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类中进行示范、带动、推广;同时,探索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五)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

形成一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的开展情况

自2012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以来,学院加强重点专业类建设,推进专业类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全面实现了专业类的建设构想及阶段性目标。

(一)构建并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内容,构建“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该构想,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专业类基础课平台、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专业类基础课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商管理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包括《管理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课程。专业类选修课平台为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30多门选修课程。为实现专业类软件化特色,2013年起,在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中加入了《云计算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等6门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网络运用+软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则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类开设的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确定平台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根据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商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原构想,应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大二开始实施专业分流,大三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但由于学校实际招生情况的限制,2013级专业类新生未能按原设想进行大类招生,而是分别按专业招生。为最大程度上与重点专业类建设思路相吻合,经商学院研究并报教务处批准,在一定比例的2013级专业类学生中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分流。2013年10月,商学院面向2013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召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宣讲会,向学生介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规划及2013级专业类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自主选择专业对象、名额、资格和程序。目前,2013级专业类学生已完成专业分流,共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专业。

(二)教学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业类以会计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为基础,向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推广,目前已基本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类课程负责人制度。同时,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实施“扶青工程”、“博士学历提升工程”、“双语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专业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建设期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毕业5人;1名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半年,3名教师赴国际合作办学单位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学交流3个月,2名老师分别到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挂职锻炼。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要求,商学院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全面的梳理,构建三个专业共同的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类选修课程模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体系,修订、完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教学文件及资料。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建设了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使教师的个人静态资源在网上“流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精品课程、研究性课程与双语课程的建设。目前,专业类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研究性课程4门,校级双语课程1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材2部。

(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建立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课堂讨论、上台演讲、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外出参观、调研、完成小组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高级财务管理》等5门课程试点采取PBL问题导向教学法。同时,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部分课程已改变传统的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50%-60%,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部分课程则将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综合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2012年以来,工商管理类专业1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教改课题获得校级立项,2项教改研究课题获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其中1项课题获得重点项目立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1篇。

(五)建立多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斐然专业类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覆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三个层面,并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目前,专业类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9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8项;成立商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孵化基地1个。

四、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过去的近2年建设期中,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开展情况良好,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有待完善

1.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中,对于学生获取自主专业选择的资格有如下要求:(1)所学课程全部及格;(2)以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排名在前10%的同学具有申请资格。其中,以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在选拔学生方面会存在噪音,应考虑更为合适的指标。2.2013级专业分流结果显示,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专业选择,均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选择转入会计学专业。自主选择占比较低,方向单一,这是专业类建设方案设计时未曾预期的。

(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类拟在国际合作方面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类拟尝试打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课程与学分互认,为专业类学生提供到海外高校进行校际交流的途径,以培养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人才。但由于校际合作相关政策和要求尚不明确,截止目前,专业类尚在探索合作模式的相关机制和实施方法。

五、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专业类学生的专业分流方案

1.在排序指标方面,将对2014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采用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替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使排序更为公平、科学,以消除选拔学生方面存在的噪音。2.分析2013级专业类学生自主专业选择中出现选择比例较低,方向单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学生对专业类中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定位及就业等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未能激发学生根据自身个性进行专业选择的意愿。基于此,商学院将对今后专业类学生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类三个专业的特点及未来职业方向。

(二)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途径

在目前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磋商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的契机,进一步创新机制,尽快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借助学校“中澳学院”的平台,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打造专业类“地方性、国际化”的特色。

六、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