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法制教育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精选

高中法制教育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第1篇

1.国家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高层次技师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然而由于其教育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无缘,客观地造成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双重管理的二元现状。因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仍然将“技师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排斥在高等职业教育之外。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问题。从一项对4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一般普通教育的2.5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来看,国家财政仍然是主要的投资渠道,财政性经费约占总经费的60%,其中财政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50%,且增长缓慢。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数量严重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障碍。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目前,从政府、社会到学校都还没有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当成不同于学科高等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类型来对待。相关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转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来,仍然沿用学科型普通高等学校模式来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加深和扩大,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采取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办学模式,走社会化、集团化道路。与地方经济接轨、走集团化发展的多元化、多形式的办学道路,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路径。然而在法制建设滞后的情况下,由于高职院校本身不可能解决职业教育公益性与行业企业公利性之间的社会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在高职院校执行的过程中失灵,使高等职业教育走与地方经济接轨、走集团化发展的多元化、多形式办学道路受到由于法律缺失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干扰和影响。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需要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道路。然而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人主体地位得不到确认,因而导致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关系的动力机制失衡。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失衡,客观地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不对称的被动局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难以做到对行业企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难以实现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高职教育体制与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机制的缺失,客观地形成了国有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大一统的发展格局。国有公办高职学校往往为市属或者省属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或者某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机构框架也如同统招高校,教职员工为国家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经费为财政拨款和自筹相结合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仍然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职工大锅饭思想严重,各级管理干部将自身级别的提拔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落后的办学思维必然导致落后的教学效果。国有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大一统发展格局的弊端,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负面作用则是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首先,行政化管理体制人为地形成了公立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垄断地位,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其他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有序竞争,导致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竞争机制缺失。第二,行政化管理体制人为的制造了高职院校的官僚阶层,客观地形成了科层制官本位的岗位本位机制,人为地造成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目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形成岗位评价、岗位目标、岗位职责、岗位监管、岗位考评相结合的岗位评聘制度,还不能形成法治意义上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岗位竞争机制,行政的、政治的和人情的因素在高职院校管理阶层的形成过程中还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这样非法治过程形成的高职院校管理阶层,很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岗位目标。人浮于事、工作错位导致较低的工作绩效与较高的岗位收入形成较大的反差,造成了管理阶层与广大教师之间收入分配的明显差距,严重地损害了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法制需求

1.对国家立法的需求

从法律层面上看,规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仅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其余均是以部门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形式出现。但《高等教育法》主要是规范普通高等教育的,对于有独到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几乎没有规定,高职教育是以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条例作补充,这就带来了法律实施的巨大空间差异性和随意性问题。而《职业教育法》主要是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使得高等教育处于规范不足、交叉状态。虽然历经了30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结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和广大受教育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国家通过立法来加以解决。

2.对行政管理法制化的需求

提升职业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办学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首要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破解政校合一、管办不分、政策失灵、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等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省、市、县)制订切合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资源优化、人事制度、职称评聘、教师准入、社会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序进行。

三、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应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国家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和从业者的制度规范;第二个层面是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标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办学行为;第三个层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者)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的微观运行。具体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

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是对《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继承和完善。通过这部立法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性质、地位、体系、主体(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准入、办学经费、办学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培训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明确国家(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监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及经济和社会利益;明确国家通过政策性扶持、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有效措施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

2.建立健全高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修订教师法,主要是补充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条件和培训等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应在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方面作出特别的规定,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等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不断充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对“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需求。

3.落实高职院校法人制度

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取消高职院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法人制度,完善对高职院校法人行政的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二级法人制度,明确高职院校二级法人在教育组织和创新、师资配置和科研管理方面的决策和财务权力,赋予其配置和优化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制订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专(兼)职教师岗位考核标准的权力。

4.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过程中所执行的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试行标准,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造成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混乱。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二要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生产关系。

5.建立全员岗位竞聘制度

要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的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与评价、奖惩与激励制度。通过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实现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

6.推进全员社会化养老制度改革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第2篇

1.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而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加上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初中时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不愿意学习文化课。

1.2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失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甚至娇生惯养,学生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使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娇横,更不用说吃苦耐劳了。

1.3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学本专业将来干什么,因此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4抱着混文凭的态度,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目前,多数企业在用人上都提出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并实行了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并且高中毕业生同初中毕业生在工资收入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部分学生家长考虑到学生尚小不上高中(中职)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可做,甚至还有可能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部分家长虽然积极支持和鼓动学生上中职,但对学生上职业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认为只要能混个毕业证就行。受家长这种思想的影响,加上学生文化素质本身就差,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不愿实习,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1.5就业观念模糊

通过我校近年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就业后不稳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目标与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过于骄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漠;职业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认识自我,难以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忽视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性,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内容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德育为首,技能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几项改革。

2.1增设德育反思课

德育反思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通过每天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学校德育教育系列丛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自信与规范》、《感恩与励志》、《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南》共五册。针对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入校,我们利用军训的机会让学生学习第一册《学生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习和熟记学校的纪律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遵规守纪的习惯。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时期的失败者甚至是被教师遗忘的学生,他们大多数缺乏信心的实际,我们开展了《自信与规范》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对未来的信心,调动他们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增强信心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感恩的缺失,我们开展了《感恩与励志》教育,并指导每个学生写一篇感恩父母的家书。通过学习和反思使同学们知道感恩、学会感恩,用可喜的成绩来报答亲人、恩人的关怀和帮助,做到心里装着别人,说话办事要替别人想一想,做一个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的人,激发他们“认真读书、刻苦练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三学期针对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对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不明了的实际,我们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自己搭建迈向成功的阶梯,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产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第四学期,针对学生临近毕业即将走上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从“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初涉职场”、“创业指导”“务工知识”等方面阐述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学生找到工作、稳定工作,也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德育反思课的形式:一是每天晚上安排一节自习为学生写心得,写反思的时间。二是在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分别安排2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堂发言。并逐步由学生照稿读发展到脱稿演讲,通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胆量和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能力。

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各班制订优秀小组评选办法,根据各小组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结合各科任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每周每班都要评出一个优秀小组进行班内表扬,学期末再将本学期表现好的小组报学生科,由学校在期末进行大会表彰。

2.2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删去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增加了实用性。如数学,侧重于公式的运用,弱化公式推导;语文加强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英语降低难度,采用源于初中又有别于初中的教材等。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兼顾到学习成绩和男女生,小组自定组名和组训。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内及教室刷写有“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巨幅标语;在实习车间内悬挂技术工人标兵肖像及简介,书写“任何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与您的待遇”的标语,以期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5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

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关系到学生素质的评定,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过去我们只是单纯的以学生期末考试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办法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技能学习的好坏,不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我们采用新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是把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20分,二是技能考核40分,三是期末理论考试40分。这种评价办法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分值,增加了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同时对进入学校的每位学生建立“思想道德档案”,根据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考核成绩,给予毕业时评定,引导学生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没有了,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的多了,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觉得在学校有意思了,学生流失由前些年的15%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5%,学生就业后稳定率由前些年的75%提高到现在的90%。

以上只是对中职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初步实践和粗浅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第3篇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厚,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的传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经过岁月的沉积而留下的经典。因此,切实加强中医经典教育,积极探讨以中医经典教育建设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极具现实意义。

2现行中医高职教育经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问题很多,虽然中医药人员数量在增加,但从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来看,中医药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与对经典著作的学习重视不够有关。近年来,有学者以改变知识陈旧、内容重复、学科界线不清的弊端为因由,提出取消经典著作的独立课程地位的观点,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医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是中医学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源于经典而且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也有学者提出经典医著的教材应该用现代语言表述经典医著中基本内容,而将原文附其后供学生进一步钻研,否则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不否认用现代语言准确、完整地阐明医著的原意,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来充实教材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经典医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意义,但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对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学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架构,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形成中医理念、建立中医思维的必备环节。

3中医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简称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3.1学习经典医著,是帮助学生打牢中医理论功底的需要《内经》标志中医的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医治学的根柢就作者单位:050081石家庄市,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经典可以示人以规矩准绳。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中医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轨迹,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内涵,所以中医经典医著对于中医学生来说理所当然应该努力学习并切实掌握。

3.2学习经典医著,是提高学生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与现代中医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变的机械性体例不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贯穿于始终的是整体观和恒动观,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示人规矩,而且有常有变,常变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规律。与临床实际中的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阴阳混淆,合病、并病,以及误治、失治后的转变等纷繁复杂情况相符,充分地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变通的辨证论治精髓,弥补了目前统编教材的不足,锻炼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经典教育方法

(1)中医“四大经典”要作为广大中医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不仅要弄懂经文含义,还要会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文。(2)院校应成立中医读经会,让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阅读成为日常的功课。(3)学习经典必须强化“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正是当今中医教学的一大失误。“死记硬背”更是中医经典学习最基本的方式。经典医著成书己久,文字古奥难懂,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而现代学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养远不及古人,因而对经典医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经典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几乎无必然的联系,因此必须死记。关于经典学习的层次,《内经》概括为“诵、解、别、明、彰”等五个字。诵为朗诵,朗朗上口;解为解析,细细品味;别为辨别,不可烂从;明者,识作者之意,文章次序,轻重粗细;彰者得其旨而融汇贯通,举一反三,验于天下。学习“死记硬背”,不是否认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理解了当然有助于记忆。当然单纯以经解经,以解释清原文内容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则可采用病案讨论、床边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领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学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切都可加深记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死记硬背”。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第4篇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高中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占主体地位,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由于高中英语课文篇幅普遍较长,在其中又渗透着知识、趣味和思想,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可以提出能调动学生探索兴趣的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灌输给他们质疑意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能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开放性的练习。比如,练习summary,discussion等,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交际、交往的重中之重。人与人进行交往时,比较容易涉及自身的情感、态度。合理的、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增加沟通、增进情感,还可以增进友谊和改善人际关系。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够用英语进行更好的、更多的、更全面的交流,在交往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之密切相关,它直接或间接地对英语学习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开朗活泼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机会;大胆的实践精神和较强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可以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碰到的难题。反之,害怕、紧张、羞涩等消极的情感、态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判断、独立思考、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高中法制教育范文第5篇

一、以体育为支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通过体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实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之外,同时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坚韧的性格。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在长跑项目之中,学生一般都会在第二圈一半到第二圈结尾的时候出现疲劳,但是这个时候距离结尾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学生就必须咬牙坚持住。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才能够在长跑项目中坚持下来。其实长跑项目也能够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学生在以后面对苦难的时候勇敢面对。此外,虽然体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但是同时对于学生的爱国思想的熏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不断进步

体育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不断进步。当前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原本并不具备的素质,这种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不断灌输帮助学生启蒙和发展,这一过程之中包含有巨量的信息,要求学生尽可能短时间内吸收和处理好这些信息;二是对学生原本就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引导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一能力。但是这些都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提高。

三、以体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建议

1.实事求是,不断促进思想进步

想要通过体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促进思想进步。教育观念对于实际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对教育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理解,对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科学正确的预见和论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甚至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教育方向的明确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后续发展。教育思想是整体教育理念的一个细微体现,教师教育观念必须要及时进步,从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之中蜕变出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必须要做到将教育思想与时代结合起来。比如在应试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文化课程之中,因此当文化课程需要体育做出牺牲的时候,很多体育教师甚至乐意牺牲体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在素质教育阶段,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任何一节体育课都应该让学生受到必须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面临文化课程教师借课的时候要坚决拒绝。体育教师应该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得到一定的放松。比如笔者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候,一般首先让学生慢跑两圈然后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活动;接下来的时间教师可以自由安排,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集体活动,那么可以让这些学生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搞一些团体性质的对抗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一些喜欢单独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使用一些运动器材“自取其乐”也有些学生可以让他们两两之间合作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可以将学生暂时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培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的教育发展必须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所以教师就必须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辗转挪移尽可能地用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做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3.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容

以体育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求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容。体育不仅仅是帮助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帮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通过长跑锻炼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性格,通过拔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单杠、双杠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