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数学

高校数学范文精选

高校数学

高校数学范文第1篇

1.1数学教材编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般来说,数学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数学教材,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现代数学观念,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缺乏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教材中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拿到教材之后,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虽然高校所采用的数学教材具有抽象性、严密性以及逻辑思维性的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后习题也比较的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到新知识之后,由于缺乏习题巩固,往往不能对数学理论和公式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由于课本知识缺乏实际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很难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效性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数学老师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依然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往往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一般来说,高校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高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自我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机械记忆,这往往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板、沉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2)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在学习上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高校的数学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以及行为特点的正确认识,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而是一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数学知识、公式、解题技巧以及概念等,没有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给学生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能力;(3)课程安排缺乏有效性。一般老师在安排数学课程时,只会分为理论课和练习课两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是学习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是对习题知识和解题技巧进行死记硬背,老师并没有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

2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应该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高校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对于高校数学老师来说,由于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逐层推进。在数学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有用地知识;(2)根据专业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数学虽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数学的应用需求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科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经常运用到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全面讲解基础知识,还应该做一些知识扩展,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对于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对数学的需求不高,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运用上,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开设数学选修课。老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数学动态,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让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

2.2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高校数学老师而言,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紧跟时展步伐,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地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结束语

高校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后续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为理工科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目前,高等数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难以理解和学习的课程,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较低且自信心不足;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要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弄清楚原因并且找到相应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来看,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学生生源包括中招考试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单招、普通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学生生源的多样化,数学基础差距较大,初中毕业生的数学基础最为薄弱.高中毕业录取的学生与中职学生相比,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高中阶段数学基础掌握得也不扎实.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从当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来看,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缺乏对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加工.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直接导入新知识点,缺乏对新知识点的导入环节.这种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较低.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不高.在讲课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浅显,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计算能力,再加上课堂上所要讲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点有很强的衔接性,如果一个知识点没有讲解详细,后面的知识点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1].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不足,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来看,课堂上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不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般每星期两次课,由于每周的教学任务较多,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时间相对有限.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如果课后不花时间巩固和练习就很难掌握知识点,长此以往产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降低,同时也阻碍他们对后面课程的学习[2].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改革教学目标,争取把“教会、会学”变成“想学、享学”.

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1)以情施教,建立师生情感

高等数学教师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喜欢知识渊博、语言幽默诙谐、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善于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之后,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他们多沟通交流.教师课堂上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精心准备情感教育活动,善于以情施教,通过富有内涵的教学内容和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课堂上要善于控制情绪,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保持积极、饱满的情绪;课堂上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够声情并茂地讲授教学内容.

(2)融入数学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新的重要数学理论和定理的提出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是对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数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如微积分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数学史可以说是数学思想史,蕴涵着数学家在探索数学真理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创造的曲折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敬畏之心.教师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等数学,就能够在课堂上更加系统地讲解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数学理论的严谨性、数学家面对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及已解决的数学名题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高等数学中关于理论性的内容很多,而且数学定理、公式及应用也很复杂,教师若在讲解这些公式定理的时候,恰当地讲述各个定理公式的来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定理和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增强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件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内容丰富多彩的高等数学课件,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运用数学软件制作图片或者动画演示知识点,使高等数学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在讲解二重积分时,首先讲解计算曲顶柱体的体积.课本上介绍的步骤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四步.如果运用数学软件制作动画来展示曲顶柱体求解的四个步骤,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分割的过程,同时展示分割细度,其所对应的误差不同,也更容易理解“分割的越细,误差就越小”这个原理.最终,动画展示的细度渐渐趋于零时,就可以得出曲顶柱体的体积公式.其他可以制作动画,辅助讲解高等数学知识点的还有瞬时速度、曲边梯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极限变化过程、平面薄片的质量等.在高等数学的课件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借助动图讲解得更加具体、形象.运用数学软件制作动画,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过程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注重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分为课前互动、课间互动和课上互动.首先,教师在课前或课间通过qq、微信、教学软件等与学生互动交流,并且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调整上课进度,侧重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其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听讲.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定合适的问题.当学生不会或者回答不准确时,要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提示或者降低难度;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中肯、恰当的赞美.课堂上生生互动需要给学生探论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有些提问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阐述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结合每组给出的答案作出相应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5)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发挥育人功能

新时期,在国家对高校提出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下,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除了给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外,还要进行育人教育.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中都可以挖掘出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只是这些思政元素在有的课程中比较明显,而在有些课程中比较隐蔽.比如,对于哲学、人文科学这类学科,主要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自然科学,需要提炼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高等数学教师需要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然后贯彻到课程中去,还需要教师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力争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注重挖掘高等数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入课堂、入头脑、入内心.注重把握高等数学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和相关思政元素之间的契合点[5].在教学方式上要树立新颖的课程思政教学思维,把高等数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学生成才、成人、做事的内在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还要把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结合,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3 结语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以情施教、融入数学史知识,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不仅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良刚.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才智,2019(10):123.

[2] 张淑婷,孙毅.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34-135.

[3] 曾丽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情感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风,2020(19):56-57.

[4] 胡婷婷,杨文国,蔡云.浅谈如何活跃高等数学课堂气氛[J].教育现代化,2019,6(72):165-166.

高校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史课程;数学教育;启示

数学本身是一种充满热量的思考,从数学史课程上,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语言、概念、形式,它们的产生富有活力,充满激情,能让身处其中的数学家愿意花毕生心血去积极地投入思考。数学史课程对当下的数学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对今后的数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为今后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实践性的经验。但是,数学史和数学教育要想从分离状态成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并如何受到启发,至今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而从目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来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是存在问题的,引人深思的,值得我们探寻和探究的。

一、数学史在数学教材中的展现方式

(一)阅读材料中展现数学史

涉及图片、连环画等形式多样的展示途径,其实主要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数学史展现的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介绍、专题展现、名题研习、数学相关的思想方法及相关的多样文化,展现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全面化,内容也更加充实。比如小学课本中,在倍数和因数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数学史的展现是以课外阅读材料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而小数点的由来更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在中学课本中,有时候也会插入数学家的小故事,数学家的成就。由此可见,数学史课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对数学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教学影响。其实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是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更是给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素材,让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思。而且,这些拓展素材更包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感知到数学本身的特殊魅力和数学史的发展,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开拓能力。从数学史角度来说,任何学科及领域都有其历史性,不会随着人外因素发生变化,当学生们能够了解数学史自身的发展,就能快速地了解学习数学的精髓,所以,学生们在学习阅读有关数学史相关材料时,可以从一个知识要点、一个数学逻辑思维进行拓展,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从高处看待数学,这样能有利地帮助学生们战胜对数学的恐惧感,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进而对数学感兴趣、爱数学。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果这种图文模式展现的数学史不能被老师们、同学们灵活运用的话,那就是不切实际的摆设,毫无任何作用。

(二)数学习题牵引出数学史

数学史可以牵引出更多的学习内容模式,它是一种用数学史展开知识的一种方式。以游戏的情境形式首先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模式是以另一种方式重现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及思维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教材中这种融合形式不多见,而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自身知识的缺陷会导致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数学史,没有给学生提供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融合使用不当,则会物极必反。

二、数学史在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一)数学史浮于表面形式

数学史虽然讲述的是历史,是数学的发展过程,对现今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和贯穿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课外加强的图文素材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融入数学教育本身的固有性中来,让数学史真正成为辅助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的深入学习。数学史涉及的历史相关的内容与现代数学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加工,让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扮演教学指导的重要工作。

(二)数学教材知识与数学史的展现关联性不够

数学材料的内容编写时是非常重要的,它首先要遵循一定的数学教学基础,还要按照数学史本身的发展情况来一一展现,丰富的内容,才有助于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真正了解后,才能对数学家加深了解,深刻认知数学史的知识发展历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当学生们真正了解和学习了数学史中的真正内涵、认知这一过程后,才能提高自身对数学的兴趣,老师们则通过生动丰富的授课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加深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

(三)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起到作用不明显

现今的各种授课模式包含配套的数学教材,很多内容都是以阅读的方式呈现到学生们的眼前,不是插图模式,要不就是娱乐游戏模式,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没有做到数学史本该具备的“功用”,只是具备吸引学生们,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结合授课老师们的相关不适宜的授课方式方法,让生动活泼有意思的数学史变成了一个“花瓶”摆件。其实教材中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新的课程,具有趣味性,更可以为课外相关拓展内容使用。

(四)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展现没有系统性

从现今的教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史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再无相关的史料时就不出现,具有随意性。编写教材需要考虑很多内容,不仅要满足教学知识要点、还要关注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了解数学的特性,所以在教师实际授课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挖掘其深层含义,才能遵照数学史的初衷。

三、数学史在数学教材中的作用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数学史能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多层次的研习分析,授课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漫长的无限推敲的过程,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数学史及更多学习内容的授课质量。所以,在将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教材融合时,要考虑周全,既要保证数学史相关素材的切入,还要现有授课教材与数学史相互结合,要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实践、学生们的学习接受度等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其中,这样才能将数学史和数学教学完美的融合,更能体现数学教育的意义所在,真正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史的魅力。

(一)通过揭示数学逻辑及其思维过程融入数学史

犹记得学生们刚接触数学的过程中是充满新鲜感的,因为数学史自身就带着多种特点,所以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所以数学史是具有思维财富价值的,更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宝库”,所以应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增加数学史的拓展内容及展现形式,让教学更有价值,让教材更有意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正有利于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目前的数学教材还没有完全渗透,致使数学史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进去。所以如何将数学史的知识点、拓展的内容或素材完整地展现出来,需要好好规划,不能因为想要数学史融入而融入,应该恰到好处地融入进去。

(二)通过追溯数学知识或人物融入数学史

数学史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史传”,更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汇集了很多的数学家的丰富资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书本上,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数学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数学家的丰富的经历不仅对学生们是无形的鼓励,更是对老师们授课中的拓展内容提供了有利的素材,让数学教育发展中建设更好的平台。

(三)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科学有规律地融入数学史

数学史在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之前,很多数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习工作,经过对学习者的心理波动进行分析,发现数学教学的授课模式和教材的编写对于学习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注意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感知,才能真正应用于课堂,所以针对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只要老师和学生们在授课和学习中良好积极地运用,就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四、数学史的数学教学课程形态的优化

(一)明确教学要求

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相互交融,相辅相成,要想真正做到“为教育而史”,应切实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其在数学课程中实施。

(二)优化分布扩充素材

在教材编写前对数学史内容的数量分布、篇幅设计作总体规划。数量分布上,可根据教材内容单元数或小节数而定,让数学史有机地融于课程内容。扩充数学家、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史料。适当增加连环画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喜闻乐见除了内容的趣味性,还在于呈现方式的形象性。

(三)加强课程资源角色

数学读本是重要且利于教学的数学课程资源。目前,我国出版市场上适合学生阅读的纯粹的数学史读本稀少且素材单一,数学文化读本日益增长但亦不多,且处于“引进来”的势态,加强两类书籍的编写迫在眉睫。总结数学史不是编年记录,它是研究数学概念、研习数学方法、整理数学思想的一部“史书”。与当今那些“流行”的数学教学不一样,不是从历史讲,不是从发展讲,是真正的为了让学生们对数学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数学史应该积极地融进到数学教学中,通过多样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展示,了解数学史,运用教学史,发展数学史。从意义上真正了解数学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兴趣,学习著名的国内外数学家对数学上的求索精神。希望通过数学史课程中数学知识对今后的数学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意义、文化内涵,加深数学的自身价值体现,让学生们正确认知和树立数学学习观,必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学学报,2006,15(3):72.

[2]朱哲,宋乃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4):11.

高校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践;数学教学;教学生活化

高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问题,这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2]。事实上,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关联密切,需要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3],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以生活信息减缓数学知识抽象性,使数学知识、思想更为立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数学。同时,也能使学生知晓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能力等解决生活之中的实际困境[4],助力于学生更好发展,以此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实践中[5],树立数学生活化思维,优化数学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6],可彰显高校数学教育的价值。

一、高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原则

高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施模式,数学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在其中应占据平等的地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行,以此为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1],由于数学课时、教学进度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不能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部分,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信息,致使学生对数学课本信息不能深入理解。此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数学生活化实施中,应遵从理论与实践的原则。例如,以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为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推助生活化理念融入的同时,提升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二)学生主体原则

高校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应始终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实际发展,发挥数学育人功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等,彰显生活与数学融合的价值性。而以往的高校数学因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地位未得到认可及实践,致使学生数学学习处于被动思考、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影响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生活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生活化信息的融入,应遵从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以此推助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数学学科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模式。

(三)互动原则

在以往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很少融入互动的教学环节,师生的教学地位悬殊。在此背景下,多数学生较为害怕与教师交流,即使存在数学知识不懂的问题,也很少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因此,在高校的数学生活化教学中[6],应遵从互动的原则,融入互动信息,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使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引领者,提升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促进生活化学习的良好融入模式。

二、高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高校的数学教学在践行生活化教学中,应从更新教学理念层面出发,促进整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支配个体的行动,高校、学生、教师只有转变自身的观念,才能认识以往教学实施的不足问题,立足于生活化教学,促进高校数学教学的革新。第一,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推助该思想在教育工作中推广,提升教师、学生认知度,做到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以此推助生活理念融入数学教学体系。第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较多的数学信息,并以数学视角加强生活信息的解读、剖析。同时,针对不理解的数学生活现象,鼓励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促进与教师的交流,以教师的引领,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研究与探究能力[6]。在互联网视域下,先进技术的发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零距离,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惑。第三,教师应加强学生实践引领,使学生认知生活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教学理念,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学习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在数学生活化引领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延伸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高校数学教学中,其内容的传递,大都立足于书本信息,以教材为主信息传递思想。在此教学过程中,很少渗透生活、文化等相关的数学信息,这使学生数学思维面得不到拓宽,不利于学生今后数学研究及数学实践。基于此,以生活化教学为导向开展的数学教学,应立足于数学生活教学模式,延伸数学知识内容,以内容的丰富性,拓宽学生数学眼界,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一,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信息传递,还要以书本信息为导向,融入生活信息,实现书本信息与生活的融合。例如,在数学知识讲解中,教师设计数学活动时,可融入生活信息,做好课前、课后、课中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前、课后获取生活信息,在课中实践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能力。第二,以生活化为导向开展的数学教学,重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家、数学事件、数学新闻等信息的融入,拓宽学生视野,推助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第三,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4],融入数学思政信息,开展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思政信息的渗透,立足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健全学生品格,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实施,可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教学体系,进而开展高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第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融合[3],借助情境教学创设数学的生活化场景,使学生融入其中。学生能够以熟悉的环境,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思维活动,实践、合作、探究生活情境,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数学信息、生活与数学联合信息、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等,以此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生活情境的创设,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信息。第二,开展小组生活讨论活动。在生活化与数学课程融合中,促进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衔接,发挥学生主体性,开展小组活动,以生活数学课题为基础,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明确其中的生活信息,学生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自主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感悟、信息,提升数学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第三,生活的翻转课堂打造。将翻转课堂运用到数学生活化教学中,以网络技术的手段,为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中实践—课后巩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内化,进一步知晓数学知识脉络,理清数学与生活之关联,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运用与探究能力[3]。

(四)拓宽教学载体

高校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中,通过拓宽数学教学载体,可使学生不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获取数学知识,还可以在网络平台、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意识[6],达到数学教学开展的良好模式。第一,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以网络技术为导向,借助自媒体平台,开展相关的在线教学、在线互动教学模式,诸如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促进生活信息的融入。第二,学生立足于生活平台,教师以布置课后习题、作业模式,引领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思维能力。

三、结语

高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能立足于高校数学教学的特性及不足问题,以生活化教学为基点,促进高校数学教学的革新,使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方向进程,不断提升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以此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生活化思维的融入[6],以生活化的教学原则,提升数学教学实施质量,进而彰显高校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冬兰.例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1(1):95-96.

[2]邓红霞.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学素养的路径探讨[J].教育界,2021(1):18-19.

[3]徐林林.浅析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6):173-174.

[4]孔聪聪.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5):81.

[5]王宗锋.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2):19-20.

高校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已成为支撑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由于社会各生产部门均需借助于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将实际问题和建模思路加以有效结合,完善数学建模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实践性人才。

1、数学建模的内容及意义

数学建模,指的是针对特定系统或实践问题,出于某一特定目标,对特定系统及问题加以简化和假设,借助于有效的数学工具,构建适当的数学结构,用以对待定实践状态加以合理解释,或可以为处理对象提供最优控制决策。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是采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旨在锻炼学生的能力,数学建模就是一个实验,实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并能够将其用于日后工作及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特点如下:抽象性、概括性强,需善于抓住问题实质;应用广泛性,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应用;综合性,要求应具备与实际问题有关的各学科知识背景。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积淀各领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及数据处理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由此可见,数学建模对于优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完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作为多学科研究工作常用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是实际生产生活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上文已经提到,数学建模过程中,多数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和固定解决方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要求高校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改革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样性。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多对理论方法加以介绍,而且重点放在讲解与点评方面,学生独立完成建模报告的情况较少,如此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高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差,难以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有必要加快创新和完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策略

3.1科学选题

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题的科学与否,当前,可供选择的教材有许多,选择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教学计划、学生水平及教材难易程度。具体而言,在高校数学建模教学选题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价值性原则。即所选题目应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包括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等;2)问题为中心的原则。是指建模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题目时,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将问题作为中心,组织大家开展探究性活动;3)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必须源自于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及研究能力,经学生努力能够加以解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4)趣味性原则。所选题目应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建模兴趣,同时切忌涉及过多不合实际的复杂课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学生研究过程能够保持足够的积极性。

3.2多层面联合

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模方法的各个层面,做到多层面联合。一方面,应着重突出建模步骤。对不同步骤的特点、意义及作用,以及不同步骤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从建模方法层面上,对情境加以创设、对问题进行理解、做出相应的假设、构建数学模型、对模型加以求解、解释和评价。在各步骤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着同一个建模问题展开,着重对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已知条件进行考察,对模型构建过程加以引导和讨论,力图对不同步骤思维方法加以展现,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各步骤及相互间的作用方式,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建模方法与思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构建模型提供依据和指导。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广普性建模方法的应用,包括平衡原理方法,类比法,关系、图形、数据及理论等分析方法。同时,善于利用数学分支建模法,包括极限、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图论、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合作对策等建模方法。在针对各层面建模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各层面分化为具体的建模方法,选择对应的实际问题加以训练,实现融会贯通,必要时可构建“方法图”,从整体层面研究各建模方法、步骤及其同其他学科方法间存在的多重联系,从而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数学建模方法结构体系。

3.3整合模式

所谓的“整合”,即关注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数学建模整合模式指的是加强大学各年级的知识整合,对其相互间的连续性与衔接性加以探索,以便提高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在模式整合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核心课程、活动及潜在课程的整合,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微积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课程;潜在课程主要指的是单科或多科选修课;建模活动,指的是诸如大学生建模竞赛、CUMCM集训、数学应用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与之所对应的建模教学结构,包括如下模块:应用数学初步、建模基础知识、建模基本方法、建模特殊方法、建模软件、特殊建模软件、经济管理等学科数学模型、机电工程数学模型、生物化学数学模型、金融数学模型、物理数学模型及综合类数学模型等。本文提出“三阶段”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针对的是大一到大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旨在培养其应用意识,使其掌握简单的应用能力。教学结构包括应用数学初步、建模入门、软件入门、高数、线性代数案例及小实验。第二阶段,面向的是大二到大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用以培养学生的建模及应用能力。教学结构主要包括建模基础知识、建模基本方法、建模软件,以及经济管理学科数学模型,或机电工程数学模型、生物化学数学模型、金融数学模型、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开设建模课程、群组选修建模课程、讲座、CUMCM活动等教学模式开展;第三阶段,面向的是大三到大四年级的学生,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意识及应用能力。教学结构包括建模特殊方法、特殊建模软件、综合类数学模型等模块。通过CUMCM集训、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3.4分层进行

数学建模教学应分层进行,根据学生掌握、运用及深化情况,分别以模仿、转换、构建为主线来进行。

3.4.1模仿阶段。

在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模仿能力必不可少。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要求学生对别人已构建模型及建模思路进行研究,研究别人所构建模型属于被动性的活动,和自我探索构建模型完全不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侧重于对模型如何引入和运用加以分析,如何利用现有方法从已知模型中将答案导出。在建模教学过程中,这一阶段的训练很重要。

3.4.2转换阶段。

指的是将原模型准确提炼、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或将具体模型转换为综合性的抽象模型。对于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而言,其实质就是多种数学模型的组合、更新与转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转换能力。

3.4.3构建阶段。

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时,基于某种需求,需要将问题中的条件及关系采用数学模型形式进行构建,或将相互关系通过某一模型加以实现,或将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简化、取舍,经组合构建为新的模型等,再通过所学知识及方法加以解决。模型构建过程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非逻辑思维,还要采用机理、测试等分析方法,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类比、系统、具体,想象、猜测等过程,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加增强学生逻辑及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注重全面及广泛性,尽量掌握更多的科学及工程技术知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辨识系统、准确分析机理,构建模型加以解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枢纽。在高校数学建模教学中,必须注重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需求及兴趣,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研究,鼓励大家充分讨论和沟通,使其知识火花不断碰撞,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杨启帆,谈之奕.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取得明显人才培养效益[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11):84-85+93.

[2]王宏艳,杨玉敏.数学教育在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济类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38-40.

[3]胡桂武,邱德华.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创新与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