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数字学习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精选

儿童数字学习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第1篇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第2篇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

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有效性

一、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1.帮助教师树立特殊教育重要性的思想。特殊教育又名为“爱心教育”,其学生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也会影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特殊儿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让特殊儿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时,需要结合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其智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在教育中付出更多的耐心,才能真正帮助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是为特殊儿童未来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也是在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2.加强家长对课余时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由于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学生难以在数学课堂上完整且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特殊教育儿童在沟通上存在障碍,教师与学生的亲密度缺失将影响教育的成果。家长作为与特殊儿童最亲密的群体,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重视教育,勇于承担责任。在课堂知识无法短时间内理解的情况下,家长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与特殊儿童沟通,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简化数学教学内容,让特殊儿童能够掌握数学知识。

3.呼吁社会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视。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关于如何改善特殊群体的数学教育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特殊教育群体巨大,通过加强对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可以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强为特殊儿童的数学教育出谋划策。

4.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调动学习热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明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注入更多心血,同时应当加强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与特殊儿童建立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师生情感为基础,带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二、提升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举措

1.维护学生自尊,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大部分特殊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理或者心理缺陷,在生活中经常受到异常的对待,心理上也更加自卑与敏感,其自尊心会比普通小学生更强。教师要注重发掘特殊儿童身上的优点,以优点为出发点,帮助特殊儿童与其他正常学生建立友谊,从而树立特殊儿童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关注特殊儿童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应当以包容与端正的态度开展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升备课质量,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情况调整备课内容,尤其在特殊教育中,教学内容应当具体、生动。同时对教学的难度也要进行分解,逐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课程“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针对特殊儿童的情况,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首先展示数字6~8之间的加减法,同时将数字6~8与数字1~5进行联系。让特殊儿童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在特殊儿童掌握了数字6~8的加减法后,再利用同样的方式,开展数字6~10的加减法,让特殊儿童集中注意力在数学课堂学习内容上,也更容易理解教学知识。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教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指明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顺应时展,引入新型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在分组时,必须考虑特殊儿童的智力与学习基础,保障每组内学习水平的差异性。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小组组长。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稍差的学生。全班参与的学习合作模式,会大大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积极提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庆洪.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内蒙古教育,2020(14):14-15.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障碍;心理表征;工作记忆;教学策略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更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也日趋受到全世界决策者的关注,并将其作为社会资本的潜在来源和维持科技社会健康发展的途径。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理与标准》(2000)已经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扩展,并提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的解决,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尽管美国已经竭力推动学龄儿童数学能力的提高,但最近国外的研究[1]表明,依然有5%~8%的学龄儿童不能达到NCTM的标准,并且难以对这些儿童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作出很好的解释。虽然原因复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儿童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特定的障碍,即数学学习障碍。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已经对数学学习障碍在工作记忆、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算术策略以及干预策略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尚少,因此对数学学习障碍的关注有助于促进我国在数学学习障碍领域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学学习障碍

自美国学者柯克(S.Kirk)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LD),并从医学角度定义学习障碍的概念以来,学习障碍就备受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关注。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LearningDisability,MLD,MD)是学习障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指由于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2]。目前广泛采用的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NationalJointCommitteeofLearningDisability,NJCLD)制定的学习障碍诊断模型的三个标准,即纳入标准:标准化成就测验分数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诸如感官问题、智力发展落后或文化差异等原因;需求标准: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辅导。国内的一些研究作出具体诊断时大多基于此标准。

二、数学学习的心理学内涵

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谈到数学学习障碍,就不得不提及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理论上来说[3],数学是一系列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的描述和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理论。概念性知识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儿童运用数学进行推理的基础。与先前所学的概念的联系将帮助儿童获得对深层次的概念的理解。对儿童来说,最难理解的问题是那些难以与他们已有的心理表征建立联系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包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使用的一连串的自动化技能,例如,当某个数字与10相乘时,只需要在这个数字后面加上一个0就得到答案。陈述性知识是指那些人们能够不假思索地从记忆中提取的数学性的概念,例如,当呈现数字6,儿童会想起“2+4”或者“3+3”等。

数学学习的范畴不只局限于概念性、程序性、陈述性知识等领域,还包括理解和认知沟通的能力,如对数学的态度、准确计算的信心、数学学习的情绪等方面。数学是一个拥有它自己的一套符号和使用规则的语言,儿童要使用数学语言理解数学符号和工具的全部功能,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确地使用这种数学语言。因此,尽管数学学习是基于儿童思维过程内的知识结构进行的,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其他部分,如描述、提问、讨论、预测、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对儿童的数学知识的增长也是十分必须的。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知识。

三、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特点

自认知心理学诞生以后,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数学学习障碍已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范式,研究者开始对影响儿童数学发展的基本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当前对数学学习障碍的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表征和工作记忆领域。

1.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以某种方式显现。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即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心理表征会产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好的心理表征不仅能将数学问题组织成较少的“组块”,减少记忆的需要,还能让问题解决者组织起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预期获得答案所遇到的阻碍。问题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其质量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是问题能否成功解决的关键[4]。数学心理表征包括符号建构、概念意义的确立、视觉空间图示和策略启发过程。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困难大多在于他们没有或者未能构建恰当的心理表征。相关研究也证实,数学障碍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的困难与他们对问题的表征有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解决的表征时间较短、类型单一、缺乏有效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更多是注意问题的显著特征,而忽略问题条件中的隐含关系,他们的心理表征缺乏抽象的信息,难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图式中的知识组织,这样就影响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搜索问题空间,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对数学问题的心理表征同样也影响到解题策略的选择。在策略使用上,正常儿童或数学能力强的儿童较多使用前推策略(forward-workingstrategy),从问题表征开始产生假设并检验假设,然后接近目标或解决问题。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多采用逆推策略(working-backwardstrategy),先选择一种可能的目标或问题解决状态,然后向初始信息逆推,看能否得到支持,如此反复。与此同时,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更可能诉诸于不成熟的策略(如数手指)以减少所需的认知资源,而且他们很少检验和自我监督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少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且当新的限制性条件出现时,他们往往只顾代入数字而忽略了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和有意义。

2.工作记忆

1974年,巴德林(Baddeley)和希契(Hitch)在分析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时提出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WM)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视觉空间模板:主要处理视觉空间信息;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语音储存与发音控制加工;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这种认知活动中,中央执行系统涉及策略选择、任务转换等核心功能;语音回路主要参与计数和复杂计算的信息保持,同时也与问题解决有关;视空模板则负责多位数计算、图形图表的理解加工和空间信息的编码转化等。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存在缺陷可能是造成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大多存在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以及中央执行器功能等方面的缺陷,虽然这些结构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它们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数学能力的运用产生了综合影响。数学学习障碍与工作记忆广度有关,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不如正常儿童,工作记忆容量小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来提取和更新信息,这样也就导致问题解决中的知识储备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可能存在从记忆中提取数学知识的困难,以及记忆提取的过程因不能有效抑制外界信息的干扰而受到影响。与数学优秀儿童相比,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加工速度、短时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数学学习障碍儿童在问题解决的准确性、语音加工、一般领域的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上也都低于同龄儿童。

四、对教学的启发和建议

数学本身是一门结构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当代的数学教学方法大多强调记忆和自动化的计算技能,而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基于学龄儿童的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心理表征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作为影响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将是数学障碍教学干预的重要主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改善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策略上,可以教授儿童识别并区分具体问题的心理表征,将数学问题按不同的心理表征分成不同的类型,鼓励他们挖掘文字的深层结构而不仅仅是表面意思。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更容易把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工具的理解进行交流,但由于数学学习障碍儿童会受到无法提取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影响和无法将问题数学化的困难,或者数学工具也许没有产生对于他们来说及时可用的作用,他们往往使用较少的元认知策略来自我调控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者并不能运用这些工具清晰明了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针对数学障碍儿童的数学教学中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寻找一种方法,使抽(下转第16页)(上接第12页)象数学概念和语言的功能在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中突显出来。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给儿童相对宽松的时间,教会他们如何监控和调节自身的思维,通过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加强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增加儿童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改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评估(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自我记录(自我调控和检查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自我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促进线索),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主动探索的认知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以下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1.故事性情境法: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编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会使你的教学事半功倍。如在学习10的认识时,我就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编了一个小故事。数学王国里住着很多的数字伙伴,一天数字9大摇大摆地来到0-8伙伴面前炫耀自己:“你们谁都没法和我比,老子天下第一!”数字1很不服气,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对前面的0弟弟说:“别害怕,我来想办法!”于是他拉了0弟弟来到数字9的面前。这时数字9看了,只好干瞪眼,没话说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你猜数字1是怎么做的?”数字9为什么会没话说了?这时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小小的故事马上让孩子们明白,10比9大,9比10小。故事情境不光可以在导入教学中使用,也可以用故事串联法把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地贯穿起来,学生回跟着你的故事情节,很快地进入角色,故事的魅力可真不小。

2.生活性情境法:教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人教版的新教材中生动的情境图都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更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一个生活性的情境。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老师当司机,做开汽车动作,老师后面(也就是汽车)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老师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几个学生。汽车再启动,老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再问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2个学生,老师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同学(5个)。这样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3.探索性情境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确定学习时间,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和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学习《找规律》的操作实践中,我创设了一个环境:今天小莉买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可是不小弄断了,珠子都掉下来了。小莉可伤心了,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她串一条漂亮的项链吧。然后留下空间让学生自行探究,并记录下操作过程。最后比一比,谁串的项链最多,最好看。这样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了殊途同归之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操作性情境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又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进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小小商店》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把学生分组,让每一小组开设一个柜台,有文具柜台、玩具柜台、食品柜台等,把每件商品标上价格。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游戏性情境法,竞争性情境法,激励性情境法等。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转由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到成功探索的快乐。

二.把握角色,创建平等真诚的学习环境

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情感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亲昵的动作、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情绪变化,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因此,教师不宜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教师只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创建平等真诚的学习环境。

三.享受成功,让快乐情绪不断延伸

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如“购物问题”,小明考试得满分,妈妈给他30元钱去肯德基饱餐一顿,汉堡10元一个,鸡翅7元一对,薯条6元一包,鸡米花5元一包,可乐4元一杯,冰淇凌6元一杯,请你帮小明买一份合理的套餐,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人人都成了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们大声叫着:“耶!——”有的还挥舞着小手做出“V”字形,看得出这种宣泄方式学生很在意,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成功,那热情决不亚于获得奥运冠军。把这种快乐的情绪带到课外,延伸到下一堂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是每个老师所乐见其成的吗?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唯有更好地去识读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和他们去共同享受成功、面对失败,这会比不温不火的表扬更加有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