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绘专业

测绘专业范文精选

测绘专业

测绘专业范文第1篇

前言:控制测量学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控制测量是测量员从事测量行业工作的重要测量项目。在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是很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熟练的应用,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已达到相关要求。

通过实习,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可以培养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测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实习要巩固和掌握以下技能: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精度水平角观测、精度电磁波测距、平面控制测量处理、二等水准测量野外作业、二等水准测量内业平差计算。

实习内容:1.四等导线2.二等水准

四等导线测量:

根据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图上设计时,需遵循以下技术指标

由于实习必须在校园内进行,平均边长根本达不到,因此布网的时候这些不能再考虑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让网形更加美观,即各个边长很均匀,角度大小基本一致,当然必须通视。所以这次实习时我们所布的网其边长大约在250米左右,总长在3km左右。

测角测距都采用全站仪,测角中误差为2″,测距为2+2ppm。测角按照规范需测6测回,方位角闭合差限差要求≤±5″半测回归零差≤±8″、一测回2c较差≤±13″、各测回较差≤±9″且分左右角观测,1、3、5测回观测左角,2、4、6测回观测右角。

角度计算要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圆周闭合差Δ

Δ=[左角中+[右角中—360°

圆周闭合差需小于5″,则认为合乎限差要求,最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左右角:

β左=[左角中-

β右=360°-β左

如果超限,则要具体分析,确定粗差,尽可能的少测,且要达到不测的目的,以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测量时我们注意的问题有:1、角度配置一定要按要求进行;2、左右角务必要分清,且要记录准确,总之一定不能混乱了;3、中午阳光强的时候,对仪器进行打伞遮阳,全站仪在符合观测者身高的前提下尽量架高一些,棱镜更是越高越好,以减少大气对流的影响;4、大家互相提醒杜绝使用橡皮,涂改数据等一些大家容易犯、或不在乎的错误,以养成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5、严格按规定使用旋紧测角,决不允许拼凑数据;6做到站站清,谁记录谁负责,这一站的所有问题。

距离测量采用往返测,各测量测回,每测回读数4次,合计距离为16个数值的中数。一测回读数较差10mm,测回间较差15mm,这个没有一个超的,太容易达到限差要求。我们在实际作业中,需要注意的只有测角。角度测量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重测的,有的一站要测上三四次,也就是这次实习让我们领会了精密测角的重要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精度要求的。该注意的都不能省略,天气条件太重要了,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比如大气对流,大气遮光,太阳直射时,温度对全站仪的影响,未动螺旋的隙动差,障碍物对视线的影响,虽然不会遮挡视线,但会形成一个模糊的斑影响找准。

另外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习惯了,拿到仪器就进行测量,对一些参数不去查看,这样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的,有些甚至无法挽回,所做的数据可能全部作废。这个问题一定要牢记在心,按程序一步步做:1、棱镜配套吗?常数该设为多少;2、角度、距离、气压、温度、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水平角和垂直角的形式;3、电池电量;4内存记录和手工记录,以便检核,这个不是那么必要。

二等水准测量

这是本次实习中陌生和富有挑战的一个项目。使用S1水准仪在校园内测量。每小组自己选线,测一个闭合水准,路线长度大约在2km左右,选择4个待定水准点。按照规定以次

选线——选点——埋石——观测

选线要沿路进行,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较强的地段。更重要的要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路段,应为是在校内实习更应如此,一是安全,而是视线不易被挡。否则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视线一定要避免通过河流、湖泊。这些都是学校内需要切实注意的地方。如果在野外,还要注意地质等条件。

选点,在实际作业中都要埋石,需要注意埋石的保存条件,不能被破坏了。不要受水淹、滑坡、沉陷的影响,地形隐蔽,展望不好的地方也要尽量避开。总之,要从时间、空间考虑周全。

具体测量时要往返测,使用同一种仪器和转点尺承,同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温度变化较大时要减弱其影响。各种限差要求如下:基辅面读数差小于4mm,基辅面读数差较差小于6mm,前后视距差小于1m,累计视距差小于3m,闭合差小于

等等。。。

随着我对仪器和测量规范的熟悉,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结束了。这期间,我们遇到了种种麻烦,比如如何更好的布设导线网、怎样更好的读数、怎样扶尺、怎样内业计算等等。。。。但我们都顺利的解决了,这不仅锻炼我们遇到困难快速解决的能力,还让我们养成了劳而无获的情况下保持心态平静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工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多在课本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精密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也更加熟练,并提高了快速计算能力。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在课堂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

在此次测量实习过程中我得出了几个经验:

首先,测量的前期工作不能太草率。在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组看了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自以为在大一上测量课时已经操作过这些仪器,没有什么难得到我们的,可是到了实习场地之后,我们显得束手无策,耽误了相当多的时间。就拿角度测量来说吧,在测量的准备工作的时候,大家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然而到了测量开始时没有一个组员能胸有成竹的站出来打头炮,最后还是通过查看资料,才真正的知道操作的准确过程。此次实习常因为这种的前期工作马虎影响了工作进度,耽搁了时间,通过这一点,我收获的经验是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一定不能马虎,不要眼高手低,要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这也是以后做任何事需要考虑的一点。

其次,测量讲究熟中生巧。在本次测量中,我的工作主要是扶尺和读数。在刚开始测量时,由于对仪器操作的不熟悉,经常因读数顺序错误或者重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从而影响整个组的效率,但后来经过多次操作渐渐地熟悉了这项工作,不需要提醒就可以了。从这,我也明白了,以后如果再从事测量工作时,一定要提前熟悉所使用的仪器和如何操作,这将会很大的提高办事效率。

最后,凡事都要力求事实求是。最初我们在测量中,对于那些总是超限的测站点我们觉得有点烦躁,就产生了造假的念头,想伪造一些数据,但后来发现这样做最后闭合差可能会超限,如果这样我们组就不得不重测。通过这,我认识到凡事该认真时一定要认真,来不得半点虚假。

测绘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工科;民族地区;测绘专业;教学

一、引言

“新工科”最早是由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基础上在2017年提出的相关概念[1],其建设思路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基于新经济、新产业的时代背景,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旨在适应新经济发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次年,由教育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协同的方式,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方案[3]。在新工科背景下已有众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所在的院校情况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吕伟才等[4]对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以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将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要求相结合,提出合理的测绘专业改革方案。王强等[5]对当前测绘专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测绘专业新工科建设改革方案。鲁金金[2]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办学特点,从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力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赵安周等[1]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新模式。高周正等[6]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专业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增强学生掌握测绘新知识为目标,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综上,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各种教学改革探索,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改革途径。但总体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些经验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并不完全适用,我们仍需要探索一套符合地区学情的教育教学模式。鉴于此,本文以新疆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改革思路,可为同类地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民族地区测绘教学现状与问题

新疆大学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任。测绘工程系本科生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数的1/3,不同于内地高校,学生组成复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一是学生基础差异大,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二是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三是教学实验实践技术有限,创新实验实践能力不足。

三、改革方案与建议

新疆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急需人才紧缺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新工科及“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以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为核心。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现在新测绘体系对测绘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新工科发展要求,对已有的培养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相关从业单位的过渡。

(一)因材施教,多层次组合式教学

根据综合性统计分析,受就读专业、高校所在区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学生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新疆大学的教学班由70%汉族生与30%民族生组成,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需要对民族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综合性的提高。一般情况下,民族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理论学习能力却有所欠缺。针对这个特点,合理性的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课所占比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快速的理解理论研究的内容。同时,对学业难度适当地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对民族生的课程做出改变,将促进民族生就业作为培养目标,适当增加难度较大课程的学时数。对汉族同学要求理论与实操并重,而对少数民族同学则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

(二)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建设“金课”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专业认证为要求,为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在此框架下输送一批批人才。但是课程体系的制定又不能过于繁琐,对学生的培养要从面到线,最后再归结于点,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疆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共有《测绘学概论》和《工程测量学》两门“金课”,以这两门“金课”为课程发展目标,积极把其他课程建设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测绘工程作为一级学科,其课程发展不仅仅有测量学的相关内容,更涵盖诸如以GNSS技术、GIS技术、RS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测绘类专业“3S”课程群。不仅要加强对这些课程的建设,同时也要将课程与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结合起来,引入新的相关课程,如三维激光扫描、Matlab相关课程、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将新兴技术引入到相关课程中去,实现教学与当下新技术发展的融合。

(三)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网络教学模式,为我们尝试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将线上教学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线上资源,对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引入校外课程进行辅助,以《测绘学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学生与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进行线上交流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对教授的各个章节理解深度不同,有助于学生综合更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除此之外,也能够将各老师所接触到的工程实例更好地同课程理论结合起来,易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去。线上教学的方式,也让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进行交流更加便捷。以《测绘程序设计》为例,属于测绘学科与软件学科的交叉,要求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测绘知识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对书中涉及的程序设计的内容进行学习,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后才能够更好地对课程进行学习。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所欠缺的部分进行学习,也能够及时对书中有疑问的地方与老师进行沟通,将时间高效地利用起来,在短时间内得到自己知识技能的有效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与内地相比较为不足,通过《工程测量学》MOOC课程的建设,将各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极大的缩短了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四)与企业联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相结合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测绘工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创新型与实践性,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想非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为了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此我们积极的与测绘类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发挥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理论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对民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对实验室设置及实验设备的更新都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测量仪器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为此我们新购置了设备并增设了以无人机航测为主的航测实验室。另外,针对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处理以及遥感数据处理需要的高性能计算机,我们购置了图形工作站,并设置了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这些调整为测绘专业向信息化测绘转变奠定了基础。

(五)科教融合,以科研促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大部分人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教学就是单纯的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如果不将科研很好地融入课堂中,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新疆大学比较注重科教融合,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资源和前沿课题转换为优质教课资源的能力。要求教师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里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随着我校测绘专业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获批的科研项目级别与数量都在逐年提升。已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4项。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研究生、本科生的参与。学生的加入不仅得到了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老师也能够及时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摆脱他们单纯学课本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的局限性。使他们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老师们的科研课题也常常成为学生们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学生论文水平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

(六)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问题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民族地区,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国家也多次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不断壮大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建设,使得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虽然取得不少成效,但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首先要继续完善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问题,采取激励政策不断引进人才。新疆大学在地方财政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切实做到引得来,留得住。近年来,每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测绘专业的教师队伍也在学校的大环境下逐步壮大起来。其次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的方式,鼓励年轻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另外,每年派出一位年轻教师赴同济大学或武汉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进修学习,以保持与内地先进高校教育理念的同步。

四、结束语

测绘专业范文第3篇

21天的实习已经结束了,在这实习期间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组已经能够独立的操作水准仪,数字水准仪和gps了。这3种仪器是这3个星期主要实习的项目,我们第一个星期由于天气不好,我的水准仪测量进行的不好,前两天都是下雨天,我们这两天把要进行水准测量的路线选了出来,我们选的是大约两千米的一个线路。然后用油漆和钉子,标志了点和点号。(由于下雨后来点号十分不清晰,还是晴天画点号效果好)接下来的两天天气也不是很好,总是阵雨,我们只好不下的时候赶紧出去测量,在测量第一圈的时候是我测的,由于第一圈我们出现了很多问题,两点之间的立仪器的位置我们是用步量的,但总是前后差很多,弄的总是要动仪器,来回的。也很没有默契。(后来老师教给我们先看下前后的距离,要在5米之内,越小越好,总的视距差不能大于10米。所以要掌握的很好,)这时候我们选的上的问题也出现了,我们选的路线有一段是个马路的十字路口的拐角,所以车子人很多,当时给测量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点以后要注意。结果第一圈我们起了个大早却没干出来多少活,后来开会冯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和技术,让我们可以更快的调平测量,立杆的一点要稳,这个很重要啊!

第二天,有了第一圈的经验后,我们的测量快了很多,问题也越来越少,仪器调平,量步,立杆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天气还是很不好,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鱼,我们着急也没有用,这期间我们中间研究了很多测量的问题,更加知道测量是个团队的测量,需要大家分工明确,组织好了事半功倍。在星期2的时候天气好转了。这已经是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了。我们很着急,因为时间很紧迫!我们用了一天半终于把水准测量测完了。

接着应该是测量数字水准和gps了,由于一个班级只有两个数字水准和gps,那两天大家都刚测量完水准仪,一起是轮着用的,我们没有借到数字水准仪和gps,我们只好休息了1天,在周五的死后我们借到了数字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我们测量的还是算顺利的,由于仪器很简单上手,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及时的给冯老师打电话询问,开始我们以为我们把已知点的高程输入进去是错误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那并不影响结果,结果是我们自己算出来的,我们数字水准选的是绕学校大操场的一个圈,和水准仪不同,(水准仪我们选的是绕了大半个学校)。很顺利的大半天就测量完了,后来学校放了3天假,我们周2来才传的数字水准仪的数据。在整个数字水准测量过程中,感觉只要设置好了就很简单了,因为数字水准会在各种超限的时候告诉你重新测量,仪器用起来感觉很简便,但前提是设置要设置明白。数字的东西果然是好用,比起老水准仪来说那简直比不了啊,太简便,精度还高,还智能,但现在数字水准的还是没有普遍,大部分还是老水准仪。

放假回来,这星期2们早早的起来就去借gps,8点借出来后,我们就开始调试仪器,由于第一次使用,尽管老师之前跟我们讲解过一次,但还是很陌生的很,在管理里面把配置级打开,然后开始设置天线及天线高,实施模式,时区,我们测量的是静态的,仪器是不用移动的,老师之前告诉我们的我们都调试好以后,测量了40分钟,两个分站才发现没有卫星,当时我们研究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并不知道,也不知道根本没显示卫星,还有的同学说是天线没电了,后来给老师打电话后,老师说有可能是端口的问题,我们按老师说的检查果然是,手簿被别人调试错了,调成蓝牙对天线的了,我们按老师说的去调试,果然显示屏幕上,出现了10多颗卫星。接着又发现有个仪器不显示3dq,询问老师后老师说这个是显示质量的,可以调试,并不影响测量。我们对仪器型号问老师(分站天线上没有仪器型号,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设置,后来证明,我们确实出现了问题,因为有一台分站设置错了,但我们直到测完都不直到,数据出来后我们才直到,我们应该更好的去学习啊,不会的太多了)经过了一番调试,学习后,我们中午才正式开始测量,之前的测量因为各种原因无效了,之后我们又自信的开始测量了,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开始一站30分钟了,3太机器同时测量,同时停止,然后保存,然后两个当已知不动,第3台机器挪站,以此类推。中途电池没电了,(当时我们想,没电了太可怕了,数据将会丢失,打电话询问老师,老师告诉说没关系,测量的过程中没电只要别动,然后去换个电池,继续就可以了,)我们趁挪站的时候赶快去换了快,结果最后我们最后一站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一个分站的天线天池没电了,然后由于时间问题,还有那站也被挪动的问题。我们只好收回仪器,第二天我们又用了一个小时,倒退了一站,测量完毕了。gps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小问题,比如挪站的时候仪器高忘改了,询问老师后,说只要后来测量了正确的就没问题,回来可以改正,比如有时候突然显示不处卫星,可以等会,有可能因为天气或者别的因素。但也有无法挽回的错误,比如没电了,然后站还挪动了,还没标志,比如说设置的时候设置错了,因为gps是一套卫星,所以我们必须设置正确。才能接受到正确卫星的正确信号。还好,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能够自己独立操作了。

3周的校内实习就这样结束了,我很珍惜大学生活,更珍惜大学的实习。我感觉这3周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总有不会的,不明白的,老师总是耐心的为我们讲解。我们给老师打了不少电话询问在实习当中遇到的错误和问题,老师也总是耐心的指导我们,我很感谢老师,也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很好的实习机会。

测绘专业范文第4篇

那些过于庞大的组织机构,权力的过分集中反而不利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外部作业效率的提高。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依据,并非一切权利都应该或必要集中起来。所谓术业有专攻,相对于细化的招生工作,政府部门更应该作宏观上的规划和引导,而不必亲力亲为。陈述至此,现行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工作机制框架已经呈现:政府指引,高校规划,导师具体操作。这无疑将颠倒主次。也就是说,导师的地位从原来的执行者变成了动议者。为了给这一模式的合理和有效性寻求作证,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曾就此问题向不少硕博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进行采访。在访谈的20名导师中,几乎所有导师都一致赞同这一模式。孙立平(北京大学)认为,如果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流程真的能够作此变革,那么中国的学术水平将取得重大进步;而王明黔(贵州大学)认为:导师的积极性将得到难以想象的促进,而真正的研究性人才势必得到发现和拔擢。但杨立青(云南大学)认为此种模式实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表示中国的问题很“特殊”。显然,政府放权是关键。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是差距很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权力)结构构想,并不一定会得到政治实践家们的认可。因为有人的因素,很多事物发展的轨迹便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子。从较为长远的政治发展历程来看,权力均衡、还权于民并非假说,但这仍旧得需要时间和众多具备平等自由之思想和真正为着人类进步的精英们的努力。就现实的情况来说,可以采取这样的应对之策:各学术领域把本领域所欠缺的人才类型和大致的数量加以统计,汇总之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然后政府部门经过讨论,确定出相应的招生计划,然后向全社会所有具备导师资格的教授发包,由这些人自发进行相应的包揽工作;执行之后的情况以学校为单位,回馈给政府主管部门。这样一个循环,既照顾到了是社会的需求,也考虑了政治权威,并且给予了教师相应的招生自主权利,从而使得招生主导权得以合理回归的同时,也使得普适的价值理念得到推及。

1招生工作绩效评估机制问题及对策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工作并未建立起卓有成效的效益评估机制。主要弊端有:对考生动机考察不够;制度设计中未考虑选择性问题;统考和复试选拔有效性问题;招生资源配置有效性缺乏评估;招考相关的信息不够公开;学校和导师参与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性不强;公平意识受到应试文化的局限;对创新潜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缺乏有效手段。这一方面源于上文所陈述的公权力的非理性干预,致使许多有利于这一工作开展的人性化制度不能建立或是健全;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招生工作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也成为重要阻滞因子。但归根结底,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观念的落后。革新之难多数情况下并非是提出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方案的艰难,而是有过多的因素阻碍此种变迁。再深入一点来说,一次变革成功之后,后续变革阻力立即产生。我们的文化当中缺乏天下为公的因素。长期以来,政务部门及其最前沿的政策执行者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听命行事。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官僚文化当中存在一种叫做“舍车保帅”的达尔文主义。通常,下级听命行事都不一定能够保全自我的切身利益,逾越雷池的事情当然就更不敢做了。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对比研究,笔者得出了一个粗略的结论: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主导权基本控制在行政部门,故此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绩效评估机制严重滞后于这一事业的发展形势。基本是一个政令的执行流程,却缺乏一个监督和评估机制。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具有真正约束力的监督机构实际并不存在或是作用微弱。因此,工作的好坏和效益的优劣仅仅是官僚层级之间的一个程序问题,无须过多地向社会各界交代。长期以来民众在政治活动当中的失语,使他们已经习惯于或是没有意愿对此进项诘责或是质疑。因此在西方国家被视为战略性质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选取的招生工作,在我国并未得到像高考那样的关注度。

具体对策:第一步,实行上文所提出的招生工作机制,还权于高校和教授;第二步,把招生计划的解读版向全社会公布,然后努力践行,并建立跟踪机制,同时允许社会各界参与到监督工作当中;第三步,建立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人才终身事迹档案资料数据库,然后构建一个长期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工作评价体系。即是说,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从指定招生计划,到招生工作实际开展,再到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乃至就业和终身成就,据此建立起相应的一套评价体系。这项工作可以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工作,我们可以用它来引导和映射我们招生工作的得失成败。

2招生名额存在区域层次限制问题及对策

据悉,2003年我国硕士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6万余人,10年间招生人数持续增加,数量已翻倍。而教育部在通知中指出,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单位录取的博士生、硕士生人数不得超过国家下达给本单位的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规模数。根据文献资料以及现状分析,得出一个较为接近当前我国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的结论:首先,有名额限制;再次,有区域限制;最后,有层次限制。限制名额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稀缺;二是杜绝贪腐等学术腐败问题的出现;区域限制,则是出于执政根基稳固的考虑,根子是政治权利区域性不均衡分布,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是主要的障碍性的因子;层次限制则是对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报考资格有所规制,比如贵州等西部低层级高校的学生可能并不允许报考中东部顶尖高校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笔者认为,这些限制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思路进行革新:不限名额,只需要规定准入标准,即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进一步升学深造,而一旦达到相应的要求,则绝不拒绝;破除层级差别,打破区域限制,“985”高校先拟定一个准入标准,其他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考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其标准,它就应该欢迎,而不是冷漠拒绝。应改革落后的招生观念,让那些具备向更高层次跃进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3结语

测绘专业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关系转型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非常规化国际上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对我国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带有明显的“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功利性,发展速度过快、过于仓促。自1999年我国政府做出高校扩招决定后,当年即扩招47%,发展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绝对数量上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而这样的“成果”,美国却用了近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堪称世界壮举。然而,在入学率增长的同时,我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率远不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扩大,客观上引发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斯潘斯(A.MichaelSpence)提出的教育信号理论可以很好解释此现象。教育信号理论认为,学历的信号功能对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及报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扩招造成的高等教育人数剧增,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致使教育的信号功能弱化,雇主很难从就业市场中筛选出合适的雇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能力者为了把自己从相对低能力者中区分开来,以获得满意的就业,遂不得不继续进行教育投资,本科毕业后继续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追加投资进一步为国家扩招提供了现实依据,而扩招又进一步造成高等教育信号功能的弱化,再次造成高等教育过度投资,并且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4]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皮奥里(M.Piore)、多灵戈(P.B.Doeringer)、卡诺依(M.Carnoy)等人提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被制度性地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等类型。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要求求职者应具备的教育水平不同,在工作报酬、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晋升机会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一些研究者提出我国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即是一个多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影响分割的因素包括区域和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行业的限制、工作经验的限制、就业时间的影响等四个方面。[5]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对立,东西部发展差距显著,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给毕业生就业选择带来困扰。城乡、地区间收入差异明显,社会保障城乡分割,个体求职成本存在巨大差异。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就业收益预期和机会成本。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存在如此巨大差距的现实国情下,到乡村和西部求发展无疑不利于毕业生们就业预期的实现,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广大毕业生仍不情愿到农村和西部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的根本原因。

3.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社会就业需求结构不一致劳动力就业市场对劳动力与人才的需求,既表现为一种数量的需求,也表现为对劳动力层次与人才学科专业结构的需求。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社会就业的关系,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一些研究者基于1998-2007年数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人数的变化确实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影响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6]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在于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变化,高校在面对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时,常常是被动的,反应滞后的,而恰恰是结构问题,已经凸显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第一位的大问题。[7]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我国高校扩招缺少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动力,也不受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制约,导致高校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忽视市场需求,专业的设置及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毕业生数量激增与就业越来越困难并存的局面;其次,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特色定位没有相应的政府计划指令和促动,各高校片面追求学生数量最大化,于是专科学校效仿本科学校、本科学校效仿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则力求学科更齐全,致使专科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培养模式趋同,忽视质量和特色的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自然不可避免出现。

4.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毛入学率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而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属于“伪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和不良择业行为。在城市就业工作岗位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仍然以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就业选择,就业预期过高,出现“东高西低”、“眼高手低”等现象。比如,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偏向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城市,有意向到西部及边远省区的毕业生甚少;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成了毕业生们的“宠儿”,而很多中小型企业急需人才的空缺岗位却无人问津,当前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报考热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工资收入预期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也有较大差距,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存在很大误区,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不合理性,许多高素质人才找不到合适工作,人才浪费愈来愈严重。结果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并存的局面。

应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不确定性关系的策略

1.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首先,要教育引导毕业生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其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最后,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高校要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等。

2.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时期,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度和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做到既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又不因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造成大规模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要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8]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在安排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及时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等教育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