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绘遥感技术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精选

测绘遥感技术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遥感测绘技术;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一直是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采矿建设过程中一项重点工程和项目[1]。该项目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科学、准确的动态监测平台,协助监测人员了解矿山地质环境和动态变化,提升矿山地质的综合监测水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适用范围

1.1山体滑波

山体滑坡在矿山地质环境中最为常见,由于矿山太过陡峭,坡度倾斜严重,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植被覆盖率不高的地段容易发生,开采道路及开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大雨天气则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山体滑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随时有巨大威胁。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能够很好的对山体滑坡地段实施监测[2]。

1.2空间塌陷

空间塌陷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中较为容易出现的一类灾害,由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形成。具体形成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矿山地下资源被逐渐开采,则地底被开采的范围之内就出现空洞,山体上部岩石层和植被土壤的正常重力、压力导致空旷位置上部出现形变,最终形成空间塌陷。

1.3矿山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具体发生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是煤矿的开采,多种因素包括粉尘、过滤水、生活废水、矿渣、开采设备排放物、燃煤烟尘、放射性物质、SO2等等排放于矿山周围或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对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确立有效改善了这个问题,但在矿山开采中,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环境污染有很好的的动态监测作用。

2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技术要点

2.1辐射校正

在矿山环境动态监测中,遥感测绘技术的辐射矫正是第一个需要注重的技术要点,要求具体监测的遥感影像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成像时间上也要几乎一致,降低成像误差,如此才能达到监测的精准性要求,使最终影像清晰可辨,但实际情况中遥感影像会有辐射误差,在监测之前要对其进行校正:目的在于削弱或最大程度减少因太阳光照角度、大气条件、辐射因素导致的成像亮度差异,一般有相对辐射校正和绝对辐射校正。

2.2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技术是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第二个技术要点。处理对象包括光谱信息、空间分辨率、纹理等,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手段众多,传感器影像融合较为常见,其他方式包括多时相影像融合、多波段影像数据融合等等,影像融合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方式,通常采用HIS变换法,该方法有计算快速、简便等优点[3]。

2.3信息提取

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信息提取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然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信息识别。此技术的应用是以对象遥感处理技术为基础的,监测获得遥感影像之后,进行图形分割,将分割完成的模块作为图像对象,然后具体分析和处理获取所需的分类信息。

3遥感绘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具体监测方式

3.1山体滑坡监测

山体滑坡多是露天开采、连降暴雨、道路开挖等原因造成,在山体陡崖位置多有发生[4]。具体监测中发现:滑坡面凹凸差异大,呈现上陡下缓之势。为进一步监测滑坡发育状况,对测绘图像使用适宜波段处理,增强其线性显现度,从而完整的呈现出山坡完整度、植被覆盖率、岩性等特征,直方图能够通过波段进行调整,融合HSV则会进一步增强,清晰度再次上升一个层次。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山体滑坡监测,其它部分监测清晰,但对于滑坡位置的形态特征显示不够清晰,因其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才能清晰显现,所以滑坡位置以及下滑的石流石块,呈现色调多数较浅。

3.2空间塌陷监测

不同地区的矿山环境不同,矿种也不同,空间塌陷表现的破坏力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在遥感测绘获取的信息图像中会清晰显示。在TM图像中,空间塌陷位置一般为单独的椭圆形,也有一些呈现出环形斑点或板块,且颜色明暗度也有差别。具体监测成像之后,B4水体反映效果好,B5则可呈现更多的信息数据,会因地区及矿山地质不同产生较大的反差,B1在水体亮度值方面有显现优势,所以调整之后可根据亮度深浅判断塌陷区的变化状况。

3.3矿山地质污染监测

矿山因人们的开采需求,污染严重,尤其是煤矿,开采时周围能见度较低。具体监测中,彩色合成图像污染严重区域会呈现亮度值较高的亮白色或暗褐红色,污水则会呈现出粉红色。遥感绘测技术可有效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状况,并将其清晰显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尤其是在山体滑坡、空间塌陷、矿山空气及水体污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遥感技术系统支撑基础下,获取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测绘图像则可具体呈现其动态变化特征,协助监测人员作出准确的判断。相信未来,遥感测绘技术会不断更新发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效果也可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武继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与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李万伦,甘甫平.矿山环境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16,02:1-7.

[3]武强,李学渊.基于计算几何和信息图谱的矿山地质环境遥感动态监测[J].煤炭学报,2015,01:160-166.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第2篇

任何生产建设工程项目的安排,都应首先查明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水文地质勘查的各个阶段,充分运用航空相片、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其它遥感手段,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掌握该地区地下水形成、贮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利用和排除措施的制订,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1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貌、水体和含水岩体,具有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能够迅速地总结出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1981年,地矿部就提出要求: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卫星相片和航空相片进行水文地质解译,解决某些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这个工作必须贯穿整个水文地质普查的全过程,作为设计、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效果是很突出的。首先是勾绘的地质界线(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界线)准确可靠,地貌研究比较深入透彻,还可以得到隐伏断裂和活动断裂的较为准确的资料;其次是由于遥感图像能清楚地反映水系、水体、湿地、地下水浅埋带、泉水和泉水溢出带等与水文地质密切有关的现象,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另外,用遥感技术可以大大加快水文地质普查速度,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复杂、交通困难地区的普查工作中,更能显其优越性。

2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用遥感地质方法

寻找地下水及估算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开展得很普遍,不论是在基岩山区还是在松散堆积区,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项工作中,首先对航空、航天图像进行地质解译,找到富水的含水层分布区或富水构造;然后根据水文地质钻探的试验资料、已有的各种开采井的资料和水文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水资源的计算和评价。由于遥感图像解译得到的含水层和含水构造的边界相当准确,所以用遥感技术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矿区水文地质勘查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矿井透水事故,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然这与矿主为了经济利益而盲目、不合理开采有关,但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没有查明矿区的含水层的分布和地质构造。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就可以有效地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质构造,能够做到合理布置矿井,进行有计划开采。这对于有效地减少矿井透水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4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查

水库区的水文地质勘查主要解决水库向邻谷或库底的渗漏情况和渗透量问题。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各阶段,通过对库区航天图像、航空相片的地质解译,结合地面调查和钻探工作,能够快速并准确地查明库内及库岸的岩层透水性、透水岩层的走向、泉水的出露点及水库与邻谷地带岩层透水性可能渗漏的方向。根据这些水文地质条件,可做出河谷区到分水岭地段内各不同时期的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并为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条件。在我国三峡水利枢纽、二滩水电站、飞来峡水利枢纽等许多大型工程都应用了遥感技术,并取得重要成果。

5其它水文地质工作遥感技术

在海岛淡水水源调查、地热水文地质调查、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在寻找古河道和河漫滩中的富水地段,可准确地看出各种地表水体的形状和分布,找出地下水露头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在沿海及岛屿上寻找淡水;研究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探测隐伏溶洞、岩溶水运动方向等);还可探测地下热水的埋藏条件。

二水文遥感技术的优势

1可一次性获取大范围内的地物信息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的特点

尤其是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可以到达910km左右,一次取相就能覆盖到实际的地面范围约34225km2左右。这种宽阔的取相视域与水文工作中人工实地勘测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从而也突显出人工实地调查的局限性如由于视域阻碍而造成勘测效率低等。

2信息量大,全天候监测遥感技术

在获得可见光波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可见光波以外的信息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波段的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成像来使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特征表现出来,很大程度的扩展了在水文工作中的观测信息量。同时遥感技术可以不受植被、冰层、云雾的影响达到观测的目的,从而实现全天候观测,能够扩充水文勘测的调查量,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水文变化的规律。

3收集资料方便,没有地域局限性

在水文工作中,人工作业受到很多地面条件的限制,如高山冰雪地区、海洋地区、沙漠地区和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工作人员因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导致数据不能收集完整,而遥感技术在水文工作中的应用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问题,遥感技术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国界限制,能够全方位的实现资料与数据的收集,使水文工作中的资料与数据更加全面化,使水文研究能够更加科学与准确。

4收集资料快捷遥感技术中的陆地卫星

实现全球覆盖成像的周期仅仅为16~18d,如果多颗卫星同时工作,能够使探测周期成倍缩小,而水文工作中的人工作业实地勘测的时间则比较长,而且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遥感卫星与人工作业相比更加便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全的资料,有利于水文工作者掌握不同地区水文的变化规律。

三结语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第3篇

地质勘察对水利水电工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地下水作为岩石土体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但会影响建筑项目场地地基层的岩土体性,还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在进行勘察中不能忽视水文地质问题,要深入分析,不能只做一般性的评价,否则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地下水在岩土体中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都会引起岩土工程的危害,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三是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膨胀收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时,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严重的会导致地裂引起构筑物特别是轻型构筑物的变形、崩塌破坏。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的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如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等行为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移动的动水压力通常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2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地质勘察评价内容

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时,在设计基础上和施工基础上没有深入评价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导致许多工程的质量受到威胁,造成下沉或开裂的的后果,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中一定要加强做好水文地质的研究和详细评价,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其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中的评价内容有如下:从岩层、构造、地貌等方面阐述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一般规律,根据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水化学类型进行评价。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及建筑物基础的作用和影响;对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进行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消除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中还应根据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选型,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对地下水的天然状态进行查明,并分析预测地下水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的会发生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按地下水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的地质问题。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技术手段获得了飞速发展,从深度、广度及精度上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主要的技术手段及应用如下:

3.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勘察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并将它们填绘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为下一步布置勘探孔、试验及长期观测工作打下基础。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必须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图件的精度和详细程度,应与地质测绘比例尺相适应。在图上,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尽量反映,宽度不足2mm的重要工程地质单元,如软弱夹层、断层等,要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其实际数据。地质界线误差,一般不超过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mm。

3.2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通过对地质、地貌、第四纪冲洪积物、新构造运动、地下水的调查,填绘出水文地质图,查明勘察场区内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的开发利用远景评价,并对区内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等提出防治措施。

3.3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探是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地下工程出现的问题和取得较深入的资料。主要有工程钻探、工程物探、坑探、遥感技术等。

3.3.1工程钻探。钻探是指为了鉴别和划分地层,用钻机从地表向地下钻进,在地层中形成圆柱形钻孔。钻探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中最基础的一种方法,应用广泛。钻探通过钻孔采取不同深度的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特征等,从而判断地质情况,查明地下水的类型。从钻孔中取出的岩石、土样可进行室内试验,用以测定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指标。利用钻孔可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灌浆试验、长期观测工作及地应力测量等。地质人员在钻探过程中应根据钻探质量要求,认真记录钻探中出现的各种地质现象;对于像砂砾石层、软弱夹层、滑坡等特殊地段,应选择合理的钻探方法以保证成果能够真实反映该地段的地质条件。

3.3.2工程物探。工程物探是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物探应用观测仪器来测量勘探区的物理参数,如导电性、弹性、磁性、密度等参数。工程物探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滋波勘探等。

3.3.3坑探。坑探是指用挖坑方式观察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其特点是勘察人员能直接观察到地质结构,便于素描,且准确可靠。对研究断层破碎带、软弱泥化夹层和滑动面(带)等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工程性质等有重要意义。坑探主要包括探坑、探槽、浅井、竖井、斜井、平洞等。由于坑探人员能够直接深入地进行观察,记录,揭示地质现象,且对地质体扰动较小,可以不受限制地采取原状结构试样,并可用来做现场大型试验,所以坑探在水利水电项目中作为一种辅助勘察手段被广泛使用。3.3.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属性和相互关系的一种技术,它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而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而搜集信息,在水利水电勘察中也应用较为广泛。遥感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一般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共3大类。按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遥感技术优势:

(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

(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时效性)。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结束语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应用服务;技术体系

0引言

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赋予了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需要更全面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山水林田湖草的准确位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变化情况等真实信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对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统计。[1]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下达《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建设天津等10个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2334号)[2],同意建设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卫星遥感在安徽省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进入了新时期。本文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为背景,探索在省级中心框架下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全国范围内省级卫星中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1.1建设意义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能够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观测要素的不同特点,形成全覆盖、全天候、全要素、全方位的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对提升省级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支撑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可以极大地提高卫星数据获取和应用服务能力[3],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数据基础,为生态红线评估和划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自然资源资源调查、利用评价、确权登记等工作提供资料来源,为土地、矿产、林业等执法监督检查提供影像依据,为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工作底图,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精准管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提供动态信息[4]。

1.2建设目标

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是国家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体系中心的省级节点,建设应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秉承“资源共享、务实管用”原则[5],集数据管理、产品生产、主业应用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积极推进卫星应用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评估、决策等主责主业,着力提高卫星遥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应用水平,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卫星遥感应用产品服务。围绕数据、产品、应用和服务,实现卫星应用的产品服务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综合服务平台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为例,具体建设目标包括影像整合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应用研发能力三大部分。1.2.1影像整合能力。建立面向国土、地矿、测绘、林业等自然资源领域以及其他行业的影像需求统筹机制,形成与省级应用需求相匹配的影像数据和各级产品的接收和管理能力,整合构建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1.2.2应用服务能力。以应用为导向,提高面向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卫星数据产品生产能力,建设与维护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系统。健全共享和应用服务机制,形成贯通部、省、市、县(乡)的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卫星应用与服务专业技术队伍。1.2.3应用研发能力。提升高光谱、雷达等新型应用产品和专题应用产品的研发水平,探索深度学习、智能提取等新技术在卫星遥感中的应用,推动应用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具备承担省、部级卫星遥感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的能力。

2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

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除了提供丰富的数据共享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应用技术服务保障。本文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中心为例,详细阐述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的组成结构和工程实践。

2.1整体技术架构

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由网络层、数据层、业务运行支撑层以及业务软件系统层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网络层包括涉密网、互联网以及由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组成的公有云基础设施,支撑影像数据传输、存储、加工、管理、服务等业务的运行。数据层是所有业务运行的基础,为所有业务提供稳定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层包含本系统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包括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业务数据等。运行支撑层由数据服务、基础服务、接口服务、应用服务等组成,支持各种方式的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层是整个系统对外提供服务和交互的出口,包括影像数据接收与管理平台、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基础平台等。通过这些系统实现遥感卫星数据在需求征集、数据接收、生产、应用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统筹管理。

2.2网络基础设施

建立支撑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安全系统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集需求、数据、知识和智能驱动为一体的遥感影像智能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数据收发、数据生产、影像解译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率。采用最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满足多节点大块数据读写的性能要求,保障文件系统业务的流畅性,兼具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面向虚拟化平台设计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除了可以对接私有云平台的文件系统,还具备无缝对接公有云平台,承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其他各类新业务系统与应用的能力。纵向通过自然资源业务网或者互联网接收自然资源部提供的各类数据,横向通过互联网与环保、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实现网络互通。在卫星中心网络环境中设立数据推送区、生产区和共享服务区,满足对各类遥感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共享需求。数据推送区部署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云服务平台,负责接收来自自然资源部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以及向市、县(乡)中心和行业应用节点推送的非涉密遥感影像数据及产品。数据生产加工区部署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此区域为涉密网区域,实现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生产、加工。对外服务区部署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分别对外提供遥感影像查询服务和非涉密遥感影像数据服务。

2.3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

建立统一空间基准、精度和分类标准的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并按照产品类型分类、分级存储,实现数据存储规范化、数据查询高效化、数据使用便捷化[6]。同时,建立数据更新机制,接入其他政府部门共享数据库,持续丰富基础数据。全面梳理各类遥感影像和自然资源空间数据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分类,以近5年来的优于2.5m的卫星影像数据及其元数据作为本底数据库,纳入全区土地资源、地质矿产、林草等多比例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基础数据库,用于全区遥感监测的专题数据库和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遥感监测业务数据库,以及控制点成果库、数字高程模型成果库,形成数据内容全面、分类合理、应用广泛的全省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组成见表1。影像本底数据库是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原始影像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专题影像数据库3个独立的子数据库。原始影像数据库采用文件形式存储于数据库存储服务器。在物理设备上,根据影像区域、传感器类型、采集日期构建三级文件目录结构,根据原始影像的元数据信息将原始影像文件自动存入相应的目录中。产品/专题影像数据库主要存储原始影像数据经处理后形成的各级产品成果,以景为单位的多传感器数据和以图幅为单位的影像数据。在物理设备上,根据产品名称、制作日期和覆盖区域构建三级文件目录结构,根据产品影像的元数据信息将产品影像文件自动存入相应的目录中。对于不同的产品项目,分别创建以景为单位和以图幅为单位的影像数据镶嵌数据集,以实现快速检索。

2.4业务软件系统

影像数据接收与管理系统是在现有数据接收和数据建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升级而成,具备支撑影像数据和各级产品的接收和管理能力,实现卫星影像数据、产品与自然资源主体管理业务的统筹管理和整合融合。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多源异构遥感影像数据和产品实施统一管理,向其他系统提供统一数据库访问接口和数据的统一访问服务。对海量卫星标准产品、增值产品、专题产品及其他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存储和高效管理,实现卫星数据和产品的归档、查询、统计、维护和可视化展示等,满足对多源、多尺度、海量卫星遥感空间大数据的管理需求。应用服务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在多源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调度下,依托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利用并行处理、负载均衡、控制点自动匹配等算法,实现对标准产品的快速、集群式生产加工,批量输出单景正射、镶嵌匀色、裁切、制图等不同处理深度的增值产品。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包含需求提交与统筹、采集计划、数据目录、非涉密数据推送等方面的功能,针对全省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遥感应用业务和产品需求,统筹管理卫星数据产品。[7]在线电子地图资源,供行业用户及公众用户在线浏览和调用。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基础平台由遥感解译样本库、深度学习训练引擎、智能解译生产系统、分析服务与产品制作系统等部分构成。为研发新型应用产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建立基础性研究平台。

3应用服务模式

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用服务模式,在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同时,拓展面向本省(市、区)其他政府机关、行业部门的应用渠道和共享服务模式,实现实用化、高效化的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横向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及社会各行业应用。以提供影像数据或产品的方式,服务于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包括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执法督察、开发利用等业务应用。围绕发改、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的相关业务需要,提供影像数据共享服务或影像数据。纵向形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应用技术体系。以业务专网或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安徽中心与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市、县(乡)节点在影像数据的实时互通和业务联动,向上接收自然资源部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推送的影像数据以及业务指令,向下为市、县(乡)节点推送包括影像产品目录、原始影像数据、标准产品、地图服务、专题产品等在内的各型数据。

4结束语

测绘遥感技术范文第5篇

信息化测绘时代,给工程测量带来了全新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给工程测量数据采集方面带来许多的方便,在对工程测量数据的分析、后期的管理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众所周知,一项建设工程的开展必须经历三个步骤,即首先要确定项目方案、再者要开展项目的实施工作,最后对项目的运营维护。工程生命周期管理从工程的策划决策开始,直到项目工程的使用,贯穿其中,对一项工程从头到脚的进行管理。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对工程的管理方式是通过科学数字化。利用此方式监测分析工程信息,并将创建的工程信息入档进行有序的管理。并且工程生命周期的管理具有共享作用,可以方便工程管理人员资源共享。其中,工程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对工程的决策开始时,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的预算造价、工程的现场物理信息采集等方面起到集成作用,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其次,工程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面,将施工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促进施工单位各个部门有效的合作。在有效的合作中,工程的相关单位整合改进工程的设计方案。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控制施工进度,达到工程施工的高效性。工程生命周期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监督工作,记录数据控制工程的质量。并在工程施工完毕,通过记录的施工信息数据,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维护,提高工程的使用率以及使用寿命。

二、工程测量的发展机遇

信息化测绘时代的来临给工程测量工作的运行和工程测量数据的管理上提供了更为方便有效的方式,促使工程测量再一次全面发展,这必定给工程测量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存在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表现在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对工程测量提出的更多规范性的要求,使得工程测量越来越规范化和正式化;另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测绘以其发达的科技信息技术,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方法。

1.工程生命周期管理对工程测量的规范性要求由上文的介绍中可以发现,工程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信息化测绘时代的生产元素,在对传统工程测量方法的总结分析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技术方法,在工程测量上不断引进全新的有效的工程测量方式和方法。其方式方法,对工程的设计策划、施工以及管理中都起到全面积极的作用。与传统工程测量不同的是,在工程生命周期管理中,工程测量是集合工程的设计策划、工程施工、工程运营使用和工程的后期维护等工程的全方面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更重要的是,工程测量在对工程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对工程现场以及工程周边的信息做出了详细的采集。

2.信息化测绘为工程测量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信息化测绘作为科技信息时代的产品,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服务于任何人(anybody)。信息化测绘为适应这四个“任何”,在对工程测量上,必须具备高技术要求,笔者总结如下。

(1)卫星定位技术卫星定位信息是为工程项目的总体地理位置的标注,这项技术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与工程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针对工程项目的高度值,对项目工程垂直空间中高空间的卫星遥感技术,对工程目标高空间进行高空信息采集,设计项目工程高空部分的施工方案。

(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针对项目工程的占地情况进行数据测量,并提供设计方案,完成施工技术指标。通过对地理位置数据的测量,可以对项目工程做出标准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效果图,为项目工程的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三、工程测量面临的挑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