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外包论文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精选

财务外包论文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第1篇

(一)人才适用性差,人才二次培养的任务艰巨从人才适用性方面看,北京人力资源基数较大,但是对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却不多,人才二次培养的任务相当艰巨,产业发展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北京虽然在人才规模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真正适用于外包方面的人才并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缺乏熟练的英语能力,国际化人才缺乏。大多的从业人员在语言能力、文化沟通以及国际规则等方面都不能与国际接轨;二是缺乏与职位对口的技能人才,北京服务外包行业缺乏“有效”的“合格人才”供给。比如承接IT和流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需要基础科学技术知识、软件编程调试能力、有关对象行业一般知识等综合训练,但是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人才供给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较大。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最主要的人才劣势是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复合型通晓困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高端人才。服务外包人才的规模和水平是决定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北京服务外包人才主要来源于二、三本院校及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这些院校和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属于技能型人才,虽然也有来自重点大学但是数量偏少。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新兴产业方面还处于空白。由于服务外包业属于新兴产业,目前北京的大学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是太少。

(三)外包人才的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差。从企业方面看,北京的外包企业在产业人才标准和待遇体系上做得还不够好,在企业文化氛围、薪酬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未形成行业标准;从员自身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低,或者是认为自己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从而导致离职率高、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差。

二、北京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建议

(一)校企联合培养外包企业联合北京高校开设对口专业,通过高校培养专业知识人才,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联系各方优势形成一条可靠地发展循环链条。同时高校通过企业渠道获得最新、实用的知识,不断调整对口专业的课程设置;企业也能从高校渠道的得到适合其业务的人才资源,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联合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推动作用明确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导向作用,继续鼓励和支持外包业的发展,重视外包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引进外包人才,减少人才外流。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市场经济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及其优越性

合并财务报表,简称合并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调整或抵消个别会计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数额后编制的,用以综合反映合并个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在位于向母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这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他们是公司资金的提供者,承担着资金的风险而财务报表是其了解经营者对资金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途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所谓合并理论,实际上是指认识合并财务报表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即如何看待由母公司与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合并主体)及其内部联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与母公司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报表主要满足母公司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延伸。实体理论下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更加趋于合理化。随着企业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也从主要服务于母公司这个大股东,转为重视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二、规范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实施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现就该规定体现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理论基础略作分析。在合并财务报表计价基础方面,暂行规定认同母公司理论,即采用双重计价基础,在计算合并价差(其中包括股权购买价格中所蕴涵的商誉以及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时,对于母公司所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只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推算并确认公允价值,对于少数股东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仍维持历史成本基础;在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认定方面,暂行规定采纳了折衷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的做法,将少数股东权益单独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在收益确定方面,暂行规定强调反映母公司股东所享有的净收益,将少数股东损益视为一项费用,作为合并净利润的一个扣减项目,与母公司理论的合并理念一致。

三、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选择的趋势性分析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主要侧重于母公司理论,但在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转向了主体理论,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趋势,企业合并可能会取消权益结合法(美国FASB141《企业合并》已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有人认为,主体观成为合并报表主流理论已是大势所趋。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大变化,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一股独大的现象会逐渐改善,尤其是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成长,股权会越来越分散,少数股东的持股份额总和可能会超过母公司的持股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仅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报表编制目的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实体理论下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符合少数股权的性质。母公司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一项负债,而将少数股东收益视为一项费用,这种界定并不符合要素的定义。

第二,从股权的性质看,少数股权与控制股权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经营及其他事项的影响程度不同。母公司可以依靠控制权,采取有利于母公司自身利益的经营方针和利润分配方案。少数股东对子公司的权利仅限于清算时对剩余财产的要求权、出售和转让股权及取得股利的权利。除此以外,少数股东与控制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因此,与其说少数股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不如说是一项特殊的权益。实体理论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权益和收益。我国暂行规定中坚持了母公司理论,而新准则的诸多规定反映出我国对合并理论选择从母公司理论转向了实体理论。

第三,从国际形式上看,按照所有权理论所设计的比例合并法已受到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的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建议用主体理论,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转向了主体理论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

企业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其企业和系统的安全状况,而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有意或无意地对公众散播出去,则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如若企业无法信任外包商,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的话,则会造成外包商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失效,这也会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很大程度上风险规避的重点内容。

1.2依赖风险

企业很容易对某个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产生依赖性,并受其商业变化、商业伙伴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恰当的风险缓释方法是将安全服务外包给多个服务外包商,但相应地会加大支出并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将失去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即企业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事件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处理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再造能力即包括了信息技术;第三种灵活性就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它产生于企业改造技术基本设施以利用新技术的时期。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对技术趋势、商业趋势的准确预测和确保双方建立最佳联盟的能力。

1.3所有权风险

不管外包商提供服务的范围如何,企业都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持有所有权和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服务外包商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职责,并且其服务级别协议条款支持这一职责的履行。正确的风险缓释方法是让包括员工和管理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其首要责任,并进行安全培训课程,增强常规企业的安全意识。

1.4共享环境风脸

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使用的向多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操作环境要比单独的机构内部环境将包含更多的风险,因为共享的操作环境将支持在多企业之间共享数据传输(如公共网络)或处理(如通用服务器),这将会增加一个企业访问另一企业敏感信息的可能性。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1.5实施过程风险

启动一个可管理的安全服务关系可能引起企业到服务外包商,或者一个服务外包商到另一个外包商之间的人员、过程、硬件、软件或其他资产的复杂过渡,这一切都可能引起新的风险。企业应该要求外包商说明其高级实施计划,并注明完成日期和所用时间。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对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时间期限做出了限制。

1.6合作关系失败将导致的风险

如果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失败,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合作关系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时间损失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失败归根究底来自于企业和服务外包商之间的服务计划不够充分完善以及沟通与交流不够频繁。这种合作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失败,如同其他商业关系一样,它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同时还需要合作关系双方进行频繁的沟通。

2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

要进行成功的信息安全外包活动,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这对于企业实施和管理外包活动,协调与外包商的关系,最大可能降低外包风险,从而达到外包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的内容分为几个主体部分,分别包括企业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确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的方针以及信息安全外包的安全标准,然后是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方针和风险程度.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之后,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安全外包的控制方法,协调优化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3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的实施

3.1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在很多时候又称为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方针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指导如何对资产,包括敏感性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指导或者指示。信息安全的方针定义应该包括:(1)信息安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信息安全具体包括的范围以及信息安全对信息共享的重要性;(2)管理层的目的的相关阐述;(3)信息安全的原则和标准的简要说明,以及遵守这些原则和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4)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性责任的定义。在信息安全方针的部分只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能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具体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细节将留至服务标准的部分来阐明。

3.2选择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13335是目前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1)BS7799:BS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指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包括如下两部分: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BS7799-2:19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IS013335:IS013335《IT安全管理方针》主要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南。该标准目前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技术安全的概念和模型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和计划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管理部分;防护和选择部分以及外部连接的防护部分。

3.3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商业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对信息安全外包的范围进行界定。界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1)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产、技术;(2)实物场所(地理位置、部门等)。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所要求的安全程度,识别所有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的内容。企业需要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选择一个适合其安全要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合乎规范的评估,识别目前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的选择对服务外包商的站点和服务进行独立评估,或者在年度检查中进行评估。选择和使用的独立评估的方案要双方都要能够接受。在达成书面一致后,外包商授予企业独立评估方评估权限,并具体指出评估者不能泄露外包商或客户的任何敏感信息。给外包商提供关于检查范围的进一步消息和细节,以减少任何对可用性,服务程度,客户满意度等的影响。在评估执行后的一段特殊时间内,与外包商共享结果二互相讨论并决定是否需要解决方案和/或开发计划程序以应对由评估显示的任何变化。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文档在控制过程中都应该予以建立和保存,企业将这些文档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对外包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估结束后,对事件解决方案和优先级的检查都将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以便今后双方在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上进行改进。

3.4制定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

依照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定义了服务规则的框架,主要阐明信息安全服务要如何执行,执行的通用标准和量度,服务外包商以及各方的任务和职责;第二部分是信息安全服务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具体分为高层服务需求;服务可用性;服务体系结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服务度量;服务级别;报告要求,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安全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程序和规章制度;连续计划;可操作性和灾难恢复;物理安全;数据控制;鉴定和认证;访问控制;软件完整性;安全资产配置;备份;监控和审计;事故管理等内容。

3.5信息安全外包的企业结构管理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下:

(1)首席安全官:CSO是公司的高层安全执行者,他需要直接向高层执行者进行工作汇报,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主要管理部门的领导、首席法律顾问。CSO需要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措施在公司的执行情况,并确定安全工作的标准和主动性,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通信、法律、设备管理等部门。

(2)安全小组:安全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信息安全外包商的专业人员以及客户企业的内部IT人员和信息安全专员。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依照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与企业签订的服务控制规则来进行信息安全的技术性服务。

(3)管理委员会:这是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商和客户双方高层解决问题的机构。组成人员包括双方的首席执行官,客户企业的CIO和CSO,外包商的项目经理等相关的高层决策人员。这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核年度的服务水平、企业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关系变化等内容。

(4)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解决计划性问题。如服务水平的变更,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优先等级的更换以及服务的财政问题等,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的TI’人员和安全专员,还有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外包商的具体项目的负责人。

(6)安全工作组:安全工作组的人员主要负责解决信息安全中某些特定的问题,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也是来自服务外包商和企业双方。工作组与服务交换中心密切联系,将突出的问题组建成项目进行解决,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咨询委员会。

(7)服务交换中心:服务交换中心由双方人员组成,其中主要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中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人员。他们负责联络各个业务部门,发掘出企业中潜在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和漏洞,并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安全工作组。

(8)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全部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信息安全专员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小组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企业中的安全性技术问题之后,或者,是当CSO了关于信息安全的企业改进方案之后,这些解决方案都将传送给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经过学习讨论后,继而将其到各个业务部门。

(9)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过程的监督。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人性假设;风险评估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年,Muller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年,ChuanxuWangAmeliac.Regan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在企业界,现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网络节省20%~30%的成本。

2.3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物流外包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管理风险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信息风险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财务风险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市场风险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管理毕业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介绍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其基本步骤如下:

4.1风险重要性判断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1),记为ki。

1.从代数角度考虑,在所有的各类风险中,若kili取得较大值,说明该风险重要性大或发生概率大或两者皆是,需要企业给予较大的关注;若kili取得较小值,说明该风险重要性小或发生概率小或两者皆是,企业可适当减少对其的关注度。

2.从几何角度考虑,可以将各类风险对应的ki和li直观标识在坐标系中,形成风险排序散点图。由定义范围可知,风险对应的点只会出现在第一象限、原点、x和y轴的正半轴上。将分布范围分割为四个部分,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见图1)。

风险排序散点图的分割针对各类风险不同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将其大致分为四类后,依次采取的策略如下:

A--重要性大、发生概率大,应重点关注,可以通过协议等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B--重要性小、发生概率大,可以适当减少关注程度,考虑风险替换;C--重要性大、发生概率小,应予以关注,避免小概率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D--重要性小、发生概率小,可以较少关注。

基于人性假设的物流外包风险修正依据表1,可以发现图1中的散点对应的是某一等级的风险重要性和风险发生概率。然而,同一等级的风险的重要性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同时,即使在图1中两类风险对应的发生概率相同,也只表示它们的实际发生概率处于同一区间。因此,仅仅利用二维坐标进行风险评估只能产生一些风险结,即处于同一等级的风险具有基本相同的属性,形成风险模块,但还可以继续细分。一个项目的风险众多,如此多的风险结,使得管理者无法精确了解各风险的缓急关系。

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提出的对待人性的一种权变思想--复杂人假设,即认为现实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需要,从而导致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示。根据这一假设,组织中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以进行这样的人性假设:各类风险对应的各运营部分的负责人一方面会夸大本部门风险的重要性,以获得高层管理者的关注和企业整体的关注;另一方面会夸大本部门风险的发生概率,因为一旦风险发生而造成损失,可以风险大为理由减轻自己的责任。

2.针对部门负责人夸大风险重要性物流管理的情况,可以采取现在广泛使用的解决方法,即在部门自评的基础上,引入公司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外无利害关系专家的评估意见,重复进行4.1和4.2的过程,以对物流外包初步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其可行性在于,这部分是就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程度进行评测,是企业宏观层面的判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司高层管理者和专家的意见更加能够符合企业整体思维的要求。

100重要性5B发生概率(%)0DCA3.针对风险发生概率被夸大的情况,如果仍然按照现在常用的解决夸大风险重要性的方法来处理的话,则可行性较低,因为高层管理者和专家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做出的判断也许会脱离现实,因此需要采取全新的解决策略。超级秘书网

显而易见,各风险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互相影响的成分,甚至会出现互为因果的情况。根据做出的人性假设,各部门负责人虚报的风险发生概率部分很可能是将不属于自己风险概率的部分归入了本部门对应的风险中,因此需要对这部分概率值进行调整。

由此,通过发生概率的调整,物流外包风险初步评估中存在的风险结得以化解,风险发生概率的精确度有所提高。结合对风险重要性的综合评测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改进计算,基于人性假设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对原有方案加以改善的评估方法。

5.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外包对物流外包需求者的积极作用,接着大致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分类,最后,通过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构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对提高评估的精确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毕业论文网专业提供毕业论文写作服务,并提供大量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联系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ReinganumJ.UncertainInnovationandthePersistenceofMonopol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3,73(4):741-748.

[2]ChuangxuWang,AmeliaCRegan.RisksandReductionMeasuresinLogisticsOutsourcing[A].TRB2003AnnualMeetingCD-ROM[C].2003.

财务外包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提要: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明确外包战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该文件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管制实体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来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事务,而不论该第三方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集团内的一个附属企业,或为公司集团外的某一当事人。”具体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可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

从外包内容上看,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当前,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Group的调查,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为降低成本,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2)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3)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突出群体力量,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