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报业广告论文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精选

报业广告论文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报社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在新媒体不断崛起,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报业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业集团必须从新的视角向成本管理要效益。

随着电子出版、网络阅读、移动手机广告、视频、户外显示屏等新媒体的兴起和盛行,报纸书刊的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量进一步减少,单位产量的分摊成本进一步增大。在这种环境下,报社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纸书刊无疑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微利时代,报社必须从各个运作流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如何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各流程运作成本过高的病症,报社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是报社管理的核心部分,成本管理是报社各种管理成效的综合反映,是报社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本管理是报社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现代成本管理,报社可以应用先进技术,节约新闻纸等原材料的消耗,提高报纸质量,降低报社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调整处理闲置资产,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增加盈利;可以使报社合理筹措资金,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的成本;可以把收入、成本和利润的考核、控制与各部门经营责任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报社整体效益得以实现。

(二)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报社面临着新的格局,以网络为主力、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为侧翼的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着报社的广告份额,对报社形成严峻的挑战。世界报业营销协会会长维尔舍森在访问天津时预测道:50年后报纸将走进博物馆。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消息称,国内报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下跌幅度大都在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出现亏损,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加强报社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报社必须向内部成本管理要效益,节约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国内报社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报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报社还处于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阶段,报社成本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具体体现在报社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范围狭窄和报社成本管理观念局限于单一成本管理。报社现有的成本管理范围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管理人员所需的原材料采购、报纸采编、发行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则鲜有涉及,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我国的报社单位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报纸印刷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原材料采购成本、记者站经费、采访成本和发行成本。同时,成本管理在报社的地位相对较弱,反映成本地位的指标数量、权重明显偏低,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二)报社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逐渐走向以市场为导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然而报社的会计工作未能紧随改革的步伐,在大部分报社中,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核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的现象,难以给报社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给报社的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报社财产管理不到位,账实分离,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三)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

在许多时候,各报社往往习惯按照报纸的发行量划分和核算成本,通过提高发行量来降低单位出版物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发行量越大,出版物所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报社的利润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报社不问市场需求,会加大成本支出,增加报社和财政的负担。

三、报社成本管理对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出报时间以及版面设计、标题和内容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报社不光要注重外部环境,更应该注重报社内部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加强报社运营各环节成本管理基础性工作

1.多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1)实行采购招标制。根据供应商的供货商品质量,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服务质量,以及其它反映供货商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招标。2006年9月,《人民日报》在新闻纸采购中首次引入招标机制。共有5家新闻纸生产商中标。此前,《人民日报》一直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采购新闻纸。招标已成为众多报社和报业集团进行新闻纸采购时的首选。

(2)加强与中小新闻纸厂的联系。降低成本是我国新闻纸业发展的基础。2007年山东省报纸总用纸量近24.5万吨,实际使用地方中小新闻纸已近一半,在国产大厂纸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新闻纸厂起到了补充调节作用。仅使用地方新闻纸一项,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045余万元。2007年,仅山东省小纸厂就生产新闻纸52.5万吨,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地、市和专业报纸大量使用中小纸厂生产的新闻纸,质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其中有些纸基本上达到优质纸标准,甚至可以印刷单面彩报。中小纸厂的纸价具有诱惑力,每吨纸比大厂可节支800元至1000元,节省成本可观。

(3)实行联合采购。200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招标的同时实现了与《环球时报》《经济日报》小范围的联合采购。这一联合采购甚至影响了北京市场的新闻纸价格,使北京整体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

2.加大采编费用的管理,控制采编成本

采访编辑费是指记者部门和编辑部门为采访和编辑报纸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编辑费核算的是报社编辑部门开展采访编辑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针对报社采编成本管理呈现的流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报社应该建立采编制度,根据记者的发稿数量、质量来核算记者的工资、奖金和交通、通讯等各种补贴。在采编过程中,报社可以通过对相关媒体之间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互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减少资源内部消耗,降低资源开发,从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加大印刷成本的管理,控制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实行原材料定额管理。新闻纸是报纸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常情况下在整个报业成本中占的比例为50%左右,是报社除人员经费以外最大的成本部分。新闻纸在印刷过程中要产生白破和黑破,甚至大量的废报,针对此类问题,报社必须按报业的行业规定制定出严格的损耗标准,杜绝超标;对超出标准的要实行重罚,对在行业规定标准范围内还有节余的要按节约百分比进行奖励。

为提高印刷质量,全体员工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规范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明确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质量责任。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员工既要确定上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又要明确本道工序的生产质量要求,还要确保交付给下道工序的质量。如果出现批量成品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本工序的直接责任,还要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人责任。严格执行经济赔偿,加强质量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环节。

4.降低报纸发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行销售费用是报业在报纸发行和其他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发行报纸和销售产品所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而发行作为报纸经营工作的重要内容,发行量从来都是衡量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重要数据,也是影响一份报纸广告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报业发行过程成本管理。

(二)加强对人员经费和公务费用的成本控制,压缩行政开支

现在许多报社都存在着人员老化、包袱重等问题,面对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日趋增加的问题,分流富余人员是降低经费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报社可通过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发多种经营等方法,控制人员流入,以达到降低经费的目的。

(三)加强报社应收广告款的管理,建立广告业务激励机制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利润之本,是报社赖以生存的支柱,报社在采用大量营销策略的同时,出现应收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逐年提高,解决上述问题,报社可以建立广告客户信用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广告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报社还可以制定合理的收账制度和健全考核业绩指标体系,根据广告应收款安全性、风险性、账龄等对应收广告款进行风险程度分析。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第2篇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02至2006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03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04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03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06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代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定位的雷同导致市场的密集化。如何发掘新的并且有价值的市场领域是报业市场营销研究的新命题。本文认为,日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是值得报业关注的潜在市场。该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市场。着眼于这个市场的报业,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分析他们的消费习惯,搞好版块内容的设置;同时,围绕既定的品牌形象,不断创新服务,从而实现报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开发;市场定位;大学生市场

时下,报业发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原因,固然有各报业经营者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对市场份额高度重视的一面,但许多报纸在市场定位上的雷同,不能不说是个主要原因。可以想象,面对同一市场,提供同一或相似的信息与服务,争取同样的读者群体,这样的竞争会是何等的惨烈。明智的报业经营者应该懂得充分使用市场细分化战略,发现潜在市场,培养有效的潜在读者。

一、细分报业市场,发掘潜在市场

从市场营销角度看,市场是指潜在购买者对一种产品或劳务的总需求。因购买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购买要求又有所不同,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具体的企业,作为无数市场供应者中的一员,不论其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雄厚,都不能满足所有购买者的整体需求,不可能为某一市场的全体顾客服务。一些先进的企业从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出发,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大致相同的消费者群,一个消费者群称作一个细分市场,以发掘潜在市场。但是,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对企业都具有吸引力。为更有效地发挥企业现有资源,争取最大获利机会,企业往往根据自己的营销能力和所追求的利益,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本企业特定的目标市场。现代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有效地选择目标市场作为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首要内容。

目前报业对读者市场的划分较为粗犷,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通常以能带来一定广告效益的城镇家庭、有独立收入的成人市场为主体。毕竟,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的现状下,广告收入才是报社生存的依赖,发行量的上升最终是为广告效益的提升服务的。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经济收入实力较强的市民,成为了众多报纸的众矢之的,而边远的农村、缺乏独立经济收入的人群则往往被忽视。即便如此,报业经营者们的选择应该说是符合市场营销理念的。

但是,在现代报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是否真的只能在现有的市场上与竞争者们抢夺分食同一个市场蛋糕?有没有什么办法将市场这只蛋糕做大做强?

现代营销理念认为,企业要想扩大现有市场,既要把竞争对手的顾客吸引过来,使之成为自己的顾客,同时又要努力发掘潜在市场,培养潜在顾客。然而,抢夺竞争对手的顾客,改变该顾客的购买习惯,不仅难度大,而且会加剧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许多报业经营者在以往的市场竞争中已付出了许多成本与代价。因此,努力发掘潜在市场,培养新的顾客,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才是报业市场发展的长远之计。

许多潜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只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市场细分战略的实施,就可能被发现。因此,对市场进行细分的过程,即是企业衡量、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分析、发掘和捕捉新的市场机会的过程。

市场细分化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决于企业采用什么方法对整个市场进行划分,以及划分的标准是否合理有效。市场细分化的标准包括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四大因素,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若干具体因素,如较重要的人口细分标准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收入、生活阶段、种族等。

在目前市场看似几近饱和的情况下,现代报业的潜在顾客又在哪里?通过运用年龄、教育、生活阶段等新的标准对报业市场重新进行划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市场就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市场。

二、逐鹿校园,抢占市场制高点

大学生市场是否有市场价值,或者说值得报业进入吗?

首先,笔者认为,大学生市场拥有充分的市场人口。数据显示,1998——2007年10年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340万扩大到2374余万,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2倍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容量是值得企业进入的先决条件之一,充足的市场规模才能使企业有利可图,对于报业来说,大学生市场值得进入。

其次,大学生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需求。2007年初,南昌大学信息管理科学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该校及江西师范大学等5所江西省主要高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报纸阅读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圈套影响,网络化阅读,特别是以极快的速度浏览,逐渐成为年轻大学生们的重要阅读方式,但仍有41%的大学生表示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及意向。由此可见,大学生市场是一个对报纸有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

第三,现代大学生日趋增强的消费力也为这个市场的开拓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呈现出一定的消费能力。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必须依靠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有数据表明:90%以上学生的经济来源均来自父母,而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或者社会兼职的机会获得的经济来源仅占10%不到,但经济来源非常稳定,并且是稳中有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2006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5919(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支持,其次为兼职)。含学杂费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5819元,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1.2万元以上,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9472.2)。除去学杂费,大学生一年的开销,平均每人每年5500元。

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这一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2007年11月,四川理工学院的学生在一次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追求时尚是当今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导向。目前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全部大学生的99%以上,手机的价格也大多不低于1000元。此外,电脑、MP3、MP4、CD机等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也多不胜数。2008年9月全国各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新生。这些备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们在消费方面显现了更加强劲的势头。从经济角度来说,大学生市场对某些特定商品的旺盛需求会给报业的广告业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大学生还是社会与家庭的消费意见领袖。在集体生活的大学环境下,大学生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因此在消费行为上更容易互相影响。他们的意见往往还能影响家庭的消费行为,他们是家族和朋友圈中小龄人学习的榜样。他们将会成为报业品牌推广的有力宣传者,引领其他消费群体。

最后,笔者认为,进入大学生市场对报业来说,其体现的长远意义更大于现实短期的经济效益。大学生活阶段是青年们人生观、世界观确立、成熟的时期,同样也是其品牌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抢先占领大学生市场,先入为主地培养其对自己报纸的阅读习惯,进而形成品牌忠诚度,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得年轻人市场者,得未来。百事可乐的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被誉为“清凉饮料之王”的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最为流行,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众多忠实的顾客,一直统治着世界许多国家的饮料市场。面对这一状况,百事可乐公司明智地认为,与其艰难地吸引可口饮料的忠实客户,让他们变换口味改饮百事可乐,不如努力赢得尚未养成习惯而又有迫切需求的目标顾客——青少年。从此,百事可乐依赖其“新一代的选择”策略大规模销售,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事可乐的“新一代的选择”方针,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聪明地回避了与市场领先者可口可乐的正面冲突,同时,又将竞争对手的潜在顾客进行了截流,使之未来市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开拓新目标市场的战略,使之成功地一跃而为能与可口可乐有效抗衡的市场挑战者,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可以预见,大学生市场对于报业发行来说,的确犹如一个有待挖掘的富矿。

三、有的放矢,开发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

面对一个庞大、极具开发潜力的大学生消费市场,报业能否在营销活动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正确评价分析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有的放矢,精确定位,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大学生群体是具有较高素质,并且追求品质、时尚的群体,比较注重阅读报刊的品牌内涵及影响力。因此,开拓大学生市场,首先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随时掌握其阅读习惯及变化,开设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各类版块,提供一些高品质、符合他们需求与阅读习惯的信息内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国际社会中变得举足轻重,大学生读者在阅读内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比以前更关注时政类信息,如社会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更多学生的喜爱。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的日益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空前提高,懂得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生活,维护权益。因此,大学生对报纸上的法律类内容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当前,也有不少大学生偏重休闲消遣化阅读,以休闲娱乐、放松精神,愉悦心情为目的。运动、旅游版面因此也颇受欢迎。

热情好动的大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据了解,仅有6.01%有大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运动。一些体育报道,特别是关于足球、篮球等运动的内容,尤其受到男生们的热捧。

现代大学生对旅游也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偏向。据调查,对旅游表示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分占总样本量的46.3%和40.1%,两者合计占86.4%,而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者合计仅占1.48。一些旅游景点,特别是短程的旅游景点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宣传,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考研、就业、出国留学,是大学生们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多增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有效地提供一些考研、就业、出国留学等实用信息,相信报纸在大学校园里的渗透程度将让人惊喜。

2、价格策略。价格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普遍比较关注的因素之一,而价格策略也是一个企业开展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的有力的营销工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大,而价格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的市场,报业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定价手段。在定价时应注重市场规模,而不是销售的单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成本。

首先,对于大多数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对价格无疑会十分敏感,因此,在定价方面可实施较普通市场更为优惠的低价策略。

其次,可适当采用一些灵活的价格策略。比如批量折扣,或是以旧带新,鼓励大学生们采用团购的方式,薄利多销。

再者,在校大学生与住家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一年中固定有三个月的假期,因此,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征订及付款方式,可将按年订阅改为按月订阅,或者按年订阅只按9个月的价格计费。付款方式可采用分期付款,或先阅读后付款等多种方式。

3、分销策略。随着市场体系越来越完善发达,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销售终端形式。针对大学生读者的消费需求,可以采用特色的分销模式。大学生的时间观念较强,购买商品时希望购买方便,节约时间,因此,他们选购一般商品时习惯于就近购买。报业在进行分销渠道设计时,应尽量将销售网络布置在校园内。结合高校特点,可以考虑下面的两种分销模式:一是在校内超市,食堂窗口等设立报纸零售网点,通过第三方来推广销售报纸;二是与校勤工助学中心、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洽谈合作,建立以勤工俭学的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工作站,负责报纸在高校的新闻采写及宣传征订、投送等工作。

4、促销策略。促销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四种方式。

争取高校的合作与支持,在免费或支付一定费用的情况下,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和人流聚集区做广告宣传。当然,高校一般不会允许商业味过浓的商业行为,因此,较为可行的方式是做一些公益宣传语,并贴在合适的地方。比方说楼层标识、文明行为提示、一些个性化的寝室门牌标识等。

推销应该成为报业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促销手段。可借用在高校内取得聘用资格的学生发行员担当起促销宣传的工作。可根据其业绩予以一定的业务提成。大学生强烈的群体认同感,是学生发行员开展发行工作的一个优势。

免费赠阅、附送赠品、价格折扣等促销手段都是很好的营业推广方式。在赠送礼品时,一些鼠标贴、笔筒、水笔、小手电筒等有针对性、适合学生日常需要的小礼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鉴于目前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偏弱,少数报业开展的旧报回收后期增值服务,定期上门为读者清理回收旧报,会十分适合大学生这个顾客群体。

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在制订促销策略时,除了一定量的礼品赠送及后期提供增值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贴近校园环境,以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化去展现和宣传报纸品牌,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消除大学生的规避心理。大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性和接受性,对互动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因此,通过一些非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并邀请学生参与,最终达到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报纸互动的目的,增进其对报业品牌的认同感,进而建立品牌忠诚度。也可联合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外,在高校组织各种形式的义卖、竞赛、讲座等各类社团活动,也有利于拉近报业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周建南.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发及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8).

[2]郁士宽,李进.论当前大学生人文阅读状况及对策[J].语文学刊,2008,(7).

[3]胡夕坤.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思想道德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8,(21).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第4篇

一、报业集团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报业集团成立后单独提出申办。

(二)申办背景

报业集团由原来的特区报报业集团和商报报业集团合并组建,出于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年月,集团领导提出申办一家出版社,当时面临的严峻情况是,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已破例拥有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社,加之新闻出版总署对传媒出版社控制非常之严,再增批出版社的可能性不大;与集团同时提出申请的报业集团还有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知名出版集团,竞争异常激烈。最后审批下来的仅集团一家。

(三)申办优势

1、政策优势。集团当年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试点单位。

2、地域优势。属副省级城市、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3、经济优势。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年营业收入达20亿元。

4、领导优势。申办出版社一开始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时任部长的、出版总署副署长等均多次考察过集团,对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比较了解。

(四)申办时间

年月开始提出申办出版社,年申办成功。

(五)申办过程

集团自年月正式启动申办项目,最初划拨申办费13万元,由集团一位主要负责人牵头,总编具体负责。月递交申办报告,很快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审批。月起,先后11次上京请示和协调。期间,主要是找部长、主管副部长和出版总署署长、总署分管副署长和总署图书室室长等。年月,总署正式下文同意建立报业集团出版社,全企业性质(该社也成为全国出版业首家按企业标准批建的出版社),独立法人。文件规定出版社为综合性出版社,主营业务为五个方面,即:新闻、文化、经济、管理、时政。

(六)经营状况

集团出版社建立后,属集团下属二级企业,核编20人,主要来自报业集团,集团规定出版社领导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集团下拨开办费为800万元,办公场地400平方米,要求第二年起开始盈利。但当我们两次试探性地询问出版社经营状况时,社长和总编,估计出版社创办至今的经营状况不佳,没有盈利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

二、日报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与报业传媒集团同时申办。

(二)申办背景及过程

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于1998年,筹备成立集团时,就同时向出版总署提出创建日报出版社的申请。5月份集团成立了5人小组负责申办工作,11月正式递交报告,两个月后得到总署批复。当年同时成立出版社的报业集团全国仅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晚报报业集团和报业传媒集团等5家。

(三)申办优势

1、人才优势。当时集团拥有高级编审15人,主任记者、主任编辑80多人;

2、信息优势。集团主报《日报》连续13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发行量第一;《周末》享誉全国,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3、印刷优势。集团印刷基地除自己的系列报刊外,另接印外报外刊170余家,承印能力强大。

4、发行优势。集团拥有自己遍布全国各地的自办发行网络,发行队伍精良。

除以上具备的申办优势外,领导重视也是出版社一次申办成功的关键所在。申办之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谢非曾多次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等中央领导视察报业传媒集团,并当面代表省委提出创办日报出版社的想法,得到部长的首肯。

(四)出版定位

日报出版社一创立就是全民企事性质,独立法人,财务由集团托管。出版范围是经济、文化、报纸文章结集等。

(五)经营经验

1、经营范围不能太杂,要尽可能专一。日报出版社开始分新闻、经管、文化、生活4条产品线。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发现新闻类图书最好做,生活类图书最难做,后来就主动放弃生活类图书的选题。

2、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盈利。集团在成立出版社时曾表示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事实上作为企业不盈利是不现实的。近10年来,尽管编辑的一部分图书只能持平甚至亏损,但总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近两年年利润可达300万元。除上交集团部分外,出版社现有盈余资产已高达近900余万元。

3、传媒出版社利用集团的新闻资源很重要。日报出版社近年来就一直紧紧抓住《日报》的办报立场(简称“立场”)和《周末》的时事评论策划选题。该社出版的“传媒系列”丛书已成为一条生产主线,在全国传媒界影响较大。

4、紧抓热点,打造本社制造品牌。除新闻类图书外,该社在经管类图书选题中也编辑过一些非常热门的畅销书。如《》,定价78元,重印近10次,盈利达200多万元。

5、编辑策划实行项目责任制。出版社的编辑不一定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杂家、策划家、公关家。出版社有点像电视台,采取项目负责制,从选题、组稿、审稿、校对、出片、印刷、发行、回款等,都要采取一条龙负责制。

本集团编辑、记者的文章结集出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日报》和《周末》的名牌栏目和热点文章,这种图书比较畅销,经济效益较好;一种是编辑记者的论文选集,这种图书印数很少,不能走市场,出版社订了个基本原则:就是可以安排书号,但书要由作者本人包销,出版社不亏本。

(六)机构设置

日报出版社的机构设置较为精干:1个总编室,主管行政、人事、出版、印刷、后勤等,共4人。3个编辑室暨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第三编辑室,共12人。按新闻、经管、文化分工负责。1个经营发行部,近10人,主抓出版社的发行,与全国各地书店、书商等联系业务。

(七)经营困惑

1、图书的赢利方式只能靠发行,不如报纸既有发行又有广告和活动等其他赢利方式,集团老总顾大不顾小,对出版社不会太重视。

2、全国出版行业竞争尤为激烈,图书选题风险太大,而且发行销售回款慢,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3、图书市场日趋复杂,民间书商变数较大,新批出版社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准定位,冲破重围,难度较大。

三、出版社

(一)申办特点

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时被同时合并。

(二)申办背景

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1998年,筹备之初,日报社就向省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同时创建一个出版社。因当时已有一家城市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成立,副厅级),不能另批第二家,总署遂同意将出版社划归日报报业集团旗下。

(三)并入集团的优势

1、经费优势。出版社被并入集团后,集团划拨了至少40万元运行费,另为出版社职工解决10余套低价住房,还专门为其辟出一间1000平方米的库房存书。

2、栏目资源优势。日报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报媒之一,其中一些名牌栏目如“饮食健康”、“饮食男女”等,号称有数十万粉丝,出版社都可整合利用,现在各书店、书市的饮食、健康展示架上,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就占有相当数量的比例。

3、宣传优势。出版的图书可以最低(20%)的广告费予以宣传,效果很好。

4、对外合作优势。主要可让合作者感觉出版社有强大的经济靠山。比如出版社在竞争金庸先生的一本专著出版权时,先生看中的就是日报报业集团的整体实力,最后花落。

5、发行优势。日报和大洋网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拥有强大的发行网络,这也为出版社的图书发行带来了不小的便利,同时也节省了不小的发行成本。

(四)经营状况

报业广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新闻与传媒

1研究背景

1989年,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对全国商品广告主进行了营销传播实施现状的调查,唐•舒尔茨等人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出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随后不同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整合营销传播定义,连唐•舒尔茨本人也没有完全确定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仍然面对理论上的困惑,但“大量的广告公司和营销机构仍在继续他们的‘整合营销’或‘整合营销传播’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本文作者简单梳理了CISSI期刊论文,大致得出我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状况:(1)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据统计,CISSI期刊论文中,最早于1998年有3篇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论文刊登,之后每年都有相应论文刊登。2006年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达18篇,为论文数最高年,其次为2009年,共11篇。(2)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主题分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各领域具有相应研究,其中企业经济、贸易经济、新闻与传媒、出版及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相应研究较多。本文将主要就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期刊及论文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CISSI期刊中,《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刊登了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期刊看,《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载论文较多。其中《现代传播》刊登6篇,数量最多;《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次之,均刊登5篇;《新闻界》则刊登了4篇。其余则都只有1篇。就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作者通过梳理总结了其侧重点和特色。《电视研究》5篇刊载论文均为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包括电视品牌、电视节目、电视媒体等方面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较《电视研究》范围较广,除涉及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还包括大型晚会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在电视媒介额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注重就节目内容与公信力角度打造进行研究。《新闻界》4篇论文分别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及电视剧和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现代传播》则范围最广,不仅涉及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领域的实践,还关注整合营销传播在广告、分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从内容看,涉及了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如《解读整合营销传播学》。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如《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还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实践,这部分研究又可分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新闻媒体整合营销问题等研究,及电视、报纸、新媒体、大型晚会等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作者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对涉及内容的研究做相关综述:

2.1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

有学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研究者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关注主题,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2),基本上是对国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介绍阶段,所持态度为全面肯定。第二阶段(2003-2007),则转向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2003年开始,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地关注整合营销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应用等问题。其中,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也不乏对IMC的质疑。”第三阶段(2008至今),中国学者则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国大陆学者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意义、应用,以及对本土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反思、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新四个方面。有学者将整合营销传播学与传播学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学乃是以消费为传播对象、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营销传播手段相互整合、通过多种媒体传播的新型传播学”。该学者认为,整合营销学有其丰富内涵,两个基本内涵分别是“将消费者定位为受播对象”和“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他强调,两个内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学者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该学者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希望通过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学者则深入研究了整合营销传播与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呼应。IMC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强大把一切传播归属于广告活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传播。

2.2整合营销传播在传播媒介及媒介市场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媒介转型,中国媒介迈向市场步伐日益加快,媒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传统媒体间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压力。CTR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花费数据图表报告显示,中国传统媒体刊登广告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为1.4%,创五年来新低。而报纸更是成为了唯一负增长的媒介。针对中国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有学者开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实施问题。组织框架的整合是营销传播事实最需要的组织保证,注重品牌资源整合和服务品牌化,真正以受众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实现节目与频道间的差异化和资源、竞争、组织的协调性,通过服务品牌化达到双赢局面,并通过科学运作规范服务,使得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细致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上,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体及电视节目中的实践。有学者总结了当前电视媒介的现状,“电视媒介在我国受众中是有着广泛影响力,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较大,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谋变成为了必须。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电视媒介的公信力,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国际上成功经验,以及媒介与社会、受众结合的理论支撑,提升电视媒介公信力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即是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就整合营销传播如何应用于电视媒介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即涉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介、电视品牌到省级卫视中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在电视媒介中的运用主要是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整合营销,赢取未来”。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将成为电视媒介营销创新的突破口,认为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由内及外的整合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整合,通过信息整合培育独特的媒介品牌。还有学者研究了电视媒介、省级卫视品牌打造与整合营销的契合。也有学者以具体电视节目为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应用。有学者以《绝对挑战》为例,探讨了电视节目中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认为一要充分确定目标受众,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有学者以《都市——时间》节目为例,探讨电视节目中民生角度的应用与民生新闻的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通过探讨研究电视奥运节目中以交叉融资为基础的整合营销的运用,提出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媒介通过与广告商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塑造其形象。在广告商的沟通方面,媒介不能始终处于被广告商挑选的被动角色,也应当“对广告商进行选择,对广告的制作和播出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与广告商形成长期的、从电视广告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也是延伸电视机构资金流的重要策略选择。”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