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管理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精选

班级管理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抓好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继续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2、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思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成才观。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4、以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纲要》为核心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通过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5、配合学生处积极开展“卫生文明月”、“文明修身月”、“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等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二)配合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巩固学风建设成果

1、开展“创优良学风,做文明学子”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与道德实践能力。在巩固以前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围绕基础文明修养、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四个主题,提升活动的层次和效果。

2、配合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加强宣传,深入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精神合力,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氛围。扎实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打造我系学生优良的精神风貌。

3、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生不文明行为,重点对学生的早操、班会;上课考勤、课堂纪律;宿舍文化;晚自习等情况进行检查与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展示我系学生良好精神风貌。

(三)安全教育工作

坚持“常防不懈”的安全稳定工作原则,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1、根据阶段性特点,抓好防火、防盗、防传销、防诈骗、防交通意外事故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2、挥学生会群众组织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的安全教育工作,强化群防群治功能。

(四)完善学生资助体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详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各项程序,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

3、通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奋发成才,回报社会。开展“解困•助学•励志•成才”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处理好“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关系。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至今,构建班级文化普遍被教育者们关注,从其理论被不断丰富、实际运用被投入实施规划来看,其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级文化构成形式单一,如部分教师单纯的把班级文化当做教室布局或者设立口号、学习目标等来实施。其二,班级文化缺乏人文性,过于追求功利名誉等所谓绩效,造成班级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级文化发展失衡,如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原本构思合理的班级文化脱离了正常发展轨迹,造成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不良习惯及作风的形成,直至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

(一)内部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官僚主义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

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适时开展多类课外活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班级文化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第3篇

20世纪90年代至今,构建班级文化普遍被教育者们关注,从其理论被不断丰富、实际运用被投入实施规划来看,其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级文化构成形式单一,如部分教师单纯的把班级文化当做教室布局或者设立口号、学习目标等来实施。其二,班级文化缺乏人文性,过于追求功利名誉等所谓绩效,造成班级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级文化发展失衡,如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原本构思合理的班级文化脱离了正常发展轨迹,造成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不良习惯及作风的形成,直至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

(一)内部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官僚主义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第4篇

在最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本人结合实际,从文化视角尝试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突出了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为班级管理提供了精神支撑。一是造舆论彰显亮点。抓住班级的特色优势,是班主任管理的需要,更是树立班级形象的关键点、“牛鼻子”。为了彰显航空服务专业特色,笔者首先抓住了环境美育,加强了教室环境美化。张贴名人名言、劝学语言,让墙壁“说话”。设置了入学“心语角”,学生人人一语,每天抬头看视,让励志“招手”,等等。这样一来,教室环境焕然一新,特色文化氛围浓厚。二是提精神对准焦点。青年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强,总体上会出现“U”型趋势,中间的阶难度最大,也最重要。对此,笔者结合班级实际,突出“四抓四养成”主题,每个学期选准一个焦点,提炼学生们的精神气。先后抓思想教育,突出“励志”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行为信念;抓传统文化教育,突出“笃行”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尊敬师长、热爱公益的行为理念;抓行为规范教育,突出“法治”主题,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诚信文明的行为信念。这样,始终把个人凝聚在集体中,把对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教育密切相连,言之有物,施之可行。三是建制度破解难点。班级管理难度大,问题多,这是客观事实,形成的因素也复杂。但是,管理上出问题,产生机理在于缺乏制度依以贯之的执行。抓班级管理,没有严格的班级纪律,步伐一致就很难。对不爱学习的几个同学,笔者采取“自醒法”,要求两周写一次学习计划及近期目标,最后把积累的一叠计划、目标一起反馈给他,让他们自己体会“长立志”、“立长志”的感受;对于个别上课调皮捣蛋的同学,笔者发挥他们爱动的特点,采取“换位法”,专门让他们组织适合自己的活动游戏,以他们为主角,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带动全班同学活跃起来,同时通过换位让他们理解尊重老师尊重人的重要性。

建设班主任文化,有助于提升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高度给予重视,更需要系统建设、建好班主任文化,其关键,在于使班主任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情、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就是要让先进班主任文化成为领航标。教书育人集中体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观。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铸魂育人,要引导班主任自觉增强这种意识,以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在全体班主任中形成统一思想、共同理念和基本规范。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推进班主任文化建设,促使班主任队伍形成并始终保持职业风范,为推动发展树立正确的导向。外化于行,就是要让先进班主任文化成为动力源。文化的创新驱动也源于此。要着眼于把文化活力转化为动力,探索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向上,公平公正。大力推进学习型班主任建设,提升素质,永不僵化。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于具体推动班主任文化建设。班主任文化真正外化于行,集中到一起就是学校形象。当然,也需要树立文化典型,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礼仪,营造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文化执行自觉性。

融化于情,就是要让班主任文化成为软实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能任其自然成长,必须加以引导、加以培育、加以研究。”育人是系统工程,班级管理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抓住班主任这个文化创造、运用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敢于创造,长于管理,善于总结,就能使其能够引领人、鼓舞人。当更多的学校管理者受其影响,掌握和使用这种文化的精髓,其产生的能量就会越大,最终共同造就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先进班主任文化映射的是一个学校的形象、特色和优势,是软实力。

班级管理计划范文第5篇

班级是根据学校行政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基础群体。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比较稳定的交互关系,就构成社会体系,所以,班级毫无疑问是一种社会体系。社会通过学校的班级这个小社会去实施并完成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并通过教育制度把他们分配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各个基层组织中去。基于上述理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班级为重要单位,通过教学工作和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点生活目标,教授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即完成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有过什么样的困惑、思考与实践呢?一、模式的维持就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社会体系都必须维持体系本身的价值,使其模式稳定不变。那么,作为班级体系,靠什么来维持班级团体,使教室秩序有条不紊呢?在班级社会活动中,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无疑是最具有权威的人物。但是,教师、学生的角色是预先设定的,是先于师生交往活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打心眼里认同教师的教育行动,教师才能成其为教师,才有权威可言。这就对教师通过何种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实现权威、行使教育提出了疑问。何况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有着摆脱成人寻求独立生活的倾向。但由于同学之间生理、心理、观念、态度、意志等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认同感较强。所以,维持班级模式稳定不变的一个好方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集体自我管理,把这作为班级的动力系统。为此,我们制订了以下班干部任用计划:第一阶段:即第一学期,在开学一个月后,学生已初步熟悉同学的前提下,民主选举,以"海选"的方式,无记名投票,按得票高低任用班委会成员及各科科代表。一些特殊岗位,如文娱委员,可以自行聘请助理。所有人员任期半学期。第二阶段:即第二、三、四学期,由全班同学,以"海选"的方式,选举一名班长,再由他(她)去聘用所有班委会成员,由班委会成员自行聘用各方面管理人员。如学习委员聘用科代表,生活委员聘用花木管理员、教室钥匙管理员、电器开关管理员。班长向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负责,所有被聘用者向聘用者负责。如科代表每天向学习委员通报当天的交作业情况,学习委员每天向班主任及全班同学通报一次,班长每周周一课前会总结上周情况并提出本周工作要点。这样,管理运行模式如下:每届班委会、科代表任期半个学期,除班长及特殊岗位(如文娱委员)可连任两届外,其余一律不得连任。任期满后,全班同学在班会课上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议。第三个阶段:即初三两个学期,再改由推荐、自荐等方式,逐一产生每个岗位的班委会成员、科代表,使前两年发现的精兵强将走上管理岗位,任期一学期。这样预计可以让全体同学在三年时间内,都得到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通过这样一个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组织调控能力、相对社会地位相适应的"半自治"机构,将全体同学动员起来,自主管理。而教师的意志可以通过这个机构,相对顺利地传达下去,并得以实现。教师本身可以从琐碎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少参加课间操,少做午休纪律监督员。此外,根据班级社会的非正式群体现象,在能力互补、学科优势互补、意志互补等前提下,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将非正式群体纳入班集体教育的轨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小组内的其余三名成员可以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随时决定是否将另一名成员开除出小组,并请班主任审批。这样,学生通过集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对班级事务进行自主管理;另一方面,人人民主参予班级事务,人人都可以在适当场合下,以各自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使班级系统得以较好地维持。二、体系的统整任何社会均有社会制裁力量以控制与约束成员,发挥统整精神。在一个班级体系中,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来控制与约束学生,使班集体发挥统整力量。一开始,这种统整由我以独裁的方式来实施,导致没有一定的标准,随意性大,且过于严厉。如一般情况下忘带小黄帽扣了一分要罚值日一天,没把自行车摆放好要罚整理自行车一天。但我有时高兴,这惩罚就免了;有时心情不好,可能惩罚要加倍。其实,哪怕就罚一天,也忽略了制度应该具有合理性,才容易被个人接受,也才能实现实施该制度所想达到的目的。学生忘带小黄帽与没有摆好自行车并非出于故意,主观上并不想违反规则,所以处罚过重,学生心里不服、达不到维护规则的目的。

后来,新的管理自行车的同学与管理仪表的同学,一上任就否决了我的方法,代之以较有人情味的宽松管理,如被认为自行车摆放严重不规范,当天通知到车主人,累记5次,罚帮值日同学整理自行车一天。这两个同学的民主制度一出台,且一成功,其余环节的民主制度也纷纷跟进,如值日制度、值周班长制度、推荐加入共青团制度。尤其是班级图书管理员谢微微同学,自行制订了图书管理规则,并打印好,发给班主任和同学。此外,也有一些没有形成文字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如下午放学后,须将自己的椅子放到桌上,便于值日生打扫卫生。为了保证修改后的各项规则能顺利实施,不致于埋怨制度或制度执行者,班级里专门组织了一次法治与人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无心之错在情感上可以原谅,但在执行规则时不可以放宽要求。总之,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与共同活动难以协调开展,成员之间也难以维持稳定的关系。而相应的规范调整了班级的人际关系,引导班级成员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参予广泛的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习惯,起着同化和约束作用,使班级的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规范的熏陶。要指出的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班级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教育的推进,调节规范的功能,使学生由服从规则阶段发展到依从责任阶段,再发展为两者和谐统一阶段,实现个体社会化。三、共同的活动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同的活动,班级也如此。只有具有共同活动,班级才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真正实体,构成社会的一个真实单位,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封闭系统。而活动作为中介系统将教师与学生、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优等生与后进生、男生与女生,从差异与矛盾中整合、和谐与统一,并在活动中充实个性的内涵,不断扩大个性的外延。在活动交往中,学生间构成了各种人际关系,他们在各种场合下变换角色,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交往能力。比如由学生承办班会活动。先由学生提交申办报告,要求写清活动名称、主题、内容、步骤,再由班主任审批,选取一部分,交给一个学生说审小组,由他们组织口头答辨,选出其中几个予以实施。又如给贫困山区捐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办法:由学生将自己的一件手工制品、一本书或其它东西带到教室,集中进行义卖,每人必须带一样东西,每人必须买一样东西,将所得款项作为捐献。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根据班级的结构与班级的目标、集体舆论、教师的要求,使每个人在共同的活动中担负一定的角色,并学习角色变换,积累交往经验,培养担负角色的能力的问题。如鲍惟一同学对军事很感兴趣,谈起军种兵器及战争时滔滔不绝,于是,由他在班会课上,分阿富汗的历史地理,塔利班与本·拉丹、9.11事件,目前阿富汗战况四大块。作了"关注阿富汗"的讲座。陶昱年同学声乐方面有特长,就由他承包了周三课前会的歌曲教唱,并在音乐视唱考查前,带领全班同学集体备考。这样,在各种共同的活动中,每个人扮演一定的角色和承担一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个人在班级社会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角色转换,发展了个体个性的角色意识、角色态度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个体成人后在社会中的角色适应能力、角色行为和角色定位。当然,班级社会化要素还包括目标的达成,因应外界社会的变化调整班级自身的内在功能等方面;具体实施上,还包括设计个性发展路线、培养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各方面,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