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2009中国经济监测报告

2009中国经济监测报告

报告指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年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回落,出口大省、能源大省、工业大省的回落幅度较大。回落幅度较大的是山西、四川、海南、广东和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回落幅度均超过了4个百分点。但仍有一些地区保持快速增长,天津、内蒙古、吉林和陕西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5%。

报告深入地考察了我国地区经济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情况。地位变化最大的是广东和上海,前者地位大幅上升,从1978到20**年,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上升6.28个百分点,后者的地位则出人意料地大幅下降,比重下降了3.51个百分点。按地位变动情况,全国所有地区可分为五个梯队,迅速崛起的第一梯队由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江苏5省组成,全部位于东南沿海,互相连成一片。地位下降的第五梯队由湖北、贵州、四川、辽宁、上海、甘肃和黑龙江组成,除上海比较特殊外,其他均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份。

报告指出,我国各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较大。20**年生活质量指数排在前十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吉林,除辽宁、吉林外均为东部地区;排在后十位的是:四川、安徽、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除安徽外均为西部地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最高,东北地区次之,比东部地区落后2~3年,然后是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4~5年,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东北地区2003年、中部地区2005年的水平。

报告揭示了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差异较大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使用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就越高,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对能源使用效率有负面影响。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和广东处于效率前沿面上,能源技术效率最优,而其他地区的效率都有可改进的空间,平均可提高15%左右。

报告对产业升级和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供给、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进入了以制造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市场“业态”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安徽、河南等省份在地理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联,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可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下积极推进。

报告指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具有特殊重要性。中亚国家矿产及油气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虽然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在近些年发展很快,但发展得还远远不够。要充分发挥新疆的桥头堡作用,扩大新疆对中亚国家的开放力度,全方位实施东联西出政策,推动我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

报告以广东为代表考察了外来务工人员特点、作用和生活状况等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体,已成为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当地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模式正由“候鸟式”向“迁徙式”转变,消费方式也越来越相似于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不断上升,消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报告试探性地提出了西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些设想,对一体化的必要性、基本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据悉,该报告是我国的第二部地区监测报告,延续了20**年度监测报告的风格,同时又对内容和结构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城市篇和专题篇,增强了报告的现实针对性和中长期分析的内容,在资料篇中提供了丰富的分地区经济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