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创建工作报告

新农村创建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全镇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9公顷,林地面积1709公顷,城区面积21.7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57972人,其中农业人口9104人。年末,7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我镇有示范村1个,重点村1个。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泛、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产业支撑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上,我们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艺术性,使规划在组织运行上具有可操作性。

(二)发展“一品多村”和“一村多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我镇以围城经济为主线,打造“一品多村”和“一村多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东养殖(以村为主)、北菜加(以村和村为主)、西南菌稻优质化(以村和村为主)、三产服务富农家(以村和村为主)”的区域格局。实现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品牌。同时,依据我镇的区位优势,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每个村达到“四有”标准: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有可依托的龙头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有产业发展规划,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创业带头人。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收入大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显著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目的。从实施“一品多村”和“一村多品”以来,全镇形成有产业特色的示范村1个,重点村1个。带动近600余户农户从事“一品多村”和“一村多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蔬菜豆制品加工、食用菌两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

(三)狠抓典型示范、坚持以点带面。今年我镇重点抓好示范村和重点村的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示范村的村,从抓社区建设入手,突出抓好多功能办公室和休闲广场工程,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该工程占地面积1464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占地面积326.4平方米;总投资45.8万元,现工程正在建设中,10月末交付使用。同时以食用菌合作社为主体的食用菌基地建设业已初具雏形,培育食用菌种近5万袋,栽培食用菌近50万袋。作为重点村的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平台,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设村蔬菜豆制品加工厂,现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另外所置换的多功能办公室也在建设中。各村根据各村的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明确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引导农民实行“四清、四改和两化”,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使各村的村容村貌都有一定改变。

(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今年以来,我镇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2010年我镇分别在村、村成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村食用菌生产基地,投资现已达到110万元,现有52个农户种植木耳,目前已达38万袋。村食用菌基地,投资50万元,培育食用菌种近5万袋,栽培食用菌近50万袋。

(五)以产业为支撑,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以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是我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不断地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过努力,使我镇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村蔬菜豆制品加工厂,建设总面积8000平方米,生产车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保鲜库1200平方米,蔬菜、豆制品加工车间各7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明年可达产;另外该村投资50万元建10个蔬菜种植大棚(其中:2个是温室大棚并带有沼气池),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村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厂,现在与白山仁和食用药菌有限公司签定议向合同,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袋。争取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以全体村民入股的村养猪项目,已与县顺诚养殖场合资经营,该厂总投资470万元,年出栏2100余头,年实现利润45万余元。到今年年底,大豆、蔬菜以及食用菌的深加工转化率将达到30%以上,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六)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随着农村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依据我镇的区域特点,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镇已建成18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个体工商户的培育,截止到目前为止今年我镇新培育个体工商户41户。

(七)突出“活力”建设,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带动示范作用。镇党委以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契机,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鼓励党员带头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目前我镇所建立的新型经济组织中有10个是由党员带头创办,已组建合作社(协会)党组织3个(濛江村无公害蔬菜协会、村无公害水稻种植协会、农家源豆制品专业合作社)。

(八)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推进农村社会进步。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化村办公室3个,与之相配套的3个1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也正在开工建设中。同时,狠抓农民科技培训,增强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开展指导培训,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群众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00多人。不断深化农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下步工作

(一)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二)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形成村级产业支撑,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扎实抓好“三个工程”,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导、支持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四)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