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提升应对能力工作措施

提升应对能力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区委、区政府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工作力量。年成立了市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应急办主任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并确定了专职管理人员。年11月,鉴于我区人事变动调整,区委、区政府对区应急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在年的机构改革工作中,在区政府办公室专设应急办,明确了职责,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关于印发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临政办发〔〕62号)。同时,根据我区实际,还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等专项应急工作机构。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各乡街、部门及企业的应急信息报送网络建设,建立了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能及时上传下达,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处置水平和实效,为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

年,我区依托民兵预备役组建了416人应急救援队伍,并确定了由陕鼓和城管执法局组成100人应急分队,卫生、建住、安监、公安、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也成立了部门内应急分队,应急分队人数15—20人不等。年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和我区工作实际,经区政府第16届70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依托消防武警中队组建了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投资200万元专门增配消防车2辆。在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揭牌授旗仪式上,区长亲自授旗并讲话,市应急办和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人武部相关领导出席了揭牌授旗仪式,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年,根据我区工作实际,对区政府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并组织开展预案修编的各项工作,现预案修编工作已经过专家评审,进入最后校对阶段。为检验我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先后组织了消防、应急疏散、防震、火灾事故、人民防空、灾害处理等12次应急演练。演练内容涉及武装部、人防、公安、消防、卫生、教育、交通、建住、安监、燃气公司等16个单位,参与干部职工及群众共10611人。通过演练,大大提高了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和干部群众的预防意识。

四、积极探索,抓好典型示范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经过认真筛选,我区先后确定了燃气公司、民爆站、小学、中学、区人民医院、森林公园等多个区级应急管理示范点,进行重点建设,以期通过示范点规范建设,带动全区应急工作上台阶。森林公园及燃气公司示范点已被市应急办确定为市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同时年区政府安排由人防办牵头,开始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首批设立应急避难场所8个,面积达20万平方米,计划年完善1到2个进行标准化建设。11月3日由人防办牵头在铁炉街办举行了应急疏散基地建设现场会。

五、扩大宣传,增强群众应急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应急意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区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落实为重点,以群众常见突发事件预防为突破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这部法律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内容。每年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集中宣传周”等活动组织相关乡街、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在城区设立宣传点,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0000余份,张贴宣传画1200余张,并在区电视台长期播放群众常见突发事件相关应急知识,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通过深入开展宣传和学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熟悉和掌握了突发事件应对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应急保障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区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专项经费,并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在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等工作中,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260万元,有力推进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渭河防汛工作中,区委书记,区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副区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检查防汛工作,在防汛物资储备、汛期值班、应急队伍准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汛期亲临一线,指挥度汛工作,确保了安全度汛。同时在相关部门组织了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了应急救援预案库、应急救援专家库、抢险救援队伍库、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及加工库、抢险救援医疗库。目前“应急五库”已初步发挥作用。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扎实抓好来年的各项工作。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应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虚心学习兄弟区县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