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三化破解三农建设小康讲话

三化破解三农建设小康讲话

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工业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是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和进入小康以后,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同志讲过,“中国的问题,首要的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志也一再强调:“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以上这些都深刻指明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就全国而言,一是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尤其到了近代,战乱频繁,天灾侵袭,生产力发展长期滞后,小农意识长期存在,农村物质积累长期薄弱,阻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有形无形的桎梏短时间内难以迅速彻底地清除。二是从人口构成来看,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2%,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三是从当前状况来看,农业问题矛盾突出,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上不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就难以实现,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也是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四是从近期态势来看,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奔小康的任务非常艰巨。就三门峡市而言,219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2.5%;全市1049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54.8%、36%和9.2%,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人均耕地仅0.8亩;由于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近年来,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幅减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比“八五”期间下降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二、加快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内容的“三化”进程,是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基本途径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思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表明,传统的“就农论农”的发展思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字做文章,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三化”破解“三农”,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工业化的强劲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即使在高新技术、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以工业化为支撑的实体经济也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础。目前,三门峡市经济社会正处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必须牢固树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理念,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嫁接、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个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实现工业与农业的一体化发展。

用“工业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借鉴企业效益至上的理念,发展效益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靠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借鉴企业广泛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进一步放宽搞活农业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让潜在的农业资源在流动中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就是要借鉴企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大力开发适销畅销的名优产品,变生产型农业为经营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就是要借鉴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效益;就是要借鉴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强、讲求社会化协作的理念,加速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变一家一户的生产为社会化大生产,加大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紧密度,联合起来闯市场。

——推进“三化”破解“三农”,要坚持以城镇化为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地域广阔,情况千差万别,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配置不均衡,交通、信息、市场、人才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难题大大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和难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集约效应和中心辐射效应。而现代城市是产业、资金、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的集聚区,为人们的发展和生活提供了远优于农村的机会和条件。不同产业收入的差距。以及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必将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化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构筑城镇经济隆起带,使之不仅成为带动城镇经济点状发展的龙头,还要成为带动“三农”形成线状、网状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城市化程度却只有38%,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多个百分点,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则更低,仅为28%。从GDP构成来看,目前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但就业比例仍高达50%;我市农业GDP份额仅为11.4%,而就业比例更是高达57.7%。“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了2920万人,年均增加约584万人。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展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正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还有如此高的农业人口比重、有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如果不开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据《*1—*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权威测算,只有当农村人口数量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才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比例才能得到大的提高,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人均收入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

——推进“三化”破解“三农”,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即便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也依然有相当的人力资源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绝不是忽视农业、放弃农业,恰恰是为了富裕农民、强化农业、繁荣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主要标志是,它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化、企业化的组织形式,来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了很大进步,突出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比例已由1995年的70∶30调整到现在的56∶44;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牧、果、林、烟、菌、菜、草、药8大支柱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产值达到31.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2.4%,尤其是牧、果、林三大产业,产值达到19.7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2.1%,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龙头企业数量、规模、效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辐射带动能力大为增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数的42.3%,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88.6%,农民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8%;科技兴农步伐加快,苹果套袋、SOD、胚胎移植、生物组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38%。实践证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立足实际,瞄准目标,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三化”进程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我市结合农业产业实际,在运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设施园艺、标准化农业为标志的特色高效农业已经起步;“四荒”和土地承包经营、租凭经营、拍卖经营、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名优产品开发取得新突破,湖滨果汁、寺河山苹果、三门峡烟叶等一批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提高;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以灵宝果品集团公司、卢氏中药材集团公司、义华养殖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运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但是,客观地讲,我市在运用工业理论发展农业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在种、养、加工等方面均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牌培育尚十分薄弱,虽然我市的不少农产品颇有特色,但真正形成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却寥寥无几。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在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4个方面。一是要深化农业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二是要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力推进“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产业链、“速生林—板材—中高档家俱”板板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名牌果品—包装—批发市场”和“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果品产业链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提高三门峡农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品牌推进、名牌效应、产业形象、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培养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振兴一大产业,搞活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是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据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筑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坚持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力推进我市的城镇化进程,一是要优化城市区域布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抓好沿310国道横穿东西、沿209国道连接南北的两个城镇带建设,构建以三门峡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周围县(市)为次中心城市的城镇框架,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带,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必需的物质载体。二是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三是要革除弊端,清除障碍,从政策、土地、税收、信贷等多方面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和更加优惠的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有豫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大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树立大调整、大发展的观念,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8大支柱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实调出优势、调出特色、调出竞争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市农业和农村实际的结构调整之路;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搞好服务引导,真正把结构调整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瞄准国内知名企业,以全市农业产业化“50强”企业为龙头,千方百计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大力加强无公害苹果基地、小尾寒羊生产基地、优质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等一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巩固扩大原有农产品基地规模,加快畜禽种养等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模、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企业+经纪人+农户”、“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公司+农户”以及订单农业、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多种适合我市实际的经营模式,带活一方经济。三是大力抓好科技兴农战略。要实行政策驱动,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制定科技兴农的相关优惠政策,重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入激励机制;要搞好服务推动,搞好对农民的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业项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通过培训促动,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树立典型带动,大力培育以创汇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应用典型,带动全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