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先进文化建设思考

先进文化建设思考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可以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在洛江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深入研究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思路,增强文化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整体升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先进文化建设现状

洛江区作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近年来,洛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先进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先进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活动载体逐步增加。坚持把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激励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文化先进示范工程的意见》等,推动基层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全区现有体育场地433个33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2.1平方米,居全市第一;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公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古桥;富有文化底蕴的仰恩湖游览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俞大猷公园、施琅将军陵园;“全国体育工作先进社区”万安街道;市级“文化先进镇”马甲镇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为洛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是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实施“先进文化示范工程”,成立区文联和区南音协会、摄影协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音舞协会等,成功举办民族英雄俞大猷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区域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艺创作跃上新水平。文学作品多次获得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省百花奖文艺奖、市刺桐文艺奖等;摄影作品屡次在上海国际摄影大赛、全球华人摄影大赛、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书法作品分别获得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金星奖、王羲之中国书画大赛新人奖、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赛佳作奖等全国性大奖;青年歌手获第九届全国新人大赛“全国十佳”、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歌手奖”、省社区文化艺术节声乐铜奖等;创办《洛江文学》、出版了文集《洛江风采》、诗集《生活的声音》、原创歌曲选集《洛江美》、摄影作品集《洛江摄影家》《榕趣》等。文化市场日渐繁荣。全区现有KTV3家、网吧15家、游戏机室7家、录像室4家、音像店25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2家,从业人员近千名,社会文化阵容逐渐扩大。

三是教育环境日渐改善。坚持教育为先,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四年来,共投资1.1亿多元新建中小学校舍8.57万平方米,新建泉州第十一中学、敬德职业学校、区进修学校,争取侨资4950万元建设奕聪中学高中部,基本完成小学“十配套”建设;全区现有中小学51所、职高1所、民办学校2所、幼儿园48所(含办学班),在校学生22465人。全面启动“双高普九”规划,创建1所省级三级达标学校,13所省、市农村示范小学、素质教育先进校及1所市优质幼儿园,初中校全部实现市级达标。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4%,小学年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入学率和年巩固率达到97%和98%以上。

四是科技创先硕果频结。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四年来,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16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奖;连续荣获*1-*2年度、*3-*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推荐泉美、华丰和区农科所申报省级“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推荐区蔬菜协会、龙眼协会申报省级“百强农技协”;马甲、*均获得省级“科技示范镇”称号;马甲镇被确认为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建成区科技大厦、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五是婚育新风逐渐形成。以创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为目标,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加大计生奖惩力度,全面实施“关爱女孩”五项工程和奖惩制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群众婚育观念明显转变,人口计生工作有序推进,各项责任指标位居省市前列,荣获“泉州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6年人口出生率为11.06‰,政策符合率为96.85%。

二、我区先进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区先进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洛江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对文化的功能、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部门及个人仍停留在“文化搭台”的初步认识上,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未充分理解,文化建设理念停留于表面,“大文化”发展氛围尚未形成。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中心城区“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尚未建成,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存在少、旧、设施匮乏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投入机制未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尚未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文化投融资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文化建设的资金极为有限,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

四是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政府在培养、引进人才上又有严格的控制,使专业人才尤显紧缺。

二、加强我区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创新思想观念,营造“大文化”发展氛围。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硬”、“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抓先进文化就是抓稳定,抓发展的观念,增强文化与经济互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意识,做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各级领导要强化政绩意识,硬化目标管理。要把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乡镇(街道)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要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在规划的提出、决策及实施上树立“一盘棋”意识,形成政府引导、文化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大文化发展模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一是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建立健全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机制,不断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文化经费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同时,要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方式,坚持政府带动与社会互动相互结合,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按照“双赢互利”的原则参与文化活动,切实解决文化经费短缺的瓶颈制约,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各方资助为辅"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建设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青少年文艺辅导站、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在内的区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逐步形成集体育健身、艺术培训、成人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财政压力,达到“资源共享”、“以文养文”的目的。要加强对现有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用好、用足现有的文化阵地,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防止出现资源闲置等现象。

3、发挥地域特色,增强文化发展潜力。一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平台,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七进社区”、“婚育新风进万家”和“美德在农家”、“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扶残助残”、“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实践活动,举办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摄影展、南音汇演、及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主流,不断提升全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品位。扎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立足洛江实际,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及各种营业性娱乐场所、游戏厅、网吧等综合治理活动,大力推广罗溪中学“一分钱教育基金会”、泉州第十一中学“学生自我服务日”等优秀德育案例,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推进先进文化示范工程。洛江区除了万安及双阳两个街道办事处外,其它4个乡镇均以农民为主,因此在实施先进文化示范工程上要独具匠心、统筹发展,立足实际、以点带面,促进全面进步。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创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军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力求内容上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形式上确保群众喜闻乐见,质量上确保群众高度满意,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积极推广省示范社区—万福社区的创建经验,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向宽领域、纵深化发展;立足于“高品位文化、高文明素质”的理念,以创建学习型城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普活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市民意识和文明素质。三是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洛江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景点主题鲜明,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爱国教育、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各具特色。因此,要立足区域特色,深入挖掘洛江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侨乡旅游、宗教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文化,积极培植和发展独具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加快编制《洛江区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明确特色旅游文化发展布局。可依托洛阳桥规划建设“国际桥梁博物馆”,利用“蔡襄祠”建设书法碑林,在双阳办事处建设“双阳异国风情园”,着手构建“仰恩文化圈”,利用俞大猷公园、施琅将军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华侨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深入挖掘各景点的文化内涵,使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相互交融,逐步形成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考古探险旅游等多极统一的文化旅游业,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同时,依托旅游业开发独具特色的系列旅游文化商品,如突出民族风情特点的印尼果冻、千层糕等产品,突出农业生态特点的龙眼、芋头、冰菊等绿色食品,突出宗教特点的九仙山千禧龙影雕、玻璃雕等工艺品,加快文化市场化,经济文化化,协调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4、打造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发展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按照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思路,既立足于现有基础,制定培养措施,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又要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抓紧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设区文化馆,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既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要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要不断优化农村文化队伍的年龄及知识层次结构,积极鼓励现有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过函授、培训等形式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业务水平,努力提高整体素质;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团结和吸引具有专长、勇于奉献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形成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