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思索

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思索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申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纵观党的理论创新历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我认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鲜明的实践品格、突出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个特点,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鲜明的实践品格

实践品格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一再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们会感受到鲜明的实践性:一切都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发展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加快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四大以后,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得的成绩巨大,但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还面临许多新课题,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要求更高,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要求我们党科学地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内容。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发展的实践,又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实践证明,这些战略思想既丰富了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又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突出的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胸怀和视野。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公开申明自己是全世界无产者解放自己的理论武器,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科学分析当今世界潮流,把中国的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思考,从战略性高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所以,必须面向世界,科学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推动世界发展,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面向世界,就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所有这些,为我们吸引资本和技术、调整结构和布局、争取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把握主动权,抓住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活力。

面向世界,就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现在,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同时,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制造矛盾、增加压力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停止。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应对可能发生的挑战和冲突,始终应成为我们理论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世界眼光,所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包括了丰富的国际方面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不仅要在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还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等等。这些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有利的外部条件。

强烈的时代精神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和关注,就是因为它敢于直面现实,全面回答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规律性、深层次的问题。

与时俱进就要把握时代主题。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空前改善。但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对发展的理解,突出了发展这个时代主题。

与时俱进就要体现时代精神。黑格尔说过,时代精神是一个贯穿着所有各个文化部门的特定的本质和性格。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了改革创新这个时代精神,大力推进改革实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容。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