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立建全校本课程思考

建立建全校本课程思考

校本课程没有国家标准,许多校本课程不属于知识类,应如何评价?没有合适的评价方案,校本课程的质量与发展如何保障?这些问题让学校、教师很犯愁。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很多,但如果按评价对象来划分,课程评价不外乎三方面:方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因此,我们就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校本课程的评价。

课程方案评价,要整合外部审议和内部自我评价

课程方案是一种课程规划和设计文本。就校本课程而言,它包括学校研制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前者由地方课程委员会审议,后者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虽然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方案的质量,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单靠外部评价难免有所缺失,而内部评估者比外部评估者更熟悉评价对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评价所需信息并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因此由学校、教师自身对课程方案开展的内部自我评价更具有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哲学的适切度;总目标与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目标与学校可获取的课程资源的协调程度;课程结构和门类设置的合理性,等等。《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阐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否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份《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自评参照表(见表1),可以供大家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教师与学生是当然的评价主体

如果说方案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原型评价,那么实施过程评价就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信息与建议。它评估的是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际使用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程是否可后续发展,等等。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等部门设计相关问卷或其他评价工具组织教师参与评价,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评价则可包含:是否喜欢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评价方法可以是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自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或问卷调查等。要注意的是,设计学生评价工具时用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调查课程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转化到问卷上可表述为你认为这门课怎样上更好?实施过程的评价要体现其过程性、动态性,要注意收集过程中的评价信息。

学业成就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结果评价,主要指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评价。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还是就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对比?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怎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合适的?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分数、等级,还是描述性评语?等等。那么,怎样的学生学业评价才是合适的呢?显然,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笔者提议学生学业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开设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取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另外,基于校本课程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在学生修习课程之初,教师可采取前测,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知识水平和能力评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不同维度和层次的评价标准。在后续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个体差异性上。在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评价的差异性应考虑到学生个人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尽可能做到使每位学生获取符合自己能力的进步和成就感,能真正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每一阶段的评价都有特定的信息需求,也都有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的可能性。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评价者的信息需求,明确评价目的,才能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来改进校本课程,促进其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求评价者具备一定水平的评价素养,而评价素养的养成是一项工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有多高的校本课程评价能力,重要的是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并给予持续的专业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