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产力规律思考

生产力规律思考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来推进我们的经济建设。

那么,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遵循哪些基本规律呢?

一、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人们不需要了,也就不必再生产了。所以,发展生产力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讨论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我国之所以要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原因就在于市场体制较能妥善地解决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在反映需求、调节供需关系方面比较灵活比较直接,所以,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也有弱点,如对长期的潜在的需求不容易看得很清楚等,所以,还要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衡。比如,近年来,我们搞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中央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刺激有效需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把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几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开始下降,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提高后,吃以外的需求开始增加。特别是,人们用于精神消费的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在过去是微不足道,现在这个比重很值得研究。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反映到生产力上,就是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

一方面,产业结构是在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调整的;另一方面,中国当前人们的需求正在迅速变化。对于这个形势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意味着,一些行业需要“下马”,另一些行业需要“上马”;一些产品会被淘汰出局,另一些产品会更新换代。这些是由人们的需求结构决定的,是必然发生的。

二、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会出现重大的调整或变革。也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促进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有效供给;二是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极大地促进了有效需求。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前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后一个方面,是不对的。其实,科技进步之所以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归根到底也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生了对信息产品的大量需求,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现代技术能够提供物美价廉的信息工具。按照芯片生产中的所谓“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的生产成本将降低一半,这无疑大大地促进了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

关于我国要不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一种意见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我国应该迎头赶上,大力发展;另一种声音则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因而对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表示怀疑。其实,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按照现实的需求结构,我国现在的确还处在工业化阶段;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满足需求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实现工业化的技术是可以跨越的。所以,十六大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通过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现实生活中,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十分尖锐复杂的,二者的后面,是不同人群间的利益冲突。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三、生产力是不断地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

生产力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发展生产力有赖于各个生产力要素的组合。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第一流的生产力不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所能实现的,所以,就出现了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向,即通过商品交换使分散的生产力各优势要素组成优势的生产力。

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势组合必定取代或淘汰劣势组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什么世界经济要走向全球化?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趋向于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化。这要求我们,必须打破那种“自给自足”的观念,应该发掘或构建本地区优势的生产力要素,再与别的地区、别的国家优势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然后才能形成本地区优势的生产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

社会化的基本模式是信息交流、商品交换,因此离不开能源、通信和交通,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可供优势组合的优势要素。要善于围绕生产力的要素,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江苏省泰兴市,重点发展化学工业,国际化的托拉斯,包括杜邦公司都到那里投资。为什么?除了能源、交通、通信以及廉价劳动力之外,他们重点提供了发展化学工业的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上游”,就是各种气体的供应问题,他们为此兴办了一个大大的气体供应厂;另一个是“下游”,就是解决污染问题,他们对其全部包揽下来,集中解决,而且产生效益。再如浙江省的义乌市、海宁市,靠创办专业市场,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都是遵循生产力的社会性规律、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而至于现在某些地区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自杀”政策。

四、生产力是在与环境的协调中可持续发展的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也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解决一个与环境协调的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着六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气候反常、人口爆炸。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生产力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叫做“先污染,后治理”。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这是由于,环境破坏了再治理,往往要付出**倍以上的代价,甚而达到不可治理的程度。以治理滇池为例,国家和云南省已拿出几十亿元,但离见效还很遥远。为什么?因为滇池属高原内陆湖泊,滇池水要换一遍,至少要**年!所以,“先污染,后治理”,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党的十六大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且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是对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科学认识,是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