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村是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距离县城有110多公里。198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0元,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沟沟。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党支部书记苏新添同志带领*人走活了“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需办厂”三步棋,使*村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村拥有水泥厂、火电厂、人造板厂、胶合板厂、造纸厂等10多家骨干企业,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6亿元,村财收入57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2005年*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村”,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先进个人,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连续被推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并当选为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村二十几年来的跨越发展,充分展示了老典型的新姿态,老典型的新业绩,老典型的新探索,生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好、“三个文明”建设坚持好、党的作用发挥好,塑造了“思源思进、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崇尚文明、乐于奉献”的*精神,并成为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一、坚持发展生产,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
*村党委始终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鞭策自己,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立足*实际,制定了依靠科技、内扩外拓、多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把*做大做强。
1、加大投入,优化环境促发展。*地处偏僻山区,要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近年来,*人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移山填谷,平整土地800多亩,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建成程控电话模块和移动电话直放站,彻底解决通讯不灵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铺设和拓宽*至安溪县水泥路38公里,缩短往泉州、厦门等地里程58公里,畅通了企业发展“快车道”;投资1200多万元,架设安装*、漳平、*、安溪3.5万伏输变电线路85公里,集团8万多千瓦水电、火电并上大电网,保障集团的生产生活用电,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推进剂”。
2、大胆创新,科技兴企增效益。*的企业大都是资源型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以提升技术含量为重点的工艺技术改革,有效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加大*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力度,使企业通过TQC达标验收、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及产品质量双重认证,每吨水泥降低成本近100元;委托湖南电力设计院对*火电厂进行专门设计及机器调试,高薪聘请3名高工进行技改挖潜,使每度电节省煤耗3分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电排放的废气收集起来,为人造板厂提供热动力,年可节省煤耗2万吨,增加利润800多万元;把胶合板厂的废料收集起来,经过粉碎为人造板厂提供原料,把人造板厂的废料打成纸浆,送到造纸厂。这样,一根木头从主干到树枝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产生出最大限度的效益。
3、调整结构,多元发展壮实力。针对集团公司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村党委认真分析形势,把准市场发展脉搏,针对电力紧缺问题,投入资金1亿元扩建第三火电厂24000千瓦机组及兴建长塔水电站和坑仔口火电厂,真正把电力做成*又一支柱产业。健全完善产业链,投入巨资开采铅坑石灰岩矿和溪塔红旗桥煤矿,保证水泥厂、火电厂的原料供给,形成产业互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风险。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点项目立项,在坑仔口镇投资建设2×2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后年可产水泥200万吨,年可创利润达1.2亿元。同时,注意发挥山地多的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努力做到“山地巧用”,建设4个果林场,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几年来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企业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高了抗风险能力。2005年“*”牌商标荣获*省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二、坚持村企共建,组织建设焕发新活力
*村能够从一个偏僻小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完全得益于加强党的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村建带企建,以企建带村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较好发挥了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作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齐头并进。
1、抓党委班子建设,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村不断发展的实践表明,村党委班子始终是*发展的“火车头”。长期以来,村党委班子坚持从抓自身建设入手,致力于建设进取型、效能型、学习型和民主型班子,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敢于打破旧框框,坚持以素质才能为取舍,凭政绩贡献论功过,把选拔干部的视野从本村人拓宽到*集团的全部员工,达到了引入竞争、激发活力的目的。村党委现有委员9名,每个人都有专长、且能够独当一面,其中高中以上7人,平均年龄42岁,非*村籍4人。实行村党委会、村委会和骨干企业之间交叉兼职的领导体制,由村党委书记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村党委委员兼任骨干企业厂长,既减少了村干部职数,又改善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实行班子成员定期集中学习讨论和交流心得制度,班子成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了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能力。
2、抓支部阵地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走得快,全靠“车轮”带,这些“车轮”就是*的基层党支部。村党委根据村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的实际,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及时改进党组织设置,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形成了村企共建的新格局,先后设立了1个党总支和16个党支部。现在党支部覆盖了所有企业,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都建立党支部,党员不足3人的企业以集团机关党组织为依托,建立党小组,实行“挂靠管理”。在每个支部中实行了党支部书记与厂长“一肩挑”,把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村党委在建好党支部的同时,大力抓好群团组织建设,健全了工、青、妇组织,建设了工人俱乐部等活动阵地,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3、抓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一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党员队伍。村党委从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双带”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注意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村企干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培训和压担锻炼的办法,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近年来发展的党员已大多成为生产经营骨干,担任了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一些新党员进入了村企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注意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在抓好理论和实用技术学习的同时,经常开展“全省学*、*怎么办”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讨论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回顾*村艰苦创业历程,教育大家牢记*优良传统。村党委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苏新添结合自己参加党的十六大的亲身经历和*发展历程,带头宣讲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作用,激励广大党员继续弘扬“*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同时,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党员建功立业”、“奉献在岗位”、“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建设、献身*发展的豪情。现在,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全村185名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40%,企业中的业务技术骨干92%以上是党员,受上级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党员占96%。
三、坚持民主管理,企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村党委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坚持制度创新,实行民主管理,大胆改革企业发展模式,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进一步扩大民主的同时不断扩张集体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1、健全完善领导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村党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狠抓建章立制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制度促进*发展的路子。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任人唯贤、用人唯德,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委会集体研究和任前公示等制度,增强了用人的科学性。完善了村企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奖惩制度,促使他们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建立健全村党委、村委会和董事会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集体决策重大问题,促进班子团结,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村务、厂务和校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村民员工参与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公正廉明,取信于民。有了制度的保障,*的各项工作运作有序,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发展。
2、推行企业股份改制。*村把推行股份合作制作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从1998年开始推出了股份改革方案,发动集团员工和村民入股,既提高了村民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推进了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目前公司员工和村民持股额达30%,形成集体控股、干部群众持股的经营方式,使集体和个人走上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富裕的道路。现在*村全体村民每年可以根据企业收益情况按股分红,村民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3、创新分配制度改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村党委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大锅饭”分配模式,率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企业员工年均工资递增15%的基础上,实行了浮动工资制、年薪制,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把干部员工的工资报酬和个人的能力、业绩密切挂钩,实行按劳、按能力分配,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现在*的干部员工工资收入差距正在合理拉大,体现了对劳动创造和知识价值的认同,吸引了一大批有本事的优秀人才来*创业。
四、坚持以民为本,文明建设展示新形象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村党委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几年来,村党委坚持以民为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村逐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1、抓好新村建设,改进群众生活质量。由村党委牵头,按照建设宽裕型生态小康村的要求,邀请专家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划分出办公、生活、教学、企业等功能区,同时采取“村里贴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按照新村总体规划,对全村进行“拆旧、建新、美容”;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分期分批把海拔在900米以上的丁草山角落的20多户农户搬迁到中心村来;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先后建成300多套的标准住房,不断改善外来员工的住宿条件;努力打造花园式新村,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并逐步完善村庄的夜景亮化工程,聘请专门的园艺人员和清洁工负责花圃管理和村庄保洁。如今,*村家家户户都拥有山村特色的别墅式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集团中层干部和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均可分到一套面积达140多平方米的住房,子女免费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现在,所有外来员工已经完全融入*的建设和生活。在改善员工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村党委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商贸市场、商住小区3万多平方米,建成了工人俱乐部、*剧场、*宾馆等,创建了党员活动室、电视录相室、图书室和娱乐室,经常举办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定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团体和演员来村里演出,村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党委专门设立教育基金,把每年村财收入的10%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投入2.1亿多元创办了泉州市第一所村办中学——*中学,面向全省和贫困地区学龄青少年招生,现有在校师生2500多人,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奖学奖教制度,规定村民和企业员工子女免费入学,凡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每年给予1万元补贴,村里的教师除工资外,每年平均可以拿到各种补贴和奖金2万元以上,教学出色者另有重奖,从而调动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都保持在100%,现已有10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现在随着村民素质的提高,村民的发展信心更足,*村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3、倡导文明乡风,践诺共同致富之路。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常说:“一人富不是真富,只有群众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幸福。”*村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不忘群众,村里设立了福利基金,每年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500元养老金,还拨出专款补助遭受天灾人祸的农户;投入110万元,完善了卫生院设施,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企业员工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工资福利年年稳步递增;热心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大力帮助灾区和贫困地区建设;注重以德治村,成立了“红白喜事协会”、“禁赌协会”和“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积极营造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树好诚信*。村民员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该村已经连续13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连续5年被评为泉州市计生合格村。几年来,*村用于扶贫济困的款项达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