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促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促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是我国船舶工业肩负的光荣使命、面临的艰巨任务。

我国船舶工业具有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诸多有利条件,应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处理与产业发展相联系的几个重要关系,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船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作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发展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是我国船舶工业肩负的光荣使命、面临的艰巨任务。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规划》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做大做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大做强船舶工业,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是在深入总结世界造船业发展规律和准确把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船舶工业是为国防建设和航运、海洋开发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基础工业,具有产业先导性突出、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船舶工业,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带动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以及出口贸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具有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诸多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为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雄厚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以来,我国造船产量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1400万载重吨,是年的4.3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新世纪初的不足6%跃升到18%,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排名前两位的韩国和日本造船业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并且涌现出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等造船年产量超过300万载重吨、排名世界前十的骨干造船企业。与此同时,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也由中小型散货船、油船发展到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以及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为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带来了难得机遇。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逐步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逐步向劳动力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船舶工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高低成为决定一个国家造船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新世纪,世界造船业向劳动力和资本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区域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又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尚不具备的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产业快速成长阶段的我国船舶工业凭借着日益增强的综合竞争优势,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旺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空间。现代船舶工业历经近300年的发展而始终保持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船舶工业有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据统计,国际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通过海运进行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运量的稳定增长,对船舶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年以来,受新增需求和更新需求的双重推动,国际造船市场进入高度繁荣期。预计在未来几年,世界新船订单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同时,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市场对船舶产品的需求空前增长。此外,正在兴起的世界海洋经济,不断带来对海洋工程特别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巨大需求,这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我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新的契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船舶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适宜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带来国内一批骨干船厂调整搬迁的机会。这是我国造船企业加快现代化改造、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和我国船舶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正确处理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中的几个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船舶工业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与产业发展相联系的几个重大关系。

发展军品与发展民品的关系。船舶工业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国防功能上。坚持军品第一,确保军队需要,历来是船舶工业的首要任务。同时,船舶工业作为军民结合型产业,应始终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应充分考虑武器装备研制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继续调整和优化结构,建立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寓军品发展于民品发展之中,在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促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通过高起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应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与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速度与质量,做大与做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船舶工业是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规模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造船强国必须以相当的产业规模为基本前提。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规模跨越式发展。但是,没有竞争力支撑的大规模扩张是难以长期维持的,甚至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包袱。真正的做大是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而不是违反市场规律的盲目扩张。我国船舶工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相当基础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建立在产业素质、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

造船与配套的关系。主要船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是一个国家船舶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船舶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发达的船舶配套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造船业。做大做强我国船舶工业,迫切需要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船舶配套业应紧紧抓住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船用设备本土化生产,实现造船与配套的协调发展。

把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现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船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努力为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尽责出力。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战略措施,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纲领。船舶工业企业应认真学习《规划》,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按《规划》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把《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贯彻落实《规划》中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发展促进《规划》贯彻落实。

抓好造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发展先进造船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应按照《规划》要求,集中力量高水平、高起点建设好位于长江口、珠江口和环渤海湾三大现代造船基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适应世界造船业区域集群发展的趋势。造船基地建设应努力改变“大而全”的传统模式,按照现代化总装造船的要求,优化设施布局和工艺流程,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和配送中心,发展专业化协作,完善供应链体系,真正发挥出产业集聚优势。

抓好薄弱环节的改进和加强。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船舶工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高运行效益。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船用设备配套能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拓宽船舶工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快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