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县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县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德宏州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办发〔*〕199号)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形式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培养一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建立一支教学和科研骨干队伍。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套适合*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改革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改革全局,激发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统一思想,结合*教育实际,坚持专家引领、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全面提高。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㈠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

1.变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

⑴强化学习意识。教育主管部门的机关领导和干部应强化学习意识,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教育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业务指导能力和服务的质量。

⑵转变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县教育局的工作重点下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把政府的宏观政策具体落实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上。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增强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意识。让县教育局的干部对口承担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将干部的考核与学校的工作绩效挂钩。

⑶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县教育局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行管理措施时,邀请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领导、专家参与,或建立一支常态的业务专家队伍为教育局的宏观管理出谋划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建立以教育科研部门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

⑴加强县教育科研中心的建设。在管理上,以县教科中心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配强配齐师训、教研等股室的工作人员,从全县中小学抽调一部分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育科研部门,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逐步改善县教科中心的办公条件。

⑵以县教科中心为基础,从各校遴选优秀教师,成立不同学段的学科专家组,指导学科教学改革,参与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㈡学校的改革

1.变独立的责任分包为系统的运行机制。通过县教育局与各学校的密切联系,建立教育局干部深入学校监督管理的常态机制,校长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教学和教研任务,将班级考核、学科考核与学校领导的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效能。

2.变班级管理为主为学科管理为主。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常态的学科管理模式,统一进行学校的学科教学及科研的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学科,以班级管理来协调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的分配,校长对学科和班级工作进行统筹。突出管理重专业性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上,使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将集体的力量体现在学科教学与教研上,避免师生重复机械劳动的过重负担,加强校长、学科长对教学的监督,明确学科长的职责和权力,使不同班级的教学出现一个整体发展的态势。

3.变单一学科运行机制为学科联动机制。每门学科任命一名学科长,学科长组织各学科科任教师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然后各学科长共同根据学科教学任务来核定各学科的权重,合理调配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根据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进行班级管理,形成一个学科联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4.变统一的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继续保持大班额教学形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学科管理的模式,协调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合理系统地制定统一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以及有选择性的分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都得到有效落实。课堂教学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课外学习突出个性的发展,既强调共性又强调个性,以突出个性为主,在共性的基础上甄别个性,在突出个性的同时兼顾共性。有效解决统一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条件。

㈢评价改革

1.建立县政府作裁判,县教育局、县教科中心和学校相互评价的机制,先突出总量、兼顾效益,再逐步发展到保持总量、注重效益。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做到不放弃任何一所学校,不放弃任何一名教师和学生。将县教育局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捆绑在一起评价。

2.充分发挥以县教科中心为第三方评价的作用,此项评价属纯学术的评价。

3.适当结合学生评价和其他形式的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四、目标任务

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全县中小学全面完成学校治理整顿工作,并进入科研办学的良性发展阶段。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课堂教学发生明显变化,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和学习状况根本改变,教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学校工作效益和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全县教育总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教育总量明显增加的目标。

五、基本原则

㈠以点带面的原则。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全县中小学中选择一部分学校作为试点先行改革,做到重点研究、重点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半年后在全县中小学逐步推广。

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不同学校的协调发展,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全县教育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让不同学校、不同生在教育教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终使全县的教育教学能够持续、稳步、协调发展。

㈢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治理整顿、科研兴校、人文名校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同时要关注后续阶段的问题,为后续阶段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做到统筹兼顾。

六、保障措施

㈠加强领导

为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小组。

领导小组为*县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协调机构,主要负责本次改革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教育局,承担改革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业务指导组为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业务指导机构,负责改革工作的调研、改革学校的确定、具体方案的制定、改革进展情况的反馈、改革成果的总结、改革评价、改革经验的推广等工作,业务指导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教育局教育科研中心,承担改革的日常业务工作。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业务指导小组。

㈡经费保障

县政府将师训经费、教育科研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各乡(镇)人民政府、学校也要从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

七、方法和步骤

㈠方法

试点学校先行改革:

1.高中根据学生基础分成三个层次进行“配餐”制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2.初中以推广“洋思模式”教学法为主,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重在提高课堂效益。

3.小学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要改革方向,重在培养兴趣、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㈡步骤

1.2009年1月底,选择试点学校,并完成各试点学校改革工作方案。按高中、初中、小学分类确定以下改革试点学校:*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县民族中学、旧城中学、新城中学、弄璋中学、*县第一小学、*县民族小学、弄璋中心校、支那中心校。

未确定为试点的乡镇和学校也要积极做好学习、宣传、动员和方案制定工作,为全面推开改革工作做好准备。

2.2009年3月中旬,在试点学校率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3.2009年8月,进行试点学校阶段性总结,总结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4.2009年9月,全县推开,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