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正确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好”和“快”的涵义

自从*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来,这一全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坚持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快”。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益好。所谓经济效益好指的是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产出越高就意味着效益越好,或者说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越少越好;二是社会效益好。所谓社会效益好就是能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精神生活水平,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三是环境效益好。所谓环境效益好就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结果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追求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经济,恰恰相反是要更好地发展经济,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虽然是一个量的概念,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率,但又不是孤立的。那么究竟多高的经济增长率为快呢?是8%,9%,抑或10%,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界限呢?我认为,经济增长率是快还是慢,不能单纯地就经济增长率谈经济增长率,关键要看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能承受的速度多高也不为快,不能承受的速度再低也属于“热”。评判标准是既不能出现通货膨胀,也不能出现通货紧缩。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表明国民经济难以承受,即使8%的速度也属于过热;如果不出现通货膨胀,即使10%的速度国民经济也能够承受,也属于正常。不出现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价格越低越好,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出现了资源的闲置。

总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质和量的统一,是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而且首要的是要考虑“质”,在确保经济增长“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快”。

二、深刻认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本身就是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要求实现以人为本,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本身就体现了好和快,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不仅要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因为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切实保护环境等,即必须实现“好”。只有把“好”和“快”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实现到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越高,越能够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为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可以持续地提高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就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要继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还需要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理念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是质和量的统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指的就是GDP或人均GDP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经济结构优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更注重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手段要有利于保护人类的生产和生存环境。

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一是要把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快”,转变为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世界第一,固然未来还要继续推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比较快的速度,但只有“快”,会产生许多弊端和难以克服的矛盾,如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资源和能源的不可持续问题等。因此,随着人均GDP的增加,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必须把“快”转变为“好”;二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增长、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观念,树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见物又见人的新理念。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为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树立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四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存在的不问客观条件、片面强调人定胜天等不尊重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自觉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的新理念;五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传统理念,要树立让亿万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开放成果的新理念;六是要摒弃长期以来依靠大量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树立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理念;七是要摒弃用计划经济方式思考问题的旧理念,树立用市场经济方式思考问题的新理念;八是要摒弃不尊重规律,以人为意志代替规律的盲目的主观主义传统观念,树立规律至上,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的思想。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之所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因为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二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日益恶化,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更多地突出发展数量而忽视了发展质量,如过度放牧问题、过度开采水资源问题、过度占用耕地问题等等;四是传统的发展方式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样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五是传统的发展方式,过多地强调生产而忽视了分配,忽视了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和谐,结果产生了诸多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和谐因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遵循经济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我国目前还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如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以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比如,搞市场经济就要允许竞争,鼓励竞争,消除垄断,竞争的结果就是从外部迫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二是要遵循经济周期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宏观经济的运行来说,必然会存在国民经济运行的高涨、衰退、萧条、复苏四个不可分割的阶段。长期以来,我们不承认经济周期,把它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试图消灭经济周期,期望国民经济始终能够保持直线增长的理想状态。既然经济周期是规律,就难以改变,况且经济周期特别是经济萧条期是国民经济肌体内部的自我调整,因此要充分利用经济周期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要遵循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规律。

第二,实施创新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论断为未来我国实施创新战略指明了方向,就是明确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实施创新战略,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还需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也就是要保护、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为创新服务。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拉动经济增长从需求方面看,主要有“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消费需求呈现出不足的态势,*年我国的消费率只有50%,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79%—80%的平均消费率。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失衡的态势。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把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特别是要扩大消费需求。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要扩大消费需求,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要继续改善供给结构,使供给适合于消费,以供给促消费;二是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决定消费,收入量决定消费量,收入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要扩大消费,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树立消费者信心,打击假冒伪劣等。

(三)、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优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此,经济结构是广义的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

1、优化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的标志就是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一论述为我国优化所有制结构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优化所有制结构,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凡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要坚持,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要被市场所淘汰。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主体,需要有平等的竞争环境,不能厚公薄私,也不能厚私薄公,在政策上要平等对待。无论是公有制形成的物权还是非公有制形成的物权都要平等地保护,确保公有财产和非公有财产均不受侵犯。

2、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三大产业之间以及每一次产业内部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当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与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需要加强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包括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未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值下降,恰恰相反,会进一步提高;二是调整提高第二产业,以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通过财税手段以及产业政策支持轻工业发展,限制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

3、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标志就是各个区域之间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各个区域之间根据主体功能区分,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趋向,即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有协调发展的机制和体制保障,这一机制主要就是在主体功能划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还要对生态保护区形成利益补偿机制。

4、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标志就是大企业强,小企业多。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是大企业不强、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小企业不多。所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一方面要增强大企业竞争力,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