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办法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切实把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摆上核心战略位置

1.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领导,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实力不强等问题。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我国集聚,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展开,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等,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自身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意识,把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摆上核心战略位置,举全市之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发展水平更高,发展质量更好,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强。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为抓手,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构建具有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5%以上,着力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形成家电、机械(汽车)制造、纺织、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深加工等6个百亿元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80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50亿元企业5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到2020年,工业化进程达到中期发展阶段,努力把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

二、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4.壮大支柱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按照建设6大百亿元支柱产业目标,进一步扩张总量,提升层次,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家电大产业,围绕省里提出的建设“合芜滁马”家电、汽车制造业基地目标,发挥我市家电产业基础优势,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企业加速向集聚,壮大家电产业规模,加快技术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突出发展机械(汽车)制造业,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部级、省级技术中心作用,加速发展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模具等产品。积极发展新型纺织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注重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纺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做强做优化工业,全力实施盐化煤化一体化工程,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业,培育发展精细化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变农业优势为工业优势。加快推进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坚持科学开发、深度加工,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生物质能源、硅能等新兴产业。

5.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发展产业集群,形成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的群体竞争优势,是加速产业扩张、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规划引导,以县域经济、经济强镇、特色园、“一县一品”为着力点,形成特色产业的密集带和积聚区。要围绕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发展产业关联性强、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的企业群体。要以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为主要手段,积极引导和培育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生产经营主体。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商会、协会、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服务和中介机构。要通过会展、节庆、媒体宣传、包装策划等多种方式,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整体品牌。

6.做大做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企业是工业强市的主体,拥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是工业实力的主要支撑。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在支柱产业中,组织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选择跟踪一批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加大扶持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加速扩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形成规模。大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大研发力度,注重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全国驰名品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层次高、成长前景好、有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推动其上水平、上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队伍。

三、突出重点,为工业强市提供发展支撑

7.扩大对外开放,突出工业招商。工业招商是借助外力、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要长期坚持招商引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重大机遇,更加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呼应皖沪合作,深化滁宁合作,围绕支柱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招商,围绕产业集聚抓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已投产运营企业再投资。强化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不断扩充招商引资项目库,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进一步抓好招商推介引进、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运营等工作,做好项目跟踪服务。

8.加强园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各类工业园和工业集中区是我市工业招商的主要载体。对已建成的工业园区,要抓好填平补齐、配套完善,健全功能、加强管理。对新建设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创新园区建设思路,鼓励多元化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拉开园区框架。要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增加建设用地储备,积极盘活土地存量,保证园区工业用地需求。要推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提升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高度重视经济强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加快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经济强镇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9、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全民创业。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吸引资产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一流、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鼓励优势企业按照"先分离、后兼并,先分流、后重组,先破产、后收购"的原则,兼并重组劣势企业,收购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国外资本之间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股份制、兼并、破产、整体出售等多种形式,一企一策,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继续推进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依法破产,妥善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继续鼓励全民创业。放宽非公有资本的进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减少行政审批和许可,实行平等竞争公平待遇。拓宽全民创业的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创业融资难。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环境,切实落实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市场监管,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0、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市本级设立工业强市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工业指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对品牌培育、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的扶持、奖励。整合和运用好国家、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更好地发挥投入效应。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工业强县(市、区)专项资金。市、县两级的专项资金要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递增。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制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本加速扩张。推进建立银企互信、银企合作,推动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服务于工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信贷规模。积极探索成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发担保业市场,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建设金融市场,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11、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完善和落实支持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民营科技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创建部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已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围绕支柱产业,选择一批牵动性强的关键技术,采取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等方式,组织创新突破。充分发挥我市作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2、强化节能减排,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推进工业发展过程中贯彻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原则,是促进工业由传统增长方式向新型工业化方向转变的关键,是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新增工业项目,要把紧入口关,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吸引资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进驻。要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扶优限劣,淘汰落后。鼓励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实现节能减排。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产业链和产品链上下游之间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环保执法监察,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

四、提高领导和服务水平,加快工业强市进程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市意识,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抓工业。每年要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实施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重大活动,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要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创造和借鉴新经验,努力提高领导工业的能力和水平。要优化班子结构,注意把熟悉经济、精通工业的干部放在重要岗位。要建立工业指标评价体系,将工业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抓紧出台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办法。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成立市工业强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委员会,负责做好组织、实施等日常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1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直接关系到工业强市进程。要培养一支熟悉工业、善抓工业的干部队伍。要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为企业家队伍成长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要注意爱护和保护企业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物质上给待遇、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的科技骨干。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调整专业结构,转变培养模式,培育一大批素质好、技能高、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

15、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环境上来。围绕机关效能建设,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针对企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建立和推行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突出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自觉围绕工业强市这个大局,结合自身特点,切实履行职责,提供高效服务。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工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仓储物流、综合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和升级。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大对损害企业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查处违反规定的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大张旗鼓宣传各地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表彰和树立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