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委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党委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平安、文明、富强东方,打造“西岸明珠、热带滨海东方”的必由之路。根据《中共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西部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为建设文明东方、平安东方、富强东方,构建和谐农村筑牢基础,提供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创新,在制度、体制、方法上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路子。

2.坚持与群众意愿相一致。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广大农民作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主体力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坚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从各乡镇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4.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要统筹考虑,系统谋划改革方案,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为重要抓手,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着力点,有序推进。

5.坚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政治保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形成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强大合力。

二、目标任务

年,以板桥镇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土地流转作为切入点,八所镇两个行政村作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探索后实践、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力争到年全市基本建立起具有东方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体制机制。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我市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五项改革。

1.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无程序、形式多样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政策咨询、开设土地托管、流转委托、中介服务、流转登记等业务,建立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年,建立板桥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逐步摸索,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到年,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延伸覆盖到全市各乡镇。二是培育和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大户、种养大户等为主的流转市场主体,推动农村土地稳步流转。三是出台规范农村集体用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相关政策或制度,为搞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畅通农村融资渠道,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强财政与金融合作,发挥财政贴息的杠杆作用,发展农户互保或联保的小额信贷。二是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以信用为担保贷款。设立征信中心,加快农村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部企业和农户(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经营中的“双向信贷”模式。四是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保险,探索“信贷+保险”金融新服务、新产品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五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抵押贷款机制。

3.涉农保险体制改革。围绕降低农业产业风险,大力推进政策性改革。一是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大力发展涉农保险产品,为“三农”提供各种有效保障。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政策性涉农保险作为公共财政强农惠农的重要体现。围绕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障质量。积极探索新机制,把涉农保险和其它扶贫政策、优惠政策等强农惠农政策捆绑起来,将政策性涉农保险变为有条件的强制保险。三是规范并简化理赔手续、提高赔付标准,巩固和提升农民农作物种植保险、住房统保等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内部的互相保险工作。

4.镇村干部激励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一是推行强镇扩权机制改革,给予乡镇“财政保障、职权保障、人事保障”三大保障机制。扩大乡镇应有的社会管理事权,适当把市直机关部门的部分职权下放给乡镇。扩大乡镇应有的财权,规范资金下拨方式,扶持资金统一拨到乡镇政府,由部门负责监管,乡镇政府直拨扶持对象,树立乡镇权威。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扩大乡镇应有的人事权,使乡镇党委对配备乡镇班子副职有推荐权,调整个别乡镇班子成员有建议权,乡镇干部工作问责有处理权,提高干部整体素质。二是设立市级机关公务员的职位空缺主要从乡镇公务员中遴选制度。把一批在乡镇工作中想干事、干成事、有实绩的公务员遴选到市级机关工作,以激发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关爱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设立农村人才流动站,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积极实行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拨乡镇领导干部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定向分配名额到村干部。四是加快建立城乡公共财政一体化,提高乡镇干部的工作津贴和村两委干部工资,以鼓励镇村干部安心基层工作。

5.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年以江边乡为试点,然后逐步铺开。

(二)实施十大工程。

1.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是抓住国家大兴水利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年全面完成8宗小(一)型和8宗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到年全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以中小河流整治为重点,开展城乡水系治理。力争年完成实施罗带河、北黎河、感恩河、通天河、昌化江出海口段整治工程和“两湖”(东湖、西湖)工程。同时,做好水流域综合治理,打造良好的城乡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年全面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抓好农田综合治理,实施节水灌溉,力争在年底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0%达到节水灌溉标准。五是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水利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2.热带现代农业园区工程。一是加快以感恩平原百万亩热带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力争进入省“十二五”规划盘子,将感恩平原建设成为最大的冬季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花卉、制种等高端产业基地,休闲、观光农业等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年实现感恩平原所在乡镇建成2个以上的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与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共享共建,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农产业深加工企业,力争到年,把东方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成为东方热带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在2—3个乡镇建成一批集农产品集散、展销、交易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三是抓好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全力建设标准瓜菜田,力争年全市建成25万亩标准瓜菜田。四是加快香蕉、芒果标准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香蕉、芒果等大宗水果。五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力争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以上。六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紧密结合,打造一批有东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七是继续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有条件的镇、村,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连片开发,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镇。

3.农民养猪增收工程。大力推广“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销路、分户饲养)的温氏集团“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示范作用,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到年,改扩建4个优良种猪场,新建1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创建6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引进2家龙头企业、发展22家养猪专业合作社,实现生猪年出栏66万头、产值8.59亿元,农民养猪人均纯收入797元。力争到年,实现生猪年出栏114万头,产值15.09亿元,养猪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的目标。

4.村镇统筹规划工程。一是在编制完善全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同时,加快编制乡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行政村村庄规划。城中村和城镇附近的村庄,要注意与城镇规划对接,行政村规划要达到三图一表标准(即现状图、平面图、管线综合图、公共设施一览表)。到年基本完成全市重点行政村庄规划编制。二是高质量推进宜居村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高起点制订镇村规划,科学指导镇村建设。重点加强编制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乡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农村产业布局等,特别要注意做到镇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相衔接,促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和享受配套公共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形成。

5.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工程。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围绕香蕉、芒果、冬季瓜菜等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招商,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年引进5家以上年加工销售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引导省外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与我市农产品基地对接。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海运、铁运等交通枢纽优势,把八所建设成为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同时发挥中心镇功能,建设板桥镇、感城镇、大田镇、三家镇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抓好板桥镇、感城镇、东河镇、大田镇等中心镇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综合配套功能,通过小城镇改造开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镇区集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四是要把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尽快完善市、镇、村三级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动态,将农产品销售信息及时在网上,从网上拓宽销路,以定单促生产。

6.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一是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落实好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养猪补贴、渔用柴油补贴等。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要把培训农民和引导农村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技能。在加强市内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省份和市县流动,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大农户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合作开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四是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对同一经营类型的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联合社协会,逐步引导和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

7.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工程。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作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突出感恩文化、黄花梨文化、黎族“三月三”文化、热带森林生态文化、热带现代农业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西岸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首先,做大做强东方独有的两大文化旅游项目。一是以首届中国·东方黄花梨文化节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和提升感恩文化、黄花梨文化旅游产业。二是加快启动“黎族‘三月三’文化游“专线,以大田黎族“三月三”风情小镇建设为载体,吸引旅客到大田、东河、天安、江边等乡镇体验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习俗,吃山兰饭、鱼茶,跳打柴舞、观黎家船形屋等,将风土人情、风俗习情、民间绝艺等文化亮点带起来,将本地知名人文元素融入其中。年,两大文化旅游项目要取得新的突破,争取成为知名的西部文化旅游区。其次,精心谋划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一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着重提升市区的两河、两湖以及大广坝水库自然风景区、天安小桂林自然风景区、大田坡鹿自然风景区、中沙瀑布自然风景区的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在感恩平原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通过精心规划和建设,争取在板桥镇香蕉主产区、感城镇冬季瓜菜主产区、新龙镇芒果主产区、八所镇的东方湖、四更镇的黑脸琵鹭保护区各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独具特色的热带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三是结合旅游项目建设,以发展农家乐为重点,力争年底以前打造一批具有地方风情的农家乐。

8.农业公共服务工程。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三大体系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乡镇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我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的龙头企业,提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强化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监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工作和瓜菜田头监管3G系统试点工作。年建立起市质检中心,每个乡镇都建设农产品检测站、村级田头地块检测点,力争农产品100%凭证出岛。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标准化生产,发展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注册更多的农产品商标,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业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疫情、防治、检疫、监督、调度指挥系统和疫情报告、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9.农村民生改善工程。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力争东方中学升格为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建设10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第二所思源实验学校,完成农村中小学厕所改造、校安工程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到年,学前一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85%和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职业学校学生年流失率低于5%。力争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行列。二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发展,提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年,力争100%的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农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三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受益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制度。到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0%以上,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住整洁房屋等五件实事,打造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

10.农村民主自治工程。围绕如何进一步规范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运作、如何实施有效监督、如何增强村(组)发展后劲、如何凝聚干部群众智慧谋发展等方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重要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和创建一批“学法、守法”示范村活动,努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推行“四民主作法”,即遵循“民主提事,集智于民;民主决事,行权于民;民主理事,自治于民;民主监事,取信于民”的议事程序,健全农村民主理财制度,实行村财委托服务制,确保村务和财务公开,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研究、协调、解决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强化责任分工,由相关部门单位对照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抓落实。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墙报、标语等媒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在全市营造起全民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农村群众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三)财政扶持,保障到位。本着“花少钱办大事,少花钱办成事”的原则,建设公共财政。努力增收节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增加对农村改革发展的财政投入,扩大公共服务,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为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济保障。

(四)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认真总结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以点带面,全市推广,确保总体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