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意见

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三年,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灾后重建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山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分年实施,逐步完成,确保全县寄宿制学校按标准,高质量,按时限完成建设任务,较好解决由网点布局调整、取消复式班、地震灾损而产生的寄宿需求,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网点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民生八大工程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具体讲,要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序建设,严格校产管理,实行教育资源置换,合理配制,防止盲目发展和教育资产流失。

2、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危改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民间援建项目,在川塬乡镇积极发展多村联办小学,在山区乡镇积极创建寄宿制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其他项目安排方面,集中考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小学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

3、坚持合理配置资源,整合现有资源,按标准建设和添置的原则,使新建寄宿制学校达到国家“双高”普九标准。

三、现状分析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共有寄宿制学校34所。其中初中16所,需要住宿学生12248人,需要住宿面积33069平方米,现有面积8131平方米。现有寄宿制小学18所,需要住宿学生5036人,需要住宿面积14249平方米,现有面积仅2090平方米。在这些寄宿制学校中,许多学校学生宿舍都是二、三十年前修建的砖土木结构平房,几经修缮,仍然变化不大,部分甚至还是危房,“5.12”地震后又产生大量危房,使学校的住宿条件更加恶化,随着网点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亟待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

四、目标任务

根据《—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我县—年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40所,其中小学26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预算资金总投入6399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47865平方米。

五、年度实施计划

(一)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3所,建设资金总投入2774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23109平方米。其中初级中学5所,建设总面积13820平方米,投资1658万元;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建设总面积5597平方米,投资672万元;小学6所,建设总面积3692平方米,投资443万元。

(二)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7所,建设资金总投入2355万元,建设总面积16820平方米。其中初中3所,投资873万元,建设面积6239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投资460万元,建设面积3290平方米;小学13所,投资1021万元,建设面积7291平方米。

(三)年实施计划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学校10所,建设资金总投入1270万元,建设总面积7937平方米。其中初中2所,投资417万元,建设面积2608平方米;小学8所,投资853万元,建设面积5329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县政府成立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展计划、监察、国土、审计、建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县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项目领导小组要积极争跑专项项目和资金,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辟有效途径,做到论证到位,安排科学,实施顺利。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职责,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2、抓好资金筹措与管理。

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入6399万元资金,按照三年实施的计划安排,原则上将项目资金与县乡配套资金捆绑在一起,由县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按照计划,对急需建设的学校优先安排资金,建一所,成一所。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做到专款专用,不用于抵顶学校原有建设投入和征地费用,更不得用于偿还过去拖欠的工程款和其它债务。

3、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监控。

新建工程要确保安全、便利、安静、卫生要求,设计要做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适度超前,一步到位。要坚决避开不良地质、公路、铁路等影响地段,以利于防灾与安全疏散。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要实行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方式,确定有资质的单位承建学校建设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