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善医药卫生体制工作要点

改善医药卫生体制工作要点

年月以来,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广大基层群众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结合实际,以农村为重点,发挥中医药特色,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人民群众满意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年月底前完成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综合体制改革工作。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本医疗和基本药物保障制度,让广大群众看得起病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和统筹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稳定在以上。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元,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最高限额不低于万元。提高统筹层次,启动城镇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加快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月日零时起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3、积极实施大病统筹。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大病统筹制度,鼓励各县(市、区)通过补充保险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村居民大病统筹制度。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慈善捐助等建立社会救助基金,有效解决大病救助问题。

(二)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构筑分钟以内医疗服务圈,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一是每个行政村都要按照国家《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有一所标准化的卫生室,不达标的要按标准改造完善。二是每个行政村卫生室配备基本检测和诊疗设备。三是每个行政村卫生室有适应服务任务的医务人员。四是制定培训计划,设立专项经费,选择有培训资质的机构,加强对现有村医的中、西医两种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五是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鼓励、支持、吸引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和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含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工作,享受“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待遇。

2、加强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根据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二是按标准配置医疗设备,市卫生局根据《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确定的设备配置范围,提出乡镇卫生院设备清单,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采购配置。三是按编制配备人员队伍。根据《河北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试行)》进行核编定岗,院长及医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

3、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县级医院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

4、确定县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试点。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确定市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看得好病

1、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现有医务人员培训,实施基层卫生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开展全科医学培训、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胜任岗位能力培训、适宜新技术培训。扩大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推动基层医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细则,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绩效工资制度,依据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倾斜。

3、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满足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社会资本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四)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动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等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元。

(五)创建“健康城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既要有医疗卫生服务作保障,又要从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在全市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并将其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性措施来推进,全力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信息、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六大工程,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在市、县、乡(街道)、村建立起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健全的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服务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人群吸烟率明显降低,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一五”末增加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部门合力县(市、区)政府是医改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医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医改领导小组负责医改工作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要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保证医改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县(市、区)政府要成立医改办,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人员。发展改革、财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和编制等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密切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改革落实。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医改投入政策,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要树立民生财政理念,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保障新增医改资金。市级财政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增加以奖代补资金数量。加强医改资金监管,提高投入效益。

(三)加强监督考核,提高改革成效要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医改工作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医改工作的检查评估,确保各项改革按时依序推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进一步强化对医改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医改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四)广泛动员宣传,营造良好环境要结合医改工作进程,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广泛宣传医改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取得的进展成效,特别是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形成推进医改的强大声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