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1]这为我国中小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日本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位,《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学习指导要领》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日本的劳动教育提供法律支撑。尤其是通过“体验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与学校课程实现深度整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价值,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开展和落实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小学教育出现了偏重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日本中小学课程中开始展开“体验活动”。1976年,科学教育和工业教育委员会对高中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讨论,强调要“加强与工作相关的经验学习”[2]。同年,教育课程审议会(简称“教课审”)发表了咨询报告,较为系统地为日本高中的劳动体验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和“教课审”相继发表了咨询报告,对于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多方面的建议。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答复“面向担负下一代的自立青少年的培养”(2007年)中明确指出,“体验活动:指以通过体验进行某种学习为目的,对体验的人有意图、有计划地提供的体验”[3]。其中,“体验”一词指的是,“着眼于经验者的能动性和经验内容的具体性,指向主动的经验和具体的经验”[4]。由此可见,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在具体的亲身经历中得以成长和成熟。它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并具有其内在特性。

1.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日本在2017年修订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可将“体验活动”分为社会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和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三种方式。社会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公益服务体验和职场工作体验。201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示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中提出“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的志愿者活动,是作为思考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究性学习而进行的,在体会到勤劳的尊贵和生产的喜悦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培养公益服务体验等社会服务精神”[5]。公益服务体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在日本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的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关爱老年人,开展灾害志愿者体验活动等,让参加者真切地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职场工作体验是指中小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的社会中的工作,获得工作的知识、技能,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的学习方式。小学特别活动科指出,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开展体验活动,在小学高年级让学生获得社会角色和责任的体验。在中学则要更加重视职场体验活动,使中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尊贵和生产的喜悦”[6]。自然体验活动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与自然相关的直接性的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出现在日本中小学的道德、环境、生活等科目中。例如,在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中强调让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注意到自然的变化情况,发现地形地貌、季节等的不同特征,使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扩大见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中学生可以参加农业体验活动,通过饲养和栽培动植物、销售农产品等活动让学生领略农业的魅力。日本小学的自然体验活动强调让学生与自然面对面地接触,在体验自然中丰富感性;在中学阶段则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对身边地区进行调查,活用技能,在实际调查地域的过程中,体验性地理解大自然的知识。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是指通过提出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致力于解决课题,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中明确指出,“在各学校制定目标和内容时,重视日常生活和与社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7],开展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是将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课题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更容易关心这样的课题,也更容易进行直接体验。日本中小学的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制作料理、清洁卫生、栽培植物等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也形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意识。日本的小学家庭科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家庭、衣食住行、消费和环境等的科学理解,在掌握与之相关的技能的同时,从生活中找出问题,设定课题”[8]。在中学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体验活动,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从社会中发现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恰当、诚实地想办法创造技术的态度。

2.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特点

日本2017年修订的《学习指南》对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设计的“体验活动”做出了明文规定,并指出“首先要重视教育的充实和体验活动,充实体育健康指导,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9]是修订想法的来源之一。通过考察日本的相关政策资料,以及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实施现状后发现,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依托学科课程,重视真实体验。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主要分布在中小学的社会、道德、综合学习、技术与家庭等课程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以综合学习课程为例,日本的小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需要根据其自身所处的地区生活进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学习,参加清洁街道等社区服务;中学生则会参与到如交通安全、互联网应用等更广泛的体验活动,并且更加注重企业见习、走访调查、学校参观等与未来就业和升学相关的体验活动。根据日本相关调查显示,多数中学毕业生在回顾综合学习时,认为“对自己有价值”(84.2%)和“与自己相关”(72.1%)[10]。种类丰富的“体验活动”寓于多门课程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第二,立足家庭教育,加强校内外生活联系。日本小学设有社会科、家庭科,中学保留了社会科,同时将家庭科改为技术•家庭科,强化了劳动技术。日本小学的家庭科目的目标为:“通过与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培养在生活上更好的资质和能力……在谋求对家庭、衣食住行、消费和环境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理解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技能”[11]。同时,在中学社会课程中强调要活用学校教育的实践,培养学生面向生活的技术能力和必要的劳动品质。例如,在小学的家庭教育中,学生需要体验沏茶、餐桌礼仪、清扫住宅等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中学生在学习社会课程的过程中,要参与职场体验活动,进入到店铺、公共机关、事业所等场所获得切身的工作体验。第三,注重道德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体验活动”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或者能力的增长,而且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尽管日本最早提出“体验活动”是为了顺应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做出调整,但是随着“体验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新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体验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道德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灌输道德理念不同,“体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参与道德实践,获得切身体会。在小学的道德课中,学生通过栽培和饲养等体验活动,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感情。“体验活动”承担着“求善”的教育功能,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从根本上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

二、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多维价值

为了实现“主体性、对话性、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心灵”,日本倡导儿童从“体验活动”中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协作探究,发表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想法,等等。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用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思考、选择和判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与社会现实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中小学生在日后社会中立足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获得社会活动的体验,并将其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对于其将来的社会自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本中学综合学习课程里,各学校设定适合实现目标的探究课题,其中包括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课题,例如以“选择职业和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探究课题。这种探究课题并不是只在特定的学科框架内完成的,应用教科书去探究在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课题是很困难的。而在体验活动中进行课题探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研究工作,还能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感知工作的价值,激励自己从事自我实现的职业。公益服务体验作为社会体验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道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的中小学学校活动中,开展公益服务体验(例如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接触),能鼓励学生思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处事方式,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勤劳的尊贵和生产的喜悦,体验到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日常生活体验活动强调让学生通过参与日常生活实践来学习,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直接性的体验,则很难得到深刻的体会。给学生因地制宜地创造劳动学习和实践条件,对于完善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有着积极意义。学生能通过参与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劳动意识。小学家政课中开展家政活动,旨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初中的技术•家庭课会对学生的“饮食生活与自立”“衣、住、生活与自立”“住居的功能与居住方式”等进行指导。高中家政课的体验活动围绕着“生活自立”“消费与环境”“饮食与健康”等课题展开。由此可见,从小学到高中“学会自立”是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活动的价值之一。日常生活体验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第一,日本中小学的很多体验活动往往需要学生集体合作。例如,在午餐教育中,有的学生负责清洗餐具,有的学生负责饭菜的分配,还有的学生负责打扫场地……这样的合作活动需要学生之间有着默契的配合。第二,家政体验活动能加强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
通过开展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知道家庭生活是相互支持的,可以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三,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体验活动”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专业的、悉心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为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时机。3.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生态观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认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12]为了加深青少年对大自然的体验,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自然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增加了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做出了一定贡献。自然体验活动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和特征。例如,家附近的公园、河川、树林以及冰、雨、雪、风、光等气象变化。在小学理科强调充实作为学习基础的自然体验活动,珍惜儿童在野外的发现。在观察的时候,除了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器具,扩大细微的部分,用图和画记录生物的特征,充分考虑和说明身边生物的活动。直接性的观察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季节的姿态,沉浸在身边的自然中,享受四季的变化,这些都是丰富感性、磨练意志的重要体验。自然活动体验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方式。加深儿童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日本自然体验下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在亲身感受自然的活动中更容易产生自然保护的意识。关于自然体验活动的课题,很多都是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河流水质调查、垃圾处理等课题。此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将课题推广到社区中,向市民呼吁保护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社会大众的反应和活动的成就感。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以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学生实际看到、触摸到和感觉到比课本上的学习更能牢牢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方法通常以讲授法为主,劳动教育的环境往往局限于封闭的课堂或学校内部,忽视了学生对劳动的真实体验,导致身心分离,劳动教育缺乏生命力。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活动”强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身体力行地体验劳动实践活动,并在体验活动中加强“家校社”的联系,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启示我国:劳动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合作,劳动教育的实践须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1.参与“真环境”体验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和异化,很多青少年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不会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将劳动视为惩罚手段或休闲方式的现象。事实上,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或娱乐教育,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培养体脑结合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的活动。劳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必备手段,更是个体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激发劳动者的潜质、彰显劳动者的存在价值、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验活动”强调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真实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引导学生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自然、社会的交往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尊重劳动的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丰富的创造力。根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实施的调查,越是在孩提时代体验丰富的人,就越具有规范意识、职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日本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体验活动,通过劳动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生存的能力。因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体验活动”不是对原始的简单劳动的回归,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全身心地参与到服务型劳动、创造型劳动等与时俱进的劳动形态中,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亲力亲为中体悟劳动的意义,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品格。

2.借助家庭、学校和社会之“合力”,助推劳动教育的实施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学校需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家庭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社会应发挥支持作用,共同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日本中小学开展的很多体验活动与学生家庭、社会开展合作,学校会向家庭和社会说明学校的教育方针、特色教育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状况等,以寻求理解与合作。我国虽然已经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但目前要贯彻落实该意见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家校社”之间对劳动教育缺乏共识;家长、教师、学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即使有些学校和教师期待通过劳动教育帮助青少年找到劳动的内在意义和创造价值,但是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而难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学校需要开展宣传工作,增进家庭和企业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通过学校、家庭、地区、企业等群体的合作推进劳动教育。同时,社会和学生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充实的活动体验和精神支撑。培养有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情感与态度,能够享受劳动幸福感的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的使命。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发展和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3.借助各类劳动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3]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还具有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促进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等作用。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劳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诚实、勤劳、节俭、认真等美德,从而为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德性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的应然状态,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劳动被异化为惩罚和规训学生的手段;劳动教育的模式以单向的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劳动教育的内容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上,忽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等等。要发挥劳动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教化作用,必须要在理念上以德育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上开展各类体验活动,走进学生生活。日本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强调在各类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亲临劳动现场,又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劳动教育的方向引领,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促进知与行、身与心的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出力出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的劳动精神,提升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劳动技能,确立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劳动价值观。

作者:肖菊梅 冯恩乃 赵洁岩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