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思考

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思考

摘要: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点的产业融合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农业产业、产业演变、实践要求维度分析发现,跳出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选项。产业融合能够带动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组织优势,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保证。要素制约、融合不足、利益联结中话语权不强等问题的日渐凸显,阻碍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延缓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为此,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等四个环节提出加快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民;共同富裕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如何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既没有历史经验,在世界范围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实现。而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点的产业融合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一、从不同维度分析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

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是行不通的。从农业产业、产业演变、实践要求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跳出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选项。

(一)从农业产业维度分析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从市场经济的需求角度看,主要提供生活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比例会相对减少;从供给角度看,由于技术进步比较慢、生产周期比较长、土地规模基本恒定、受自然因素制约也很严重,产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快速增长。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农业收益增长缓慢甚至减少。为推进农民共同富裕,需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以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就非常重要。农业作为产业,不但不能成为夕阳产业,更不能衰退被取代,因为农业是解决人类生存条件最基本的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决定了农业的不可替代性,必须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稳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使农业农村留住农村青年并让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是重要路径。

(二)从产业演变维度分析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可行性

从产业演变轨迹看,当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时,国家处于农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来自自然界的产品普遍进行加工,出现了第二产业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后来有别于物质生产的服务业逐渐发展,产生了第三产业,当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时,国家就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既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也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进程。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却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步走低,从事农业的收入不如工业、商业,农村劳动力就会流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当留下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得到和第二、第三产业大致相同的收益时,才会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这个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源源不断地出现,其收益相比较第一产业增长得快,传统农业留住必要劳动力的难度增大。也正是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出现的产业边界模糊化解决了这个问题,产业融合也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比如美国、荷兰的高度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技术渗透融合演进到新的产业阶段——现代化农业;比如日本农村“六次产业化”,以技术发展模糊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界限,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业。我国当前整体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相比较农业在GDP中的占比,农民的数量仍然庞大,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那样快速大规模减少农民来使农民富裕,但可以借鉴现阶段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产业融合以及我国推进产业融合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地区实践,让农业借助其他产业的资源融合发展,把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推进农民共同富裕。

(三)从实践要求维度分析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党的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其中,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产业兴旺是农村农业的综合发展,既包括农业高质量发展,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收益,也包括打破产业界限,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融合,让诸多环节更多的收益留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产业融合不仅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还能够拓展农业功能,有效提升农村生产力,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是夯实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不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简单增长,而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解决“三农”问题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点,遵循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原则,现代化道路上也一个不能掉队,因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重视农村,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引导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下乡,把原先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与在农村的第一产业相融合,为农村产生更多的产业收益,为农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进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

二、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分析

在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不同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组织等因素,从这些因素入手分析,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农村生产率,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进农民共同富裕。

(一)产业融合带动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

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在市场经济中,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流向回报率高的产业,回报率高的产业又使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得以积累。传统农业回报率低,加之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资金长期净流出,直接影响了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城市人不愿下乡,走出去的农村青年对农村毫不留恋,打工者老去享受不到城市福利不得已回归农村,农村“993861”部队现象普遍,留守儿童的教育堪忧,劳动力要素的这些情况都影响着农村农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而农村产业融合催生的休闲农业、农业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资本回报率,能够带动要素流动,吸引城市资本、人才下乡,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参与其中理念得到更新、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农民整体的创富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带动的要素流动,能够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断积累,促进农民创富能力提升,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步伐,从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实现。

(二)产业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持续传统农业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导致农业增长缓慢,虽然在社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出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使农业得到了明显发展,但没有摆脱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而产业融合起因于技术创新,其发展又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应用。农业内部产购销的融合、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融通,为技术创新搭建了平台,促生了技术;以农业为中心融合其他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促进了产业链上企业的聚集,带来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共享,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龙头企业依托产业融合加强技术融合和集成应用,提升了农村产业效益,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并不局限于农业内部,是一切能应用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因此能够提升农村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别,进而拉平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持续。

(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组织优势

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保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曾经充分体现,但现在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是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把小农户组织起来并切实为小农户着想的是村“两委”,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两委”才有经济实力,才有号召力凝聚力,切实发挥“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作用。如果说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的话,产业融合则拓新了经济途径。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党支部领办的产业,提高了小农户的组织程度,“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抵御市场风险,在与市场对接中发挥规模优势,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生机”[3],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创富能力;与外来资本、项目合作的产业,或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经营,或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让农民收入中增加了重要的财产性收入。集体经济通过产业融合打破产业界限撬动更多的资源资金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村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

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但存在的要素制约、融合不足、利益联结中话语权不强等问题日渐凸显,阻碍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延缓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

(一)产业融合模式简单化

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经认识到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性,但对什么是产业融合、如何进行产业融合则认识不清,产业融合模式简单化现象普遍存在。如有些地方推行合作社联合,形成联合社试图融合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于是政府主导甚至是政府命令,短期可能见效,但对市场需求不敏感、调整不及时,融合难有长久效益,不能从根本上助民增收;有些地方的农旅等产业融合只浮于表面,不能挖掘特色导致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吸引力,难以真正助民增收;甚至有些地方聚焦按期完成集体增收的政治目标,牵头工商企业在村庄闲置房屋建设加工车间,产品定向供应投资的工商企业,看似产业融合实则简单捏合,农民增收难以持续。

(二)产业融合要素制约

产业融合要求打破产业界限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进入新时代,农村领域的深化改革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但资源要素的跨界优化配置面临一些制约,资金下乡难,即使工商企业下乡了,但仍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技术供需双方互不了解、难以对接;人才到农村觉得难以施展才能、难以体现个人价值;农村信息不畅,不论是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大数据,和城市都有很大差距;农村在土地要素方面有优势,但没有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优势难以体现。种种问题导致资源要素难以向农村有效汇聚形成良性循环,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

(三)对接市场融合不足

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一个大问题,这本应是产业融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能解决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发现产业融合普遍存在对接市场融合不足问题,仍然会出现农产品变现困难。比如有些地方的产业融合只限于简单融合,对新产品、新业态既无技术也找不到适合的市场,无法提高农民收入;有些地方的产业融合依赖单一的传统市场,忽视主动开拓市场,只能被动接受低价,没有定价权大部分收益只能拱手让给合作方;有些地方的产业融合中重要的流通环节不足、循环不畅影响了产品变现,而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更无法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难以提高农民收入。

(四)利益联结中话语权不强

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经济主体利益联结紧密的分红型、股权型模式,由于农村经济主体的话语权强,能够把农村产业增值收益大部分留在农村、分给农民,让农民切实享受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但现实中却是利益联结比较松散的订单型、租赁型模式比较普遍,因为按订单付钱和直接给付租金,企业省事方便,不必像分红型、股权型模式那样账务定期公开、决策通过村集体协商;村民和村集体虽然话语权不强,但能得到确定的收益,不必像分红型、股权型模式那样收益不确定且有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惧怕对方的违约行为,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不愿承担经营风险,只顾当下不考虑长远,不解决问题甘于现状,出现了不愿、不敢选择分红型、股权型模式的现象。有些地方虽然选择了分红型、股权型模式,但徒有其表、话语权不强甚至没有话语权,由主导企业一家决策,无法保障增值收益分配,甚至导致分化趋势明显。

四、加快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对策

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提出对策建议。

(一)满足消费需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融合模式

增加造富载体消费是最终需求,必须选择满足消费需求的产业融合模式,适应市场深度发展,有效增加造富载体。一是充分认识我国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精神需求,高质量的需求要求高质量的供给,要把产业融合定位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分析消费的多元化,瞄准城市的消费人群,分析周边城区和远方城市的不同消费需求、不同人群的不同消费需求,通过产业融合把城市人群消费的深厚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向农村。三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以差异化满足消费需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以产业融合主体为主导,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融合产业提高竞争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融合模式。比如种植业、养殖业等立体协作、循环利用、深化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循环农业,这类是以农业内部产业整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比如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拉长农业获利环节、发展满足高质量消费需求的“新六产”,这类是以农业产业链延伸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再比如农业和休闲、康养、教育等功能相结合,从而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发展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跨界产业融合,这类是以交叉型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二)优化要素供给,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

提高造富能级一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流通顺畅优化配置。重点是土地制度改革,要加快推进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让土地要素能够流动起来,向优势产业融合项目流动,在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的同时,土地所有人能获得增值收益。二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破解土地、融资、技术等痛点。支持社会资本下乡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广有些地区行之有效的灵活供地方式,解决深化发展产业融合的用地问题。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改变农村资金净流出状况;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基金,发挥资金扶持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作用;保障下乡的社会资本拥有者的合法权益,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农业的积极性。设立面向农村产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科技工作者聚焦农村农业,让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的作用。三是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推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推动交换实现,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引导产品变现实现增收马克思说“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交换是检验产业融合是否适应市场、带来增值货币的环节。当前,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交换实现,要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引导产品变现实现增收。一是融入周边城区市场。比如针对周边城区消费新鲜蔬果人群的需求,把蔬果种植、运输、净菜加工、销售等环节链接融合,以订单次日达的方式把田间地头的新鲜蔬果直接配送到居民小区,相比较现在大公司布局全国的社区团购,新鲜度高、运输距离近,设在居民小区的配送网点又会吸引新的消费者并引导消费,形成良性循环,顺利实现交换;拓宽深化产业融合,适时增加采摘、种植体验以及青少年农事教育等服务项目,拓展农业功能,吸引周边城区消费人群利用周末、节假日参与体验,通过地产地销引导农产品变现实现增收。二是融入全国市场。比如针对全国范围内消费特色产品人群的需求,运用大数据渗透、电商融合,直接对接消费和供给,避免出现供给端滞销和消费端高价并存现象,推动交换顺畅实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直供直销引导农产品顺畅变现实现增收。三是融入国际市场。比如针对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标准,围绕提供适合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将研发、生产、检验、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进行融合,以一镇(县)一品形式形成产业集聚区,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以高品质产品持续赢得国际订单,通过外供外销引导农产品顺畅变现实现增收。

(四)共享分配收益,掌握利益联结中的话语权

实现共同分富以农业为核心推动分红型、股权型模式的产业融合,促使各产业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分配收益即共同分富。一是不论是向上游的融合,还是向下游的融合,或是全产业链的融合,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体主动进行融合,让集体经济在各产业主体的利益联结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把高利益尽量留下,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保障了农民共同分富。二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引导,联合农村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联盟,在同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中,高利益会留在农村,要引导形成工资加分红的分配模式,让农民扩大分富范围。三是被动融合的或龙头企业带动式、或订单式、或城乡主体混合式等,农村主体要联合起来抓住关键环节,提高议价能力,把相当部分高收益留下,在共同分富中让产业融合真正惠及农民。

作者:冯闻洁 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