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长平矿智能化放顶煤工作面浅析

长平矿智能化放顶煤工作面浅析

[摘要]5308工作面是长平公司第2个智能化重型放顶煤工作面,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在初采过程中遭遇一系列难题。对此,通过改造设备、优化工艺工序、强化工程质量管控等手段有效保证了5308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初采,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智能化工作面的初采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智能化;放顶煤;初采

1工作面巷道布置及地质构造情况

1.1工作面巷道布置情况

5308工作面是长平公司第2个智能化重型放顶煤工作面,位于长平井田五盘区北翼。所采煤层为3号煤,平均煤厚5.69m,设计采高3.2m,采放比1∶0.8。工作面走向长度979.32m,倾斜长度294.2m,共使用170个支架。工作面机头超前支护方式为单体柱配合锚索补强支护,机尾采用自移式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工作面采用三巷布置:53083巷为设备列车巷主进风,配风量2800m3,断面5.6m×4.2m;53081为主运巷辅助进风,配风量360m3,断面5.6m×4.2m;53082巷为回风巷。5308工作面智能化装备是结合长平井下现有的综放采煤工艺,配备具有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综采装备所组成[1]。具体配置为北京天玛SAM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SAC电液控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上海天地MG500/1170-AWD1型采煤机。5308工作面智能化装备可以实现地面分控中心和井下集控中心之间通信、工作面自动找直功能(LASC)、采煤机智能化记忆截割功能、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移架、地面分控中心和井下集控中心对工作面设备的“一键启停”、快速准确的人员识别以及安全保护等6个功能[2-3]。

1.2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5308工作面开切眼113#~135#支架段揭露SX117陷落柱,影响区段的割矸厚度从1m至全矸。陷落柱长轴99m、短轴45m,前方预计影响61m贯穿整个初采阶段;工作面内最大影响距离79m(45个支架),影响架段为90#~146#支架。

2初采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设备配套问题

由于重型放顶煤工作面开采技术尚不成熟,在设备配套方面存在一定问题。(1)前后溜负荷大。针对前后溜刮板与中板间隙小摩擦力大导致负荷大的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更换功率更大的电机。将前后溜单机功率由1000kW提升到1200kW,前后溜驱动动力提升20%;②将后溜刮板间距由五环调整为七环,降低负荷;③将超长的刮板螺丝更换为配套螺丝,减少螺丝与溜槽之间的摩擦力。(2)推移油缸油嘴损坏。由于推移油缸安装间隙较大,造成供液瞬间活动幅度过大极易损坏推移油缸油嘴,严重影响工作面的顶溜拉架。对此,将推移油缸的油嘴朝向由机头改为机尾,避免油缸油嘴的进一步损坏,降低了对生产的影响。(3)电液控制器相应速度慢。前梁是移架作业中最常用的操作,但电液控操作界面中前梁选项位于子菜单的第6项,极难寻找;且电液控制器响应速度慢,操作过程中寻找前梁选项耗时较长,严重影响了对顶板的控制和移架速度。对此,将前梁操作调整在主界面菜单便于调用。(4)机头机尾后溜拉不到位。受后溜机头机尾底梁超长影响,机头机尾架段后溜无法拉到位。对此,将后溜机头机尾底梁进行改造,缩小底梁面积,增加底梁与支架的空间。

2.2工艺工序问题

针对机头存在的过渡槽口增大、机头新型端头架拉不到位等问题,总结出适合5308工作面的机头工序管理及作业标准。(1)移机头工序管理。割透机头退机组→查看机头大架与转载机槽沿的高度(不低于300mm)→顶溜→拉1#架侧超前支架(1#)→拉煤柱侧超前支架(2#)→拉转载机(同步拉工作面支架)。(2)为确保安全达标地移机头,有2名跟班干部时,必须有1名负责移机头及相关作业。每班必须有1名班组长专门负责移机头工作。具体移机头期间的注意事项为:①1#~8#架滚筒落到底与巷道底板随平,确保槽口不超80mm。②拉架前必须将受影响的锚索退掉,避免拉架损坏锚索造成无法退锚。③拉1#~3#架时必须专人查看尾梁,避免压坏后溜电机减速器。④后溜机头与支架间的浮煤必须在拉后溜前清至底板。⑤拉架后必须查看1#~3#架蛤蟆嘴定位销,确保销完好且固定牢靠,端头工重点交接。⑥拉转载机时使用破碎机下面专用油缸拉,严禁使用超前支架的油缸顶转载机。

2.3地质构造影响

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陷落柱范围较大,平均在工作面影响50个支架的范围;陷落柱范围矸硬,机组截割困难,尤其体现在前期使用常规截齿阶段;受陷落柱影响陷落柱机尾侧边缘至工作面机尾区段煤层及底板上抬,但地质部门未提前提供相关资料,导致陷落柱边缘至机尾范围内割底矸,最大割矸范围达45个支架;陷落柱区域因缺少地质资料导致该区域底板较前后底板呈低洼状态,虽然为减少割底矸上抬了底板,但此时支架整体呈下山趋势,造成割顶困难,影响生产进度。(1)矸硬影响。由于陷落柱区段矸硬难割,为保护设备,一方面利用早班时间集中在矸硬架段放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停机时间加强截齿和齿套更换,避免损坏滚筒。(2)割顶影响。针对构造段割顶困难的情况,一方面采取趟趟拉架垫板梁的方式,调整支架底座下倾的情况,增加架前空间;另一方面,割顶时牢牢把握“宁可不达产不能不达标”的基本原则,不割顶不生产,确保构造段的采高,为底板的上抬创造条件。(3)专人拉架影响。在拉架过程中,极易因支架状态差造成掉大矸。对此,执行双跟班制度,1名跟班干部负责跟机组割顶;1名跟班干部专职盯守拉架,对顶板破碎段的支架采取打柱拉架的方式,减少大矸的影响。(4)破大矸影响。由于大矸极易造成溜子负荷大卡堵损坏设备,现场采取撑矸器破矸、大矸吊至煤帮由机组破矸等方式快速处理大矸,减少影响时间。

2.4生产问题

(1)顶溜困难。工作面综合下山坡度为6°,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但是在初采过程中溜子下山坡度变化较大,造成顶溜困难。如某月连续5d时间里,溜子最大下倾度数达31°,平均下倾度数为21°,远超13°的警戒线,直接导致5d时间里频繁吊溜。初采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为顶溜困难。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机组扫煤不利,导致煤帮浮煤较多,顶溜阻力大;②溜子下倾过程中实际下倾度数超过警戒值13°,既恶化了机组扫煤情况,更进一步加大了顶溜难度;③溜子下倾过程中下倾幅度不平稳,相对变化较大,造成现场顶溜过程中溜槽靠采空区侧翘起,一方面加大顶溜的难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恶化了溜子下倾情况。而溜子下倾不平缓的主要原因为回采初期工作面采高普遍达到3.6m,局部架段甚至达到3.8m,出现支架不接顶的现象。为确保支架接顶,回采初期首先留顶煤降采高,待采高降至3.4m左右时开始下卧。在降采高过程中,由于顶煤松散破碎无法平缓下山过渡,故初次留顶煤厚度普遍在1.0m左右,致使支架顶梁处于点头状态影响机组行走。为确保机组正常割煤,采取了大幅度下卧的措施,导致溜子下倾角度和幅度超过安全值。(2)吊溜问题。吊溜初期效果不明显,经过不断改进,吊溜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作面吊溜时使用护帮千斤配合大链进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护帮千斤拉力只有207kN,不足以将溜子吊起,要么吊不起,要么频繁断起吊环;②电液控对油缸的控制精度较低,即便点动依旧造成油缸大幅度的动作,导致吊溜时多人难以步调一致频繁断起吊环;③操作人员对电液控技术尚未完全熟练掌握,对其操作特点尚不熟悉,导致吊溜时配合上频繁出问题。针对吊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吊溜方法,具体为:①吊溜前将溜子全部拉回;②吊溜时连续7架同时起吊,不得间隔吊溜,也不得每次只起吊2~3个点;③吊溜大链连接好后,所有千斤全部点动拉紧,而后方可按照一致口令全部吊起;④顶溜时需吊架和顶溜间隔操作,即先吊架将框架压低,而后在松开吊架的同时点动顶溜,即吊架→点动顶溜→吊架→点动顶溜循环进行,可有效压低框架避免将溜槽煤初采前,应将吊溜所需的大链、起吊环等提前准备到工作面,且准备足够的备用件,避免损坏无法及时补充。(3)压框架问题。在溜子坡度变化出现拐点时,开始出现压框架的问题。此时,溜子相对于支架开始上抬,溜子相较于支架处于高位,不可避免地出现压框架问题,随之而来的是顶溜困难。对此,采取支架底座垫板梁、拉架时吊架的方式,以避免出现压框架现象,确保溜子在工作面底板坡度出现拐点时能够正常顶溜拉架。

3结论

(1)5308工作面初采的生产实践表明,工作面溜子下倾角度的控制至关重要。一方面控制溜子下倾绝对角度不超过13°,确保溜子能顺利顶出,不损坏机组;另一方面溜子角度的相对变化幅度不应过大,同样不得超过13°,此为生产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问题。(2)溜子下倾过程中的采高管理同样重要。溜子下倾前,必须将采高调整至合理区间,避免因底板下卧采高增大造成支架不接顶。(3)吊溜时需控制吊溜幅度,吊溜幅度过大将出现压框架,带来新的生产问题。(4)初采前,大链、起吊环等吊溜工具以及小板梁等垫架材料必须准备到现场。

作者:李笑笑 张博 李晋 赵垚庭 郑伟 单位: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