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设计在景观环境中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艺术设计在景观环境中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艺术设计在景观环境中应用

摘要:艺术虽看似抽象,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公共艺术面向社会公众,却强调公众的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包含了雕塑、墙画、装置艺术、特色建筑等形式。笔者结合我国目前乡村公共艺术空间提升发展现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反映当地乡村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意识形态,为我国今后政府主导下的个性村庄及整体性规划发展与振兴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艺术设计;空间提升;乡村特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目标,需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这意味着,要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人才及组织的全面振兴,需将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标杆及中国的底色,能在全球化大格局中形成中国乡村的独有画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乡村艺术化的系统思考,所以,研究乡村公共艺术,必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为了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中国乡村,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高品质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是关键。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对乡村空间环境规划建设,可以最直观、最快速、最有效体现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度,也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命题[3]。

1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1.1缺乏乡村公共交流的场所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也是乡村传播信息的载体,但却被规划和建设严重忽视,使得原本薄弱的乡村公共建设雪上加霜,出现乡村规划建设不合理,乡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不完善,乡村传统文化风俗、地方特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淹没。同时,真正意义上为村民日常活动提供的公共空间场所少之又少,极度缺乏乡村公共交流活动的场所。

1.2采用跟随趋势或“盲目”创造的建设模式

在乡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乡村建设盲目跟风,照搬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建设出现城市化问题,忽略了本土乡村文化与村民诉求,忽视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些乡村虽然开始有了活动交流场所,但在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中仅仅改变了时间、语境等环境,却忽略了乡村危机的历史环境及现实环境等问题,盲目地将国外乡村艺术活动及场地布置直接植入于中国乡村,导致乡村公共艺术定位不准确,出现迷失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使得盲目性更加严重。目前,大多数设计者只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较少对乡村规划、景观、建筑、生态保护、雕塑、文创及导图等大背景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造成了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与设置的混乱无序,甚至均质化、同质化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乡村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4]。

2公共艺术发展趋势分析

2.1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乡村艺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艺术必然会作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结合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入乡村整体形象的营造,利用系统性设计,使公共艺术融入乡村环境与空间中,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空间,这是新时代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需求。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里的拓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提升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品质,有助于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乡村空间的建设,尝试通过总体面貌和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关系,加快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它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乡村形象的“展示平台”,帮助并指引着乡村文化建设[5]。

2.2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公共艺术的存在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山体、植被、水体、建筑及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考虑公共艺术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需要参与者及设计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当代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学科建设越来越细,造成公共空间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协调与合作。需利用公共艺术改造乡村空间环境,通过公共艺术装饰,美化乡村建设,丰富乡村公共生活,提升中国村民现代化的思想及文化气息,促使村民与时俱进[6]。

2.3机遇与挑战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国前进和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乡村的保护与重建,更是针对如何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如何发展的考量。将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里的拓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提升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更有助于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乡村空间的建设,从出发点、方式、目的及影响都是中国在乡村建设探索中的良性尝试[7]。

3优秀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3.1整体系统规划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要全面了解乡村现状与发展,抓住乡村文化精神的内核,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有一个整体性规划设计,以艺术的氛围和基调,让艺术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中。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宰湾村,位于豫北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村,村庄空间结构呈板正的鱼骨形,没有历史建筑。村庄缺乏风景,也没有了耕地,属于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三无”村庄。近年来,修武县大力倡导美学引领的乡村振兴路径,运用美学构成设计的点、线、面结构提升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节点,通过叙事性表达方式加以串联、放大和诠释,将路面、墙面、装置、街边家具等元素融入到公共艺术、景观、建筑当中,形成乡村环境整体性的空间提升,成效显著。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保留了村庄的建筑基本面,整体提升环境卫生、村庄道路、照明及房屋裸露的墙面等,运用一条精品线路的“时间轴线”将宰湾村串联起来,并改造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道路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增加了景观绿化带,由光伏路灯替换了原有的景观路灯,加强改造治理了裸露的建筑墙面。除了整体性艺术化处理路面和墙面等位置,还增添了街边家具及公共游戏装置,运用蓝、绿、黄三色的下水管线与路面相承接,建构了主街路面的艺术叙事,成为儿童的嬉戏场地,也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活动场地。宰湾村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在有限条件内摆脱了简单涂抹的俗套,又给村庄增添了公共空间新的面貌与个性。

3.2全新打造文化IP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因乡村对本土文化IP形象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做好对外宣传自我形象,需深挖乡村特色,强化艺术赋能,借助公共艺术形态来表达及展现当地乡村文化IP,并唤醒和培养村民的文化艺术意识及文化自信。江西省石城县珠坑乡处于千里赣江的发源地石城县,素有“天然氧吧”“生态绿肺”美称,是“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也有“江西水塔”和“中国最美莲乡”的美誉,盛产水稻、油菜、白莲等农作物。它的“花田彩绘计划”邀请了艺术家参与在地创作,将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主题式墙绘、微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景观化处理等手段,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对村落环境进行艺术改造,将传统审美观念与当代乡村建设相结合,艺术家将当地盛产的油菜花田及美丽的荷花园,映入乡村景观环境中,提升了当地乡村公共艺术空间,将红色丝带绑入百年老树之中,在微寒的冷冬让整个村庄富有红色文化韵味及喜庆,达到村庄旧貌换新颜的风貌,既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也争取给外来观赏游玩的游客留下难忘的旅游体验[8]。珠坑乡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以深挖当地地域IP文化,梳理独特文化亮点,为村庄增添了艺术性和故事性,加强了文化艺术的融入以及地方感的营造,重建人、自然、文化艺术的关联。图1为珠坑乡以主题式墙绘方式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

3.3多媒体艺术与乡村公共艺术的碰撞融合

多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体和电子媒体为基础的一门新兴艺术学科。新媒体艺术以视、听、感等综合方面进行艺术表达,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感官体验,让参与者直接与艺术互动参与体验。随着大数据、5G、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科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互动和数字信号,融合了信息时代的高科技、趣味性和艺术性[9]。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多媒体艺术与乡村进行了碰撞与融合,建立了人性化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空间环境。视频摄影、音响、装置、灯光的运用,实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现代化、时尚化发展。贵州隆里古城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古城墙、祠堂、稻田、溪流、夜空为载体,呈现创意新媒体的无限可能。以“摩登山水、再造乡村”为焦点,打造“新媒体+文化+旅游”飨宴,苗东风情、杉乡文化、隆里民间花脸龙文化与先锋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盛宴。

3.4创造“艺术+”模式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融入艺术创作,将传统文化符号引入现代艺术语言,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乡村需要衍生出更多类型及高质量的产品,通过民间手工艺人和设计师们的参与,形成品牌特征的产品体系,形成当地乡村健康的产业链[10]。浙江省乌镇镇的横港村,位于乌镇镇的东南部,全村区域面积3.95km2,生态基底优越,借助艺术设计的力量,有序地进行点状式发展,打造出“艺术+亲子、艺术+农业、艺术+田园、艺术+园林、艺术+文化创意”五位一体的产业模式[11],改造构思的内容增添了亲子活动项目,重塑邻里文化,开设了艺术中心场所,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活动场地,打破了村庄原有布局,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风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有内容的公共活动场所,并成为了村庄的聚集地,充分利用乡村公共环境节点在乡村社会中的主导作用[12],应用卡通丑小鸭形象提出环境主题,将丑小鸭的可爱形象融入到村庄公共环境节点之中,让公共环境节点瞬间俏皮活泼起来,并加入大量的主题式花园,举办了充满趣味的植物课程、花园婚礼、花园下午茶等活动。开设了木工坊、手工坊、可食花园等各类趣味项目,使得村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让孩子在这里亲近自然,感受乡野生活的快乐与温馨。横港村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用“艺术+”模式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使得乡村在田园风光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时尚的魅力,对乡村复兴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尝试[13]。

4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村庄都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艺术空间与乡村环境之间需要充分借助和发挥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传播效应,增强地域乡村文化及信息上的有效交流与互动,提升乡村的自治能力与文化自信,扩宽地域乡村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乡村各组织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真正做到要让乡村变美。

作者:张婧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