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业论文

银行业论文范文精选

银行业论文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竞争;寡头垄断;银行业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1995—2002年期间,资产、贷款、存款各项CR4指标均大于75%,按照贝恩(Bain.JoeS)对市场结构集中度指标分类法进行判定,CR4指标大于75%,说明我国银行业处于高度集中的寡头市场。这种情况近年来出现缓慢而明显的下降趋势,截至2004年底,CR4的贷款指标降至63.32%,仍处于较高的寡占状态。但是,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正在加紧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银行业,同时,民营资本也在借监管逐步放松的国际趋势,写作论文逐步向银行业渗透,我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之中。那么,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业高寡占的市场结构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发生怎样的演变?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目标该如何判定和选择?对此,许多学者都做出了分析。其中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垄断竞争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此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提出寡头垄断依然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选目标。

二、对主张我国银行业垄断竞争结构观点的几点不同意见

认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应选择垄断竞争的观点。大多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对竞争的偏好,对垄断的排斥。按照西方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只要不存在外部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就会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竞争成为效率的前提,完全竞争市场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形态。而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总是与扼杀竞争、阻碍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从不完全竞争的两种市场形态来看,寡头垄断更偏重于垄断,而垄断竞争更侧重于竞争。所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竞争成分的增加,垄断竞争被认为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必然演进结果。

2、按照产业经济学SCP理论进行倒推,认为银行业的寡头结构是造成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写作毕业论文主张垄断竞争结构。按照SCP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影响市场绩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由此归因于高度集中的寡占市场结构,因此,主张降低准入壁垒,增加竞争成分。

3、对垄断和竞争存在两种偏颇的理解。一是将竞争定位于潜在进入者和在位银行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在位银行之间存在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认为增加竞争成分就是放低准入,增加竞争主体和银行的个数。二是将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相混淆。将反对垄断行为替换为反对垄断结构。因此,认为垄断竞争结构更有利于竞争和反垄断。

对于第一种观点,就垄断和竞争的关系而言,垄断虽然是竞争的对立面。但它的存在并没有消灭竞争。寡头垄断改变的只是竞争的形式。而非竞争的本身。垄断结构产生后,垄断者仍然面临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即使是完全垄断,也不能把竞争排斥在外。有学者认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高枕无忧,垄断地位只能凭机敏和精力赢得并得以保持。从国际范围诸多产业来看,寡头垄断反而会使竞争大大加剧,在经济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会加剧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而激烈的竞争足以使寡头垄断银行尽可能地努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尽可能地降低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价格,而并非像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的垄断一定会破坏竞争、降低市场效率,阻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此,一些经济学家根据寡头垄断企业组织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事实,指出“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观点,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前提上的,而这个前提缺乏现实性,因而此观点的正确性大打折扣。

对于第二种观点,20世纪70年代SCP理论就受到质疑。实践中。世界各国银行业普遍是高度集中的寡占性市场结构,但效率却差异很大。20世纪80年代,W.J.Baumol和.C.Panzar提出可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市场绩效的并不是现有的市场结构,而是市场的可竞争性或是竞争程度,在理论上弥补了SCP分析范式的缺陷。产业经济学大师HaroldDemsetz也从另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写作硕士论文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优秀企业的良好绩效是因为效率而不是市场垄断结构造成的。秦宛顺、欧阳俊(2001)所做的MP和ES假说检验结果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银行效率,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水平无显著的统计关系。因而,按照SCP倒推,将我国银行效率低下的原因归于寡头市场结构,以此主张银行业选择垄断竞争结构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从理论上看,银行业SCP分析范式也没有考虑到银行业相对于制造业等产业组织的高负债高风险的特点,没有考虑到不无完全信息和委托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银行厂商行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影响。可见,银行业的SCP框架需要进一步修正。

对于第三种观点的两个误区,首先,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除了潜在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外,还有现存厂商者之间的抗衡。对于银行业来说。由于高资本的准入壁垒和高风险的政府规制,来自于潜在加入者的竞争并非构成主要的竞争威胁,其它几种竞争也因为银行业独特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的高同质化的减弱。而真正的竞争压力来自于在位银行之间的竞争。因此,增加竞争成分并不意味着放低准入,增加低实力的主体。

其次,从垄断的本质看,垄断是指特定经济主体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构筑市场壁垒从而对目标市场所作的一种排他性控制状态(戚聿东1999),分为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垄断结构是指目标市场上的市场主体不是众多。而是为数有限。按照主体数目的有限程度,垄断分为完全垄断、双头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多种形态。垄断行为又分为经济性垄断行为和行政性垄断行为,前者是指市场主体的一致行动。串通合谋,制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的活动:后者是指政府与市场主体进行合谋的行业垄断行为。实践证明,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只能是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垄断结构不一定必然产生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既可以产生于垄断结构,也可以产生于竞争结构。反垄断主要是指反对寡头企业的垄断行为,而寡头垄断结构的效率已经被现代市场结构的实践所证明。

综上分析,主张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应选择垄断竞争的观点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寡头垄断非但不排斥竞争,而且促使竞争在更高层面上展开,从而提升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三、从国际银行业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变化的实证视角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选择

1、国际银行业的寡头垄断趋势不断增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寡头垄断逐步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市场的一种普遍的市场形态。国际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并购浪潮,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银行业的边界发生变化,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抑或国内范围,银行之间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日趋频繁,单个银行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银行业的金融机构数目显著下降,集中度上升。从收入角度来看,表1的数据显示出,无论是写作医学论文高收入国家,还是中低收入国家,银行业集中度指标存款CR5都很高。

从发达程度比较。表2数据表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存款CR5反映的银行业集中度都在60%以上。

以上不同角度的数据说明了同一个事实,即各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都很高,寡头结构是不争的事实。

2、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近年来不断下降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如表3,前四大银行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和资产的CR4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和1993年相比,存款份额下降了27.8%,贷款份额下降了28.5%,资产份额下降了24%。

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份额呈扩大趋势,如表4。

2006年11月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如图1),清晰地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分散程度。

可以看出,与国际银行业集中度的情况比较,我国银行集中度并不是很高。即使使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集中度指标看,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集中度已经不足60%。与欧洲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并且,我国银行的集中度还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由此看来,盲目反对垄断,通过降低准入标准、增加金融机构数量、扩大竞争成分、分解寡头结构并非理智之举。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银行业重组融合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提高银行业国际竞争力都成为迫切的需求,而一个国家银行业竞争力难以依靠数量多、但规模小的银行结构做支撑,而是更需要拥有巨额资本实力的大银行。其实,寡头垄断结构是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和自身特质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讲,寡头垄断结构适宜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银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风险高,对资本规模有更高的要求,银行业复杂的风险控制、繁琐的审核程序、较长时问的信息收集过程等因素要求银行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需求性质的信贷业务上拥有高度灵活的贷款机制。规模小、实力弱的银行是难以应对的。

3、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逐步分散的主要因素是内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业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趋势,金融管制逐步松动,从银行业来看,一方面是写作职称论文降低市场准入,发展多元化的内资信贷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银行。从实际运行机构看,内资金融机构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外资机构,成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步分散化的主要原因。自1994年开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各类信贷类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到2006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五类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已经占到38%。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虽然经过多年的开放,但其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散化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业务品种超过100种,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397亿美元,贷款余额616亿美元,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仅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即使考虑到2006年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因素,外资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很难成为改变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导因素。

无论是增加内资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引入外资银行,其内在的政策逻辑是要增加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刺激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高银行业的整体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但从实际效果看。并没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外资银行虽有先进的银行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其比例较小,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实际带动效应微弱:而内资金融机构增加的主要是中小银行和合作制城市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虽然增加了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成分,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但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弱,金融创新能力差,业务模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并且自身处于缺乏经验、技术水平低、业务运营能力差的阶段,致使竞争只能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展开,不仅不利于提高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积累了诸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见,这种通过降低金融门槛,增加金融机构数量来增加金融竞争的做法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压力的能力,保持长久、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四、从理论层面看银行业选择寡头垄断结构的优势

1、寡头垄断结构可以避免银行业的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银行的数目相对较少。竞争建立在竞争主体实力相当的基础之上。因此,竞争更多的是在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和信用度等综合层面展开,而不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垄断竞争结构下,市场主体多,规模小,竞争更多是在价格、产品差异化方面展开,而金融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技术投入和智力投入都较大。没有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是难以实现产品差别化的。

2、寡头垄断结构给银行带来规模经济优势

寡头银行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信用水平高,在资金筹措上具有成本优势;写作英语论文在贷款等资产盈利性业务上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容易获得更好的收益水平。Shaffer(1993)在对欧洲和加拿大的银行业进行了研究之后认为,大银行也可以通过兼并与收购来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加拿大许多学者对寡头割据的银行市场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巨型银行仍然保持了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银行业合并浪潮,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3、寡头垄断结构使银行获得范围经济优势

垄断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主要是通过范围经济来实现的。范围经济是指厂商在一定规模下同时生产经营多种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成本低于多数厂商分别生产经营其中一种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总和。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只有寡头银行拥有实力涉足多种金融领域,进行多角化经营,无论是利用现有技术、特长和经验开发新产品,增加经营品种的同心多角化。还是利用不同技术开发金融新产品的水平多角化,从业务类型到产品种类,再到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业务,使银行获得分散风险的操作余地和范围经济的福利。特别是在全球金融混业的背景下,银行通过购买、兼并、合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是向更广泛金融领域扩展的需要,通过集团多角化,达到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

4、寡头银行有较大的金融创新能力

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由于强大的财力支持,寡头银行可以投入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更有可能进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寡头垄断银行并非独占市场,其不得不追求高效率,进行研发投入,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据资料统计,写作留学生论文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都源于寡头垄断性大企业,在日本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承担的科研和设计工作占到全国总量的86%(文青,王述英2006)。超级秘书网

五、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产业政策

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结构和产业政策应是我国制定银行业产业政策及规制的主要出发点。寡头垄断结构是银行业自身特质的内在要求

。选择寡头垄断结构符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2、明确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也是银行业国际化竞争的客观需要。我国银行业选择寡头市场结构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在国际银行业结构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大变革中,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应顺应市场潮流。明确寡头垄断结构是我国银行业的优选目标,设法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塑造少数有竞争力的银行集团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寡头垄断结构。增强银行业的稳健性,形成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为此,需要从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制定银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写作工作总结确定政府规制原则,而不能盲目放松市场准入。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1、安阳市中小企业贡献

以工业企业为例,根据安阳市2013年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市区中小企业83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95%,辖下五县中小企业72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96%,综合全市中小企业占的比重为95%。市区中小企业产值17,627,4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1%,辖下五县中小企业总产值14,925,302万元,占五县工业总产值的66%。由于数据来源的难度,未对其他行业做出调研。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中小企业的广泛适应性,使其分布广,数量多,提供了多数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第三,通过灵活经营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第四,深化了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

2、安阳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目前安阳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二是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渠道融资;三是银行贷款;四是典当融资;五是融资租赁;六是政府扶持。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方式利息高、风险更高,仅仅依靠血缘和地域关系而非社会信用关系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一旦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势必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给社会造成不安因素。有这几年来安阳市地方企业贞元集团和超越集团的民间融资带给安阳市老百姓和政府的负面影响可知,现在企业要通过这条途径融资,从政府到百姓都很难支持。

二、安阳市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基础管理薄弱,经营行为短期化

安阳市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多为家族化模式,经验化、粗放型经营管理倾向比较突出,企业欠缺科学化、制度化的整套运营体制。在成长初期,由于体制灵活、经营得法,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经营者的内在素质大都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规模不相匹配。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偏低,经营决策容易出现失误。由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手中,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方面任人唯亲,企业发展缺乏扩张力、成长性。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重视人才使用却忽视人才培养。另外,安阳市中小企业在薪酬水平、社会地位上与大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其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人力资源配备上与大企业相比处于绝对劣势。部分中小企业从事行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安阳市空气质量在河南排名倒数,和安阳市第二产业大多从事的是重污染产业有关,比如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等,这些中小企业大多对资源进行粗加工,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与安阳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要实现的“蓝天工程”相冲突,随时都可能被勒令关停。虽然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银行一旦把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因其经营行为不具备稳定性,风险也是相当高的。

2、银企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一方面由于小技术、小发明以及特定的经销渠道,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门槛较低而极易被效仿,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外披露的信息很谨慎;另一方面大多中小企业为了偷税漏税,账目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现象严重,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表,造成银行和企业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很难辨析其真实经营、资信等情况,评估机构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确认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在贷前调查中势必加大信息的甄别、收集和分析成本,成本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放款意愿。

3、银行业体制束缚信贷供给,抵押受限多

大企业资产规模大,抵押物多,经营稳定,银行对大企业放贷风险低;相比而言,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物少,经营不稳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风险比大企业高。放贷偏向大企业和国家地方建设项目是不言而喻的。银行为了把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多采用抵押贷款方式。银行认可的抵押品比较苛刻,除了房产、土地使用权、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和在建工程等少数资产外,很少接受其他的抵押品。

三、安阳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1、优化企业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从事第一产业的深加工行业和第三产业。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汇点。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东联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根据安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市基本农田始终稳定在352,900公顷以上。2013年,安阳市粮食种植面积843.79万亩,总产354.34万吨。粮食产量可观,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基本无污染,但粮食加工行业尚无全国性知名企业。可见,这一行业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

2、综合安阳市工商局和安阳市工信局两局和税务局各个银行系统之合力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资信档案,做大做全安阳市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为银行业和国家服务。(1)推动中小企业信用联合征信工作,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的前台网站系统,完成信用信息与管理系统、信用查询与检索系统及数据库备份管理系统等后台信用数据库管理程序的开发工作,继续加大区内中小企业基本信息的征集力度。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安阳市工商局设有河南省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建立中小企业个人信用档案,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把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在网上公布,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允许银行、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自由查询数据库中所有征信数据。(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媒体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中小企业守信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家族制管理的特点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外部监督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机制。通过新闻媒介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企业的曝光力度,将那些不能按期还款的中小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如可以广泛推广“失信中小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每年定期公布失信中小企业的名单在安阳广播电视台和安阳日报上。

3、鼓励规范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客户需求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出发点,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源泉。不断创新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归宿。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银行可以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与此同时,还应不断了解和追踪客户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及业务结构,以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和增加的金融需求。

一、客户需求多样化使业务转型成为必然

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本需求,二是附加需求。对于公司类客户而言,过去对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基本需求,即对银行传统存、贷款、汇总结算业务的需求;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延伸,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更加侧重于附加需求,即借助银行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对银行投资、理财、、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即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对私客户亦是如此。过去,客户到银行来一般只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查询、办卡、交费、买基金、买保险等,成为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主流。

服务无止境,千方百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现代银行的天职和生存的本能。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令客户满意的银行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当客户高度认可银行提供的超额服务时,银行所创造的超额价值成了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经营观念,实施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利差收人为主向中间业务收人与转利差收人并重的盈利模式转变。

二、业务转型伴随着中间业务大发展

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模式下,银行的部门设置以储蓄、信贷和会计三大部门为主,网点职能主要表现在吸存、放贷和会计核算功能上。在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今天,业务转型后的银行在部门和网点定位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对公、对私专业服务团队和营销服务新型网点共同作业的格局,其结果是大大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通过网点转型,促进基础业务转型,为树立中间业务的基础地位提供可能

所谓网点转型,就是要通过调整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及内部流程等方面,深人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达到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销售能力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网点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突出的一点就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根据不同的产品及客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的柜台,分别向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产品。就像大型菜市场一样,按照商品类别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域,实行精细化管理,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营销。为客户提供多样、便捷、更加精细化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不放松抓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突破,抢占中间业务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已涉足多年,并具有成熟的经验,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这些银行的营业收人中,60%是中间业务收人,而中间业务收人的80%为投资银行业务收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做大做强投行业务的时代。投资银行业务已经事关银行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对于全行未来的业务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投行业务是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最好的平台,客户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上市需求和风险管理、财务顾问需求等等,都给银行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的要求和机会,使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功能,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辅以灵活多样的投资银行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改善银行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

(三)通过对公信贷业务上移,对公司类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部门联动和业务整合,为中间业务发展开辟通道

对公信贷业务经营层级上移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银行经营集约度不高、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客户提供高档次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等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公业务上移,首先是增强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风险质量。第二,解放了基层行生产力,使基层网点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投人到改进服务上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服务团队的建设。比如成立了投行业务团队、国际业务团队等专业化的团队,集中优秀的人才,从省行和二级分行层面提供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第四,对公业务上移,强化了部门和条线之间的联动。通过跨部门、跨条线、跨层次的联动与交叉影响,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覆盖率,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认识应贯穿于中间业务的整个过程。端正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问题,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真正把中间业务作为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支柱性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同时还要坚定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的信心,过去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逐年攀升的成功经验,加上未来更适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均说明在中间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有能力做得更好。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最终在措施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资源激励要到位

中间业务要发展,长期靠产品,短期靠激励。目前,各大银行对中间业务激励力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激励费用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激励方式上,由整体激励细化到产品,实行现买单制度,对中间业务产品激励实行了统一的“明码标价”,按业务量或收入分别配置不同的人力费用和营销费用激励标准,直接对现到基础机构和前台人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行尤其是基层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为银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动力。超级秘书网

(三)做好品牌整合和宜传

企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品牌的竞争。产品是一时的,品牌的长期的。中间业务代表银行发展的未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品牌的创造和树立。根据“满足客户需要,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可以覆盖客户多方面需要的产品线,创建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客户满意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借助网点、客户经理以及内外部各种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银行的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使银行的产品广为人知,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本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功能和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客户群体。

(四)解建立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机制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出台,规范了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使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到2006年须全面开放金融业,外资银行要享受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这将对我国银行业提出新的挑战

为适应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提升竞争力,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2003年12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于2004年2月1日施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于银行业监督管理的专门法律,实施以来,对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加强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高效运行,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机构、监管人员与被监管对象之间在监管目的、监管手段、监管方法和监管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尚处于磨合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正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所说:“近年来,在依法监管和金融执法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有法不学,有法不依,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二是越权监管,违反程序监管现象依然存在,监管随意性大;三是讲人情,讲关系,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严格依法处罚,执法标准不一,执法不严。这些问题,既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法制不完备、法制观念不强、执法环境差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又是当前银行业监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造成银行业经营不规范,监管水平低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学法意愿不高、执法意识不强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旨在使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人员、金融执法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领会内容,依法办事。但是,在依法监管工作中和金融执法过程中有些监管、执法人员还存在着学法意愿不高、执法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人有法不学,有法不依,依法行政意识不强,造成在金融监管工作中不能很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执法”。

2、内控机制不多,违规经营不少目前我国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造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内控机制不全,经营管理不善,违规经营不少。如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架构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另外,很多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高,特别是基层机构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这样,就容易受利益驱使,经常不惜违规经营,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3、管理措施不力,监督形象不佳银监会有两大法定职责:一个是管理,一个是监督。目前某些监管人员存在的“越权监管,违反程序监管,监管随意性大,讲人情,讲关系,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严格依法处罚,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会造成管理措施不力,监督形象不佳的结果。也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滋生腐败现象。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银监法》赋予银监会履行监管职能的法宝职责,如制定监管规章和规则的职责,制定审慎经营规则的职责,审批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职责,审批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的职责,审查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资格的职责。履行这些职责要求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并进行有效操作,然而,在有些地方,由于监管分支机构设立不久,这些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尚待完善。二是不按规定程序操作,监管随意性大;《银监法》规定了监管机构应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为此,银监会要进行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要建立监管评级体系和预警机制,要建立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制度,要对有问题机构进行处置,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进行取缔。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随意性大,使这项工作没有开展或开展得不好。三是监管人员自我制约观念不强,监管形象不佳;《银监法》对银监会系统的监管工作人员提出了从业资格要求,规定监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任职资格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要求监管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公正廉洁,不得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的利益。但目前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讲人情,讲关系,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严格依法处罚,执法标准不一等腐败现象,造成监管形象不佳。

三、几点建议

我认为要“规范银行业经营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必须做到:执行四个监管原则:“依法审批、规范经营、跟踪预测、及时监管”;树立三个先进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精通两个法律法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行政许可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保障辖内金融业合法、稳健运行。这就要求金融行业规范经营管理,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水平。具体如下:

1、执行四个监管原则《银监法》赋予银监部门依法审批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职责,审批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的职责,审查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资格的职责,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审批,杜绝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金融机构应遵循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监管部门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和控制,对风险状况实时监管,及时进行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建立监管评级体系和预警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制度,对有问题机构进行处置,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进行取缔。一句话就是要执行“依法审批、规范经营、跟踪预测、及时监管”这四个原则。超级秘书网

2、树立三个先进理念银行监管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改变不合时宜的做法和观念,树立先进的监管理念。根据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依据《银监法》的规定,树立“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三个先进监管理念,对辖内金融业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跟踪预测,有效监管。

3、精通两个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务实性很强的复杂工作,这就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精通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最重要的两个法律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行政许可法》,最主要的两个法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只有懂得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做好对金融机构设立、业务范围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依法审批,对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市场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监管。

4、围绕一个最终目标《银监法》第三条规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监管必须以此为中心,围绕这一最终目标而开展监管工作。

银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市场经济贸易中金融资金流动不畅在银行业受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已经受到相当大的冲击,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金流动不畅,已经对经济结构造成了影响。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很难得到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长期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超范围吸储或乱拆借等违规问题,扰乱了市场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因管理不当导致了大额支付的困难,形成一种银行业的风险隐患。

(二)相关机构对银行业运营过程监督不利国家对银行的监管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资本约束、风险控制、法人公司治理及激励相容监管方法。资本监管就是指监管机构对银行持有最低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监管机构需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对银行进行统一的监管;风险控制是指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预测、分析、控制等方法,做到能够预防、避免、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减少银行的损失。虽然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商业银行的监管主体的监督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②商业银行监管办法、工具不够完善;③商业银行监管内容不够具体;④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充分。

(三)银行业自身竞争力弱我国银行业在面向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不仅在资金、管理制度上处于一定的劣势,在金融产品上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我国的金融手段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不同于外资银行的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投资率低、技术含量高、收益率高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国有银行的竞争发展。

(四)不良贷款影响银行业良好运营不良贷款引起的银行经营风险的情况非常严重,几乎每家银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贷款情况。不良贷款由两点组成,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分为两部分,借款人未能按时还债和银行为企业担保后无法按时、足额的收回债款;②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信贷体制的问题和贷款决策问题等。

二、我国银行业存在金融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工作执行力差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国家政府在对银行的正常运转方面,利用自身的权利来进行调节和管理支配等,如果政府的调节和管理支配的执行能力差将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

1.当政府调节市场结构时,未考虑到银行业的自身条件,可能会为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

2.如果政府部门未按照规定乱用职权,也会对银行造成金融风险。这种风险的产生,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性干预或非理性干预手段,如,法律调整对银行或财税方面的大方向的政策干预或地方上对融资进行地方保护动作,都将为银行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督机构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组织我国的银行业的监督机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缺陷,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化解都不具备有效措施。主要问题表现在:

1.监管基础差。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机制相当不健全,因此产生了我国银行对社会公众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也对监管机构的信息报告不真实。

2.监管内容和范围不符合银行监管要求。银行监管建立在监管机构的审批和合规检查中,对于银行业的监管不够全面,比如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等业务的监管缺乏一定的手段,管理办法并不充分,监管人员无法依法办事。

3.监管法律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一些现行的法律已经不能够满足银行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缺乏配套关系,甚至出现了矛盾,而在某方面也存在空白。

(三)业本身缺乏有效的激励体制国外银行已经注重员工激励体制,使用工资、奖金、福利、企业文化、培训、晋升等多种手段激励员工,而国内银行业暂时还没有对此作出一定的激励措施,银行员工通常认为这里是事业单位的“大锅饭”,而银行管理中也没有针对“员工素质、员工管理、员工能力”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作出相应措施,因此,国内银行的管理激励机制就显得比较薄弱,执行起来也较为困难。

(四)信贷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银行业中的经营目标多数是以信贷服务为盈利手段,但是信贷管理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且信贷服务质量较差,风险预警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信贷为银行带来较大盈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

三、我国银行业面对金融风险应有的防范对策

(一)提高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工作的执行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银行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形式。国家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我国银行也进入了以市场发展为中心的创新阶段。市场调节过程中需要时刻掌握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调控后的银行进行风险分析,同时,明确规定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需要做出分析报告,了解市场动态,对银行的风险做出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自律组织根据《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中规定,需要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诚信经营、公平竞争、风险防范、合理定价的良好发展环境。

1.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后,需要在每次调整业务价格前,对社会公示。通过银行网点、营业网点等渠道对公告收费项目进行公布,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在客户购买产品过程中,需要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将风险点提前告知客户,明确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责任,不可隐瞒风险与责任。

3.在客户签订的服务协定中,应该明确体现出服务项目、内容、收费标准及形式,让日后的财务顾问、资金监管在服务过程中有据可循。

4.银行有义务向大众普及金融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下的金融产品、服务内容和风险等,增加公众对银行业的认知度。

5.银行自律中应该包括客户的投诉处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投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并记录客户投诉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6.银行应自觉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可实行财务内部通报、警示通知、预期整改、公开谴责等自律管理措施,并将有关违规情况上报监管机构。

(三)建立银行业内部的激励体制

1.建立岗位业绩考核激励体制银行的内部员工需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以银行经营利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以业务能力为待遇指标,最终实现员工的竞争意识。

2.外部招聘与内部晋升相结合的激励体制。银行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上岗履职,同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给员工个人的发展创造空间和条件。

3.引进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体制。建立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让员工的收益有效分配,鼓励员工持有股份,让员工分享银行的经营利润,并且奖励对银行有重大贡献的员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为银行效力。

4.增加培训投入的激励体制。银行应该重视员工的素质技能培训,采取银行内部出资或个人捐款等筹资途径,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增加员工培训机会,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5.企业文化的激励。在银行的发展中,首先要建立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逐渐渗透到员工内部,让员工能够以银行利益为中心,忠诚、可靠、勤勉的对银行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