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教育论文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新闻教育论文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创新型语文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全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开放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氛围,为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创设出轻松自在、畅所欲言的互动平台,激发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意识,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小学生的快乐认知和幸福成长。

二、创新型语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首先,创新型语文教学能够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唤醒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其次,创新型语文教学能够使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积极互动、主动合作中大胆创新,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推动语文认知的科学发展。最后,创新型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直接促进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更成为新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三、创新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新天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创新教学氛围开放心智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需要一个人性化、科学化的认知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通过“思想解放和形体松绑”开放小学生的心智,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的探究平台,激活小学生的生命灵性,为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学者吴洪成也认为“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语文学习不但包括小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是小学生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的重要平台,需要用开放自由的宽松认知环境点化小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在畅所欲言、自由交流中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学过程彰显主体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将“死记硬背”当作课堂学习的重点,小学生在“生吞活剥”中疲于应付,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遭遇巨大的浪费,不但无法体现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也无视小学生的生命本能,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在积极合作、主动探究、大胆创新中探究学习。另外,退居“二线”的教师还要为小学生提供及时的科学指导,开启小学生的认知活力,帮助小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引导小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个性化、科学化开展。因此,教师在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小学生在语文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力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创新教学内容科学认知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将生字、词语以及古代诗词的背诵成为小学生死记硬背的重点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教学效果很差,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快乐参与和科学发展。教师不但要重视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不但要积极组织小学生进行生词大比拼、词语集中营以及成语大碰撞等活动夯实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通过演讲、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研读和赏析,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多元化学习能够为小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多元营养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实现小学生语文认知的科学化,也完全顺应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需求,改变传统单一化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当今社会的艺术教育层面多功能和多角度的培养目标。

(四)创新师生关系体验幸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书匠式”的教师仅仅将师生关系局限于教与学的层面,浪费了融洽师生关系的强大教育价值,也难以满足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无法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认知、心理与情感上的高度一致。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热爱学生,感到和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学生。因此,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小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通过“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践其言、行其效”的教育效果,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伟大的师爱,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既是师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兼顾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体系,并整合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关爱学生。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兼顾学生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优秀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困生,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优秀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高一些,学困生的难度低一些,确保学生的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相吻合,兼顾学生的学习情绪,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给予每一个层级的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多参与、多思考。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在提问、探究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学困生群体的有效兼顾。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单独设计,课堂提问内容之中定向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让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当堂检测作业的设计方面也专门设计了难度较低的基础性知识点考查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我们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间结成帮扶对子,以相互帮助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弥补教师在学生转化方面时间与精力不足的缺陷。在学生转化工作中,要求优秀生帮助结对的学困生制定补习计划,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同时给予学习技巧方法方面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的重要长效机制。

二、坚持自主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能力提升

过去一段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程度不高,教师也没有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被解决,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模式,将教师讲解模式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问题,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司马迁其人,为教材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品读相关词句,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于将本节课的要求明晰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照,拾遗补缺,同时这样的目标也是整节课的线索与引领,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深入推进。

接下来,我向学生出示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课题中哪个词最关键?司马迁生长环境和写《史记》有何关系?司马谈如何嘱托司马迁的?父亲的话仅仅只是与儿子生死相别吗?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象司马迁会如何答应父亲?他又是如何做的?写作《史记》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飞来横祸?司马迁如何面对这样的灾难?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活下去?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能否改为‘发奋’?从司马迁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样的一组探究题浓缩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与完善。

完成小组合作研究环节之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发言,并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进行点评,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了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上还进行当堂检测,便于教师及时对照反思以及调整、弥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相互交流的积极性也较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方面的因素,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强、表现欲望也高,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更加投入。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板着面孔,一副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无形中将会与学生之间拉开心理的距离,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心态、转变理念,以和谐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师生之间拉近心理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笔者对待学生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态度语气,还是课后交流环节的态度,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乐于和教师交流,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还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难处,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方法问题,并听取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民主方式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教学要求,从“统一要求”向“因人而异”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情感与能力三维目标的实现应当体现因人而异的目标,尤其是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统一要求,对全部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弊端是无法兼顾中后位置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诱发学生的消极学习情感,尤其是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目标要求进行了调整,进行分层级要求,在现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调整为优秀生的学习目标要求,降低难度成为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要求。这样的方式有效兼顾了不同层面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困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降低对这一群体的要求,有助于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分层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目标引领作用,教师应当从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能力考核、阶段检测等各个方面贯彻这样的要求,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实际。

三、创新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向“重在自主”转变

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是落实新课改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应试理念下的单向灌输模式不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自主地位。首先,笔者在教学中不再直接进行讲解灌输,而是采取思维方式启发、重难点点拨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主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思考问题,以及和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多层次交流互动中纠正观点、完善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点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语文学习目标任务,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既实现了知识点掌握的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在复习教学的环节,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自己的视角、理解方式以及学习经验,进行更为便捷的复习引导。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自己的复习方面技巧,笔者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的,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有效借鉴。这样的角色转变既可以增强学生复习记忆的有效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效果。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充分渗透了学法技巧的指导,将授人以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技巧、积累经验。例如在阅读分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精心选题的,是怎样通过一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如何通过技巧性处理达到表现目的的,这样的渗透过程也是对学生写作技巧方面的有效培养。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在全班开展交流,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四、创新帮扶方式,从“亲力亲为”向“资源整合”转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基础的差异,尤其是处于班级后列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语文学习帮扶活动是弥补学生层级之间鸿沟、缩短相互差距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亲力亲为,同时更要整合班级的资源。因为仅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完全兼顾学生的帮扶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帮扶小组的形式,以二帮一、三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帮扶,可以采取每人帮扶一段时期,或每人帮扶一种类型知识点等形式,为学困生提供基础知识回顾、学习技巧辅导、学习思维渗透等方面的立体化帮扶。这样的帮扶活动既能够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帮助。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但长时间使用,会使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课前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拿来就用,缺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特色,学生观看课件感觉眼花缭乱,但收效甚微;很多教师该在黑板上板书的环节,利用课件代替了,学生很难学到规范的、准确的书写顺序;对一些欣赏性的文章,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展示,没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们教学时,应注意这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弊端,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比如,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观沧海”的视频画面,展示“沧海”的地理位置、时局图、创作背景等信息。视频中,在对诗文内容进行朗读的同时,展现相应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从中体验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文是通过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曹操的宏伟抱负、宽广胸襟、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力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手段的选择、课程资源的优化、素材呈现的方式等等。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进行“母爱”的阅读教学时,这个话题接近生活,每个学生都体验过母爱,都能感悟母爱的伟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母爱,从细节上感悟母爱。在学生描述母爱的实例中,要体现细节描写,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入手,例子要具有感染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其实这就是一种本真教育。为拓展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让学生从网上查询母爱的例子,可以是国内的例子,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文学中的母亲,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母亲。只要是真实的、感人的都可以列举出来,以启迪学生珍惜母爱,懂得感恩。

三、总结

新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抓好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教师打破过去“死记硬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收器”,而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老师正确辅导下自己默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通读整篇课文,感知文本的完整意义;经过思考,自己提炼主题和富有特色的句子、句群及段落。这样一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备好课,课前、课中、课后的辅导和服务要跟上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练员。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学生更爱动脑筋了、更善于展示自己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课堂教学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了新气象。“总之,自主互动,展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台,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2.抓好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达到此目的: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改革,增加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内容,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设置“读、听、说、写”实训知识小结版块。其次,教师要做好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教案,以实例为主,理论为辅,增加个案分析、模拟操作的分量。再次,教师可在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进行诗文朗诵、新闻采访、节目主持、旅游解说等专项训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体验,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锻炼和磨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教师要做好经验交流和活动总结,由学生自己动手撰写活动总结材料、经验交流文章,办好“班报”和“校报”。教师要围绕实训中遇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推广经验、教训警示和收尾总结等工作。

3.构建地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并注重个别指导,严禁对学生施以“训斥”“辱骂”和“打压”,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重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以考核方式的创新带动他们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课学期发展记录表》,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多角度收集他们的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量化依据,并吸收同学、家长的评价意见,实施自我评价记录。

2.加大综合能力考核力度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选材的视野要开阔,角度要新颖,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