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状分析论文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精选

现状分析论文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高等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来说,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摆正观念,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人民,并未意识到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也缺少受教育的条件。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就远远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其教育实力更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就使得中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来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也是提高全面素质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全名素质的提高,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只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水平。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质量监控问题事实上,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是作为精英教育来发展的。而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也趋向于大众化,很大一部分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殿堂,学习原本所谓的精英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主题。高校对学生数量上的扩展,也渐渐体现出教育质量的稳定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对教育质量的放松,教育质量依旧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来源,只有保证了高校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为社会所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不能一味重视教育的普及,而忽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3.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岗位缺职的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滞怠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本科生所占比例颇大,占据了部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并且他们也面临着工资水平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专科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内容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缺少技术实践,很难胜任社会提供的高级技工的岗位,这就导致了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就业是社会稳定的体现,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社会岗位的欠缺,体现着社会的不稳定,是阻碍经济进步的主要表现之一。

4.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边缘化高等教育的考核标准是高考,这种考核方式讲究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语数英等科目上花费了无数的力气来应对高考。然而,这种考核易使得学生重死记硬背,忽略思考的重要性,知识的持久性也远远不足。与此相对的,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学生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加强了学生的实用价值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本人的素质教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边缘化。

二、结语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校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医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科学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如今,该专业第一届本科学生已经走出校门,开始了他们崭新的职业生涯。他们伴随着新专业的发展而成长,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他们的学业成就到底如何?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存在一种怎样的结构关系?如何评价?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无不是谈论新专业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学业成就是一个抽象概念,一般很难做到精确测量,具有潜变量性质

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妥善处理潜变量问题,而结构方程模型则是处理潜变量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学业成就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更合理地对学业成就做出概括和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一)测量模型。x=Λxξ+δy=Λyη+ε其中,x、y、Λx、Λy、δ、ε分别表示:外源指标向量、内生指标向量、外源指标在外源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内生指标在内生潜变量上因子负荷矩阵、x的误差项、y的误差项。

(二)结构模型。η=Вη+Гξ+ζ其中,η、ξ、В、Г、ζ分别表示:内生潜变量、外源潜变量、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结构方程的残差项。

(三)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结构方程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型也可以用路径图表示。图中的圆或椭圆表示潜变量,正方形或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箭头有单向和双向之分,表示影响或相关关系。

三、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学业成就经一定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后获取,以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第一届毕业生45人的学业成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专业教育的效果

根据专业特点和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考虑将课程设置的门类划分如下:大学素养课程、英语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所以把英语课程与大学素养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提并论,原因有两个。第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第一届学生的英语课程多学了一个学年,英语课程学时数为486学时,占42门课程总学时数的约17%,英语课程分量相当重;第二,较高的英语水平是我校对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习不同门类的课程知识是学生学业的首要任务,所以学生的知识成就应当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不同门类课程的知识成就显然是潜变量,用相应门类课程的考试平均成绩作为知识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

另外,在课程知识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该专业学生还要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两个学业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时期里得以一定程度的锻炼。学生的能力成就显然也属于学业成就的一部分。把毕业实习评分和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当作能力成就因子的观测变量。考虑学业成就各因子关系时,根据教育学规律,允许课程知识成就因子相关,允许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相关,而且,课程知识成就因子影响实践能力成就因子。经过模型建构分析,做出学业成就模型M,见附图。结构方程模型M事实上是一个有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将能力成就的两个因变量同时纳入一个模型分析,与一个模型只有一个因变量的传统回归分析相比,更符合实际研究的需要。

四、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运用LISREL8•80程序拟合模型,求出模型M的路径图解毕业实习=0•49大学素养-0•04英语+0•10医学-0•12专业(R2=0•22)

五、学业成就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与讨论

(一)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相关性的问题。由知识成就因子的相关系数和差异性检验指标看出,学生学习各门类课程知识的相关性较强,说明该专业第一届学生在各门类课程的学习上都付出了一如既往的努力,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是负责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从教育学理论分析,知识对能力的影响作用不容置疑。而模型M显示,回归方程的可解释方差及标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都不尽如人意,表明学生的知识成就对能力成就的影响不显著。特别是专业课程、英语课程的教育学习结果,都与最初的设想效果有差距。这个结果不免让人对相关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质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恰当?事实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对全国各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一直都处于摸索探究之中。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待改革。近年来,我校把重新修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上了新专业改革建设的日程,已经着手逐步修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思路是加强专业课程力度,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并删减英语课程的学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在具备一般大学素养知识的同时,掌握与现代医疗卫生行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施展才华与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以上数据结果表明,要继续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培养。日常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2],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加大开放性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要适时安排,加强项目与课题的策划管理,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3]。超级秘书网

(三)学业评价的问题。评价的问题是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思路,但上述概括潜变量的可观测指标还有待完善。现代教育理念不主张只利用惟一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应当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上网工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网上经营者身份及经营行为合法性认证、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脱颖而出。像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该公司是海淀园“数字园区”的技术开发单位)、书生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书生电子公文系统”已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采用,国务院办公厅也已试用多时,并决定在近期正式开通使用)等。电子政务成为当前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二、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2000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开通“海淀园数字园区”,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马林等,“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转型”,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鼓励申报推荐书。)。“海淀园数字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局限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参考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建设原则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

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即: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业务重组,在进行管理集成时充分挖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潜力,使先进技术为管理集成服务。

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即技术开发人员懂得如何实现工作业务的电子化,而政府工作人员知道正确地提出实现业务电子化的需求。

4.建立“可视”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可视”,即流程可视、过程可视、状态可视和对象可视,可视功能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构成“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网上办公系统包括海淀园管委会所辖的12个职能管理部门6大类数十项管理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它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了政府的网络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对园区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所实现的高效内部办公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是园区正常工作的安全卫士,采用多层安全保护结构,并在国内首次把CA认证制度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中。

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办公人员除了能用文字查询和了解办事程序外,还可以形象方便地以仿真方式查询海淀园管委会各部门机构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

语音支持系统是一个“数字语音信息平台”。它使得园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拨打身边的电话机就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制法规信息,上报企业数据;也使得园区管理人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的人工电话答复服务。

创新资源网实现了人才网、科技成果网、科研设备网和助新网的四网整合。

(三)管理特征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出已由各职能部门认可的办公文档,系统会自动识别企业所提交的文档;因此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虽然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而且还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与“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相区别。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二)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办得比较成功的“海淀园数字园区”,其职能范围也只仅限于中关村海淀园区区内的企业,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就不灵了。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四)“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网站数量在短时间里成倍增长,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上网工程秘书处,2000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应用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由于缺乏预算来源和合理的经营机制,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网页与网页之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有些政府网站只重视了网页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现状劣势。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仍为家族式企业,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普遍存在,缺少科学地管理方法和制度,随意性很大,规范性不足,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只能有选择地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其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障碍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因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和出口规模。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存在多年,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即企业内部融资和企业外部融资。企业内部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企业外部融资,即企业通过向社会其他行业和集体获得的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很多地方,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企业内部融资的形式存在的。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仍为家族企业,管理方式也多为家族式管理,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虽然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渐显示出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小企业要想立足不败之地,并迅速发展,必须拥有自己企业的个性化产品。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以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改造投入的普遍较少,造成企业产品单一、样式陈旧,缺少市场竞争力。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加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出口产业的持续发展。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出口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加剧,增加出口的难度。使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对策

1.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那么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应该做到:强化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只有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才有利于企业对外和对内融资。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公司企业融资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建设,健全中小企业内部部门职能与工作职责,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监管,促使中小企业内部的融资体系走上正规化渠道。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营利性商业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健全有效的中介服务,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中小企业能更多地获得银行贷款。

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升级;战略

所谓加工贸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加工产品为特征的贸易活动。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方式,具有操作方便、形式多样、周期短、投资收益快等特点。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还有利于弥补外汇缺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内就业率、增加国家外贸收入、提高国内技术存量。但是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业务范围窄、规模效益不大或难以产生、加工方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保持均衡生产等。[1]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量”和“质”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个别年份以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虽然1998年在国际经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198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仍达1730.4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3.4%,其中出口1044.7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56.9%。目前,我国正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进行深加工再以制成品形式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2003年,我国实现255.3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加工贸易顺差为789.14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双边贸易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例如2003年,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东盟和韩国的加工贸易进口额为1088.7亿美元,

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73.7%。而美国、日本、欧盟则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2003年我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1387.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9%。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除个别年份外,加工贸易年出口额占我国年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我国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加速向产业内贸易发展。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我国可以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2]

由图1可知,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不断增长,每年都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足以显示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显著地位。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较短,对经济增长和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上很大,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对其他企业也不存在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加工贸易对我国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组装环节的加工附加值和增值率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有内外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外商主要转让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和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以继续占领“夕阳产业”和成熟产业市场;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使高新技术难以转移。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依然滞后,影响了加工贸易先进技术的转移效果;一些加工企业满足于现有状况,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愿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需要试制样品模具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3]

(二)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其中包括纺织、服装、鞋、家具、机电产品等。近年来电子产品、IT领域异军突起。虽然新兴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国内加工企业从事的也只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延伸。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在深度上有较大差距。2002~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分别为47123%、48.43%、47.92%、51.98%。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资产品均没有实现国内生产替代。我国加工贸易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加工制造多为低技术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贸易经营主体为外资企业,他们控制着加工贸易的“两头”,控制着生产加工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我国加工贸易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加工贸易顺差没有给我国带来相应的贸易收益,反而增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

(三)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低

近年来,加工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但从2007年开始,这类产品的增长明显乏力,尽管其进出口总额在外贸总额中仍占30%左右的较大比重,但增速已开始慢于外贸总体增速。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6952亿美元,其中进、出口增速同比分别下降5.2%和3.7%,低于当年外贸进、出口增速的3.5%和0.9%。根本来说,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还是很有限。首先,相对于研发环节,我国参与的组装工序是这类产品的简单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从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非高新技术工种,无法获取技术溢出其次,高新技术是跨国公司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支撑,他们必然严格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外溢。再者,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以外资为主体”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仅为代工产品。2007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这类产品的总额为5036亿美元,比重达到72.3%。2006年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87.3%,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不足10%,只是前者的1/9。而外资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这类产品进出口顺差的主体来源。这些都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且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能力有限,加之技术的提升是厚积薄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短期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低也就成为必然。[4]

(四)加工贸易仰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

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我国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占据加工装配环节,这是加工贸易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逐渐出现结构性紧缺,东部地区发生“民工荒”等问题,显示了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劳动力供给渐渐逼近“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劳动力供给短缺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供求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加工贸易将逐渐失去从前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东南亚、非洲等国的经济开放,加工贸易必然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这将使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中国加工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处在一个严峻的阶段:加工贸易的“安生立命之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已呈日趋衰弱之势,这对其可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

三、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实现链升级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保证。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弱,主要的症结就在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如图2所示,按箭头A、B方向将微笑曲线向价值链区段延伸,即从中游生产组装向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品牌环节延伸和掌控,提高附加值,延长链条,从而提升整条产业链,实现链升级。[5]

(二)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

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加工贸易升级巨大的障碍。据统计,全国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只占1.5%。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企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10%~20%,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10。我国要实现相对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劳动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转变,在国际市场上更应该具备供给充分的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而在核心环节中人力资本状况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故而,提高人力资本也是加工贸易升级的重中之重,培养并聚集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占据专业化分工中的核心环节。在成功实现业务升级的格兰仕、巨大、明基等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得到突出体现。

(三)促进技术进步

1.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

首先,我们应对吸引外资的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我国有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工贸易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这些地区,我们应当适当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由从前重点弥补自己缺口转向重点吸引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

其次,我们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能否拥有并保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东道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成为跨国企业是否输入新技术、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引进先进技术,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保护我国的专有技术不被别国侵犯。超级秘书网

第三,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一份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动机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可见中国广阔市场对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换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驻。这有助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

2.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吸收国外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是一条缩短研究开发周期、追踪国外高技术产品开发和更新动向的捷径。但是,单纯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很快会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缩小直至丧失已形成的竞争优势。因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是以母公司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同时,这种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水平还取决于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状况,如果没有相应地培育起自主的和充分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保持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母公司同步,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步伐就会放慢甚至停滞。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产业链条中,技术转移的放慢和停滞会削弱东道国的竞争能力,延缓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

跨国公司在全球部署生产经营体系,为的是取得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向相关产业链条转移技术,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延长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借鉴东亚其它经济体外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切实避免跨国引进中的技术依赖。

为此,我国产业的科技发展应从长计议。首先,我们要尽快改革各级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体制创新,加强产学研的互助合作,促进科研机构的企业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缺乏的核心技术,如在芯片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集中攻关。第三,加大对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起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并稳步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高等教育力量,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和储备,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成为国内人才,而且成为国外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多.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2.

[2]鹿燕.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7228.

[3]孙文杰,王岩.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5):1262128.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包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新闻出版管理局

现代涂料与涂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农业装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农业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