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精选

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外资出逃,国内资金紧张。直到2008年8月份央行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同时又由于市场本身需求不足,企业贷款意愿也在减弱,再加上投资资金回流银行,存贷比下降。由于基建行业对内需拉动的潜力并不大,十多年来国家对基建一直都维持着极高的热情,财政投入一直都是扩张的,各级官僚金融机构为此欠了很多的银行债,对内需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这是一条贪腐链,和房地产一样,只会造成财富集中和基层债务膨胀。汇率的微调已经不会再对出口造成决定影响。无论美国是不是通过救市计划,全球金融监管将会趋严,消费信用将会收缩,美国都要准备过几年紧日子休生养息。这不但客观上造就全球需求不足,而且还会引发各国就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的波动相对影响较小。内需不足、出口下降,外资将会撤离。这种连锁反应才是对外贸依赖性经济结构最致命的,尽管官方哇哇大叫中国经济还会持续增长,但企业对市场变动最敏感也最具决定意义。农村改革受体制影响效果不会大。内需不足是分配结构问题,也是一个体制问题,目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根本无法监管庞大的官僚体制,因此内需也是一个顽疾,同样逻辑也可以推导出农村改革预期不大,设想中的利益分配是一回事,操作中的利益分配是另外一回事,而且中国的农村地域实在太广了,连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基层官僚都管不好,以目前的体制,农村根本就不能有效监管。

二、央行货币增发的现状

增发货币通常是为了发挥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更充分地满足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的流通所需,使交换更便利更通畅,所以货币供应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量——通缩会造成流动性不足,影响劳动者收入;通胀则会造成流动性过剩,使收入缩水。因此,央行在进行货币供应时,一般都谨遵“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它紧盯两个指标: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就业增加。中国自改革开始,近三十年基本就是印钱经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贯穿始终——如果说改革前是货币供应的波谷,那么改革后则完全是印钞经济的浪头与波峰,而这种经济的最大败笔却在于,它没能让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有丝毫进步;相反,它倒成了分配不公,巧取豪夺,官府、豪强、劣商收刮盘剥百姓最得心应手的优质工具。因此,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本质上就是一个“杀贫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肮脏过程——它与效率几乎毫无关联——直到现在,中国的投放产出比依然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因为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在原地踏步……也正因此,我们的社会财富增加也极其缓慢,人均国民收入也不过区区1300美元。而也还只是个均数,如果从总量上算,80%的穷人占有的也不过其中的20%的财富,这些人的收入远远还没有这么多,也可能是几十美元,几百美元。那么印的钱是怎样流进官府、豪强、劣商腰包的呢?就是说,钱从哪里出去,又怎么流动,最后又到了哪里?首先钱从银行流出,但它绝不一定就流入效率高的经济部门。国有商业改革前的情况是,谁给银行信贷人员的回扣高,钱就流进谁的手里;谁有权力,就放贷给他指定的谁——这种机制造成了中国银行业的大量坏帐,但钱却进了个人腰包——行长、信贷主任、官吏、贷款人等等;所以说“银行是大(贷)款加工厂”一点也不夸张——钱从银行流出,可能一分钱价值都没创造就被内鬼和外鬼合伙瓜分个八九不离十了。银行这样干下去会倒闭,但在中国却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政策性贷款”和“历史性坏帐”最终将由财政部兜底,用纳税人的票子冲销——银行改制后,财政部首先给建行注资225亿美元,之后其它今天看似强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分别得到数额不等的巨资注入,而这些票子都是老百姓的税钱。钱从银行这样流出去,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越来越多地揣进个人口袋。可是,贪到钱的这少部分人在国内消费又有限,所以市面流通的钱就会越来越不充足,那么就继续印钞放贷——如此往复循环,最后变成了死循环。国有商业行业改制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本质变化却不大,金融腐败案依然不减,建行王小石案就是典型一例;同时,信贷资金流向仍然也不一定是效率较好的经济部门。钱还没出银行大门口就被内鬼和外鬼卷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流向哪里呢?那就是银行们认为效率高的经济部门。问题是中国本就没有效率高的经济体,相比之下,国有垄断企业虽然效率不高,但收益还过得去——最关键的是,它是“国家的”企业,背后是政府,所以风险为零,只赚不赔——就算赔了也归政府埋单,所以银行流出一部分钱进了这里。除此之外还有贷款余额怎么办?还有钱就存入央行作为超额准备金,就购买国债,挣稳稳当当的利息——这也算银行们认为“效率高”的非经济体。对于中小企业,就算它成长性不错银行也常常惜贷,因为银行们认为这些经济体“效率并不高”,而风险却不小——这也是地下钱庄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银行业的这种赢利特征让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市场上缺钱的的时候,银行不但不放贷反而惜贷;而市场上钱多的时候,银行则拼命放贷,尤其他们认为“效率高”的经济部门。中国银行业可能是世界上赢利能力最差的金融机构,但它的赢利模式却可能是世界最保险的——贷给大型国企,存入央行,购买国债都是零风险收益,仅凭这点它就可长盛不衰,但这样的稳当收益还是不能保银行不亏,因为内鬼和外鬼不但可以把赚来的钱用发放贷款的方式钱分掉,而且还能把老本也搭进去——事实上,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正是如此。所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黑洞也最大。二次改制以后,中国加入了世贸,也获得了奥云会主办权,同时还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所谓的出口驱动型经济——于是,为了经济增长,也为了奥运风景,投资、消费、出口三架拉动经济快速奔跑的动力同时启动。私有化完成以后,政府开始大力鼓动个人投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资信贷规模——因为政府给银行注资后银行又有钱了。为了鼓励投资,政府一方面降息并加征利息税,另一方面则扩大财政支出,纷纷上马超大项目。在消费方面,为了弥补国民收入偏低造成的消费不足,政府首先给公务员加薪,美其名曰“高薪养廉”;同时,国企推行年薪制。对于非公务人员群体,政府努力让全国城乡8万亿存款拿出来投资或者消费,尽管何清涟在当年已经指明其中49%是公款私存,全国包括富人在内的老百姓实际存款也只4万亿左右,但政府还是“医疗市场化、住房货币化、教育产业化”了——百姓的钱不花也得花。政府为进一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特意开放了个人消费按揭市场,而且消费信贷力度和信贷规模还不断扩大——现在没钱不要紧,花将来的钱。为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府可谓服务上门了——实行双休制,从国家机关开始,另辟五一、十一两个长假,全面供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时间。出口方面,政府把扩大招商范围,加大引进外资规模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了招商引资,支持出口企业,地方政府除廉价划拨或出让土地外,还给予减免税收,“帮助解决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旧不能彻底摆脱府控制,官员仍然可以用它来兑换政绩。另一方面,中国廉价的劳动、资源和环境输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也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不错效益,银行资本自己也闻风前来,想分食一部分利益。银行的钱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主导下走出银行大门口便流进这些经济部门和个人信贷帐户。在这些经济体中,银行最为追捧的是房地产业,因为这个行业对银行来说“风险小效率高”。在此轮通胀中,除政府外,房地产业是加速通胀的最主要的罪魁和祸首,下面我们就单独把房地产业拿出来为例,看一下银行资金流向和通胀成因。在中国,土地只有两种所有制形式,一个是国有,另一个是集体所有。国有土地由国家垄断经营,归国土资源局批发。如果你购买的房子在国有土地上,那么不管你是50年产权还是70年产权,实际上购买的都是使用权,也就是你租地50年或70年。但是,国土局不会直接批发给你,而是开发商,因为只有开发商有资本实力能够成片开发。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地租的垄断性经营,而它的背后内质却是权力与资本勾搭媾和的垄断性获利(地租)。银行资本早就看好透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这一特征,所以在政府规定开发商自有资金需在35%以上之前,开发商持有7%的自有资金就能从银行得到货款——这一方面跟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房地产业的获利预期。事实正是如此。住房货币化、加快城市进程,以及房贷政策大大刺激了住房需求——住房需求旺盛逐渐从预期变为现实;而这种现实又造就了另一个投机群体——房屋贩子(炒房机构和个人)。地方政府加国土局、银行、开发商和房屋贩子共同希望房价高涨,因为这样可以使:国土局高价并大量批地;银行迅速收回贷款和利息;开发商和房屋贩子获得超额利润。政府之所以愿意把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一方面可以制造虚假繁荣,另一面可以全面增加财政收入。房地产业不但可直接带动钢材、水泥、建材、电梯、电讯以及其它房屋配套设备行业的业绩增长,而且还可带动运输、装饰、家俱、家纺、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工程机械,以及相关劳务和服务行业的业绩增长。所以对房地产业投入,可以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更广泛地传导到其它行业,进而使政府扩大税源,这样财政就大幅增加了。近些年房地产占GDP一半以上,而财政收入更是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至07年,国家财政税收已达五万亿。这些行业和企业(包括外资)以及政府都赚钱了,那么钱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当然谁都知道——是房奴。问题是房奴的钱又是哪里来的?房奴之所以叫房奴,恰因为他们没有多少钱,否则他就不叫房奴了。房奴的可怜在于,当他们与开发商签订合同决定愿意一次性为国土局付清70年地租时,他便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了,而成了银行的奴仆——购房合同一签,房奴就把自己的积蓄作为首付交给了地产商——出这笔钱,算对国土局和开发商的一次性了结,但却又在另外一面负起了巨额债务——房奴从这一刻起,余生的一大部分,甚至整个部分则全部交给了银行——房奴要用自己的后大半生伺候这个吸血鬼——而这个过程,正是政府通过上述诸多行业和企业把他们未来的税钱提前征走了——一部分人花未来的钱,另一个集团则征未来的税收,赚未来的银票,收未来的利息……房奴用从前的积蓄和未来的收入供应了这个团伙现期和远期的所有利益。房地产业最大的获利者是银行,而非地产商。银行给地产商的短期贷款能在房价不断攀升中迅速收回并得利息,所以银行愿意货款给“效率高风险小”的地产商——06年政府就在紧缩房地产投资信贷,但该项贷款仍以27%的高速增长,因为这里面除包含着集团利益之外,还隐含着巨大的腐败利益——卖地者,放款者、开发者都是利益黑洞的最大受益群体。房奴为所有公开的、黑暗的、合法的、非法的利益埋单,银行帮房奴完成了这一切。房奴虽然在银行获得了贷款,但他由始至终都不会看不到他贷的一分钱——银行没有交给房奴一分钱它就开始收息——这样的事银行当然愿意做;所以06年政府紧缩房屋消费信贷时,房屋消费信贷也还是努力避开相关政策,甚至用造假手段(如拥有多套住房者仍可用手续造假获得首套房贷款等)让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银行是地产业最大的获利者,它一头赚开发商的利息,另一头赚消费者的利息,同一个物品,两头收息,何乐不为呢?所以它希望地产就这样一直涨下去,哪怕是盖房和买房的靠的都是贷款,最后将吹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泡沫它也不管,因为银行也是“国家的”,交给政府去管,银行先赚钱分钱再说。中国地产商是个掮客,准确地说是勾结官府共同倒卖地皮的二道贩子。地产商很明白房价不可能永远涨下去,所以它降低风险的办法是:一面勾结官府便宜买地,另面则尽量将风险转嫁给银行,但前提是把房子卖出去,如果房子不能出手,一切风险还是自己的。正因于此,地产商总是想提前并且大量地圈地,以此降低成本风险。同时,他们还要动用一切力量吹高房价,甚至用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作走狗一起制声造势,以促进销售——只要房子出手,风险就成银行的了。然而,地产商最终还是金融资本的玩物,银行的所有贷款都有抵压,并且评估价格远低于市场售价;但开发商的土地却没有,它只能自己给自己担保。开发商最知道房价高涨,地价也在高涨,而这种高涨正好抑制了有效需求,所以圈风险也会越来越高,尤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更让他们的风险系数不断加大。我自己做过一次统计,06年时,上海的收入房价比就达19.2:1,远远高于欧美。近期又有研究者表示,中国的房价不但相对价格过高,而且绝对价格也高于美国。那么以中国当前的收入水平,平均空房率应是极高的,很多售出房屋也可能仅仅就是炒房者握在手里却难以出手的一堆钢筋混凝土。这种市场状况下,圈地风险是极大的,圈地成本也是极高的;但如果不圈,预期成本可能会更高,所以开发商一旦圈地,资金动用必然巨大,这样,资金面上还要依赖于银行。中国某房地产公司在某年获得某国外大财阀的某某等级的信用授信,享有多少多少的信用额度……而实际上,那不过就是一种闹剧式的炒作,它不过是用一种拙劣的手段向市场示放一个信号罢了;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地产商最终还是金融或产业资本的玩物——地产商能赚大头的时候,银行也能赚大头;地产商不能赚大头的时候,银行仍能赚大头;地产商破产的时候,银行还能借地产商卖出的房子继续赚钱。中国的地产业是个经济小丑,它对中国的生产力没有任何贡献,自身也做不出什么名堂,它仅仅就是政府经济的一枚棋子,也是银行业的吸血的管道,所以它从一开始就是个经济怪胎,它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而是帮助既得利益集团榨油的,最满足上层需要的;当然,它自己也浑水摸了不少鱼——本质地讲,它就是榨取民众油脂的工具。所以时寒冰说“取消开发商”是完全有道理的——那些今日里自我感觉不错的地产界大佬,不过多是一群借荒谬体制屠杀民众幸福的刽子手——如果没有这种体制,他们或许连白痴都不如;即便今天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发达,其骨子也不过是权力和资本的走狗和奴才!如果不是生产和商业用房,房屋最终还是消费品,而非资本品——尤其在出租、倒卖预期不能实现的时候,其实际效用价值为零,而非市场售价;如果出租、倒卖预期实现,那么它的效用价值就是租金和房价,这时它就成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消费品。我们知道,消费需要支付财富,当我们没有存储足够财富,更没有创造更多财富时,整个社会却用未来预期获得的的财富集中消费,那么泡沫也便产生了——生产大于消费,我们的财富会有剩余;如果消费大于生产,那么我们积聚则是大量的泡沫——这就像我们借钱装修房子,当一时的豪华过后,剩下的日子就是还债了——美好的生活将象泡沫一样破灭。消除泡沫除了需要时间,还需要我们更加勤奋的工作和劳动。泡沫经济把民众现期和远期财富偷得空空如也,让民众用血汗换来的,以人民币为标志的那一点点财富化成了一滩水……那么民众的财富蒸发了吗?没有,它进了政府的银库、贪官的腰包;进了银行的钱柜、中、高管的工资袋和奖金袋;进了外国资本家、权贵资本家、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新兴资本家的保险柜;进了专家、学者的红包;进了地产骗子和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主、中、高管的钱袋子;进了所有权力与资本勾结在一起每个角落和角落里每一个人的大钱匣子——尽管他们只这个社会极少极少的那一个集团,那一部分人。

地产业仅是此轮通胀的一个标杆行业,在金融领域,在资本市场,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内外金融和产业资本是如何利用泡沫经济把股民榨干的——他们没有为社会制造一砖一瓦,没有为中国添加一草一木,却在那里拿走了数以万亿计的社会财富——中国股市十大名人无一不背景深厚,裙带复杂,他们可以不稼不啬,用政府拙劣的经济政策和他们掌控媒体公开诈骗的优势瞬间变成亿万富翁。

三、金融危机下的外汇风险

1、外汇储备的有限作用越南发生金融危机被认为是逆差造成外汇储备不足,于是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充裕而不会重蹈越南覆辙。但事实上,更细化而言,外汇储备如果因为结构问题而流动性不足,即使数字庞大,也难以应付短时间内的外汇挤兑。事实上,中国1.8万亿外汇储备中,能即时动用的只有3000亿现金,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各种深陷泥潭的债券和一些低价值的股权。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如果引诱中国把目前仅有的3000亿外汇现金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境外债权,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短期将随时陷入挤兑危机,其效果可参考越南,即:如果国内人民币在极短时间内挤兑美元并外流,可以造成人民币急速贬值,国内重现通货膨胀。当然,谋动前,应该先吸纳国内一定量的资源类上市公司股权和大宗商品期货多头头寸,以作为对冲。一旦发生外汇挤兑危机(一旦引发预期,民间也必然有多头加入),央行为了填补空缺,将不得不不顾血本折价抛售境外债券,以作回补流动性不足。

2、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一般来讲,本币升值可以抑制通胀;理论上是本币升值,消费成本降低,进口原材料价格相对下降,可中国却恰好相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相对应是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大幅提高,CPI和PPI高企。因为,中国以前是一个外汇奇缺的国家,所以外汇管制制度一直非常严格,直到去年,由于输入性通胀严重,外汇管制才略有松动,每人可持五万美元现钞,但外汇管政策基本是没变的。与此同时,人民币兑世界主要货币也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这样,国家通过强制结汇和固定汇率很容易就把外汇集中到自己手上,假设外汇购买力不变或浮动相对较小,那么随着出口的增加,储备的增多,人民币发行也会增大——贸易顺差越大,流入境内的外汇就越多,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越大,其购买力就越低。但是,中国的结汇是按固定汇率进行的,那么,出口企业在结汇的同时,也在提高通胀率;而关键是,出口企业挣来的外汇也正好通过通胀送给了政府——通胀率多高,出口企业就赔多少。打个比方,出口企业赚来一美元,换来八元人民币。企业用这八元人民币购买一定单位的劳动和原料。开始每个八美元都能对应地购买相等劳动和原料,但随着出口的增多,顺差的加大,外汇进入政府口袋,八元人民币开始贬值,它便不再能购买相对应的劳动和原料,因此,按固定汇率强制结汇本身就是对出口企业的盘剥。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就是换外汇经济——是政府以增加就业的形式,把劳动和资源廉价出卖了,出口企业只是它的手段和工具。当劳动力成本通过新劳动合同法以法律形式固化,原材料成本随着通胀拉高,毫无技术附加值,高能耗、物耗、低利润的的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将被来自于制度和市场的两方面压力强行挤高,它的生存环境将是可想而知。这是假设外汇购买力是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持汇的状态,即政府通过出口企业输出廉价劳动和资源,一边解决就业,一边制造GDP,同时盘剥企业。中国经济现在就剩出口了,没技术和没内需支持,出口型企业汇率波动中跌荡起伏,我国出口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本品,国外利用反倾销手段对我国出口业有更直接的影响。(自加入世贸后,关于中国商品倾销的投诉案件累计达11000件,居全球第一)。

3、银行的不作为银行用贱卖的方式换来美元,把自己印的人民纸发给出口企业去刮油(央行跟商业结算用美元,而非人民币),以为持汇风险小,人民币发行量的多少并无关系。美国却逼着人民币升值,而它自己拼命地贬值——结果政府持的汇不但有风险了,而且还成事实了。银行过于相信美元,而不是人民币,所以每最多可购五万。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它到了政府那里就不流动了,基本就是归政府支配,结果东投西投,做单赔一单,做两单赔一双,无一斩获。政府刮来的钱财没有福利给人民,反而夸给了洋人,正是洋人和政府富得流油,导致老百姓穷得拉不动内需。按理说,人民币升值,百姓可以到外国消费,可老百姓真的去沾人民币升值的光,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没钱——别说6.8元人民币兑1美元,就是3元兑一美元,中国一般百姓还是到外国消费不起。所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是让富人沾了便宜,只有他们才出得起国,消费得起洋货——人民币升值跟一般老百姓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严重打击了中资出口企业害惨,政府赚着近两万亿美钞也由风险变成了事实。

四、风险控制

1、从会计制度上来降低中小制造企业外汇风险,我国现行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对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差额在股东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中单列一项反映。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海外业务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国外的经营实体大部分都是国内母公司的组成部分,这就使企业的会计风险加大,造成企业各年度利润受汇兑损益的影响呈现较大波动,这种情况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扭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境外的财务报表应区别情况,分别以当地币或某一基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给国内的外币报表应将记账本位币统一折算成美元,外币折算差额相应做递延处理或计入当期损益;国内在合并报表时,应按原折算方法将美元表述的境外单位财务报表折算成以人民币表述的财务报表,相应的外币折算差额按原处理方法分别作递延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进行外币折算风险分析时,可以避免由于会计准则应用不当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尽管外币业务的远期市场保值仍属一项外币交易,但其会计处理则因远期合同的性质与目的而有所不同。迄今为止,我国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尚未对该类外币业务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国际通行的会计作法是将其分为外币交易远期市场保值、外币约定远期市场保值、外币投资远期市场保值等几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外汇风险交易风险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产品还处于开发或刚起步阶段,有的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不可能给出外汇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显然,过于单一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防范手段,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对套期保值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了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并对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企业外汇风险交易风险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汇市场风险规避

从建国到现在,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自由交易的公开外汇市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汇调剂市场与官方外汇市场并存的阶段。此阶段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允许外汇留成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外汇转让给需要用汇的单位来调剂余缺,商业银行依然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活动。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商业银行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头寸余缺调剂。此时商业银行完全是被迫进场交易,其行为从属于政府在经常项目开放情况下稳定汇率的目标,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意义,汇率变动的风险完全由我国中央银行承担。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结售汇体制也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外汇市场逐步活跃,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随之暴露。针对这种状况,2003年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允许银行进行双向交易、增加欧元交易品种。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摆脱作为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工具的角色,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2005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向灵活汇率制度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势必与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深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增大,变动频率比过去加快。同以往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更加日常化和显性化。

一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同时加大。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美元等外币资本通常占有一定比例,在汇率调整后,其总资本随着人民币升值而缩水。商业银行资金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或贬值而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损益。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商业银行因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折成人民币的数值,也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由于长期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过去往往忽视银行账户的外汇风险敞口,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必须尽快调整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以便防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二是商业银行的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加大,增大了商业银行受损的可能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仅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资金头寸,还会通过影响其客户的外汇财务状况,间接地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汇率波动的频度和幅度提高后,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经营账户的外汇风险增加,其财务状况将随着汇率波动而盈亏不定,从而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而使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大。例如,某客户向大连市某商业银行举借人民币贷款1.3亿元,期限为6~12个月不等。该企业为两头在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回款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只能用出口收汇获得的美元结汇后得到的人民币来归还贷款。该客户的利润率为4%~5%,若人民币升值超过4%,将对其收益造成重大影响,降低其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从而使银行贷款风险上升,影响银行正常的经营和收益。

三是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业务风险加大。随着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意愿结售汇的逐步实现和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从事国际贸易、有外汇收支的客户外汇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逐渐扩大,需要利用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对所持外币资产及负债进行保值和增值,促使商业银行外汇交易的种类、数量和规模上升。相应地外汇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2005年8月2日开始,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并放开对交易期限的限制;允许银行进行自主报价;开办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积极研发外汇理财产品,这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增加了外汇风险。虽说外汇衍生产品的创立本意是为外汇风险规避者提供一种资产避险和保值的手段,但其独特的虚拟性和杠杆性,又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投、融资工具和投机工具。而且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一般不列入交易者的资产负债表,潜在盈亏不会影响财务指标,避免了对资信状况的影响,所以,交易者不增加资产总额便可以增加收益。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和其他工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进一步加强,其趋利性将日益强烈。在向客户提供远期、掉期等外汇衍生产品时,能否准确进行产品定价,能否有效转移、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乃至生存能力。

因此,外汇体制特别是汇率制度的改革,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外汇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面对存在的外汇风险,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冷静深入分析各种外汇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经验,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

首先,商业银行应增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除了作为我国外汇专业银行的中行以外,其他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的时间最长不过20年左右,而且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波动的风险,商业银行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着外汇风险管理的需求,在现实中一直把信用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还为国家或政府所有或控制,尚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为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提供了机会,在利益和业绩的驱动下,不顾风险、超越制度从事外汇产品交易。因此,应从产权制度、监管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入手,强化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外汇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外汇风险意识。

其次,商业银行应提高外汇从业人员的素质。应加强对外汇业务交易人员和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增强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预测、防范和监管能力。

第三,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是纵向遍布每一项业务、横向联系每一级管理层的有机结合的网状系统。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既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外汇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外汇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汇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方法

1外汇风险概述

1.1外汇风险定义

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意外收益,又称汇率风险。

1.2外汇风险类型

站在不同的角度,外汇风险主要有两种:从会计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从财务和经济学者的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变动因企业现金流进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它基于市场价值,反映汇率给企业现在的现金流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估计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

2外汇风险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外汇风险的会计处理中的真实性,必须要以国家的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为依据,认真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不能人为地调整和改变外汇风险确认、计量和披露上的合法性。

2.2时效性原则

由于汇率在不断发生变化,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的时效非常重要。因此,为了保证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的正确可靠,并能在这种风险产生的适当时机,尽早地将这种会计信息传送出去,必须及时地根据外币业务发生时的有关凭证加以确认和计量,不得人为地拖延和积压,以免影响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2.3真实性原则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提供可靠信息的必要前提。只有坚持真实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外汇风险的实际发生情况,尽量杜绝人为的调整与掩盖,以确保外汇业务会计提供的有关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

2.4谨慎性原则

外汇风险受汇率波动影响,而会计上对其确认并非每天都在调整帐目,况且外汇风险是汇率在整个期间变动过程中的产物,因此也不可能逐日调整。所以,我们在对外汇风险进行会计处理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要事先预计,并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可能发生的收益,一般应在实现之日,才能予以确认。

2.5实际成本原则

在对外汇风险确认和计量时,一个首要问题是确认时以什么汇率为准。从真实性角度看,我们对实际外汇风险的确认,应当以现行汇率为基础,因为它体现了现在货币的实际成本;对已实现的外汇风险,应以实际发生时汇率变动所产生的外币差额为标准;对未实现的外汇风险,应以按现行汇率进行调整后的实际成本,来确定其外汇风险额。

3外汇风险的会计确认

外汇风险的确认,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涉及外汇风险的经济业务加以辨别,以确定其是否作为会计对象应该加以记录和核算的内容,并确定如何对其进一步加工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

3.1外汇风险会计确认的一般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待外汇风险的会计确认,理论上均有两种观点:“一笔业务观”和“两笔业务观”。前一种观点认为外汇风险,在会计中不用被单独确认,由于外汇风险带来的外币升值或贬值,及其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差额不用单独设置账户处理,而只要对原业务金额进行加减调整便可;而后一种观点,认为外汇风险是产生于独立的债权、债务结算之外,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一个方面,其产生的损益应单独确认,并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由于“一笔业务观点”要做到追根溯源,手续较为麻烦,“两笔业务观点”对于外汇风险的确认则直截了当,手续简便,同时,也能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业绩,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后者。目前,我国规定股份公司会计及其它有外汇业务企业对外汇风险均采用“两笔业务观点”进行会计确认。

3.2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IAS39明确规定初始确认的标准是:当企业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衍生金融资产或衍生金融负债。比如,对于远期合同,应于承诺日确认为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而不是等到实际交割日再来确认。同样,当企业成为金融期权的买方或卖方时,就应立即将该项期权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

ISA39还规定,当企业不再“控制”已转让的衍生金融资产时,应将相应的转让交易核算为一项“销售交易”;反之,则应核算为一项“融资交易”。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增长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等金融创新,更使这个问题复杂化,而ISA39提供的指南显得较简单,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充实。

4外汇风险的会计计量

说明:C——现行汇率;H——历史汇率;R——留存收益余额,折算后轧算数

4.1外汇风险会计计量方法4.1.1单一汇率法

单一汇率法是指对外币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除股本外),一般均采用统一单一的现行汇率,折算成某种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这种方法下,子公司股本项目依旧按照实际收到投入资本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这种方法使折算简便易行,并能保持子公司外币会计报表原来的结构比例关系。但是此法在汇率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反映子公司折算后的报表金额与实际价值金额会相差甚远。在采用现行汇率法的国家中,对利润项目有的主张用平均汇率,有的主张用现行汇率,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4.1.2多种汇率法

多种汇率法是指根据不同的报表项目分别采用现行汇率、历史汇率和平均汇率等多种汇率,对外币会计报表中各有关项目进行折算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流动与非流动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项目按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对于利润表各损益类项目,除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可依均衡发生假设,按照整个会计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这种折算方法有利于对公司营运资金的分析评价,然而人为规定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采用不同折算汇率,也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2)货币与非货币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项目按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这种折算方法对货币性项目采用按照现行汇率进行折算,由于货币性项目的价值随着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变动,因此这样折算是合理的。但货币与货币性法也没有充分说明为什么按此分类,它同样未真正解决外币报表折算的实质问题。实务中,流动与非流动性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性法常常是结合进行的。

(3)时态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按现行或未来交换价格计量的各项目,都按照编表日期末汇率进行折算的一种方法。对于利润表中各损益项目,其中收入和费用项目,应按照交易发生时实际汇率折算,但对经常、大量、均衡发生的收入和费用,与其他项目一样还是按照整个会计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存货,如果是按照现行购销价格计量反映的存货,按照现行汇率折算;如果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存货,则按照发生时的历史汇率折算。从理论上讲,时态法要求每笔业务都应按其发生时相应的汇率折算,这样处理其结果是较正确的,但在实务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于有些项目采用一定时间的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以此作为较合理的近似取代值进行折算。

4.1.3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比较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对折算汇率选用比较,见下表:

4.2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是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合约签订时进行初始确认的,这时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基础工具的交易尚未发生,计量的对象应该是合约的价值,而非基础工具的价值。由于公允价值能够反映人们对未来交易的预期,提醒人们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明显优于历史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并非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有效市场频繁交易,对于这些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就很难得到一个客观的公允价值。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分为两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之时的初始计量以及发生在会计期末财务报表编制之日的后续计量。当对某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时,应以取得相应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进行后续计量时,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在每个报表日应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金额调整至编报当日的公允价值。而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对公允价值的计价作出了限制,要求对那些公允价值不可以可靠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仍以初始确认成本进行报告,并要求对“持有至到期日的衍生金融工具”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即依据管理者的意图来确定计量基础。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更强调谨慎性和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与计价技术还不完善,各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运用水平还不均衡。

目前我国有效市场尚未成熟,可采用IASC提出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做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布衣,邵拥军.浮动企业时代的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投资理财,2006,(5).

外汇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制改革;风险;外汇管理

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

从建国到现在,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自由交易的公开外汇市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汇调剂市场与官方外汇市场并存的阶段。此阶段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允许外汇留成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外汇转让给需要用汇的单位来调剂余缺,商业银行依然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活动。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商业银行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头寸余缺调剂。此时商业银行完全是被迫进场交易,其行为从属于政府在经常项目开放情况下稳定汇率的目标,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意义,汇率变动的风险完全由我国中央银行承担。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结售汇体制也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外汇市场逐步活跃,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随之暴露。针对这种状况,2003年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允许银行进行双向交易、增加欧元交易品种。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摆脱作为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工具的角色,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2005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向灵活汇率制度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势必与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深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增大,变动频率比过去加快。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

1.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成因

汇率风险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经济主体资产、负债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是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造成汇率变动的最根本原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的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形成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产生的两个来源是持有外币资产负债和进行外汇交易:①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外币融资服务使得银行持有更多外币资产和负债。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外汇交易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交易品种,银行根据外币价格的变化进行投机以获利,使商业银行成为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客户提供外汇服务和在外汇市场上投机都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均产生外汇头寸。随着汇率的变化,该头寸的价值发生相应变化,造成银行收益的不确定,表现为汇率风险。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产负债的汇率敞口风险。我国企业对外汇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却没有相对增加,外汇资金供应紧张,造成商业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人民币购买外汇以发放外汇贷款的现象,这会导致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敞口风险。

(2)引入OTC交易方式后,商业银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汇率风险增加,可能出现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结算价的情况。

(3)远期结售汇业务等外汇衍生产品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多风险。

(4)汇率的变动也给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带来风险。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通过境外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融资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容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造成折算成人民币后的资本数量发生变动,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3.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衡量

对汇率风险的衡量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确定风险敞口,然后衡量在受险时期内汇率发生非预期变动的概率和方差。汇率风险敞口需要确定受险货币、金额和时间。银行所持有的每一种外币的净受险头寸=外汇资产-外汇负债+买入外汇-卖出外汇=外汇净资产+净外汇买入头寸。受险时间内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的概率反映了汇率风险的大小,方差反映了汇率波动范围的大小。在一个较长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在汇率风险中的损失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概率。汇率波动方差的大小决定了产生经济损失的程度。商业银行对汇率的预测可以采用基础因素分析、技术分析、模型预测以及主观分析等方法。在确定风险敞口和汇率变动的概率和方差后,可以衡量出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中外汇敞口潜在的损失,即等于净受险头寸与汇率波动概率的乘积。另外,对于外汇风险的衡量存在各种计量方法,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

三、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

1.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1)外汇风险管理服从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一般商业银行的目标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并固定未来的收益,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外汇风险管理中,收益最大化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报酬、风险损失和管理成本做出精确的核算并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

(2)商业银行在外汇交易中要对交易的币种进行管理,一般选择较为熟悉的有完善历史资料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与原有债权债务相匹配的货币,或者加列货币保值条款。

(3)管理多样化原则。外汇风险的成因、管理方法和成本多种多样,所以对不同外汇风险的管理措施应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法。同时,要注意防止由于考虑不周全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商业银行对于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渠道:①表内套期保值,不分别考虑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损益,调整外汇风险敞口为零,来消除外汇风险影响。但是表内套期保值成本较高,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调整会对整个机构的运营产生影响。②表外套期保值,利用远期外汇合约、期货合约、货币期权、掉期、货币互换等表外工具建立外汇衍生交易头寸,使其方向与表内风险相反,规模相等来消除外汇风险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丰富,由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开始成为重要方法。

3.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建议

(1)加强对外汇风险的重视,加强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外汇风险的意识,普及外汇风险监管知识技能,重视和培养外汇专业人才。

(2)OTC交易方式的引入改变了以往撮合方式中外汇交易中心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询价交易中做市商银行应加快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

(3)汇率波动的频繁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客户的汇率风险增加,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加大,所以商业银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4)衍生产品的风险不在自身,而是来自操作运营。由于衍生工具是零和游戏,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大、计量难度大、破坏性大,所以商业银行应当特别重视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应当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和程序,注重规则的实施,对于即使产生了收益的违规操作也加以严肃处罚。加强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进行相应处理。

(5)完善商业银行的部门和结构。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加强外汇风险审计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配备具有外汇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

(6)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外部监管,制定银行在交易前准备、交易实现、确认、轧差、结算、往来账核对、财务控制等交易流程上应遵循的规定,减少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