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论文

生态论文范文精选

生态论文

生态论文范文第1篇

1、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由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于本•阿格尔提出的。1979年,时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的本•阿格尔在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学术界接受并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涌现,还有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重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学术界才接受和认可生态马克思主义。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五期中,段中桥阐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作为西方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加以介绍,该文在2006年被《新华文摘》第五期转载,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纳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译法。

2、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涵义,在本•阿格尔本人的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有所提及。他认为: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弗洛姆、歌德曼和马尔库塞等。本文将生态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地批判,并对自然的观念进行重新解读,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劳动之间的关系,重构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1、莱易斯和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莱易斯和阿格尔以生态危机将经济危机学说推翻。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叙述,不能够诠释资本主义的继续生存和进化,难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化提供理论上的向导,当代出现的新危机就是生态危机。因此,要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除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消费会引起的生态危机,虽然根本原因即资本积累,但是无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责任。消费异化是无产阶级消费的一种特点,正是这种异化消费支撑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生态危机替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此,阿格尔期望通过消费期望的破碎和稳固经济理论消灭生态危机。

2、詹姆斯•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是由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所谓的双重危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同时存在。他概括了两类矛盾,矛盾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矛盾之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本积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奥康纳说明了在二元对立结构中(当然是一种全球性不平衡发展的二元对立结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剥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能源,揭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内在原因,即资本积累以及由此而酿成的全球发展不平衡。

3、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克沃尔提出了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设想。首先要实现使用价值代替交换价值。克沃尔论述了革命型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这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探讨的。生态社会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其次是设想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克沃尔初步构建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和挖掘打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各种形式,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一切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最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生态系统没有崩溃之前采取行动。

4、福斯特关于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学福斯特仔细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观念,并在此观念中发现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现代生态学的重点是如何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福斯特指出,马克思考察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这无疑就是现代生态学的系统观点。他主要考察了马克思应用新陈代谢的四个环节:首先,人需要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互换,而且自然是人体的器官的延伸,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其次,人类与自然新陈代谢的桥梁是劳动;再次,社会性的劳动联系着新陈代谢和整个人类社会;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要控制整个新陈代谢的观点。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自然与社会的代谢过程中已经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概念——可持续性发展。

三、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建设

生态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青睐,是因为其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发。要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要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

1、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的维持,生态环境也应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主导经济发展全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方位的认识现代化的新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要加大力度发展循环式的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以此促成低耗能、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形成。第三,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第四是要尽快建立环保资金投入的机制,把社会和民间的资本引进,推动生态环保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一定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要尽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推进能源节约和“三废”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并且形成在生态化发展中对不同产业和行为的鼓励和惩戒机制,对符合生态化要求的产业给予支持和鼓励,逐步淘汰对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

生态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公园概况

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创立于1971年1月25日,属于火山山脉中部自然保护区(ACCVC),位于首都圣何塞以北45公里,占地约6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为2708米,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3500mm。尽管2009年哥斯达黎加地震对山路有所破坏,但目前仍然有便捷的道路可抵达火山口。波阿斯为成层火山,山顶有三个火山口,主火山口深300米,直径约13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间歇泉火山口,为活火山,有小规模的喷气活动,火山口底部形成一个硫磺湖,直径300米,深40米,水温介于20-50摄氏度,酸碱度小于1,湖水颜色在灰色、绿色、绿松石色间变换。湖内无生物,火山口周围无植物生长。该活火山口东南部有一个更古老的死火山口,雨水在火山口中央形成碧绿的湖泊,曾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为湖泊取名Botos,该湖直径400米,深14米,在其周围生长绿色植物。第三个火山口位于活火山北部900米,南侧已被毁坏。在植被方面,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代表性雨林为山地雨林和亚山地湿润林,可分为四个主要生物群落:云雾林、湿润林、矮林以及火山口周末植被稀少区。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目前已成为哥斯达黎加接待游客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二)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开发策略

1、结合自身区位特点

进行科学的开发与规划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开发一个旅游景区,首先要编制总体旅游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个规划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景区实际,是否突出了景区的个性和特色。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其开发规划过程中充分突出了自身区位和资源特点。首先,从区位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靠近美国的地理位置,对于吸引北美发达国家的游客以及赴美旅游的外国游客十分有利。因此,公园虽地处拉美,但在管理和服务上却按照较高的标准设计,以充分满足北美及世界各地游客的要求。其次,从景区特色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来自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公园在规划上就以生态旅游定位,强调原始性和人与自然的结合,把开发与资源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公园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哥斯达黎加完整而独具热带和拉美文化特色,从而将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哥斯达黎加文化为特点的独特优势。

2、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推广生态旅游

首先,该公园结合其生态资源丰富的特色,大力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各种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有利资源,为其开发建设的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成立之初,公园便得到了该国的“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这一基金会是哥斯达黎加旅游业内十分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它致力于该国火山山脉中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和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创立和传达能够改善国内和国际公共环境政策的信息,保持和推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以及对同类公园的借鉴,使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作为哥斯达黎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SINAC)可持续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公园获得了美洲开发银行的专项基金支持,为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其次,该公园在开发规划的细节方面,积极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理。哥斯达黎加作为旅游大国,国内活跃着不少致力于旅游开发的公共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积极引进这些组织参与到保护区核心限制区域的管理中,推出不少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特色项目,既让当地百姓获益,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酒店的服务水平是一个大型旅游景点服务水平的标志。公园通过引进华美达酒店的入驻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3、全面加强对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教育发展生态旅游

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周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环境保护教育十分重要。在哥斯达黎加,政府部门始终积极开展对广大居民的教育,让全社会参与到有组织的环境保护中。其中,“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发展基金会”作为发展火山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力量,更是将对火山山脉中部地区居民行为举止的教育作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该国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也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如1989年创立的Inbio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拥有为少年儿童免费开放的公园,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让小公民们从小热爱野生动植物。各大书店里也都会有一个书架摆放自然书籍,介绍大自然的生物。全民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

二、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开发

对中国的启示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顶层规划引导不够、多头管理、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专业人才缺乏、全民保护和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哥斯达黎加在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借鉴哥国发展模式

将发展生态旅游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成功体现了后发优势。他们吸取先发国家先破坏后治理保护的教训,及时遏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上遇到突出矛盾时,该国通过大力推广《森林法》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避免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破坏,又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直接从传统农业经济走向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遭到破坏的问题,同时又存在着生态旅游发展不足、不健康的问题。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包括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分地区的区域规划)。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从总体上体现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看,应将限制开发区域(如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等)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如部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作为重点规划区域,依托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资源条件,发挥其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国家生态系统稳定的区域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基础,以科学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为引领,提供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打造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带动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从而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走出一条“保护即发展”的新路。与此同时,优化开发区域(如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和重点开发区域(如冀中南、东陇海地区等),作为城市化地区,虽然主体功能是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应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保护好区域内的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周围旅游资源中的生态元素,发展以农场旅游、农家乐、采摘点、垂钓点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品及其他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有相当规模、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重视外部组织的积极参与。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的国情不同。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掌握着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组织资源,理应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要在规划制定、政策配套、法制建设、公共服务等等方面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撑,克服目前引导、管理层次不高,分割、分散的缺陷。要充分借鉴哥斯达黎加的经验,吸引和利用好各种国际组织和国内民间组织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措施,以吸取其先进理念,吸引其充裕的资本,借助其优质服务管理的能力,有效地动员各种外部组织参与到生态旅游的服务中来十分重要。例如,哥斯达黎加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可以让波阿斯火山国家公园的游客避开大雾,在最佳时间上山领略火山口的景观;哥斯达黎加火山与地震监测台所提供的地质信息又能为游客的参观提供安全保障。此外,美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志愿者组织对景区的协助管理都对该公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建设生态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全社会,特别是景区居民中开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宣传教育,确保生态旅游的和谐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亟需一批具备生态学、旅游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旅游专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建设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在此方面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一批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旅游管理能力。

三、结语

生态论文范文第3篇

1.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

受就业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体系,缺乏明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划、措施和保障机制,也没有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训培养制度,直接导致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全面、生态行为能力不高等问题的出现。

2.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调查发现,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专门教材,仅通过政治、地理等科任教师在课堂零散渗透;学校没有开设生态环保类公共必修课,相关选修课数量少,学时少。调查中也发现,幼专生生态文明知识的主要来源不是学校教育,而是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3.学生生态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不够

引导学生建立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生态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虽掌握了一些生态文明知识,但知行不一,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幼专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

做好规划与管理工作。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成立生态文明教育机构,对生态文明教育做统一规划和管理。首先,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明确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分解任务,落到实处。其次,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都高的教师队伍。

2.加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建设。

(1)加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课是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进行生态文明法制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其他学科教师也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在教学中适时渗透。

(2)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上系统地进行生态文明知识、观念、法制的通识性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河北省的自然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教学,从身边环境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自觉性。

3.实施“生态文明生活化”教育策略

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学生身边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观念转化到学生生活之中。一是通过课堂讲授、榜样示范等方法,加强学生生态文明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审美观、生态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为生态文明知行转化打下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实践性,加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物品,出行坐公交车或步行,少喝瓶装水,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等健康、低碳的生态生活方式。

4.尝试“家校合作”策略

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活性和实效性。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注重家校合作。首先,加强家校相互交流,通过家长开放日或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与家庭互通信息,交换意见。其次,鼓励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可邀请有条件的家长到校做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鼓励家长对学生的生态调查、践行生态生活方式等活动提供精神和物资支持;请家长对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出谋划策等。

5.制定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

生态论文范文第4篇

生态农业主要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这种新型的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生产的成本,节约能源,进而实现农业环境的自净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纵观这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属于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以及多成分有机组合的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结构有序、内外交流、开放循环以及关系协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其利用多层次的物质循环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效率。例如,在生态农业系统内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载体,可以将植物的秸秆、树叶以及草等植物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饲料,饲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粪便又可以养蘑菇、饲养其他的动植物,将饲养的动植物喂食另外种类的生物。如此循环,就形成了市郊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废弃物、污染物降解和转化,从而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进而为作物提供养分。例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生物有机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兽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进行降解和转化而来的。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植物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产能,同时还减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合成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2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随着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中的农药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经分离出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因它们受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近期又有学者提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降解农药残留。由此可见,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决农药残留是生态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态农场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态农场生产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严重的破坏。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每年都以单调递增的速度增长。现代的养殖场将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来,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养殖场的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能源供应紧张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生物围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与废物进行处理。经过微生物的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就会转化为能源、肥料、化工产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术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庭院经济营养项目较多,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资金周转与积累较快。其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发展庭院生态农业系统的过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应用被人们所接受。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粪便与生活垃圾进入发酵池,可以直接改变生活环境。这样的方式构成了多层次、多途径与多功能的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在庭院生态农业系统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为生物技术应用于其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结语

生态论文范文第5篇

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很多常规适用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在各个时期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有旺盛的活力,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促进粮食增产。应认真总结推广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地制宜推广合理密植,合理间、套、复种,充分发挥时间、空间、地力的增产作用,是实施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调节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玉米应以紧凑型耐密品种为主,采用省时省工的单粒播种技术,是玉米播种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种植业调整结构中,水稻生产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旱育苗的标准,施行机插、抛秧,实行早插,施足底肥,巧施蘖肥,补施穗肥。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大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按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生产优质的无公害水稻。

二粮食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建立粮食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是复杂的综合性生产,本质上是物质、能量的转化,一方面从环境输入原料,中间经过生物群体转化、交换,然后输出粮食等产品。粮食生产要获得大量的产品输出,必须有相应物质和能量不断输入。粮食生产转化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土地、劳力、资金等特别是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作物要高产、稳产,就必须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养分,而且产量越高就要求获得的越多。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建立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作物对环境资源的依赖适应性、能量、物质的转化率。我市增产粮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大力提高光能利用率,这就必须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获得更多的光能来实现。实行合理密植、间种套种是一个有效途径。作物在肥力、密度、个体配置形式的三个因素协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增产效益。粮食生产发展还必须协调农、林、牧生态结构关系,以加强物质、能量的转化。农与牧的原料与肥料是供求与连锁关系,一方增产可引起双方增产,双方增产又引起多方增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林业对农业增产作用很大,良好的植被可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利于改变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使农林牧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加强农业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