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精选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使人们的紧张和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青年网民大都还处在学业、工作、婚姻的打拼期,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为了让一些不快情绪得以释放,他们在这个虚拟、自由的网络世界里,通过自嘲、调侃、抱怨等多种方式来消遣娱乐、释放压力。如网络中许多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年轻草根男子,自称自己为“屌丝”和“矮穷丑”,并宣称“见人就下跪”,无奈与自嘲意味可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出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曲折与艰辛;“神马都是浮云”,表明年轻人面对纷繁世相的一种迷茫情绪;“农夫、山泉、有点田”,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累觉不爱”体现了青年人经历感情挫折后,对爱情的质疑与失望。近一两年,随着“高富帅”“白富美”等流行语频频出现,许多人除平时调侃、取乐之外,不少年轻男女甚至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虽有虚荣和攀比心理作怪,但社会压力大,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择偶来提升安全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此外,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因处理不公或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网民们又无力直接参与或干涉,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通过网络来怒其不公,宣泄和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满。如“我爸是李刚”这个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想不到会迅速流行起来的语句刚一出现,瞬间成为传媒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的“李刚”黑色幽默。这种基于事件的全民造词运动除了幽默起哄等情感诉求外,更多地是对某阶层的一种不满、一种批判,这其中的情绪有愤怒,也有嘲讽。“打酱油”,当网友们频频诉说自己是来“打酱油”的,很多事与自己无关,表面上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恭态度,其实是对于很多社会事件,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只能骂一声“关我X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奈情绪可见其中。“神马都是浮云”“伤不起”这突显了年轻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于把握的社会规则面前的困惑与迷茫,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诚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虽然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网站还有许多不健康内容,可能会污染青少年的心灵,但同时它也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批判社会现实、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寻爱求暖的心理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

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国内,人们发现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满了,心却空了。现实生活中,灵魂没有依托,真爱与温暖更是难求,因此网民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关爱,寻求温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语源于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年轻男子吃面的图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网友相继生发联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诸如“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很多网友把“寂寞体”变成自己MSN、QQ的签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变作“寂寞”两字,这充分反映出了现代人空虚、寂寞的现实,人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寻求慰藉。而“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式则富有家庭式的温馨,得到更多网友的追捧。此语出自百度“魔兽贴吧”,起因于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此贴一发,短短几小时内引起了近40万名网友围观浏览,一天竟然有了710万网友点击和30万的回复,从中可以看出网民们对家庭温暖、关爱是多么的渴求。网民们渴求关爱与温暖,于是顺应网民心理的“淘宝体”也红遍了网络内外。“淘宝体”是因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语言亲切、俏皮而被广大网友所喜爱。其关键词为“亲……哦……包邮”,例如“亲,快下订单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启发改成了“亲,请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有的高校也用“亲,你被录取了”来写录取通知书。一个“亲”既热情又简单,不管关系怎样,听着就顺耳。关爱、真爱、温暖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希望网民们在网上寻求到温暖与关爱后,再能反馈一些到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少一些冷漠与猜忌。

三、自我实现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1.1学校办学的外部

成本运行较高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学校办学的外部成本运行较高,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藏区有很高的工资待遇但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望而却步,长此以往藏区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1.2藏区地区面积大

人烟稀少在牧区,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无人居住,交通不便。集中式和分散式办学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学校的重点布局也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过于分散办学,虽然可以方便学生就地上学,但同时造成因为分散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办学的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办学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但由于学校辐射面积过大,从而使很多学生要离开家去学校,这就又给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3藏区教育的滞后和原有社会动力不足

一方面,看成提高知识文化主要手段的近代学校教育发展比较晚,整体水平也较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藏区学校教育在清朝末期才开始出现,基本上没有还像样的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整个教育起步晚,且起点低,发展明显滞后,与内地及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教育在藏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动力明显不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藏区社会是由农奴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通过6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整体社会面貌虽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现代化产业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牧区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还普遍存在。这种较低层次的社会经济现状,使得藏区群众对科学、人才、教育的需求从客观上来讲比较的低。除此之外,藏区落后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内容、较低的教育质量、艰难的就业局面,也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藏区群众送子女上学的愿望。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教育在藏区的发展如履薄冰。

2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

信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规格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内外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从CAI到卫星电视再到多媒体最后到网络教育,他们试图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像英美等这些教育强国,都把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的重大改革项目并予以落实。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机构都可以使用网络教育,他们的网络教育是由许多为教学服务的公司或教育部门设计建立的,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各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例如:你在本校网络平台上找不到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你就可以登录其他学校的网站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美国目前有超过100所大学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这表明,网络教学已基本成熟。中国国内是近几年才开始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引进和发展,就好像亿邮公司推出的中文版的WebCT;CERNET和黑板公司建立的由赛尔黑板公司负责的中国版的Blackboard等。同时,少许国内的大学也正在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大学的网络教育平台等。

3藏区发展网络教育的途径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不仅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在藏区实施网络教育工程,更符合现阶段藏区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因为网络教育跨越教学时空和教育资源共享等的特色和优势很好的弥补了藏区特别是藏区中小学校因地域等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上的匮乏,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但大部分网络教育系统都是汉语,对于母语为藏语的藏族学生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藏区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技术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了促进藏区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1)藏汉双语教育网络工程在藏区中小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藏区的教育水平,实现藏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藏区;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是促进藏区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2)实施藏区中小学藏汉双语网络教育工程,是提高藏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能力的需要。缩小教育差距,提高藏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根据传统的方法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快藏区教育的发展,实现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实现藏区中小学网络教育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网络化的技术,把卓越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注入到藏区,有效地解决我国藏区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匾乏等问题的不足,促进藏区教育协调的发展,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3)藏汉双语教育网络工程在藏区中小学的实施,是促进藏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许多藏区农牧村学校采用的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陈旧教学模式,这种单调、老套的教育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在藏区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在藏区中小学的广泛深入应用,必将促进藏区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会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当然,这也会在无形当中提高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的思想认识从山岭、草原领域逐步延伸到祖国和地球的两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享网络所带来的成果。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思政扬长避短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该社会中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丰富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本文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主导作用。有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体现为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的、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囊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等诸多方面,而其四个方面的内容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任务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方向主导上,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而其具体的内容又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标准和科学范畴,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范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构建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已经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动力支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立足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也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形成的价值依据。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人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和主导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理应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由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领和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发展而形成自身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网络思政是面对新形势加强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一种方法,是新时期思政工作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建设与普及,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传媒工具,以其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心理发展。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就是要针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式创新,探索和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活动空间,更广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促成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便是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地域的人们依靠信息交流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形式的人际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借助于此形成的网络思政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共享性。通过网络载体,个人可以享受到他人提供的资源,自己提供的资源也能为他人所接受。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交流的地域性、时限性和自我性缺陷。

第二,简便性。网络信息的查询和调取方式极其简便,当然,某些信息需要获得授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每个学生宿舍平均有两台电脑,少则一台,衣食住行的所有信息基本能在网络上获取,同时由于校园内网的高速发展,诸如开班选课、图书预定、缴纳电费网费、快餐外卖、跳蚤市场等等,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交易完成。这些无疑减少了实体资源的拥堵,提高了办事效率,极大地便捷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第三,隐秘性。网络空间里实体存在的是各类信息而非具备人格身份的人,这充分满足了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激发了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流通。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入了90后,独立和张扬的个性让他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诉求更为大胆,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有其固有的阶段性,在现阶段,对于9O后的特立独行更多持“非主流”的态度。而网络环境的隐秘性正是创造了无人格身份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和属于一类好友的论坛中极大地释放真性情的自我,倾诉心声,倾听到了这些最直接的声音,无疑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预防和解决潜在危机或是蓄积的问题,大有裨益。

第四,平等性。现实环境中,人们处于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身份等参差不同,而网络环境由于其虚拟特征而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从而也导致参与者对平等意识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活动的个体必然地形成了与现实环境里不同的文化形态,即某一类主体在面对某种现象时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人类具备克制与发泄两种基本的心理机制。在多数情况下,网络的“发泄”特征更为明显些,人们的信息释放与接受具有无指向性、无规范性、无掩饰性,网民在心理上相应表现为对平等身份的强烈认同、对各类信息的极度开放和对自我意识的率性表达。

三、把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利用网络这个渠道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有利的方面看。利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能够使思政工作更加生动直观;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使思政教育内容时时紧跟潮流,便于关心学生关心的问题,并参与讨论及时引导;大学生网民整体视野极其宽广,而个体关注又各自不同,从而导致思政工作在微观层次上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针对每个学生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案;网络思政可以避免思政教育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为大学生提供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网络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信息的全球化涵盖充实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把网络教育和网络技术有力地结合起来能在心灵上真正地贴近大学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手段,等等。

其次,也存在种种弊端。如网络思政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监管。纷繁芜杂的网络生活中,如何调动“网虫”们放弃手中游戏或电影来到思政平台上交流以获取帮助,有难以预测的不可控性;网络思政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面对面的思政教育所带来的亲密的氛围。一场生动活泼的形势报告会的气氛,一次走入寝室、走入活动室与学生促膝长谈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是无法达到的;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网络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网络信息在根本上因不能绝对控制而存在着事实上的复杂性。网络“防火墙”的脆弱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扰乱;西方敌对势力和迷信、邪教等反动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渗透其反动谬论,我们要十分警惕;网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必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扩散而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但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因而在网络文化中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评判标准,西方网络文化优势对我们弘扬主旋律文化产生的冲击不可低估,等等。

四、扬长避短,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在《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可以将思想教育内容的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知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尼古拉斯在《资助高等教育》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网络硬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由于网络建设资金、硬件投资和人员配备紧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不高。桑迪·布林顿、奥拉·里伯在《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环境意识不强,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障碍之一。在国内,我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有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有的制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有的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纳入到学校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我们所做的调查情况看,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支持的占到78%,反对的占4%,无所谓的也有18%;二是对网络思政的可行性,认为可行的占到62%,可以尝试的占28%,不可行的也占了10%;三是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安排上,认为在“两课”课堂上的占36%,单独开课的占26%,课余时间的占38%。

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思政表示支持和欢迎,尤其在课余时间接受的思政教育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对于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一种契机。

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使网络思政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网络思政的实践,我们提出了通过“四化”建设增强网络思政实效性的思路。

第一,基地化。加强思政网站的建设力度,建立起网络思政工作的强大根据地。笔者自2008年开设网络工作博客,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博客中开辟了心情驿站、一起HIGH、择业路上、学习这点事儿、勤工&助学、重要通知、警钟长呜等主题板块,涉及党团活动、就业指导、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勤工助学、思想教育、学习指导、社会实践、时事点评、生活娱乐等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反映,每天上网都会主动到博客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提出自己需要的帮助,这块园地成了寻求帮助和闲暇小憩的基地。基地的稳定是为了便于工作中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地观察校园网络舆论,随时掌握、及时分析、定期总结学生思想状况,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主动化。保持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及时主动信息,合理导向舆情。例如写在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发生后的博文《生命,青春,我的大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生命的价值,青春如何度过更有意义,大学四年有哪些事情必须经历等现实问题;针对“就业难、难就业”的世情,就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结合自身经历撰写博文《想要好“鱼”,还要自己去“渔”!》,与待就业同学交流生存和发展之道;在新生入学后,在博文《大学生了没?》中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振的课题中,进行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号召同学们《今天,给爸妈打个电话!》,进行感恩教育等,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纠正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等工作,努力将网络舆论“无政府特性”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

第三,阶段化。选准具有阶段性、导向性的重大论题,集中网络思政骨干力量,主动发起战略会战,通过论辩和总结来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解决思想问题。在今年年初,响应校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借助QQ群,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骨干中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为华理献一计”的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

理论学习阶段,各组成员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头脑风暴等多样形式,开展了党校培训课程的专题学习、党小组的专题讨论、骨干培训、党性分析锻炼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同学们对于科学发展观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为了更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党员及高级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同学,倾听同学的心声,了解同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激发了广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习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此次阶段性的活动通过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在方法上正确指导,以协调、疏导式的网络讨论对话,使学生思政工作更加深入有效。超级秘书网

第四,平等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思政工作教师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公开个人E—mail信箱、QQ号,加入学生组建的校内网等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在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互帮互助,辅导员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实况,把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理念教育、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从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压制模式向平等坦诚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人们向网络投放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作品。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言语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等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浏览黄色网站。互联网中渗透着不少色情的东西。据调查,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比例接近50%。大学生虽然生理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受网络影响较大,大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和资料,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走入犯罪的泥潭。剽窃他人工作成果,抄袭他人作品。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巨大、获取迅速、便捷、信息公开程度高等特点。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离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吸收与借鉴。但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均存在部分学生不以学习他人、提升自身为目的,而是直接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抄袭他人作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网络道德观偏差。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互连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主体指向性不明、规范约束性差等特点。有研究表明,有31.5%的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的欺骗很正常”、“说什么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感弱化现象。网络犯罪行为。当网络失范行为超出一定的限度,对现实社会中的他人或财物造成损害,即可认定为犯罪行为。部分大学生虽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但却未能用于正途,而是为满足个人利益,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网络黑客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盗窃等。

二、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析

由此,去个体化将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但却增加了对团体规范的顺从。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减弱及群体意识的增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并且能够不断地从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个体那里获得反馈,从而增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人,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并且行为更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自我觉察的人更少地作出欺骗行为,更易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强大的交往、交流平台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而不是面对面地交流,由此造就了庞大的网络群体。但便捷、迅速的网络交流平台,却缺乏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约束机制,使得个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反馈监督,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更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个体在网络中很容易就淹没于群体之中,失去自我意识,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同时,网络行为本身即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这将使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迷失自我而出现行为解放,做出一些单独时不会、不敢做的事情。青年学生本身即具有心智发展不成熟、行为判断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特点,在缺乏约束的网络行为中,部分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水平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欺骗、浏览不良网站等各种负性网络行为,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犯罪行为。从众。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并且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学生们的视觉注意力。青年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表现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此,某些负性网络行为,例如浏览黄色网站、使用不文明语言等行为往往是受到同伴影响而出现的“随大流”行为。

网络中大量的人际交往机会及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网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部分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的网民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在频繁的交往中固化成为一个群体。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言论提出质疑的人,而且这种抵制会以针对个人的嘲讽、打击等形式出现,导致那些对群体言行有不同意见的个体面临来自群体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个体会选择从众。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极大地增加人们对他人开展语言攻击、抵制他人的可能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并具有强烈的归属与交往的需要。因此,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交往并加入群体,也就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出现从众行为。挫折-攻击。挫折攻击理论主要由多拉尔德、米勒等人提出,是指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攻击的形式可以表现为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等。调查显示,76.6%的人感觉当前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其中,25.6%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仅3.9%的人“很少”或“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业、经济的压力较以往均有所增加,导致一部分学生内心出现较强的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途径有限,或者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甚至报复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挫折感,或者过度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三、应对策略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信息瞬间即逝的社会。视觉是大脑获取信息最准确和最主要的渠道,它不但占用大脑容量少,而且和其他感官相比具有易于理解、感知迅速等特点。据统计,人类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信息量是其他感官总和的百倍以上。因此,图形作为传递视觉设计的元素成为了主要的高效信息传播方式,也是重要的网络广告信息传递媒介,图形可以迅速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起到关键性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有着专业术语性质的文字不同,图形是“世界性的语言”,它摒弃了语言限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受众完全可以只通过图形就会领会其所传达的意思,不仅具有认知性,还有助于提升大脑记忆。在现代设计中,文字由于信息量大,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而图形逐渐替代文字成为了叙述信息的首要方式。当前,互相网上良莠不齐的网络广告随处可见,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抢占广告市场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重大问题。社会受众认可何种设计形式?什么样的广告能够快速传播信息?什么样的视觉表现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当换汤不换药的数字制图让人们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设计人员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手绘图形艺术,传统手绘图形不断恢复其原有地位,在网络广告设计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在网络广告信息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个性化设计的呈现

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是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即非大众化。个性化让事物拥有持久而稳定的特性,具有很强的识别功能。因此,当前企业经营的产品,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客观需求,提供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产品和服务,广告设计语言也同样如此。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严重泛滥的社会,人们的视觉神经不断被形形色色的信息语言所刺激着,形式简单、方式雷同的视觉图形语言不但不能让人们获取本应传递的信息,还可能让受众产生心理抵触,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将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充分展示给受众。计算机的图形绘制具有生硬、呆板和可复制性,随着各种绘图APP的普遍应用,其逐渐成为了代表性的通俗方式。为了避免此种通俗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向往具有自然情趣、个性化的传统手绘图形艺术。个性是美的重要特征,将手绘图形艺术用于网络广告设计,可以依据设计主题进行感性的艺术表达,追求个性却又不失标准约束,产生计算机绘图所不能及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效果。作为设计创作的主体,设计者需要分析、思考和洞察,进而呈现出具有自身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艺术作品,这样设计的作品才能不同于其他作品而独特的存在,也更具有个性魅力。因而,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应用手绘图形艺术有利于个性化的自身魅力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展现。

2、艺术感染力的体现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引起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魅力就是艺术感染力。手绘图形艺术是通过纸笔的协作进行感性情感表达的,设计者在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和生理需求前提下,赋予其美的情感,引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将网络广告信息与内涵进行视觉化传达,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受众对产品产生好感和购买意向。因而,手绘图形艺术在视觉设计传递中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商业广告的原创性

原创性设计是指作品创造者以传统为基础,所设计的艺术风格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拥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是创作者在选材上、创意构思上、材料运用上、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等原创性的表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设计者在创作中肆无忌惮的滥用计算机语言,模仿、复制、粘贴等成了当下设计创作的代名词,使得原创性设计语言变得非常难得。原创性设计能够给网络广告创造巨大的价值,手绘图形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符合原创性原则,创作者在绘制时会根据自身的视觉感知进行艺术表现,具有独特的自身创作力和个人色彩,将其用于现代网络广告设计中不但可以让社会受众在精神上产生视觉美的感受,还具有有效、迅速传播信息和内涵的功能,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基础,进而带来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4、创新思维的激活

设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只有创新性的设计语言才更易于为社会受众所接受和认可,才能为人们所感知,才有助于吸引人们的眼球。创新是以独特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由独特的思考问题方式到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出的过程。没有创新思维的设计人员,只会用趋于类同的方式把握设计形式和设计语言,所创作的作品是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价值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是手绘图形艺术表现的优势之一,其能够在瞬间抓取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并迅速记录下来。同时,这种传统的艺术方式还有助于激发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有效将形象思维和图形思维交互设计的思维,进而形象、贴切的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以产生独特的创新设计作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