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端设计论文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前端设计论文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根据国家统计局9年统计数据,当年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就业人员5万人,其中,%左右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行业,如软件系统销售、软件系统使用培训,甚至软件公司的内部服务,其工作实质上并非软件开发;15%左右从事软件系统的后期测试、代码维护等工作;只有不到5%从事专业的软件开发①。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就是软件开发,也就是说,软件技术专业的首要培养目标就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具有独立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款软件或其中某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工作[1]()。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等。软件开发工程师是我国目前急缺的一类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培养存在短板。本文拟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谈一谈如何提升我国计算机软件类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查表明,当前企业中既有通用的软件、工具,也有根据自身特殊的专业需求和技术要求定制的操作平台。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其培养目标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只是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之类的目标,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却没有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培养方向和目标。这样就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课程结构不完整

任何专业、行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培养不同专业、行业的人才就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现代,学科高度分化、专业化、专门化,而实际工作能力却需要多学科知识理论的支撑。高校培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不能与短期培训一样,只重视当前流行的语言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应简单强调开设与编程能力直接对应的课程,而应当构建以培养编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不少高校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编程能力,在尚未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前导课程时,第一学期就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英语、数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往往是分不开的,这就将计算机软件编程置于悬空孤立的境地[2](68)。这样做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计算机学科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通常都是英语,没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基础,连简单的计算机命令都写不出来,简单的变量也无法规范命名,大量本是自己命名的变量自己也很难弄清其含义。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代名词,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就无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至多不过是大量命令的堆积,很难编制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程序。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方式和方法,为编程提供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就是盲目的,工作效率低下。而成熟的软件产品是要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没有基本的网络知识,就难以设计出适应网络环境的软件产品。总之,课程体系不完整导致学生相关知识体系不完整,严重影响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

(二)能力培养不扎实

在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了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去注重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包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需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和设计、不可预期问题的处理等等,不能设计出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说的真正的软件工程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最后到专业实习,一步步地不断的积累经验,一点点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经常性地设置一些小的、合理的实践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快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喜欢这个专业,进行主动的学习。

(三)教学脱离实际

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等等活动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近年来热烈讨论和实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同时也就是教学模式的生成过程。只不过我们一些同志一方面兴高采烈地赞赏和参与教学实验,一方面却又在那里消极议论: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而没有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教学实验的兴起和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正在切实地解决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国内外任何一个教学实验,无不体现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例如,规模很大的自学辅导实验,就是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理论,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主体的理论,学生学习具有个别差异的理论等,第一步提出教会学生自己读书以达到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步设计特殊教材或自学提纲、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第三步付诸实施。最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进行分析评定。这样,有关的教学理论不仅转化为实际活动,指导教学获得实际效果,而且生成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二、强化计算机软件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设想

计算机程序设计由两部分构成:基于某种编程语言的语法+算法。语法是基础,是基于某种编程语言的书写规则,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书写才能不被认为是错误的。算法是灵魂,是指一个问题的完成解决方案,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问题的解决处理,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的编程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重要的是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完善课程结构

在学校三年内的任何学期,学生都可以选择修习选修系列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领域,发展学习兴趣。成绩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完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统筹规划学校三年内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课时和学分,适当延长必修的时间,也可以通过修习选修课程系列中的基础类课程补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达到毕业要求。在完成必修课程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可以在大二和大三年级继续修习选择性课程,为专升本作准备。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和安排英语课程。因此课程设置要站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符合学生发展的策略和要求,灵活安排英语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和家长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应根据其能力和意愿进行选课,并根据考试规定及时间安排,决定何时参加考试。

(二)上好专业基础课,打好理论基础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包括:信息技术、HTML5+CSS3响应式web开发、JavaScript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据结构、Java编程基础、MySQL数据库技术、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指上面谈到的知识体系的底层支持,包括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思想。当学生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以后,也会更加容易地突破自己的技术和成长瓶颈。我认为在技术领域里其实是不存在量变可以达到质变这么一说的。量变达到质变也是说只要我努力多写代码就能成为架构师,技术就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即使你代码写得再多,如果不懂得背后的技术原理,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进行归纳总结输出,是永远无法达到质变的。所以必须学习和打牢基础理论知识,如果总是只学习一些浮于表面上的东西,当技术形式发生一些变化后,你会发现之前学习的知识已经用不到了,又得重新学习,而在技术世界里变化又是非常快的,所以很多人都迷失在不停的学习技术形式之中,这也是造成一部分人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上层的技术实现都是有背后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因为这些理论基础都是抽象和归纳,比如不管是Java还是其他的一些开发语言,只要只用TCP/IP协议,用的都是一样的原理,不同的只是技术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你只要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抓住本质原理,不管它技术实现形式上如何变化,都能很快掌握它。上好专业技术课,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低年级开设,所以上课的时候,要以日常化的形式去讲专业的知识,以讲清楚思想为第一目的。课下要布置对应的作业,作业以实践作业为主,难易程度稍高于课堂内容最好。其次,组织阶段性测试,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强化综合实践课教学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综合实践课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SpringBoot框架技术、uni-app项目实战、JavaWeb项目实战。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的计入学分的专业性实践教学活动。加强综合实践是高职高专的特色之一,根据科目制定不同的实践课程,可以是阶段性实践课程,可以是学期学年实践项目,可以是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普通专业课采用一半理论一半实践,边讲边做的模式。把每个案例细分为多个任务,做出每个任务的详细说明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的项目可以单人完成,大的项目可以多人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实践课,比如项目案例课,项目实战课,比如智慧医疗案例,包括远程探视、远程会诊、自动报警、临床决策、智慧处方等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小项目,想完成整个项目需要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连续讲解和实践过程。组织学生从组团队开始,完善需求分析,分析功能模块,分析数据存储,实现代码,代码测试与,完成整个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前的论文答辩课,论文答辩的前期也是老师带少数学生做项目,也就是现代师带徒的形式。一个老师带领两三个学生,或者做企业的实际项目,以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或者带学生一起做科研,以高校科研作为学生论文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针对不同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要因材施教。从备教材,到备学生,在具有一定招生规模的专业中实施分类培养。将培养方向分为技术提升型、技术应用型和现代学徒制型。技能提升型以继续提升学历层次培养为主,技能应用型以促进更好就业为目标,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未来的规划也不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比如技能提升型,应该加大数学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和学习难度,尽可能地和专升本考试接轨,和本科的基础要求接轨,帮助学生在专科阶段为升学做好准备。而技能应用型和现代学徒制班,他们未来都是要毕业即就业的,就业就是他们的长期规划,但依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短期目标,比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不太好,我们可以让他们学习图形图像处理,学习前端设计。有些学生基本功好又勤奋,我们给他制定第一学期,学习好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假期开始依托“蓝桥杯”往年赛题,开始研究算法;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学期情况,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比赛,还有部分学生达不到竞赛水平的,通过努力学习;第三学期还有机会,争取人人有事做,竞赛常态化。还有一部分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就要多和他们聊想法,观察他们的日常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初步判断,为这些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基本能完成的小任务,让他们在实现一点点计划后,强化兴趣爱好和自信心,后期再跟踪这些孩子的心理想法,随时调整计划。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形成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

“岗、课、证、赛”是指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做到课程与考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实战能力。有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不断超越自己。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更是为了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课程和职业证书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使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及时进入专业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时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提升素质、积极融入实践项目。以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例,有如下核心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移动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SpringBoot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测试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根据分析,该专业对应岗位有以下几种:移动Web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Android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小程序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前端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课程:软件测试技术。产品经理需要课程:用户体验设计。高职高专认可的比赛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赛项和世界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赛项,需要以下课程: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世界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支持。“挑战杯”和“中国软件杯”大赛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支持。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有:华为的移动应用开发证书需要课程:移动应用开发和鸿蒙技术。联想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腾讯的安卓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东软的JavaWeb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腾讯的微信小程序开发证书需要课程:微信小程序技术。工信部的Web前端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由于计算机技能大赛的内容大都来自平时课程基础知识,但高于和难于课程基础知识,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通过竞赛的选拔,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为了掌握竞赛系统,也必须熟悉和掌握大赛系统的规则、题库,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更新,真正做到课程为岗位设置,课程为比赛和考证服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软件。单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或编程技术课程等与计算机软件人才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单靠知识理论灌输同样也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相关知识理论,并通过大量实际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等核心能力,才能成为相关行业企业合格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法国,高文超,张帆.面向应用与创新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7(11).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措施多,狠抓机房安全播出。

确保网络安全传输,是技术工作的主题,完善安全播出体系建设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每周二下午,进行机房的周检,培训和演练习。学习并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正确的操作、使用、和维护。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文秘写作网故障。培养值机人员学技术、懂技术、勤动脑,善于解决故障问题,加强众多设备精心维护等一系列工作为其重点,经常组织机房同志反复操练安全播出预案,熟悉掌握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及设备线路,做到“常抓不懈,有备无患”。

去年,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研究检测设备,力争做到信号源星网结合的自动切换,彻底杜绝反动信号在我市有线电视网络中出现。

二、勤思考,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部门制定完善了技术部机房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值班员交接班制度、消防制度、电力保障制度、检修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明确责任。在部门内部营造乐良好的学习风气,努力提高本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强对人员的培训。编制了《机房技术资料汇编》装订成册,使技术人员查找资料方便快捷,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目前公司技术维护的各项管理均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另外还专门编制完成主前端,分前端机房日检,周检,月检,年检设备记录,使设备监控有专人负责,以图文并茂的工作记录表格来记录监控机房的任何一台设备,使技术人员对业务知识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科学管理来达到责任落到实处。

每名员工都与部门签定安全播出责任状,采取责任与风险并存的激励机制,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钻业务,技术革新重视培训

为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技术维护队伍,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出席和召开技术工作会议,就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改造和发展倾听各方意见,展开技术研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

连续几年,技术维护都有获奖荣誉,省广播电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集体和市青年文明号的创建集体,个人奖项目里也出现了全国技术能手、全省技术能手,技术维护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并且有很多撰写的学术论文频频在有线电视专业杂志上发表刊登,这篇论文在全省科技论文评选获得三等奖。

四、细分工,责任落实各展所能。

有线电视网络干线长、用户多,给技术维护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公司宏观的管理措施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具体管理措施。技术维护是一个门类多、工作量大的艰苦工作,部门实行层层负责制,设立的内部职能组,实行主管负责制,对每个岗位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实行优化组合,切实做到系统内一般故障在8小时内处理完毕,重大故障在48小时内处理完毕,特大故障72小时内处理完毕。同时,为加强网络维护管理,将维护人员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奖优罚劣。技术维护人员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确保了广播电视网络的优质、安全、高效运行。

在我市今年已基本完成的网络改造工程中,技术维护人员精心设计、施工监督,严格验收,完成了270个小区的光网络和分配网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有效地改善、提高了维护质量和网络的传输质量。

今年6月份还进行了我市统一节目的升级。全市的电视频道将统一成35套电视节目,网络传输节目的质量、收视节目效果将得到提高和改善,彻底解决以往的“大小网”接收频道不同的情况。

花大力气,完成了我市光网络,分配网的竣工图纸资料存档,今后网络的维护,扩建等都需要详细的图纸资料,这是相当重要的工作。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刑事诉讼;立案;立案标准

对立案标准的理解,从根本上取决于立案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随即型侦查启动模式的国家,立案程序并不独立,它只是包含在侦查程序中的一个简单的登记手续,也没有被赋予过多的权利保障诉求。因此,关于立案标准的讨论不足以引起理论的关注。

一、传统法理对立案程序的定位

根据各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程序的不同规定,侦查发动可分为随即型侦查发动和程序型侦查发动。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前者发动随机,有利于追究犯罪的及时迅速;但是,控权机制设计不当会使嫌疑人的基本权利面临侵害威胁。后者虽然在及时迅速性上不如前者,但借助立案程序可以实现更好的控权功能。在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当中,立案程序处在刑事诉讼的最前端,发挥着初步排查的功能。它的这种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录入功能,即通过立案程序将有犯罪事实发生、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纳入刑事追诉的轨道,实现打击犯罪的国家目标。一是排除功能,即将案件线索中虚假情形、以及不需国家追诉的情形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刑事诉讼资源有限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无辜者不受刑事追诉的人权保障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采取了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至于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前苏联立法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符合了我国文化当中力图结构完整的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它符合了我国法律体系中权力限制和权利保障的需要,满足了我国刑事诉讼通过程序保障人权的诉求。具体来说,这项制度意图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国侦查权独立性高,扩张倾向明显;第二,我国侦查权只受内部控制,不受司法审查,扩张空间大;第三,侦查阶段当中,权利对权力的对抗不力。

因此,依靠立案程序的录入和排除功能,既保障了国家揭露、查明、打击犯罪的权力,又有效地防止了在初始阶段对公民进行刑事追究的冒失,可以有效避免错案发生,能够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成为立案程序独立的法理支点。

二、立案程序独立对立案标准的影响

上述的立法理念不仅要求立案程序独立,同时也要求立案标准的从严规定。如果立案标准偏低,案件经过简单的审查就能达到立案标准从而立案,那么立案程序独立的价值减损,立案的地位趋同于立案登记。同时,案件可以轻易地进入到诉讼程序当中,立案程序的过滤功能被虚化,寄托在立案程序之上的人权保障诉求落空。显然,这与我国立案程序设计的理念冲突。偏高的立案标准可以很好地吻合上述的人权保障理念。因为偏高的立案标准有利于强化立案决定的独立性,独立的立案决定又将立案程序和后续程序严格分开。较高的立案标准还决定了案件材料接受、立案前审查的重要性,因为要满足苛刻的立案标准,管辖机关必然重视案件材料的接受、案件初查。可见,偏高的立案标准有利于凸现立案程序的独特价值;同时,能够防止刑事诉讼轻易启动,嫌疑人不会动辄面临侦查措施的威胁,立案程序的过滤功能得到了正常发挥。这个推论可以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的立案标准中得到印证。传统观点也因此一致认为,我国刑事立案标准为:第一,事实上要求有犯罪事实;第二,法律上要求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属于专门机关自己的管辖范围。在刑事立案前阶段,立案机关就得查清犯罪事实、查清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困难的事。

三、立案标准偏高的后果

(一)理论上的影响

第一,对立案前初查行为的争议。为了查明案件是否达到立案标准,立案管辖机关必须采取必要的审查措施。为了限制国家强制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我国的法律严格限制强制性措施在这一节段使用。但是,立案标准偏高以后,为了查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非强制性措施捉襟见肘,侦查措施也在初查的名义下被广泛应用。侦查机关面临两难选择而无所适从,这正是立案程序独立、立案标准苛刻带来的后果。

第二,立案标准与侦查标准的趋同。如果以“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为立案标准,即使“有犯罪事实”理解为只要有犯罪的客观方面和客体即可,但是对“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判断则离不开对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的掌握。这样的立案标准要求将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全面掌握,才能准确做出是否立案的判断。显然,这个标准已经与破案标准毫无两样。这样的话,立案几乎意味着破案,立案程序和侦查程序还有什么差别?这从根本上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区分模式相冲突。

第三,违反“无罪推定”原则。立案程序只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但却要求立案管辖机关认定案件“有犯罪事实发生”,这明显违反“不经过法庭审判任何人不得被认为有罪”的原则。

(二)实践中的结果

第一,苛刻的立案条件并未起到保障人权的作用。对于一般的刑事诉讼案件,由于立案与否的决定权在于侦查机关,使得通过立案标准限制侦查权扩张适用这一立法理想受到来自人性弱点的最严厉挑战。

第二,苛刻的立案标准影响了对立案、撤案的定性。因为立案必须满足“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那么立案之后的案件应当能够提起公诉、审判量刑;否则,只能说明对立案标准把握不准、立案工作失职。立案当然地被看作对犯罪案件“定性”,撤案则被轻易地等同于错案。

第三,诱发了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等违法行为。与前面的认识相对应,立案数量被当成了当地治安状况的显示仪:立案数量高就相当于刑事案件发案数高、意味着治安状况不好。因此,发案控制指标被纳入公安机关的考核内容。面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公安机关最理性的做法只能是轻易不立案,或者采取先破后立、不破不立、该立不立、降格处理等变通做法。从运行效果来看《,刑事诉讼法》设想的人权保障机制在实践中失效了。为了追求立案的准确性,侦查手段或者其他的变通强制手段在立案前的使用成了必然,而这一切都在法定程序之外,这使得嫌疑人的权利面临着更加巨大的风险。

四、正确定位立案程序,准确把握立案标准

传统诉讼法理将立案程序独立的权利保障目的并未实现,反而由此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将立案程序独立、制定苛刻立案条件的模式。

(一)权利保障应当诉诸于动态的控权模式

试图通过立案程序的过滤来实现权利保障的理念是不合理的。权利保障的需求不取决于处在诉讼的哪个阶段,而取决于权利是否面临权力的侵犯;权利保障不是某个诉讼阶段的任务,而是整个诉讼程序的追求。因此,权利保障的实质在于建立一种动态的权力控制机制,无论在立案程序中还是侦查程序中,无论初查权还是侦查权都要受到司法的严格控制,确保即使无辜者被强行纳入了刑事追诉,中立的司法权仍然能够给与其救济,并使其免受不当对待。我们不能否认程序型侦查启动模式的权利保障功能,但这只是一种静态的保障①。这种模式只是构筑了一道法律的壁垒,将案件档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外,从而限制刑事侦查措施的使用。这的确可以发挥权力控制的作用,但它一方面使侦查措施在立案前消极无为,导致对犯罪的追诉不力;另一方面,对刑事诉讼立案后的权力控制关注不够,然而侦查阶段才是权力控制的关键。如果在中国要强调权利保护,那么最关键的应当是强调将权力置于司法控制之下,同时赋予公民充分的对抗权,以权力、权利、程序以及程序型制裁实现权力的良性运行,而不是孤立地在诉讼的某个阶段对权利表现出难得的重视。

(二)认知规律决定了立案标准不能偏高

刑侦人员对案件的认识和对案件性质的判断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案情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虽然我们用“案件”指称那个实际发生、具有潜在刑事法律意义的特定犯罪事件,但自从受案之后,我们对这个“案件”的认识却始终处于动态。它牵涉的对象和内容并非一开始便十分明确,也不可能彻底表述犯罪事件的全部要素和完备内容,只是在随后的程序中展开,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断地深化、逐渐、明晰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立案程序处在刑事诉讼的最初阶段,这决定了对案件的认识也只是刚刚开始,我们不可能对案件事实有一个全然、清晰的认识。因此,从认知规律上来讲,苛刻的立案标准并不科学,立案不需要以确实充分的犯罪事实为基础,立案的事实也不一定就是犯罪事实,立案决定并不是对案件事实做出的准确判定。它的主要功能只是启动追诉程序。“在案件发现和程序启动的最初阶段,具体措施的采取其实是一种直觉行动,它不是纯粹理性辩论的场合,行动实施者依凭一种实践理性的秉赋,以相应措施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做出回应,但是他却不能对自己行动的法律性质做出判断,也不能确定案件就是犯罪性质③”。超级秘书网

(三)诉讼程序的层级设计反对偏高的立案标准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知规律,刑事诉讼程序采取了层级式推进的模式。从程序的任务上讲,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分为查明事实、进行审判和执行判决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顺序也体现着对案件认识的深入规律。立案程序、侦查程序和提起公诉程序都承担了查明案件事实的任务,但三者在认识深度上的不同又决定了查明事实的程度不同。立案程序处在认知的最前端,它只能承担发现犯罪的功能。侦查则要更进一步,是对立案中确定的、有犯罪潜在可能的案件的进一步调查,它承担着查明案件的职能。提起公诉更多地是一种法律专业的审查,它承担着以适合庭审的方式审查、加工案件材料的功能。可见,诉讼程序将立案和侦查依次编排有着认知规律的支撑。如果违反认知规律,要求立案程序中使用侦查阶段的标准,只能使诉讼程序设计的结构受损,使刑事诉讼运行的规则虚置。其实,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条文也可以用这种合理的立案理念来解读。在这里,需要强调《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措辞:“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它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当区别。后者指一种确定性的判断,表达了一种客观上的存在;而前者则明显带有主观判断的色彩,只是判断主体认为的、可能的情况。这正是正确理解我国刑事立案标准的技术性关键。

所以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有着严密的设计逻辑和原理的;只不过是在一些理论的不当解释下出现了些许偏差,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我们应当坚持刑事诉讼的科学规律,对法律条文作出合理、正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绪论

(一)项目的来源与选题背景

本项目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信息化中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学校各系、各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便捷的方式为师生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网站没有通过统一规划,存在很多问题,总结如下:1.重复建设。各单位的网站的结构、内容、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然而各单位网站独立建设,各自为政,导致很多功能和数据建设重复。2.信息孤岛严重。各网站数据存储在各自的系统中,没有共享数据,是一群孤立的网站。3.存在安全隐患。各单位建设网站时所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尽相同,开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4.管理难度大。各单位网站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系统分散,无法对网站进行统一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信息化中心希望能建设一套系统,可以将一群独立的网站,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实现一站式的管理。

(二)概念及发展历程

网站群是通过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规划,建立在统一技术架构基础之上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以统一管理,也可以独立管理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网站群的发展共有6个阶段,国内网站群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现在基本上正处于第二代与第三代网站群过渡时期,第二代网站群所占比重比较大,部分高校已建设或正在建设第四代网站群系统,网站群的建设正呈现出从第一、二、三代网站群直接向第四代网站群过度的趋势。

(三)建设网站群系统的意义

网站群建设对于我校网站建设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避免重复建设。通过网站群的建设,可以实现功能一次建设,大家使用。2.避免信息孤岛。网站群系统内容统一存储,各网站共用一套数据库,数据共享十分容易。3.安全性更高。网站群系统由信息化中心统一开发维护,出现漏洞能及时修补。4.管理更加容易。网站群系统实现一站式管理,同一平台,不同的管理权限,管理各自的网站。学校建设网站群系统,可以实现对各单位站点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使网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有效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四)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本课题通过对B/S架构,J2EE技术,MVC设计模式等技术在网站群系统开发中的可行性分析,就现有网站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功能需求等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基于J2EE的高校的网站群系统。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介绍网站群系统的研发背景及意义在业务、功能、框架以及非功能的需求基础上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确定系统的功能架构。2.对系统进行实现。

二、需求分析

(一)系统功能概述

根据学校网站建设现状,通过分析网站的建设目标与系统功能,结合管理需要,要求新建网站群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集中管理,系统要实现一个统一的入口,在同一个平台管理多个网站。2.分级授权,系统要实现超级管理员、站点管理员、站点编辑等角色权限。超级管理员拥有站群系统所有权限,站点管理员拥有所分配网站的管理权限,站点编辑拥有所分配网站内容编辑权限。一个网站可以有多个站点管理员或编辑,一个站点管理员或编辑可以管理多个网站。3.个性化,支持由二级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所设计的效果图制作网站。二级单位制作好网站效果图,交由信息化中心,信息化中心超级管理员根据系统接口开发出个性模板,导入系统建成网站。4.内容形式多样化,包括:图文、跳转、视频、文件下载、PDF等。支持对栏目(内容分类)的排序、移动等功能,支持对内容的移动排序等功能。5.系统应记录用户的操作记录,支持根据用户、IP、网站等条件查找操作日志。6.系统应以记录来访用户量,点击量,并形成访问曲线图。7.系统应生成全网站的内容总量、内容增量、访问量、访问量增量等报表。

(二)技术要求

1.基于J2EE技术开发J2EE技术基于最具安全的架构,提供金融级别的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功能强大的权限控制功能,并实现了多重的保护拦截机制,使系统的数据能够的到有效的保障。2.支持响应式前端框架前端采用HTML5+CSS3技术,结合响应式前端框架Bootstrap、Layui等,能够设计出支持不同用户端的页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移动端体验。3.兼容主流浏览器采用兼容性强的前端框架,解决不同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全面兼容IE,Firefox,Chrome,Opera等主流浏览器。

(三)系统范围定义

该系统的角色分前台角色和后台角色,前台角色为普通网站浏览者,可以浏览网站的所有栏目和内容;后台角色为系统的管理者,可分为超级管员、站点管理员和站点编辑。各角色的系统用例图如下:

三、系统设计

(一)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图

站群系统设计站点管理、用户管理、栏目管理、内容管理、日志管理、访问统计等模块,不同的角色进入后台分配不同模块和功能。(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是系统软件的应用基础,能够推动业务软件的顺利运行。根据系统需求及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网站、用户、栏目、内容、日志、访问量等建立E-R图如下:根据系统E-R图,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冗余数据和联系进行修正,从而完善系统业务中的各个板块抽象设计出对应的数据库表:网站表、配置表、栏目表、内容表、内容属性表、用户表、访问量表以及日志表等。

(二)详细设计

1.功能设计B/S架构的程序都是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端发起操作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进行处理并返回视图响应用户请求。主要流程如下:通过功能设计流程图(图4-4)可以看出,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控制层收到用户请求后进行业务调度或跳转,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实现具体功能,并调用持久层进行数据库操作,控制层最终根据业务处理结果控制页面转向响应用户请求。2.分级授权设计本系统采用SSH框架进行开发,对角色权限控制可以采用struts2拦截器,拦截器放置在表示层与控制层之间,对用户的每一项操作进行检测,验证用户身份和操作,只有身份和操作匹配才能继续,否则会提示用户权限不够。

四、系统实现

(一)系统后台实现

系统后台界面如图5-1,提供用户管理、站点管理、栏目管理、内容管理,系统设置、访问量统计以及日志管理等功能,不用权限用户登入系统所分配的权限不同,界面有所区别。

(二)网站实现

目前网站群系统共有网站28个,均采用HTML5+CSS3技术结合前端框架Jquery,Bootstrap或Layui实现响应式布局,网站在各种用户端均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图5-5学校网站在PC端(左)和手机端(右)的效果,实现了自适应显示。

五、结语

前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二胎政策;Web;预测;网站;人口结构

0引言

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国民关注的热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1]。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位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我国人口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优生优育的政策指引下,生育率降低,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严重、抚养比加重等问题。2016年起,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鉴于此,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Web的二胎政策下预测人口结构的网站,主要给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了解当下二胎政策变化与影响,通过输入一定数据得到未来人口结构的预测情况见下方[3],同时信息查询模块帮助部分用户更加了解二胎政策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该网站包括账号的注册与登录模块、二胎政策信息模块、我国人口总数与人口结构预测模块、全国人口分布模块、留言板块模块。该网站通过各个模块的整合,对二胎政策下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并给用户提供相关政策的查询功能。

1网站架构

本网站采用JSP开发技术,网站架构如图1所示。将网站部署在Tomcat服务器上,后台采用MySQL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可以在PC端使用浏览器访问网站。整个系统采用B/S架构[4],具有使用简便、更新及时,易于维护升级的特点。

2网站模块设计

本文设计的人口结构预测网站主要从实用角度出发,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系统具有个人账号注册与登录模块、二胎政策信息查阅模块、我国人口总数与人口结构预测模块、历史记录模块、留言板块模块等。

2.1账号注册与登录模块

账号注册与登录模块主要包括个人账号信息注册、添加、修改、验证等功能,需要进行实名认证,登录分为网站管理员登录与普通用户登录。为增加网站的安全性,系统实现了验证码功能。网站由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内容更新等工作。

2.2信息模块

信息模块主要包含以往和当前的生育政策,涉及二胎政策的时政要闻与学术论文,内容包括二胎政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下放宽政策后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用户登录后可访问查看,主要包括《2020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等,同时由于二胎政策放宽之后并没有出现预料的人口快速增长,反而更多年轻夫妇在生孩子问题上更加谨慎,因此网站管理员提供相关二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论文供用户查看。该模块以后会根据政策信息进行调整升级,逐步完善功能。

2.3人口总数与人口结构预测模块

人口总数与人口结构预测模块主要包括目前人口总数、人口结构预测图表、部分人口结构预测等,通过建立人口增长模型,根据人口及相关数据,结合Leslie模型和Malthus模型,计算出当前这一年的生育率、抚养比、老龄人口比例,并预测未来几十年的人口数量,再利用Leslie模型计算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不同年龄结构在人口数量的占比,从而达到人口结构预测目的,示例如图3。

2.4历史记录

在历史记录中,用户可以便捷地查看之前录入的数据,不需要再次重复输入,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同时,用户将旧数据和新数据进行对比,效果更显著,更容易对比二者区别。同时,在此模块,用户可以查看以往某地区人口数量,方便进行数据收集。

2.5留言板块模块

留言板模块提供了让用户与其他网友对未来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和讨论的功能,为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以及想要咨询二胎政策的年轻人提供平台,解决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聚在一起讨论的问题,也能加强公民对二胎政策的理解。管理员设置敏感词汇过滤功能,该功能可以规范网络用语,让用户文明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3结语

本文设计的基于Web的二胎政策下人口结构预测网站,实现了二胎政策信息查看、未来人口预测、人口问题讨论等功能,使学者进行科学研究,普通用户查阅资料更加网络化、信息化。网站通过人口预测,对二胎政策进行探讨,多种模块综合使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后台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分析,根据搜索频度,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城市年轻人对二胎政策、当地抚养较为关心。

[参考文献]

[1]洪雅芳.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5):19-24.

[2]陈明华,郝国彩.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36-144.

[3]朱海,李卓,杨晓芳.基于Leslie模型预测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0(4):162-16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产前诊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微电子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