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药类专业社会实践金课探究

中药类专业社会实践金课探究

摘要:实施产教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利用好中药类专业社会实践“金课”的建设,能够确保中药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现状、社会实践的主体定位及扩增社会实践源头的举措进行探讨,旨在构建高等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社会实践“金课”培养体系,改善中药学类专业创新人才的观念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期望推动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药学;社会实践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如中药的起源及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常用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中药学类专业主要指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及中药制药等。中药学类要求培养的高级人才从事方向有栽培、检验、鉴定、分析、制剂及临床指导用药等中药的全产业链。教育部等七部门2012年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进一步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基于政府制定的政策,结合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力量,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产教融合体系,通过相互协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出具备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品质过硬以及技术潜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市场的快速发展需求。该体系能够得到政府提供的人才培养项目政策支持,从渠道及经费层面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促进行业科技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从行业角度弥补了企业实训的不足,有效保障了社会实践的培养进程及效率,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念,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将专业技能与岗位应用相匹配,在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培养更符合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就“建设中国金课”进行了主题演讲,提出社会实践包含在五大“金课”中。

1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药学类社会实践的现状

我校于1959年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开创了国内中药高等教育的先河,60年来从未停止探索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的步伐。目前,我校响应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以中药学类专业为基础构筑了感知见习-实验-实训-认知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新生入校后即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学校内的科研教学实验室;实验虚拟仿真项目可反复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便利;同时在实验室开展配套的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根据各学科实验室的特点项目及开放时间;安排学生到野外和市场实习,如炮制学课程结束后安排1周去中药饮片企业等。毕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穿插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论文质量管控环节,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准专业技术人才身份的转换。然而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老师因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加之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使得研发周期较长,自主研发比例较小,实践“金课”的内容丰富度较低、覆盖面较窄,实践类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度有待加强。“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但获奖项目少,高级别奖项的比例低,原因在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热点把握不准,可行性和商业价值有待进一步论证。

2在产教融合中社会实践各主体的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实践,通过实践思考问题,促进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提升,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在产教融合中,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授之以渔,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建立创新创业科室,并由专人负责。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资金申请、宣传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取走访企业、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每年安排教师进修,持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企业是历练大学生人才的重要场所,企业可通过举办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前期宣讲,将企业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为其就业做好心理和专业知识储备。企业建立完备的校外实践基地,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实习的积极性,将育人的主线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社会的主体作用表现在经费的支持上。由于高校的经费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多方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高校以支持,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高校的实践需要,促进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3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扩增社会实践源头

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全国开展的中药资源第四次普查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采收加工等,在野外普查中,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分类鉴定、标本采集和制作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专业兴趣,掌握新的资源保护体系。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内容包括问题求解、专家系统、语言及图像识别、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2-3]。基于强大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医学专家问答、中医医学影像切割和分类、中医四诊客观化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在数据挖掘、智能诊疗、智能学习、诊疗指南构建等方面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4]。人工智能感官包括电子舌、电子鼻、电子眼、电子耳及电子皮肤等[5]。如电子舌能客观表征中药的滋味,得到共性味谱图。电子鼻继承了从整体控制中药质量的优势,能够对药材中有复杂嗅味和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别。借助人工智能在中药鉴定学、药剂学、炮制学等多学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020年初始,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注重从国情和一线实际出发,遵循传染病防控规律,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控制疫情、救治患者等方面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研发的抗疫新药化湿败毒颗粒从临床开始到科学研究,再回到临床,经过艰苦努力,成为第一个进入临床实验的中药新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医药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我国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作为高校老师,应密切医药临床合作,扩大中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范围,将“大医精诚”“仁德”“仁心”“仁术”等中医药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高等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4结语

中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积极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中药人才,而社会实践“金课”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这一目标,只采用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合作学习和工作能力。

作者:张飞 纪宝玉 裴莉昕 克迎迎 胡春月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