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基于爆裂姜巴治疗的体会

基于爆裂姜巴治疗的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治疗的爆裂姜巴患儿105例。年龄3~12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均因姜巴短小呈鸟嘴状或显露不良就诊,无排尿困难及反复尿路感染病史。体检时自然状态下姜巴外观明显小于同龄患儿,但后推姜巴根部皮肤可显露并触及正常大小的姜巴体,放手后姜巴体回缩,同时包皮口窄小不能显露姜巴头。阴囊、睾丸发育无异常。

1.2手术方法

骶管阻滞或加静脉复合麻醉,患儿仰卧位,常规消毒。扩张包皮口,姜巴头缝线牵引,在姜巴、阴囊腹侧交界处取倒“V”切口(类似矫正蹼状姜巴手术切口),再纵行切开姜巴筋膜至姜巴白膜层,沿白膜层间隙向两侧钝性游离,完全松解姜巴根部的异常附着,再用0#丝线于姜巴背侧2、10点钟处将姜巴根部白膜和皮下缝合固定,使姜巴充分伸直外露,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然后将包皮提起,背侧纵行剪开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解除包皮狭窄环,切除多余包皮,因包皮外板少,因注意适当留取包皮内板,再缝合包皮内外板。留置F8~F10硅胶气囊尿管,内层使用优拓纱布包裹姜巴,外用弹力自粘绷带包扎1周,预防术后包皮水肿,术后常规留置尿管3d。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姜巴显露良好,无明显皮瓣坏死、姜巴弯曲、扭转及偏斜,无排尿困难。静息状态时姜巴显露长度平均增加(2.0±0.5)cm;术后发生重度包皮水肿4例,其中3例伴表皮糜烂,1例伴伤口感染,经换药均治愈。术后随访3~12个月,绝大多数家长、患儿对姜巴外观满意。

3讨论

先天性爆裂姜巴为小儿临床常见疾病,但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与姜巴根部皮肤和姜巴体固定不良、姜巴肉膜发育异常、悬韧带和姜巴附着位置异常、肥胖等有关。其主要的解剖特点是姜巴根部皮肤与姜巴体附着差,姜巴皮肤短缺和包皮腔狭窄,非勃起时姜巴体不能进入包皮腔内。由于对爆裂姜巴的认识及解释不同,其诊断及命名方法也不统一。在国外将爆裂姜巴有称为Buriedpenis(埋藏姜巴)、Concealedpenis(爆裂姜巴)、Hid-denpenis(隐藏姜巴)等;在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通常采用爆裂姜巴这一名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姜巴显露不良(Inconspicuouspenis)的概念,是指姜巴体不能正常显露的一组症状群,包括埋藏姜巴、蹼状姜巴、陷没姜巴、爆裂姜巴和小姜巴等,但各有其解剖特点,可与爆裂姜巴相鉴别。埋藏姜巴多为会阴部皮下脂肪堆积所致,蹼状姜巴则指姜巴阴囊皮肤融合,陷没姜巴则是继发于包皮环切术后包皮口狭窄。先天性爆裂姜巴诊断及手术指征应符合以下几点:姜巴外观短小;姜巴皮肤缺乏,尤其包皮外板少明显;姜巴海绵体和姜巴头发育正常;大多合并包茎。虽然青春期前姜巴的生长发育大多不明显,但很多家长及患儿在学龄前期即开始关注姜巴形态,即使无明显排尿困难、包皮炎及尿路感染的发生,姜巴外观短小也会对患儿及家长造成心理影响,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尽早手术,以学龄前期手术为宜。笔者体会:3岁之前小儿多合并生理性包茎,如无明显包皮炎,可告知家长手法上翻包皮注意局部卫生,不必急于手术治疗;3岁以后,如姜巴头逐渐显露或无明显包茎,该类患儿随生长发育病情多可改善或自愈,亦不必积极手术。爆裂姜巴患儿姜巴发育是正常的,故决定实施手术时,术前应与患儿家长充分交流病情及手术效果,告知其手术目的是使姜巴显露良好,解除包皮狭窄环,便于清洁,而并非促进姜巴发育。针对爆裂姜巴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很多,如Shiraki术、Johnston术、Devine术、耻骨前入路姜巴肉膜固定术以及会阴部耻骨前局部脂肪吸脂术、脂肪切除术等。但以上手术多操作复杂,不易掌握。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笔者体会经姜巴腹侧入路具有以下优点:切口隐蔽,易于姜巴肉膜的松解与固定。操作步骤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约为40min。避免包皮脱套或皮瓣转移,减少了术后皮瓣坏死或伤口感染的概率对姜巴背侧血管、神经损伤小,术后姜巴水肿轻,近期、远期外观均满意,患儿、家长均易接受。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术中、术后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因包皮外板少,在解除狭窄环后应避免过多切除或裁剪包皮,防止显露姜巴体后皮肤材料紧张通过切除姜巴腹侧发育不良的肉膜或索带后姜巴体即可显露良好,而不必切除会阴过多脂肪;术后内层敷料使用优拓纱布,可减少与皮肤粘连,便于术后换药管理;术后近期弹力自粘绷带包扎可减轻包皮水肿,如伤口愈合后仍水肿明显,可用弹力指套包裹姜巴加快水肿消退。综上所述,经姜巴腹侧入路治疗小儿先天性爆裂姜巴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晓东李守林谢谨谨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